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视域下鄂伦春族桦树皮制作技艺传承保护调查研究

2024-01-20 00:49刘诗蕊
关键词:桦树皮鄂伦春族技艺

艾 力,刘诗蕊

(内蒙古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通辽 028043)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各民族先民创造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着传承中华文明、增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世代生活在内蒙古地区的各民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财富和精神文化财富。在精神文化层面,有百余项覆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门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鄂伦春族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桦树皮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桦树皮制作技艺面临产品市场萎缩、原材料供应不足、创新能力不够、传承人队伍老化等问题,其传承面临诸多困难。2022年7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时指出:“像《玛纳斯》这样的文化遗产,既是少数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要做好保护、传承、整理工作,使之发扬光大。”[1]探究鄂伦春族桦树皮制作技艺的传承保护路径,对保护文化多样性、发展民族文化、丰富中华文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意义重大。

一、传承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第一,传承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丰富中华文化的承载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2]作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了中华文化的承载形式和精神内涵,体现了各民族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能力。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多元”的民族文化,逐步汇聚成“一体”的中华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承载形式。

第二,传承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软实力。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族复兴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支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国家乃至世界承认的文化瑰宝,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以及“天人合一”等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重要的文化软实力,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利于促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更大范围内为人所知,而且有利于激励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成为奋发进取的内生动力。

第三,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带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和经济是存在于共生关系中的两个社会现象,二者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相互促进,实现共同发展。众多实践经验已经证明了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对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拉动作用,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地区旅游业相结合,既能够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也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中国式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包括民族地区和民族现代化在内的现代化。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文化产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夯实了经济基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民族文化是重要的民族特征,每个民族的成员对本民族的文化有不同程度的认同。伴随着长期的文化交流,不同民族会形成并且深化文化上的交互认同。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和“魂”,是民族之间最强有力的“粘合剂”。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追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

二、鄂伦春族桦树皮制作技艺的文化意蕴

桦树主要生长在北纬40°至北纬70°之间的北寒温带和部分北寒带,桦树皮具有柔软、丝滑、可塑性强、易获得的特点,生活在这一区域的渔猎民族大都拥有用桦树皮制作生产、生活用具的习惯和能力,形成了独特的桦树皮文化,这一地带被称为“桦树皮文化带”。我国的东北地区位于中国桦树皮文化的核心地带,历史上生活在这一地区的鲜卑族、突厥族、室韦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等民族都拥有桦树皮文化。近代以来,鄂伦春族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继承和延续桦树皮文化的群体。至20世纪50年代,桦树皮制品几乎遍布鄂伦春族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贯穿了他们的生老病死,涵盖了他们的衣食住行,并且在婚丧嫁娶等习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

第一,桦树皮在生产、生活用品领域的制作和使用,反映了鄂伦春族人民的勤劳、智慧、热爱生活的态度、强大的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鄂伦春族桦树皮制品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可以分为住宅类、交通工具类、装饰类、生活用品类,例如桦树皮碗、桦树皮盒、桦树皮桶等生活用品,桦树皮船、桦树皮哨等狩猎工具,“奥伦”(仓库)、“斜仁柱”等桦树皮建筑,装饰用的桦树皮剪皮作品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斜仁柱”和桦树皮船。“斜仁柱”是一种用树木互相支撑而形成的圆锥形住宅建筑,夏天在树木框架外围包裹桦树皮,冬天包裹狍皮抵御寒冷,具有搬迁方便、就地取材的特点,反映了鄂伦春族先民勇敢、坚毅的品质和极强的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桦树皮船是鄂伦春族夏季渔猎生产、生活的必备交通工具,“陆行载于马上,遇水用之以渡”,是鄂伦春族世代相承的独特的生产、生活用具。桦树皮船是用桦树皮包裹樟子松制成的,主要用于捕鱼和狩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桦树皮这一大自然的馈赠对鄂伦春族先民的生产、生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鄂伦春族历史发展的见证。

第二,桦树皮制品需要的高超技艺,反映出鄂伦春民族机智聪慧、热爱生活的品质。桦树皮易于造型,轻便、防水、隔潮、不易破损,但是桦树皮制品的制作步骤十分复杂,对制作技术也有较高的要求,大致分为取皮、裁剪、刻画图案、缝合、打磨等步骤。首先,取皮工作不仅要选择在白桦树树干水分充足的农历五六月份进行,而且要注意避免影响树木的继续生长。其次,用精美的图案修饰桦树皮制品,这些独特的花纹图案是鄂伦春族追求真善美的表达。例如,鄂伦春族妇女不满足于将野花野果写实刻画在桦树皮制品上,而是将花朵线条变形组合形成花卉纹样。在鄂伦春族的婚俗中,不同的纹样具有不同的意义,桦树皮箱“阿达玛勒”箱盖的中心刻有“珠勒都很”花纹,象征团圆、夫妻永不分离,云雷图案则象征吉祥如意。

第三,鄂伦春族的桦树皮文化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文化内涵逐渐丰富,桦树皮制品也因此成为承载民族记忆的工具,搭建了鄂伦春族与周边各民族开展文化交流的桥梁,成为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印证。例如,桦树皮摇篮是中国东北部地区民族的育儿工具,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产物。桦树皮住宅和桦树皮船,在历史上也被满族、赫哲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广泛使用。桦树皮器具制作既成为多民族共有的传统技艺,也成为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蒙古族、赫哲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民族使用了鄂伦春族桦树皮器具上的几何纹样,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手工制品图样中的植物纹和鹿纹体现了彼此的学习和借鉴。“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3],各民族的艺术作品吸收各家所长,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艺术风格。

三、传承和保护鄂伦春族桦树皮制作技艺面临的困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文化的“活化石”,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流行的时代背景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意味着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必然面临诸多挑战。例如,现代化进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空间的挤压、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度减弱等等,都给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2022年6月18日鄂伦春族篝火节期间,笔者对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的4位桦树皮制品制作匠人进行了访谈调研,基本了解了传承桦树皮制作技艺面临的困难。

第一,桦树皮制品市场萎缩。人们逐步融入现代生活,对鄂伦春族桦树皮制品的兴趣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定居山下的年轻人对桦树皮手工艺品情怀减弱。从1953年起,鄂伦春族群众走出深山开启了现代化生活,对传统民居形式——桦树皮住宅“斜仁柱”的需求逐渐减少。1995 年以来,便于拆卸、搬运、安装的“斜仁柱”越发没有了市场,作为餐饮和娱乐的场地,供游客游玩,满足游客的“情怀”,是“斜仁柱”目前最重要的用途;狩猎时用来吸引狍子的桦皮哨也不再是鄂伦春族猎民的生活必需品;从经济方面来说,桦树皮制品的价格比现代生活用品的价格高很多,这是制约桦树皮制品发展的重要因素。以用于收纳零散物件的收纳盒为例,尺寸相同的桦树皮收纳盒的价格比工厂流水线制造的亚克力收纳盒的价格高将近十倍,这是导致很多年轻人更倾向于购买价格低廉的现代化生活用品的原因。

第二,获取桦树皮制作技艺所需原材料的难度增加。传承桦树皮制作技艺需要大量的原材料支撑,走出山林以后,鄂伦春族获取桦树皮原材料的难度加大。从2015年起,为保护环境、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国家在大兴安岭地区实行封山育林政策,限制砍伐、开采大兴安岭树木。桦树数量虽然多,但是国家禁止剥取树皮,导致人们越来越难以获得桦树皮制品的主要原材料,之前储存的桦树皮原材料的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上涨的原材料价格使桦树皮制品失去原有的经济优势,传统手工艺制作者遇到了手工艺品变现困难的问题,引发桦树皮制作技艺传承困难。

第三,桦树皮制作技艺传承后继乏人。文化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主要依靠传承人的努力。目前,鄂伦春族桦树皮制作技艺传承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传承人数量屈指可数并且老龄化严重,有的传承人已经八十岁高龄。在外务工的年轻人缺乏民族文化氛围,传统手工艺无法吸引年轻人投入学习。笔者访谈的传承人内某某认为:“制作桦树皮盒费时费工,如果师傅好好教、徒弟好好学,桦树皮制作技艺是可以传承下去的,问题的关键是现在喜欢学这种手艺的年轻人数量不多了。”

第四,桦树皮制品销路不畅。鄂伦春族桦树皮制作技艺传承人老龄化严重,不了解新兴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等销售手段,开辟新的销售途径的能力较弱。以“桦树皮”“桦树皮工艺品”“桦树皮盒”为关键词,在淘宝网上几乎无法搜索到桦树皮手工艺品。桦树皮手工艺人一般通过基层工作人员来销售桦树皮制品,销售途径比较单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笔者同桦树皮制作技艺匠人内某某交谈,问及桦树皮工艺品的销售途径时,内某某说:“我自己没有销售渠道,如果想出售桦树皮工艺品,就联系镇长。”

四、鄂伦春族桦树皮制作技艺传承保护对策

“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 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4]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接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代表时指出:“我们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我今天来看你们,就是要表明党中央是支持扶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5]

在开放、多元的社会环境下,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多种多样的选择:如果仅仅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原始经典文化,突出维护原汁原味,强调回到产生它的原初状态,固步自封,可能导致丧失它的主动性,削弱它的生命力;如果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加工、处理,提高知名度,特别是与大众文化融合,运用现代传媒技术使更多人认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宝贵的少数民族文化形式就会焕发经久不衰的魅力,文化自信将会极大地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身处现代化浪潮中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既需要彰显自身强烈的发展内生动力,也需要外部环境提供强大的推动力量。

第一,不断完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为了保护各民族珍贵的文化成果,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其中也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政策。1997年5月,国务院颁布《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17号),旨在保护传统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确立了建立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2008年5月,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第45号),细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相关规定;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规定应由国家扶持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发布《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文非遗发〔2012〕4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逐步完善,包括鄂伦春族桦树皮制作技艺在内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得到了制度上的保障。目前,各项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提升“刚性”、增强力度。内蒙古属于欠发达地区,鄂伦春族聚居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更为滞后,财政支持文化产业的能力严重不足,需要加大资金支持来传承和保护桦树皮制作技艺等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培养传承人和传承人稳定队伍等方面也需要加大支持力度,要注重连续性和靶向定位。包括民族文化政策在内的民族政策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之路的制度保障,要不断丰富、完善,做到与时俱进。

第二,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和抓手,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切实落地。民族工作是党的民族事务治理的执行者,推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现代化,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点工作。民族工作要扮演好这一角色,完成这一重要任务,切实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的落地,需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找到合适的抓手。一是要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博物馆、展览室、陈列室、制作技艺传习馆,为传承人的传习活动提供场所。二是要积极开展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活动,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的优势力量,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研究和推广;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由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学员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传统桦树皮制品制作、文创设计等课程,为人们提供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三是增强文旅结合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参与度。随着旅游业成为振兴经济的重要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成为发展地方旅游业的文化招牌,相关部门可以在这一点上做足文章、做好文章,获得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的双赢。

第三,设计者、生产者、销售者多方努力创新发展桦树皮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一方面要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吸收并且利用外来文化的合理因素,另一方面要挖掘、整理现存文化资源中为新时代所需的元素,对原生态文化进行加工、整理、推陈出新,实现原生态文化的现代转型。桦树皮制作技艺创新的关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品风格的创新,相关部门要努力将传统桦树皮制作技艺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制作融合现代审美的桦树皮产品。二是产品形式的创新,桦树皮制作技艺要紧跟时代发展,搭上受众需求之脉,开拓市场。三是传播途径创新,网络平台直播间等形式可以拓展产品的销售途径,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微信视频号开展直播活动,邀请桦树皮制作技艺传承人介绍桦树皮制品,线上回答观众提出的疑问,增强桦树皮制作技艺传承人与观众的互动,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传承。

第四,确保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和人才支撑。一是保护桦树皮制作技艺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按照国家林业局规划,内蒙古自治区从2015年4月1日起,“内蒙古森工集团将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至此,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长达60余年的采伐生产作业就此画上句号”[6]。此后,大兴安岭地区建立保护区;大兴安岭消防支队加大了自然保护区防范火灾风险的力度;公安局加大力度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保护祖国边疆绿色屏障。限制对树木的开采虽然对桦树皮制作技艺的传承有所冲击,但是从长远来看,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功在当代,利在解除森林资源的危机这一千秋大业,有利于桦树皮制作技艺的持续发展。二是利用高校资源优势储备传承人队伍后备力量。校园既是培育人才的摇篮,也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的后备力量最为集中的所在,校园培养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北京师范大学“呼伦贝尔非遗进校园”活动和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南木鄂伦春民族乡“鄂伦春族非遗文化班”等培训活动,参与其中的既有鄂伦春族的学员,也有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学员。各族群众其乐融融,在学习桦树皮制作技艺的同时也了解了鄂伦春族的风俗习惯,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二课堂的开展,有效地培养了青年大学生对桦树皮制作技艺的兴趣,是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学习桦树皮文化的相关知识、参观桦树皮制品的展览,深刻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难和传承桦树皮制作技艺对鄂伦春族乃至中华民族的深刻意义,从而自觉树立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为鄂伦春族桦树皮制作技艺注入新鲜的血液。

五、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凝聚于自然与人文的交汇融合之中的生活与造物的智慧,是文化经过时间和空间的历史考验而获得的认同,对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构筑各民族共享的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

笔者在调研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过程中,见证了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的民间艺人将传统的民族手工艺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在传承文化的同时绘出脱贫致富的新图景;感受到通辽市扎鲁特旗图布信嘎查牧民组成的蒙古族曲艺团在传承和保护四胡技艺工作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曲艺团在旅游旺季时在各景区演出,既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也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使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南木鄂伦春民族乡猎民村村民委员会聘请鄂伦春族手工艺者培训本村妇女学习制作桦树皮工艺品(例如挎包、水杯垫、钥匙坠等饰品),这些村民通过传统手工艺赚钱,以村民委员会为单位与买家签署订单合同,每年净利润十分可观。南木鄂伦春民族乡猎民村在看到产业发展的美好前景的同时,加大了对桦树皮产业的开发力度,积极创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以宣传桦树皮文化,带动村民劳动致富,实现共同富裕。

鄂伦春族桦树皮文化在中国渔猎民族的文化史册上谱写了光彩夺目的一笔,保护和传承鄂伦春族桦树皮文化不仅对鄂伦春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具有现实意义,而且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优秀成果的肯定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强对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桦树皮制作技艺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不仅蕴含着优秀的传统文化、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而且促进了各民族在文化方面的交流互鉴。传承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促进民族团结、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桦树皮鄂伦春族技艺
鄂伦春族狍皮袍纹样研究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新媒体时代下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以桦树皮画为例
桦树皮制作技艺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下鄂伦春族桦树皮工艺品的形式功能及传承意义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桦树皮艺术文化传承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鄂伦春族文化景观变迁及对其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