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以师范类英语本科专业英汉笔译课程为例

2024-01-20 03:07肖红萍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笔译英汉英语专业

肖红萍

(南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 330032)

2020年5月,教育部要求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自此,将课程思政融入英汉笔译课程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本文将课程思政理念应用到英汉笔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探索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路径和方法,以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国际发展、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翻译人才。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重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南昌师范学院英汉笔译课的课程思政总的目标是落实“三全”育人,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夯实英语基本功,在提高翻译能力的同时,掌握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提高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的能力,成为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高素质国际化外语人才,落实好育人育才根本任务。具体地说,就是将诗词习语等优秀文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价值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追求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翻译理论、翻译技巧中去,隐形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帮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有坚定理想信念、有使命有担当的青年。

二、翻译能力的内涵

翻译能力指掌握和运用翻译知识技能的能力。根据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将翻译能力进一步划分为语言转换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推理能力及决策能力等若干能力。

翻译能力一直是中外学者研究的主题之一。1976年,德国学者Wolfram Wilss首次将“翻译能力”(translation competence)[1]的概念引入翻译界。翻译能力被认为是一种语际超能力,包括语际理解能力与言语再造能力两个方面,并强调了译者的双语转换能力[2]。Neubert进一步指出翻译能力是由语言能力、文本能力、主题能力、文化能力和转换能力共同构成[3]。西班牙的翻译能力习得过程和评估专项研究小组PACTE(Process in the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Evaluation)的学者在其专项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能力的六要素:双语交际能力、语言外能力、策略能力、工具能力、翻译知识能力及心理能力。Albir基于翻译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将翻译学科人才的特定能力细化为6个组成部分[4],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一书里,翻译能力被定义为:“能运用翻译知识、方法与技巧进行有效的语言转换,一般包括双语能力、超语言能力(如百科知识、话题知识等)、工具能力、策略能力等。”[5]

表1 翻译人才的特定能力

综上所述,师范类英语专业英汉笔译课程要培养学生的五种翻译能力:语言能力、文化意识、翻译知识、翻译技巧和批判思维。这是翻译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也是翻译课程设计以及翻译教学评价的主要参照。

三、师范类英语专业英汉笔译课程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描述英语专业笔译课程的课程要求如下:笔译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笔头翻译的基本能力。通过介绍各类文体语言的特点、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和分析以及各种不同文体的翻译方法,使学生掌握英汉双语翻译的基本理论,掌握英汉词语、长句及各种文体的翻译技巧和英汉互译能力。要求译文比较准确、流畅,翻译速度达到每小时250~300字。[6]

根据《大纲》要求,南昌师范学院师范类英语专业本科生英汉笔译课程的目标为:本课程旨在通过向学生介绍基本的翻译理论与技巧,并结合大量的课堂与课外笔头练习、课堂讨论及讲评等方式,来提高学生英汉、汉英互译的基本技能;熟悉英汉语言表达和文化的基本差异,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备较好的反思能力,对译文能做到鉴赏、评析和改进;具有较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学习共同体意识;力求达到全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八级统测要求,即能运用翻译的理论和技巧,将我国报刊上的文章和一般文学作品译成英语,译文要求忠实原意,语言流畅,毕业后能胜任一般的翻译工作。

要实现以上的育人目标,课程思政设计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思想要自然地融入每个知识点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英汉双语互译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通过对多体裁、多主题优秀双语译文的学习和赏析,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通过英汉语翻译的相关训练,提升人文素养,积极思考、探索和创新,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语言审美意识,增强与他人的沟通交流能力;以小组讨论、任务展示等形式开展翻译实践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另外,在学习翻译理论和技能时,融入时政翻译素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勇于用英语来展示中国新时代的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外宣意识。

四、“课程思政”视角下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翻译能力的培养方式有很多种,从翻译教学的角度,应当分阶段来看待这些能力。基础阶段应该重点关注双语能力的培养,其他能力可以涉及,但不应成为重点。“Translation is above all an activity involving language and its cognitive basis.”[7]

(一)学生的翻译双语能力的培养

Bloomfiel把翻译双语能力定义为:“在母语之外能够熟练使用另一种语言的能力。”[8]Anderman说,如果学生还没能熟练掌握语言,对外国文化、社会缺乏了解的时候就进行翻译能力的培养,可能就相当于让他们在还没有学会走路时就让他们跑步一样。[9]所以双语能力是翻译能力的最基本能力。汉译英时,学生需对中文原文有较准确的理解,还需有较高的英语水平,翻译作品的质量才会更高;英译汉时,汉语语言表达能力也很重要。大多数教师会忽略学生母语汉语的能力,汉语文化知识同等重要。南昌师范学院英语专业开设了现代汉语和汉语写作,但是笔译课程还应该组建汉语阅读沙龙,学生们可在此分享阅读的诗词和书籍。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习总书记在讲话中经常引用中国的成语典故和诗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让学生知道双语能力要靠多年知识积累,不断实践才能提高。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子,以便更好地理解提高翻译双语能力的重要性。

首先是摘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自我革命是我们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一文中汉语成语典故的翻译。

例1原文 特别是我们党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清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10]

成语典故原本翻译为:

猛药去疴take a heavy dose of medicine to treat a serious disease;重典治乱take stringent laws to address disorder;刮骨疗毒scrape the poison off the bone;壮士断腕A brave man cuts off a venom-poisoned hand to save his own life.

在本句中,“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用来形容我们党坚定的决心,这两个典故本身并没有承载太多的文化信息,直译即可。而“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用来形容我们党不怕牺牲的勇气,直译可能会给目的语读者造成疑惑或误解,从而用意译的方式更合适,因此译为it means pain for the time being.

例1译文:Just as ittakes a heavy dose of medicine to treat a serious diseaseandstringent laws to address disorder,we have been determined to “take out tigers”,“swat flies” ,and “hunt down foxes”,removing potential dangers in the Party,the state,and the military even thoughit means pain for the time being.

其次是例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一文中“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句子的翻译。

“行百里者半九十”出自西汉的刘向《战国策·秦策二》:“‘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意思是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认真对待。对此句的翻译有很多版本,如:To cover 90 percent of one’s destined distance brings the traveler no farther than the midway point—the last part of an endeavor is the hardest to finish;A thing is not done until it is done;One must sustain one’s effort when a task is nearing completion.但在例2中“行百里者半九十”是前置定语,修饰“清醒”。根据上下文,此处翻译为the last leg of the journey marks the halfway point only。

(二)学生的翻译策略能力的培养

有了较强的翻译双语能力后,学生还要具有翻译策略能力,它是翻译的核心能力之一。马会娟认为,翻译的策略能力是“译者在汉译英翻译过程中进行语言转换时遇到问题并寻找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的能力”[11]。在笔译课堂上,要培养学生使用恰当的翻译策略来完成翻译任务的能力。例如,在翻译“鱼米之乡”时,如果采用归化翻译策略,就译为“a land flowing with honey and milk”;如果采用异化策略,就译为“a land full of fish and rice”。这时教师可以进行育人教育,我们要采用异化翻译策略,保留中国的语言文化特色,积极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展现文化自信。

又如在教授中国文化特色词的翻译时,可教授意译法和省译法、借用法和增译法。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例3原文 党中央是大脑和中枢,党中央必须有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这样才能“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叱咤变化,无有留难,则天下之势一矣”。党的地方组织的根本任务是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有令即行、有禁即止。

“定于一尊、一锤定音”两个短语围绕“定”字展开。“定于一尊”的汉语表达的意思是重视权威。“一锤定音”是做出最终决定的意思。因此可以将两个短语合并在一起,意译为“the sole authority that makes the final decisions”。

“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出自汉代贾谊《治安策》:“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意思是,治理国家要做到像身体支配手臂、手臂支配手指那样。后来多用于比喻指挥顺利,行动畅通,没有牵制。

“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叱咤变化,无有留难,则天下之势一矣”的意思为政令执行如同身体驱使手臂,手臂驱使手指,指挥自如,没有困阻,这样一来全国上下便步调一致、行动统一。其中“叱咤变化,无有留难”的具体含义为指挥自如,没有困阻,二者意思相近。在翻译时,可以采用省译法,将“叱咤变化”省略。这样既不影响整体意思又可以在翻译过程中节省时间。因此,此句可以翻译为“The body employs the arms and the arms employ the fingers without any difficulty,then the country runs as a whole.”

(三)培养学生的翻译跨文化能力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行为,它不仅仅是两种语言间的相互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跨文化能力虽没有确切的定义,但它指不同文化交流时主体所具有的能力和素养。在笔译课程教学训练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语境和英汉文化间的差异,因为它们会给理解、交流和表达带来障碍。例如,英语国家的人送礼品时,送一瓶红酒并附上发票是很普通的事,中国人理解不了,因为中国文化中送礼是不应透露礼品价格的。

五、结 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新变化,包括高校英语专业在内的各专业都应当加强学习和探索,寻找更多符合实际需求的模式和途径。高师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将成为未来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在课程思政中做好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贯彻了国家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等一系列政策,又是打造一流课程,打造“金课”的途径,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目的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翻译能力,对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有重大意义。

猜你喜欢
笔译英汉英语专业
跨学科口笔译研究的百科全书——Resear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介评
《口笔译话语分析研究新进展》评介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英语笔译教学研究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商务英语翻译中英汉褒贬义词的应用探讨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