正确把握文章情感态度,阅读理解得高分

2024-01-19 09:56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小寨乡中学
课外语文 2023年12期
关键词:答题态度题目

⊙邢 英(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小寨乡中学)

初中语文考试,试卷上最容易丢分的题目是哪些?面对这个问题,我相信很多同学都会回答是作文和阅读理解。不过,相比阅读理解,作文题得分还是较为容易的,毕竟只要内容不离题,有足够的字数,还是可以拿一部分分值的。但是阅读理解就不一样了,它不但需要阅读理解全文,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根据题目要求和采分点来取得相应的分数。所以,阅读理解对很多同学来讲,确实是语文考试中的“拦路虎”。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遇到答题上的困境,我们更应该积极寻求解决方法,争取突破难点,这样才能让自己以充分的自信来面对每一次测试。

考试讲究的是分秒必争和锱铢必较,阅读理解无法做到认知通透,答题时答案不能准确落在采分点上,就很容易失分,还浪费了宝贵的考试时间。那么,面对阅读理解题,应该怎么去攻坚克难,让自己驾轻就熟取得高分呢?笔者认为,正确把握文章情感态度是阅读理解取得高分的关键要素,更是优先于答题技巧的重中之重。

那么,怎样才能正确把握好文章的情感态度呢?这就要求我们做好“三看两品一比较”。

“三看”,即看题目、看重点段落、看补充说明材料。下面笔者就“看题目”部分展开分析。

众所周知,题目就是文章之眼,这双眼睛是我们洞察文章核心思想的最重要途径。当我们对文题进行充分思考后,你就会突然发现,自己对文章主旨的把控,已经比较充分了。

从内容上看,题目是文章主题最核心的体现,或者通过线索的提示,引导我们通往核心内容。因此,我们在阅读理解之前,一定要认真审读题目,在题目中准确获取作品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塑造的关键人物、论证的重要主张等。如阅读理解《摸书》一文,我们看到题目时首先感知到“摸书”一词是动宾结构,那么,内容中有关摸书的原因、动作、思想、情感等相关信息,都是需要我们重点抓取的。当这些信息整理完毕后,作者的核心思想也随之显现出来。

从修辞上看,题目中使用修辞,往往可以让表达更加形象、具体、生动,更容易承载作者情感态度的褒贬。重点审阅作品题目的修辞手段,让我们更加清晰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主张。如《品味牵挂》这一题目,用比拟的修辞,用品尝的方式,体会“牵挂”的味道。在这篇文章里,我们能从味觉上感知“牵挂”带给人的不同心情和感受,那么,阅读本文“品味”是核心,“牵挂”是对象,这就很容易让我们厘清作品的核心关键,在下面的理解中也要立足品尝的角度,调动自己的感观知觉,来对不同味道的“牵挂”进行感知和体会。当我们把作者展示的一张张画面分别归类之后,其情感态度线条也就清晰明了了。

从寓意上看,不少阅读理解选用的作品题目采用象征的手法,寄托更加深刻的寓意,这样的文本不仅需要小读者对文本内容更加熟悉,还需要结合自己的联想与想象,清晰地知晓题目象征的主题,这样才能精准判断作者的写作意图。如《读碑》一文,从内容上,我们读懂了题目中的“碑”指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可是,如果我们仅仅把此处的“碑”理解为那座具体的纪念碑,一个物体,就无法升华并理解作者的核心思想。人民英雄纪念碑之所以能够让人肃然起敬,是因为那里记载了所有为我们抛头颅洒热血的鲜活生命,他们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和子孙后辈的安定幸福生活。可见,此处的“碑”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和信仰,是我们要去领会、学习、传承的时代使命,是我们的民族之魂。当我们的理解能够达到这个高度时,相信在回答阅读理解题目的主观开放题时,就会有更加宏观的判断和解答。

从观点上看,很多议论文在题目中就会把自己的观点鲜明地表现出来,让我们在阅读时精准找到论点、论据,并结合逻辑清晰的论证过程,引发读者共鸣和思考。如《绝境是人生的醒悟和升华》一文,题目中就已经清晰地交代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两个分论点分别为绝境是人生的醒悟,绝境是人生的升华。阅读时,要紧紧围绕作者的核心观点去寻找代表其论点的句子,以及具体的论据和论证方法,并结合题目进行相关主题内容的理解与作答。

看重点段落,主要是看文章的首尾段和过渡段。首尾段通常开门见山或者卒章显志,最容易出现表达作者观点、情绪、态度的语句;过渡段则容易出现一些表现作者情感状态发生重大变化的转折,因此要格外注意。

看补充说明材料,是因为这些材料很有可能揭示了一些特殊历史时期,为作品产生提供了大的历史环境背景,方便我们结合具体时事了解特殊时期作者的特殊情感。或者通过补充说明材料为我们提供必要的或需要格外注意的理解要点。

“两品”,品的是重点词句和修辞手法。

好的文章正如经典的诗句,诗中有“诗眼”,文中也有“文眼”,所谓“文眼”就是指以一词一句之力,承载起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重任。这样的经典词句往往能够一瞬间就攫住读者的眼球甚至思想,通过它的指引,读者沉浸在作品的美妙世界,乐不思蜀,流连忘返。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开篇一句“这几日心里颇不宁静”,就奠定了全文淡淡忧伤的情感主旋律,这句话就成了“文眼”。透过它的薄雾,作者描绘的月下荷塘和荷塘月色,都被镀上了一层动荡和不安的情绪。在那个被白色恐怖影响的年代,即便是在观赏月下荷塘绰约风姿的朱自清,也依然摆脱不了白天继续去说不想说的话,做不想做的事的思想煎熬。所以,在鉴赏作品时,关键词句的点明、暗示,都影响着作者真正情绪情感的表达。

修辞手法的使用,也经常暴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尤其是在褒贬态度上,更为突出。鲁迅在短篇小说《故乡》中有一个写侄儿从屋子里出来见他的场景,原文是“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这里“飞出”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让宏儿有了小鸟一样的飞翔能力。这种能力不正象征着鲁迅对自由的渴望吗?再对比他见到了中年闰土,让他想起儿时那个月光下戴着银项圈、手握钢叉去捉猹的少年闰土,这种轻快自由在成年人的身上再也找不到了,他内心的沉痛和失落可见一斑。另外,鲁迅的短篇小说《药》中有一段华老栓第一次去见刽子手康大叔,向他买人血馒头的时候,文中有这样的描写:“只见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这个句子非常紧凑地使用了比喻和夸张两种修辞,一方面把康大叔的凶残、跋扈、冷酷、无情……这样一个泯灭人性的刽子手形象,活脱脱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另一方面,也把老栓善良、胆小、懦弱的性格暴露得淋漓尽致。

“一比较”,比较的是作者的褒贬态度。

作者在突出呈现自己思想情感时,经常会运用比较的方式来衬托情感的强烈。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识别哪个是作者真实的情感态度,哪个是作者情感态度的参照物。《荔枝蜜》就是这种文章的典型。开头作者对蜇人的蜜蜂态度是非常厌烦和排斥的,当他全面了解了荔枝蜜生产的全程,才知道默默为人类奉献的蜜蜂精神的可贵,所以在文章结尾处,作者甚至都梦到自己变成了一只蜜蜂,以表现他对这种小小昆虫的敬仰和喜爱之情。欲扬先抑的写作技巧让我们在对比中,能更清晰地感受作者对蜜蜂态度转变的彻底。

比较不仅可以比较作者作品前后的情感态度变化,也可以比较文本中角色本身的情感态度变化。小说《变色龙》中,那条咬人的狗随着主人身份的不断变换,迎来了警察奥楚蔑洛夫完全天壤之别的处理态度,也让我们从智慧的作者那里,通过对比人物情感态度的起伏,看出小说人物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的嘴脸。

可见,当我们正确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现的情感态度时,所有关于文章思想、情绪、观点、态度等方面的问题,不论宏观还是具体的,都能在大方向上正确把握。但是,答题时,对应采分点进行准确作答才是得分关键。那么,我们又如何正确把握文章的情感态度并运用到阅读理解答题实践中呢?这就需要遵循一些有效的阅读理解方法了,主要推荐“三遍阅读法”和“采分点排序法”。

技巧千千万,答题还是靠实力。做语文阅读理解题,归根结底还是要从正确把握作者思想态度上做文章。唯有理解了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更好地带着问题,回到文章本身去寻找答案,取得自己满意的高分。

猜你喜欢
答题态度题目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