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2024-01-21 16:57左倩倩宋建军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理工科工匠培育

左倩倩,赵 争,宋建军

(安徽工程大学 a.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b.人工智能学院;c.保卫处,安徽 芜湖 241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1]。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工匠精神和工匠人才的沃土,特别是理工科类高校,其办学目标重在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有实操能力、会操作技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基于此,需要高校肩负起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重任,把工匠精神塑造和工程意识培育贯穿于大学生本科阶段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培养更多具有科学精神、创新能力且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工匠型”人才。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理工科大学生逐渐成为支撑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新工科建设发展,培养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题中之意。

一、工匠精神融入理工科高校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落实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需要

工匠精神是爱岗敬业、开拓创新、追求极致的品质和尊师重道精神等各种理念的集中表现,是我国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价值导向、思想凝聚、行为约束的功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就业形势和行业竞争日趋严峻,用人单位对高素质、高技能的工匠型人才的高要求与毕业生敬业精神、实践能力缺乏的矛盾日渐明显。基于此,加强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培养大学生专注热爱、坚守执着的职业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既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2]”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契合新时代应用型人才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爱岗敬业的职业修养和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提升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的培养质量。

(二)实现制造强国,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内在需要

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需要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将工匠精神中的敬业乐群、精益求精、专心致志、创新求变等特点和元素融入到理工科高校人才培养中,一方面可满足我国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国的战略需要,另一方面也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和输送更多技术精湛、业务熟练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而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制造业的健康发展[3]。根据调研分析,当前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不再局限于学生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逐渐对学生工作热情、做事态度和创新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加强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敬业精神和精益求精态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和择业观念并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岗位能力需要,为个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而且能够为用人单位生产经营选送技术好、业务强、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有效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三)增强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贺信中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作为创新创造的有生力量和关键主体的当代青年大学生,要把工匠精神作为创新创造的重要精神来源,培育和涵养较高水平创新创造思维和能力,注重在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有效融入工匠精神,培养勇敢进取、敬业好学的道德品质和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以安徽省为例,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安徽省立足高校平台和资源优势,于2023年挂牌成立安徽工匠学院,通过工匠精神的引导和实践课程的设置,强化大学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团结协作等能力,使得大学生在工匠精神的感染和熏陶下,不断增强动手实操能力和吃苦耐劳品质,成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能够担当时代重任的复合型人才。

二、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为深入了解和掌握理工科高校对大学生工匠精神塑造和培育的实际情况,深刻分析理工科高校工匠精神培育现状以及理工科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求的掌握程度,结合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情况,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对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对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重视度不够

近年来,党和国家积极倡导工匠精神,鼓励和支持高校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但是由于未能制定统筹的政策性文件和规章制度,对于具体执行没有导向性的细化措施,加之理工科高校“重论文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工科理科化”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造成工匠精神培育更多停留在口号式的外在存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实质性的工作举措。一是在课程设置方面,工匠精神的课程内容归口在高校思政课讲授范围,造成工匠精神讲授与理工科专业课程知识融合度不高,思政课教师缺乏工程专业背景和实践经历,很少开展工程化专业化内容的讲授,在课程设置和形式上偏重于课堂授课,深入企业和一线的实践课程相对缺乏。二是在教学评价方面,理工科高校更多沿用以专业成绩和理论知识为主要因素的培养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工程伦理、创新意识、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重视程度还相对不足,“唯考试”“唯分数”的现象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依旧存在。

(二)教师对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投入度不够

高校加强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教师是关键。教师的授课质量和讲授方式对学生工匠精神、工程意识和质量意识的培育和养成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准确和全面认识,只有具备工匠素养的教师,才能培育理工科大学生的工匠精神[4]。通过调研了解,目前理工科教师对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在投入和能力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在重视程度上,理工科教师由于职称晋升、项目申报的压力,在科研论文及对外交流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对工匠精神的关注度和情感认同度偏低,导致教师个人工匠素养和能力相对不足,内生动力不够,无法全面和准确地把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传输和教育给学生,未能发挥和彰显出教师在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中的关键作用。二是在教学方法上,当前大多理工科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到学校工作,工匠素养的不足及工程背景和企业经历相对缺乏,对工匠精神理解和研究相对简单,导致在教学过程中过多依靠多媒体进行灌输式的理论知识讲授,缺乏案例和实践教学,有时出现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的问题。

(三)理工科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关注度不高

理工科高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客体是大学生,但是通过调研发现,理工科大学生成长轨迹和活动范围主要在校园和家庭,没有机会接触工匠者的工作场所和工作内容,也无法亲身感受工匠者对工作的专注和投入,使得他们对工匠精神的掌握和了解相对表面化和形式化,无法深刻认识工匠精神的内涵。一是在工匠精神的关注度方面,理工科大学生获取和学习工匠精神知识的途径相对有限。调研中发现,理工科大学生关于工匠精神知识的获取途径主要是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和网络广播,高年级本科生对工匠精神的关注度相对较高,低年级本科生对工匠精神了解和熟悉比例相对偏低,对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的实践认识尤为欠缺,对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也没有深刻的认同感和紧迫感,崇尚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的校园文化氛围还没形成。二是在工匠精神的学习主动性方面,理工科大学生更多精力用于学习考试和求职就业,对如何提高个人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缺乏深度思考和谋划,对工匠精神的学习大多是被动式地接受,日常的重点仍是理论知识的学习,缺少对工程应用和实践拓展的意识和能力,也缺少对工匠精神的深入研读和运用。

三、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大学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一)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工匠精神培育的教学模式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在学校层面,可以将理工科类专业课程与工匠精神相融合,设计、开发、培育一系列特色课程,分学科、分专业、分模块设置教学内容,帮助理工科大学生树牢对工匠精神的认知与了解。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中融合工匠精神,增强理工科大学生对未来从事职业的责任感。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毕业生跟踪回访等各个环节中融入工匠精神。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请进来+走出去”双促进的形式组织开展工匠精神主题讲座,聘请校外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技术人才和专家作为校外兼职导师,共同承担教学工作任务,将工匠精神和职业教育融入课程设计和专业培养方案,结合学生专业类别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工作安排,引导学生专注于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提升,优化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标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治学态度和团队精神。

(二)提升教师能力,增强工匠精神培育的师资力量

在理工科高校传播和培育工匠精神,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教师层面,教育者应首先受教育,教师对工匠精神是否了解和认同,直接影响学生能否养成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5]。只有教师对工匠精神的价值和行为形成认同,才能自发地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课堂教学和课程实践中,才会自觉地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精心打磨,以实际行动为学生做表率,以身作则地教育和引导学生,在工匠精神培育中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理工科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一定程度存在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缺乏的问题,需要主动走出校园寻求个人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深入企业车间,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积极与企业开展项目研发,及时获取前沿技术工艺,提升个人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和工匠精神提供引领与保障。

(三)丰富活动载体,营造工匠精神培育的校园氛围

高校可通过多种各类活动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中,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加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识。在全校范围内加大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活跃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馆、广场、食堂、运动场等场地悬挂工匠精神宣传标语,通过校园LED、广播台、橱窗等方式播放和展示大国工匠的人物事迹和身边劳动模范先进事迹。邀请有影响力的校友企业代表经常性来校开展创业事迹宣讲报告,向在校大学生讲述校友代表的奋斗历程,为学生学习工匠精神创设真实贴切的校园环境。鼓励学术科技类和规划设计类学生社团结合学生实际和喜好,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将工匠精神融入理工科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日常学习和课外活动中,不断提升理工科高校的人文氛围[6];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职业技能大赛等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工匠精神之美,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

(四)加强网络宣传,提高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观认同

基于当前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趋势,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需要有效发挥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多维度宣传优势,特别是在当前“互联网+”的背景下,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各种平台和载体,发挥新媒体技术优势和宣传特点,通过生动鲜活的富有工匠精神的模范人物和优秀事迹的广泛宣传,使得工匠精神培育更加生动形象。利用学校校园网、官方公众号等各类新媒体平台,开展相关线上活动来宣传和展示各行各业大国工匠和技术劳模,组织和吸引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感悟到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7]。从学生层面来说,理工科大学生要在接受宣传教育过程中从主观和情感上认同和接受工匠精神,在思想上正确认识工匠精神,在行动上自觉践行工匠精神,并主动参与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承,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发明类活动赛事和企业实习、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亲身参与和直观体验工匠精神,使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五)整合校外资源,拓展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范围

充分利用地方政府各类人才政策和引才措施,以开展访企拓岗和产教融合等方式,与相关企业和用人单位开展人才联合培养,组织学生定期赴企业车间参观学习,了解企业操作流程和操作工艺,在参观企业和实习实训中感悟专业品质和工匠精神的内涵[8],与校外企业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增加大学生实践体验机会,提升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避免“工科理科化”现象。同时与校外企业开展学生顶岗实习,指导学生在企业开展毕业设计和社会实践,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取工作初经验和简单的实践操作技能,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学校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在实践教学模式上进行探索创新,把课堂教学搬到企业车间内,把车间工人请到学校课堂上,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和优势的互通互补。

四、结语

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素质工匠型人才是理工科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理工科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是个长期且系统性的任务,需要从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多个层面下功夫,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引导理工科大学生在思想上认同和接受工匠精神,在行动上践行工匠精神,努力成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我国实现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理工科工匠培育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工匠赞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