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舞蹈学专业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4-01-20 03:07刘永红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师范类考级美育

刘永红

(南昌师范学院,江西南昌 330032)

人民满意,是中国共产党办教育的初心所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重要论述贯穿于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及二十大报告。教育部2018年2月11日颁布《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启动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将认证结果作为师范类专业准入、质量评价和教师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并向社会公布”。在专业认证背景下,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发生重大变革,探索和完善舞蹈学专业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成为推进新时代我国美育教师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迫切需求。

一、专业认证背景下舞蹈学(师范类)资格认证的必要性

从目前公布的通过第二级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学校和专业看,全国仅福建师范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的舞蹈学专业、东北师范大学的舞蹈编导通过中学教育二级师范类专业认证。尽管我国的师范认证尚处于起步阶段,认证的标准、机制还有待逐步完善,各省每年接受专业认证的能力有限,同时也要看到,师范认证作为一项自上而下的新制度改革,必将对舞蹈学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学改革、课程评价带来一定的影响。加快推进专业认证背景下舞蹈学(师范类)资格认证是贯彻落实国家美育教育方针政策的需要,也是专业发展的需要。

(一)学校美育教育工作的推进需要配齐配好美育教师

“美育是侧重感性的教育,是以培养人的感性素养为主要特征的教育形态”[1]。因而,美育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美育工作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事业。国家颁布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1989年国家教委颁布《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这是建国以来第一个全国性的关于学校艺术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对于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将美育写进了教育方针;2002年教育部颁布《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的通知》把美育列为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作为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对阶段艺术教育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把学校美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美育文件——《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学校美育工作进行全面规划,并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给中央美院8位老教授回信,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美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20年9月22日,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到2022年,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资源配置不断优化,评价体系逐步健全,管理机制更加完善,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同时对完善课程和教材体系、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学校美育必须不断增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升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同向同行,与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同向同行,与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同向同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实施学校美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承载了落实美育育人价值、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功能”[2]。艺术教育是学科特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校丰富多彩艺术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学校美育教育工作的推进需要配齐配好美育教师,加快舞蹈学(师范类)资格认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课程开设需要专业舞蹈教师

为了艺术教育的顺利实施,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了全国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标准》,各地各级教育部门纷纷响应,学校艺术教育逐渐走向规范化。2008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提出了针对艺术课程开课率、艺术活动形式、艺术教师短缺、资源匮乏等情况的具体执行意见。2011年针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育部修订了《艺术教育课程标准》,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对学校艺术教育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更具体地规范了艺术教育的实施。2022年3月25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等的重要课程,具有审美性、情感性、实践性、创造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提出“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普通高中音乐课程以音乐鉴赏、歌唱、演奏、音乐编创、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六个模块为必修(选学)课程,以合唱、合奏、舞蹈表演、戏剧表演、音乐基础理论、视唱练耳六个模块为选择性必修课程,以学校安排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为选修课程”。舞蹈课正式纳入艺术课程,作为学校美育教育、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素质教育需要大量专业舞蹈教师参与其中,美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是高等师范院校舞蹈学专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三)社会艺术培训教育的蓬勃发展需要大量专业舞蹈教师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劳动人民物质生活需求的极大满足,少儿美育教育事业在党和政府倡导下蓬勃发展,社会艺术办学机构大量涌现,需要大量的舞蹈专业教师,社会发展对舞蹈专业教育人才的需求极大的推进舞蹈学专业的发展,大批舞蹈专业毕业生在各级各类艺术培训学校任教。“五年来获得中国舞协考级合格证书的儿童累计超过900万名”,“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舞蹈考级’项目自2006年1月获得正式批准以来,至今已15年。15年来,全国27个省、4个直辖市开展了考级工作。截至2020年,参加考级的学生累计超过900万人次。‘中国舞蹈考级’项目培养社会艺术水平高级考官共计856人,开办考级师资培训班累计超过12000期,培训教师累计超过47万名”,900万名的舞蹈考级学生,47万名参加师资培训的考级教师,分布在全国各地、市、县的各级培训班中。仅以江西省舞蹈家协会组织的中国舞舞蹈考级为例,2019年江西参加舞蹈考级的学生将近10万人,2020年尽管由于疫情很多培训机构开课率不足,但考级人数增加到11万7千多人,2021年考级人数超过13万人,2022年考级人数14万人。全国还有北京舞蹈学院组织的中国舞考级、民间舞考级、芭蕾考级,中国歌剧舞剧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国际标准舞考级,街舞考级……数以十万、百万计算庞大的少儿舞蹈普及教育市场,对专业舞蹈老师的需求量不言而喻,不论是师范类院校还是非师范类综合高校,不论是舞蹈学、舞蹈教育专业还是舞蹈表演、舞蹈编导专业方向,大批舞蹈专业毕业生投身到各地市县各级各类社会艺术培训机构任教,为少儿舞蹈艺术培训教育补充大量专业师资力量。

舞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过硬的实践能力和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专业认证要求建立以实习计划、实习教案、听课评课记录、实习总结与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师范毕业生教育实习档案,职前舞蹈教师能力素质需要通过教育见习、实习、研习等实践环节得到提升,以保证其毕业后能够真正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舞蹈学师范类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结合毕业生服务面向实际需求,制定合理的毕业要求。

二、专业认证背景下影响高师舞蹈学(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主要因素

2011年艺术学新增为学科门类,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目录下设有舞蹈表演(130204)、舞蹈学(130205)、舞蹈编导(130206)三个专业方向,2017年新增舞蹈教育(130207T),2018年新增流行舞蹈(130211T)专业。2022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新版学科专业目录,音乐与舞蹈学类下设的舞蹈专业方向未变。从1999年高校舞蹈扩招到艺术学成为学科门类,音乐与舞蹈升级为一级学科,到2017年师范类专业论证的提出,其间短短的几十年,高校舞蹈教育、舞蹈研究、舞蹈编导专业发展有了很大的转变,舞蹈本科教育已走完了从培养高精尖人才转为培养具有实用性与适应性人才的历程。

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师资格认证是由专业主导的以本专业毕业生为主要对象的教师资格审查体系,师范类专业认证不同于以往的评估工作,目的是规范引导师范类专业建设,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保证舞蹈师范生毕业时的知识、能力、素质达到社会需要的美育教师的标准要求。从目前情况看,影响高师舞蹈学(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因素有:

(一)学科专业培养模式下,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要求各不相同

以艺术学门类下的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为例,音乐和舞蹈作为姊妹艺术,在我国古代统称为“乐”,从现行《音乐与舞蹈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舞蹈类专业)》和《音乐与舞蹈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音乐类专业)》来看,前者的适用范围是舞蹈表演(130204)、舞蹈学(130205)、舞蹈导(130206)三个专业,后者包括音乐表演(130201)、音乐学(130202)、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130203)三个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舞蹈表演、舞蹈学、舞蹈导和音乐表演、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素质要求、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以及课程体系有较大差别;音乐类专业和舞蹈类专业为达到培养规格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的课程体系设置均有较大差异;同一学科门类下不同专业方向之间其毕业要求尚且存在一定差别,不同学科类别之间的差距更大。按照舞蹈类专业培养目标制定的毕业要求无法达到音乐类专业毕业要求,同样,按照音乐学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的课程体系也无法达到舞蹈学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另一方面,现行《音乐与舞蹈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舞蹈类专业)》基于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内涵、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与《音乐学专业认证标准》(二级)中基于OBE产出导向为理念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之间的三个达成目标和三个支撑有较大差异。从教育部2017年下发通知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到2019年三级五类认证标准的制定全面完成。高等师范院校舞蹈学(师范类)、舞蹈教育专业一般都在学校的组织下,统一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准备工作,在准备过程中由于缺少针对性的认证标准,只好暂且参考音乐学的认证标准,但是这样操作难免削足适履。

(二)教师资格证通过率制约舞蹈学师范类专业认证

表1 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主要考试内容

2013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相关规定之前,高等师范院校的舞蹈学大多是师范类专业,学生在校通过获得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实习等教师教育类课程学分,即可获得教师资格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政策颁发之后,所有舞蹈学专业的毕业生必须通过国家统一教师资格考试后方可获取教师资格证书。

从上表可以看到,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不分科目,笔试内容一样,初中,高中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分别为15个学科和14个学科,考生选择一个科目报考。从考试科目内容看,舞蹈不在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范围内,仅在教师资格证面试中作为才艺展示备选。这意味着舞蹈学专业学生要考取教师资格证,必须选择参加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四个层次中的一个考试,参加初中、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必须选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范围内的一门作为科目方向(语、数、英、音、体、美等科目)。科目范围内与舞蹈学专业关联最近的是音乐,音乐专业考试范围包括基本乐理、视唱练耳、中外音乐史及鉴赏、和声、曲式分析、作曲等音乐素养知识。笔者收集了全国几十所师范类高校舞蹈学、舞蹈编导、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看,基本以芭蕾基训、中国古典舞基训、现代舞基训、民族民间舞、舞蹈编创、舞蹈剧目排练、中外舞蹈史、舞蹈艺术概论、中外舞蹈鉴赏等课程为主,音乐类课程以必修或选修形式开设音乐常识、基本乐理、视唱练耳等音乐基础课程,部分高校开设钢琴基础、歌曲弹唱、合唱指挥等音乐教师技能课程。但对于中外音乐史与鉴赏、和声、曲式分析、复调、配器法等专业学习难度大的课程,受课时和学分的限制,同时需要有先修课程的基础,开设者甚少。

学科素养的缺失导致舞蹈学专业学生在参加音乐教师资格证考试时也受较大限制,只能报考小学或中职教师资格证考试。部分历尽千辛万苦通过初中音乐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舞蹈学生常常止步于面试环节,究其原因,舞蹈学专业学生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毕业要求、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等环节都与音乐学师范认证的标准有较大差距,其学科素养、教学能力难以达到音乐教师的基本要求。

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标准8.5[就业质量]:“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75%,且主要从事教育工作。”由于舞蹈教育尚未进入中小学义务教育课堂,现有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没有舞蹈学科教师资格证考试,舞蹈专业毕业生要获得教师资格证必须参加其他专业教师资格考试,跨专业考试直接影响学生获取教师资格证通过率,也直接影响舞蹈学师范类专业认证。

(三)舞蹈教师岗位的招聘率低,影响舞蹈师范生就业

中小学教师招聘岗位中通常按照音乐教师要求进行招聘,鲜有中小学舞蹈专职教师招聘,意味着舞蹈学专业毕业生要担任中小学任音乐教师首先要考取音乐教师资格证,才能参加中小学音乐教师招聘考试。从江西省教育厅网站公布的2020—2022年中小学教师招聘公告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教师招聘公告看:2020年度江西省教育厅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含特岗教师)5100名,其中音乐教师(含特岗教师)292人,占招聘教师总数的5%。292名音乐教师岗位中设置初中音乐舞蹈教师岗1名,中小学须加试舞蹈的岗位4名。2021年江西省教育厅公开招聘教师(含特岗教师)4626名,其中音乐教师(含特岗教师)293人,占招聘教师总数的6%。293名音乐教师岗位中设置高中音乐舞蹈教师岗4名,中小学须加试舞蹈的岗位7名。2022年江西省教育厅公开招聘教师(含特岗教师)4138名,其中音乐教师(含特岗教师)233人,占招聘教师总数的5.6%。设置幼儿园舞蹈教师2人、小学舞蹈教师2名、高中舞蹈教师1名。

从江西省近三年的中小学教师招聘数量看,中小学音乐教师招聘数量占教师招聘总数的5%和6%,舞蹈教师招聘数量仅占音乐教师招聘数量的1%和3%。舞蹈教师的岗位设置少,初中音乐教师资格证和高中教师资格证通过率低,能够具备报名资格参加初中、高中音乐教师招聘的舞蹈生更是少之又少,常导致招聘岗位空缺,极大地影响和制约舞蹈毕业进入基础教育学校。从舞蹈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有75%以上在各级各类培训机构中任教,进入社会艺术培训机构任教的舞蹈教师远远数量大于义务教育中小学教师人数。培训机构舞蹈教师大多通过不同考级教材培训、考级教师资格证等短期培训获得不同考级机构、不同舞蹈种类、不同级别层次的教师资格证书,如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舞考级》教材培训、北京舞蹈学院舞蹈考级院中国舞等级考试教师资格证、芭蕾舞分级考试教师资格证等培训,进入艺术培训机构任教。

三、高师舞蹈学(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和建议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实践化形式,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是人才培养的实施蓝图。”[3]人才培养方案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为更好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提高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凸显专业特色,发挥认证结果对舞蹈学科专业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依照OBE理念设计舞蹈学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舞蹈学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党的文艺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落实国家有关教师教育的政策要求,紧随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在产出导向方面,要求高校舞蹈学人才培养树立OBE理念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人才培养体系,明确舞蹈学专业培养基础音乐舞蹈教师的目标定位,强调“三个支撑”即舞蹈学专业毕业要求支撑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课程教学支撑课程目标;强调“三个产出”即面向艺术教育课程需求制定舞蹈教师培养目标,面向舞蹈教师岗位需求制定舞蹈学专业毕业要求,面向毕业要求制定舞蹈学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目标。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优化课程设置

在全面深入理解《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等文件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一践行三学会”理念和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作用,将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有机融合。把握支撑各项毕业要求的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环节的关键支撑作用,强化师范类专业课程,注重“音乐—舞蹈相融”复合型综合化课程体系建设,强调专业实践性,构建培养学生能跳、能唱、能弹、能教、能编的“多能”并重的课程体系,设置满足不同学习需求的选修模块,优化课程设置。

(三)优选教学内容,注重能力培养

遵循“产出导向”教育理念,基于舞蹈学专业毕业要求,科学制定各专业课程目标与课程标准,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能有效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在教育教学类课程、音乐类课程和舞蹈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以中小学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为主,培养学生能跳、能唱、能弹、能教、能编的、适用于中小学音乐舞蹈教学“多能一专”的能力。

(四)创新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改革

围绕“多能一专”复合型、实践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改革,从注重知识点传授的“以教为中心”向“知识+能力”并重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转变,优化“全过程”教学质量监控体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保障舞蹈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科学性和方向性。

猜你喜欢
师范类考级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美育教师
钢琴学习与“考级”刍议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
浅析师范类高校化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索
人民音乐出版社推出国内首套《陶笛考级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