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中多模态教学模式构建的有效路径

2024-01-20 09:51韩雪梅柯彤彤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模态思政语言

◇韩雪梅, 柯彤彤◇

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指出, 要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各个角落①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国政府网,http:/ /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 -06/06/content_5517606.htm.2020-05-28.。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 要求教师充分挖掘课程资料中的思政元素, 并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途径使之有机融入课堂, 达到“立德树人、 润物无声” 的目标。

一、 研究概述

多模态视角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已引起部分国内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康志峰(2012)建构了立体式多模态口译教学, 即“1 +4” 立体式多模态口译教学, 教学效果显著②康志峰:《立体论与多模态口译教学》,《外语界》2012 年第5 期。; 康志峰等(2023) 分别对面向本科生、 硕士生、 博士生的口译课程思政教学论证了多模态口译思政教学的实效, 探索出课程思政与多模态教学方法结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①康志峰,肖婷,李夏青:《转型期多模态口译课程思政探赜》,《上海翻译》2023 年第1 期。; 范茹钦、 张朝阳(2021) 也从多模态的角度进行案例教学法改革, 将多模态案例中的思政元素融入跨文化商务交际课堂教学,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②范茹歆,张朝阳:《基于多模态的案例教学法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模式》,《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1 年第3 期。。 总体上看, 目前课程思政与多模态视角相结合的研究和实践主要强调在多模态的教学资料中挖掘思政元素, 其关系和选择仍有研究空间。

因此, 在拓宽课程思政教学中多模态运用手段和范围的基础上, 更细致地探讨多模态的使用和选择, 从而系统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多模态教学有效途径具有创新性意义。 通过在课程思政教学中详细分析运用教师的身势语和副语言、 教室环境、 线上教学资源和讨论平台等, 基于多种模态展开思政教育, 增强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

二、 课程思政多模态教学框架构建

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模态手段是现代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特点之一, 课程思政教学中也可运用多模态教学法。 由于不同模态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不完全相同, 为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中思考不同模态的选择和关系。

(一) 多模态教学法

多模态话语是课堂话语的突出特点, 教师的话语基本都是多模态的。 一种模态通常不足以表达清楚交际者的意义, 可利用另一者来进行强化、 补充、 调节、 协同, 达到更充分的表达意义, 让听话者理解话语的目的。

多模态教学法源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是其在学术和教育情境下的应用。 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多种感觉, 通过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③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外语教学》2009 年第4 期。。 除语言外, 其他符号系统也具有表达意义的功能, 比如声调、 语调、 重音、 语速等伴语言, 谓之声音模态; 手势语、 身势语、面部表情、 动作及移动, 谓之视觉模态; 环境布置和用具, 谓之触觉模态。 因此, 多模态教学法是指利用各种具体的感知过程可阐述的符号系统, 多渠道、 多教学手段协同运作的教学方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课堂话语更具有多模态性, 课堂教学就是由多种模态来共同完成的。 多模态课堂教学打破了单一传统语言模态的局限, 形成了多模态协同效应。 通过言语沟通、 图像视频放映、 身体动作等多种方式和符号资源变换展示沟通,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现代数字化教学的发展和推广, 在课堂上, 教师有条件充分利用不同教学设备和平台, 同时灵活发挥不同教学软件和社交软件的作用, 展开互动性多模态教学。

(二) 思政教学设计中多模态的选择和关系

多模态教学框架的建构需要教师协调各模态之间的关系,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对各个模态进行合理配置④张德禄,袁艳艳:《动态多模态话语的模态协同研究——以天气预报为模态语篇为例》,《山东外语教学》2011 年第5 期。。 在课程思政教学多模态模式构建中, 应选择并厘清不同模态之间的关系, 如图1 所示。

图1 课程思政教学中使用的不同模态及关系

在课程思政多模态教学中, 教师的语言讲授和师生语言互动为主要核心模态, 即以口头表达和听觉模态为主, 其他模态起到协同、 强化、 补充和调节等辅助作用。 身势语言和副语言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上对教师的语言讲授起到协同作用; 同步进行的PPT 等多媒体演示起到协同作用, 通过包含字体、 字号、 字体颜色、 图片、 背景设计和动画设计等元素的PPT 演示以及音频、 视频的播放, 以听视觉模态增强传递与教师的语言讲授协调一致的信息和内容, 加深学生的记忆和印象。 多模态还可辅助建立若干语境, 除概念语境、 交际语境外, 还有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等。 情景模拟也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课程思政教学也离不开语境的协同。 道具使用、 教室布置、 环境装饰等有助于创设相关的语境, 使学生身临其境, 借助于触觉、 视觉以至于嗅觉等多种感官通过不同模态与环境互动, 从而对思政元素的传递起到补充作用。

线上资源主要包括文字、 视频等含思政元素的资料, 补充课本或课件以外的相关新闻报道、 政府文件、 文章等资料, 有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加深学生对思政元素的理解和认识。视觉和听觉等不同模态为教师语言讲授提供了信息上的补充和延伸。

需注意的是, 在使用多模态手段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需遵守适度原则, 不能过于依赖和强调多模态手段的使用而忽略教学内容本身, 应充分考虑具体教学目的, 灵活适度地运用不同模态, 并合理配置主模态和辅助模态, 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的主要参与者, 多媒体演示、 副语言、 身势语、 环境条件、 线上教学资源和网络平台等多模态形式在教学中起到补充、 强化、 协同和调节等辅助性作用。 教师不能过度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 丧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不能利用多模态教学方式提供过多、过杂的信息, 使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消化、 吸收、 掌握。 基于此, 教师在多模态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模态符号在表达意义中的关系, 切忌让多模态教学抢占课堂①肖志华:《大学英语多模态课堂教学实践——评〈大学英语多模态课堂教学研究〉》,《高教探索》2017 年第2 期。。

三、 多模态视角下课程思政教学路径

结合不同学习类型的特点, 在课程思政教学中须相应配置不同的多模态手段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学生的思想和行动。 以广东海洋大学英语专业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中的“Measures to Encourage Export” 章节为例, 从以下三方面探讨实施多模态视角下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路径。

(一) 课程思政多模态教学中的“思中得学”

对于“思中得学” 的知识类学习, 多模态协同配合展开课程思政教学有助于引发学生思考并理解相关知识点和其中的思政元素。

在多模态教学路径设计中, 由于知识类学习以信息传递为主, 因此在模态的选择上应以听觉和视觉两种模态为主。 以教师口语讲解形式呈现的听觉模态为主模态, PPT 和多媒体资料展示等视觉模态起到增强作用, 帮助学生更透彻地领悟在该知识点中体现或蕴含的思政元素。 另外, 多模态的运用主要体现在课前预习环节和课堂讲授环节。 以该章节中“ ‘一带一路’ 倡议” 和“中欧班列” 知识点为例, 作为外贸促进措施, “ ‘一带一路’ 倡议” 和“中欧班列”蕴含的思政元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七个坚持” 中提到的经济发展大局观“开放” “共享” 的发展理念。 这一思政元素要在“润物无声” 中传递给学生,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及课堂上使用多模态的教学方式。

在课前预习环节, 基于听觉和视觉两种模态, 教师在线上教学平台可以视频的形式发布“一带一路” 和“中欧班列” 的有关报道, 使学生先了解相关知识点, 同时在视频中展示积极开放的中国形象, 把相关思政元素初步传达给学生。 在课堂环节, 知识类教学以讲解为主, 主模态为听觉模态, 视觉和触觉模态发挥强调、 协同和补充的作用。 教师口头讲解过程中语调要上扬、 语气坚定、 重音落在“government support” “open” “cooperation” “promote” 等词汇上,通过伴语言传达出对“一带一路” 和“中欧班列” 措施的自豪情绪; 选取《人民日报》 推出的《一带一路之歌》 英文版作为背景音乐在听觉模态上以增强讲授的效果。 视觉模态上, 教师可使用握拳表示坚定和力量、 两手由分而合表达团结共进等情意式手势、 挺胸抬头表示自豪的情感等身势语以及包含文字和图片的PPT 以视觉的模态强化语言讲授的内容。 触觉模态上,提供地球仪和较小的火车模型与学生互传, 让学生体验中欧班列运行的路径, 感受对外贸的促进作用。

(二) 课程思政多模态教学中的“做中得学”

对于技能类学习应“做中得学”, 多模态协同配合展开课程思政教学有助于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切身感受并体会相关技能所涉及的思政元素。

在多模态教学路径设计中, 由于技能类学习以学生动手模拟操作为主, 因此在模态的选择上需使用触觉、 听觉和视觉三种模态。 以学生使用道具动手操作形式呈现的触觉模态为主模态, 教室环境的布置和PPT 文字提示等视觉模态发挥协同的作用, 师生和生生之间的语言互动沟通等听觉模态发挥补充的作用。 另外, 多模态的运用主要体现在课前预习环节和课堂讲授环节。

以“海关手续及其简化” 技能类知识点为例。 课堂上可创设海关办事窗口这一情景语境,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 引导学生分别体验传统的海关手续和简化后的海关手续。 触觉模态上, 通过展示海关手续材料电子版替代纸质版的过程, 帮助学生更直观体验海关手续简化前后的明显区别。 视觉模态上, 将教室布置为两个海关办事窗口, 通过海关人员和报关员职业着装角色扮演, 协同“进出口报关” 这一情景语境。 听觉模态与口头表达相结合, 在海关人员与报关员口头交流的过程中交替出现, 增强学生对海关手续流程和步骤的了解。

通过多模态方式引导学生“做中得学”, 从中体会简化后的海关手续对进出口企业带来的巨大便利, 理解这一措施如何更好地促进了外贸发展, 领悟我国为了促进外贸所做的积极努力和对外贸发展的创新性支持, 强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解, 增强认同感, 从而达到思政教育的效果。

(三) 课程思政多模态教学中的“换位得学”

对于情感类学习应“换位得学”, 多模态协同配合展开课程思政教学有助于学生在换位思考讨论中以“当事人” 的身份或心态进行感悟, 从而加深对思政元素的理解和认同。

在多模态教学路径设计中, 由于情感类学习以换位思考讨论为主, 因此在模态的选择上需使用听觉、 视觉、 口头表达三种模态。 以学生参与相关话题讨论等形式呈现的听觉与口头表达相互交替作为主模态, 参与讨论的教师与学生使用的身势语、 副语言等视听觉模态作为强调,增强换位思考讨论的感染力和共情效果。

另外, 多模态的运用主要体现在课堂讨论环节和课后作业两个环节。 以该章节的主题“出口促进措施” 为例。 该教学章节中的情感类内容主要是对我国外贸促进措施的认同感、 对国家大力支持外贸的信任感和自信心以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深刻认同和支持。 在课堂讨论环节, 教师可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讨论, 引导学生学会站在国家的层面考虑外贸经济的发展策略、 宏观布局和重大举措, 增强认同感、 信任感、 自豪感和使命感。 在引导和参与课堂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通过身势语、 伴语言、 PPT 设计等视听觉模态的运用, 强化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如在身势语言方面, 站姿挺拔、 手势坚定、 面部表情为微笑, 以传递对国家出口促进措施的认同感; 在副语言方面主要采用肯定的陈述语气、 低降调传递“肯定+赞美” 的意义①胡壮麟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第159 页。, 重音落在表示相关举措的名词和表达肯定赞美意义的形容词上; 在PPT 设计方面, 宜采用大量与措施有关的图片作为背景, 文字通过大写加粗和变换字体颜色来强调表示相关举措的名词和表达肯定赞美意义的形容词, 同时在PPT 中插入相关视频和音频, 从视觉和听觉上协同教师讲授的内容。 在课后环节, 可要求学生根据要点做出汇报,引导学生换位到决策者的角度思考相关举措,增强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意识,培养学生的大局观和发展观。

综上,针对“思中得学”的知识类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走出教材,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整理更多元化的教学资料,如相关新闻报道、论文、音视频等,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之中的思政元素,灵活综合运用不同教学模态;针对“做中得学”的技能类教学内容,教师需设计实践任务,提炼其中的思政元素并准确提供所需的不同模态的教具、道具和教室布置等,从而创设仿真的情景语境,帮助学生在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中提高实践能力以及增强思政意识;针对“换位得学”的情感类教学内容,教师需通过设计手势语、着装、副语言等多模态的教学方式,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提升思政教学的实际效果。

四、结 语

在课程思政教育中使用多模态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创新性,降低学生学习的记忆负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符合思政教育的要求。 实践发现,通过结合知识类学习、技能类学习和情感类学习的不同特点分别选取合适的模态组合并对教学进行多模态设计,使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学习之中;教师运用语言讲授、多媒体演示、面部表情、手势语、语气和重音、教具、道具、教室布置、线上教学资源、网络话题讨论平台等多模态形式和方法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的热情增加,搜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得到锻炼,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更全面透彻,增强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青年的责任心、担当意识和职业素养。

猜你喜欢
模态思政语言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语言是刀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国内多模态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我有我语言
基于HHT和Prony算法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模态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