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2024-01-21 19:07孙铭坤
关键词:人工智能思政智能

宋 伟,孙铭坤

(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淄博 255000)

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为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各高校必须“识变应变、顺势而为,树立以科技创新促进智能时代教育发展的理念,勇于探索创新,充分利用科技赋能,加速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对于大学生良好政治素质的培养以及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推动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教学效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人工智能作为我国科技革命的有力推动力以及新时代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的技术支撑,正在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新的活力和思路,促使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也成为教师自我完善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推动。 同时,国家的高度重视以及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实施等也为人工智能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根本保证,使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改革具有了根本可行性。

(一)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可行性

在人工智能与教育日益紧密结合的背景下,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3]为主要特征的人工智能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高级阶段,实现了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有效融合,为教育现代化带来了重要影响。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此,我国高度重视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技术的发展应用,出台了一系列相应政策措施,为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根本保障。 2017 年,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广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构建并完善新型智能教育体系,以实现教育教学的精准化和智能化[4],推动思政课教学的传统优势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高度的融合。 2019 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致贺信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3]2021 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指出,我们要立足从教育强国建设、教育优质均衡和教育改革发展等方面着眼,不断深化教育的信息化和智能化,进一步强化教育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政治担当,以教育信息化和智能化推动高校教育教学的高标准、高质量发展[5]。 目前在国家政策措施的保障下,许多高校已将人工智能与思政课教学充分融合,从而使思政课教学能够适应时代发展。 在未来,国家也将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紧跟智能时代发展潮流和新科技飞速发展步伐,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并不断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

(二)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

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有助于教师的自我完善与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教师自我完善的必要选择。 人工智能可以在讲授理论知识、整合课程资源、采集数据信息、追踪学情动态等方面为教师提供技术辅助,使教师能够减轻工作压力,获得更多时间精力促进个人自我完善和发展,这不仅有益于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有益于高校师资队伍的管理、建设与发展,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丰富性、互动性、实效性,推动其更好地实现智能化和高效化发展。 第二,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选择。目前,随着人工智能逐渐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各方面,人工智能技术与高校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也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不仅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革新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也为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提供了技术保障,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6]。 在信息化时代,学生习惯于通过信息技术获取信息资料和进行理论学习等,为此,高校思政课建设更需要加强智能化建设,把人工智能技术充分运用到思政课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建立和完善覆盖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资源、管理评价等全过程的精准化教学和智慧化学习体系,实现一种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观能动性同时发挥的教学方式。 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真正推动思政课教学创新发展,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全面发展。

二、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偏离与异化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日益普及,各种智能教学方法也层出不穷,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许多益处,但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偏离与异化现象,我们要对其进行全面、精准分析,以寻求更好的赋能路径。

(一)智能应用欠缺,降低教学实效

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环境、教师素养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智能应用的欠缺,是应该注意的不足之处。 第一,思政课智能教学环境建设不足。 主要是智能化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如智能化教学平台和载体的构建不完善,高校校园网络、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存在着功能欠缺、管理不足、利用率低等实际问题。 第二,思政课教师智能素养不足。 教师尚未做好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意识和必要准备,对人工智能相关理论知识的了解欠缺,对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教学的内在关联、关键技术、技术风险等缺乏认知,对人工智能教辅介质的操作不熟练、应用不充分等。 第三,思政课教学模式智能创新不足。 在备课模式上,教师依旧运用传统的备课模式,很难根据学生的个性要求进行因材施教,并且教学设计固化死板,缺乏创新性。 在教学内容上,由于教师没有充分运用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工具对教学内容中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进行扩充和润饰,导致课程内容不能够与时俱进、不够有吸引力。 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大多采用单一的、传统的、面对面的讲授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评价上,评价手段过于传统单一,重结果而轻过程,对于课堂中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难以准确把握。 由此,我们必须注意智能技术的应用,防止这些问题的出现。

(二)技术至上倾向,弱化德育效果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对当前思政课教学模式的优化,部分高校在教学主体和教学过程等方面都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技术,“技术至上”的异化现象正在逐渐显现。 第一,人工智能技术过度至上,威胁教师的主导性和权威性。 人工智能催生了新的教与学方式,部分教师会过度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教学工作,致使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泛滥,丧失了教师应有的教学主导地位。 而大部分学生也会更加青睐于通过形式新颖的智能平台获取海量学习资源,这必然使教师的思政课话语权比重逐渐降低,从而无法发挥思政课教学本身的权威属性和德育效果。 第二,学生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技术,导致学生缺乏主体性。 人工智能技术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许多难题,提高学习效率,但如果学生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技术的个性化服务,会让学生养成惰性思维、简单思维,容易局限于碎片化、表象化的数字化表现形式,逐渐弱化其自主学习的动力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较弱,思考能力较弱,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过于依赖相关技术进而无法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最终使思政课的德育效果逐渐弱化。

(三)智能技术滥用,产生伦理风险

我们在享受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便捷的同时,也要注意智能技术滥用问题,防止由其衍生出复杂的伦理、法律和安全的异化现象[7]。 一方面,智能技术滥用会导致学生的隐私泄漏。 无论在思政课教学还是在学生的学习生活方面,人工智能在其中的应用都是以海量的教育大数据为基础的。 为了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倾向以及学习情况等,各高校会通过智能系统掌握大量的学生个人信息,包括个人身份信息、网络浏览记录、书籍借阅记录以及社交平台发言等,并且还会通过智能系统实时监控思政课堂,以便通过各种教育数据分析来掌握学生的各种情况。 但这些隐私信息一旦遭遇人为或技术的泄漏,并被非法使用,就会对学生造成隐私侵犯,甚至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智能技术滥用会导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容易被不良信息所诱导。 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又可以依托精准的算法来契合不同用户需求,捕捉并预知话题热度,制造各种吸引受众眼球的爆点话题[8],这将使很多不良价值取向的视频信息涌入大学生视野。 由于大学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且理性思维不成熟,使其易受到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进而对学生的思维和行为产生不利影响,易产生片面、绝对的思想和行为倾向,导致其做出与社会主流价值倾向偏离的价值选择,甚至会触犯伦理道德以及法律底线。 因此我们必须着重关注智能技术的滥用问题,防止复杂的伦理、法律和安全异化现象产生。

三、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原则

思政课作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课程,是高校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完成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培养综合型人才离不开思政课的有效开展和效能提升。 在信息化、标准化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开展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需求牵引原则

1.坚持问题导向。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教学,需要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学生学习问题着手。 第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应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向学生推送本节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源,例如与课程相关的视频、真实案例、教材知识等,引导学生围绕相关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分析。 在教学课中阶段,教师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同时,要注意多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深入思考并积极质疑,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教学课后阶段,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总结。例如可建立“电子习题库”“电子错题本”等辅助手段,让学生通过做题和整理错题对以往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培养学生养成阶段性的反思习惯。 第二,优化智能教学环境,解决学生各种问题。 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解决学生各种问题为导向,优化智能教学环境。 从教学环境来讲,教师在备课、上课以及课后的答疑过程中都要兼顾知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帮助学生从思政角度解决多方面问题。 例如,在备课阶段,教师可以运用“大学生思想动态调查分析平台”等智能平台,全方位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思想动态以及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上课阶段,教师可通过运用虚拟现实、全息显示等智能技术讲解思政课,积极进行互动性在线教学和主题性交互讨论。 在课后阶段,教师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估平台”,开展课后测试和教学评估,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和主要问题,帮助学生查缺补漏。

2.坚持实用易用。 发展智慧教育教学,一定要坚持实用易用原则,将广大师生的应用需求摆在突出位置,打造实用易用的高校思政课智能教学平台,让高校师生切实感受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带来的效益和效果。 一方面,在智能教学平台的应用方面要遵循四个原则。 其一,服务教师原则。 智能教学平台的使用必须以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提升教师智能素养和思政专业素养为基本遵循。 其二,服务学生原则。 通过智能教学平台的应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其三,服务管理原则。通过智能教学平台的应用实现教学管理的系统化、科学化和效率化,为广大师生提供方便的办公管理环境和学习环境。 其四,效益优先原则。以实用、可行、效益最大化为原则,综合考虑师生实际需求,理性选择实用、易用、稳定的智能教学平台。 另一方面,在智能平台的建设方面也需注意一些问题。 其一,在建设前期,成立专业建设团队深入开展师生需求调研工作,对建设内容进行系统规划,实现智能教学平台建设的规范化、系统化、有序化。 其二,在建设过程中,要以“求真务实”为基本原则,围绕师生实际需求开展平台的建设和应用规划,并依据“循序渐进”的方法,边建边用,反复完善改进,确保平台建设贴合实际需求,实用易用。

(二)坚持全面赋能原则

1.坚持将人工智能技术全面赋能课前准备环节。 课前准备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此环节主要包括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场景预设。 首先,教学过程设计是保障课堂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准备工作。 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中要站在教学的整体性和全局性高度,立足于教学需求和学生需求的客观实际,既要对具体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方法、教学进程、课堂活动安排、课后交流与评价等进行科学系统安排,又要将人工智能技术充分融合于教学过程设计,特别是做好虚拟教学的设计安排。 其次,教学场景预设是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课前准备工作,对开展个性化教学、情景化教学、智能化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场景的预设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充分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提前预设课程导入环节的虚拟场景、虚拟情节等元素;另一方面还要对课程讲授环节中的虚实教学互动策略、虚拟历史场景或人物事件选取等智能教学细节做好系统预设,从而确保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序开展。

2.坚持将人工智能技术全面赋能课堂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新课导入和课堂讲授。 首先,新课导入是开启新课程学习的关键环节,只有设置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的新课导入环节能够突破思政课教学的物理空间限制,打造虚实结合的教学空间,构建具有较强感染力和冲击力的新课导入。 教师可通过虚拟仿真技术等让学生真正“走进”虚拟的博物馆、档案馆、著名人物纪念馆等,或化身于具体历史大事件中,品读红色故事、体验重大事件的感官冲击和心灵涤荡,在学生愿接受的新课导入形式中进入思政课知识点学习。 其次,课堂讲授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实现思政课育人目标的必要环节。 由于高校思政课的知识点本身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抽象性、思想性和政治性,学生难以深层次理解其中的精髓,因此,必须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课堂讲授过程,将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植入立体化、全景化的虚拟历史场景中,将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等通过视频形式展现出来,为教师更好地讲透、讲深、讲活思政课“大道理”奠定基础。

3.坚持将人工智能技术全面赋能课后交流和评价环节。 课后交流和评价环节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也可以使教师全面准确掌握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所以必须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课后交流和评价环节,为学生带来更高质量的思政课教学效果。 首先,课后交流作为巩固教学成果、延展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能够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深化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识。 教师可通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交流平台,在虚拟空间中开展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问题探究,使师生能够突破物理空间限制,随时开展跨地域、多样化、立体化、实时或非实时的课后交流。 其次,课后评价是衡量教学效果并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重要环节,我们必须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课后评价环节,建立科学化、智能化的课后评价机制。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全方位记录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和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的实时数据,实现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保障大学生的思政课综合学习评价结果精准有效。

(三)坚持安全稳妥原则

1.坚持信息数据安全。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我们所用到的一些智能教学平台会通过收集大学生的人脸、指纹、笔迹、声音、手机号、身份证号和银行卡账号等个人信息,对学生进行身份识别,甚至对学生进行实时定位和监控,以此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行为表现、考试成绩、使用时间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大量个人信息数据被收集,这将会引发学生对自身隐私泄露的担忧。 因此,面对此类问题,必须要对这些数量大、类型多的信息数据进行规范处理,做好信息数据的采集、存储、运用、销毁、保密工作,保障个人信息数据隐私不被泄露、不被滥用。 同时还要做好信息数据的监管工作,设立智能信息数据监管部门,建设全方位全过程的智能信息数据监管系统,从信息数据的采集、储存到信息数据的使用等方面都进行全方位的安全监测,确保信息数据的访问和服务安全稳妥。

2.坚持意识形态安全。 人工智能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现创新发展的技术依托,要重视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安全,必须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并不是要弱化甚至否认传统思政课教学的育人作用,也不是要通过“去政治化”来增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削减。 相反,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应该坚持以“守正创新”为根本原则,守住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指导地位,以此为根本前提来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改革。 一方面,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丰富和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内容,打造出更具科学性、吸引力和说服力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利用网络智能平台进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将抽象难懂的思政课内容用具体化、形象化、沉浸式的全新表达方式展现出来,从整体上推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第二,增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辨别能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身的思想变化与行为选择对意识形态安全起着决定性作用,要想能够在意识形态多元化的环境中准确识别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就必须确保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发展不偏离正确的价值轨道。 一方面,必须要全面加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智能素养教育,普及人工智能的相关原理和知识,通过提升个人智能教学和学习的能力来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能够识别出违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内容;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个体自身的规范意识,拒绝传播网上各种不良、不实信息,自觉规避各种错误社会思潮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侵扰,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

四、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路径

目前,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思政课教学研究路径多集中在教学资源模式的优化与创新方面。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深入发展,人工智能对思政课教学思维转变、平台运行、数据处理和信息传播的影响也逐渐发挥作用[9]。 各高校必须紧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不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朝着更加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一)健全智能教学保障

1.健全思政课教学智能化软硬件基础设施保障。 首先,落实好智能化软件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用。 在智能化教学服务平台方面,积极搭建“思政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和“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等多方面内容融入共享平台,梳理、筛选、利用并分享优质教学资源,以此为教师优化教学方案、充实备课资源等提供便捷、高效的智能化教学服务平台。 在智能化教学载体方面,教师可以积极运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在线教学模式;合理利用智能手机、多媒体等教学载体;充分运用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等人工智能技术提供的模拟式仿真教学,实现集交互性、沉浸性、时代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思政课教学。 其次,落实好智能化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含无线互联网、物联网、无线基站等信息通道的建设;电脑、手机、智能笔、VR 眼镜等智能终端设备;交互式一体机、交互式白板、电子讲台等智慧课堂使用的设备等,努力构建覆盖全校、开放共享、安全便捷的优质硬件基础设施,为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教学提供最有力的物质和环境保障。

2.健全思政课智能教学制度管理保障。 一方面,要落实好监督和管理保障体系建设。 首先,高校应建立智能教学督导机制,对教学智能化改革实施推进和指导工作。 其次,高校应健全教师队伍培养管理机制,提升教师的智能素养,不仅要加强教师人工智能相关理论知识的培训,而且要加强教师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实践训练,强化教师对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技术的学习、掌握和应用。 最后,高校应加大对网络空间的监管力度,严防学生在使用智能载体学习过程中被网络平台上的各种不实和不良信息所误导,充分发挥智能载体的优势,积极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为学生营造健康良好的智能学习环境,防止其触犯道德法律底线;另一方面,要落实好隐私保障体系建设。 首先,高校应为教育数据安全提供技术保障,积极采取能保证智能教学系统安全运行的技术手段和保证教育信息资源安全的措施,如建立防火墙和防病毒软件等,以减少教育数据在分析运用过程中的隐私泄漏;其次,高校应健全隐私保护制度,约束或惩戒泄露信息之人,维护师生的隐私权。 只有如此,才能保障未来人工智能可以始终保持向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的方向发展。

(二)优化教学内容供给

1.优化备课的内容方法。 思政课课堂授课质量的高低,很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备课质量的高低。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好的优化思政课教师备课的内容方法。 第一,教师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进行测评。 运用智能化的备课方法全方位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以及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等能力情况,从而能够结合思政课程的特点、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以及人工智能自身的优势,设计出更加科学化、个性化、效果优的教学方案;第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思政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借鉴学习平台上存储着的丰富高质的教学设计和课件等,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所在学校的发展特色,加以修改完善后转变为自己的个人教学方案,弥补自己原有的缺陷,使备课的内容更加全面化、系统化,不断完善课前的准备工作。

2.实现课堂教学内容“双供给”。 思政课的内容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教师必须善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教学内容的知识层面和价值层面进行优化创新,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中科学把握内容真理性与形式创新性的内在张力[10],使教学内容情理交融。 其一,在知识层面。 教师要利用大数据检索出学生感兴趣的、着重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及国内外时事热点,同时借助智能教辅介质向学生推送鲜活的案例和真实的故事,将它们都融合到课堂教学内容中,以增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亲和力、吸引力、生动性和感染力,从而使教学内容在知识层面上实现理论深度和视野广度的有机统一;其二,在价值层面。 教师可以运用“大学生思想动态调查分析平台”,及时分析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断优化价值层面的教学内容,做到既讲好思政理论知识,也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1.由单一课堂教学呈现形式转向多样化课堂教学呈现形式。 教师要转变将教材作为唯一教学呈现形式的观念,充分运用智能手机、多媒体等智能教学载体,使思政课教学融声音、视频、文字和图片于一体;还可以通过将VR 虚拟现实技术与思政教育内容紧密结合实现环境模拟式仿真教学,将虚拟资源转化为立体、生动、形象的情景,既能有效解决传统思政学习形式传统单一、学习内容枯燥乏味等问题,也能使学生透过角色的代入,达到与历史故事进行近距离接触的可能,使学生置身其间去感受、思考、领悟,由此将思政理论知识通过多样化的呈现形式融入学生脑海。

2.由孤立教学形式转向互动教学形式。 互动教学形式主要包括问题式教学形式和合作式教学形式。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讲授思政理论知识时,注意在智能教学产品的辅助下结合具体事例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互动交流来学习思政理论知识并理解消化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

3.由线下教学形式转向混合教学形式。 由于时间及空间限制,目前高校思政课基本以传统的线下教学形式为主,但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在线学习与线下教学混合的教学形式作为人工智能时代出现的新教学形式,正经历着推陈出新、自我发展完善的演变过程,各高校必须注重线上教学与传统线下课堂教学的紧密衔接,多采用“线上资源自学+线上线下混合讲授+小组互动答疑”的方式开展课程教学,从而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教学效果,使高校思政课能够真正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理论素养。

(四)完善教学评价模式

1.创新教学的过程性评价模式。 教师可搭建大学生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相关的调查分析平台,通过人工智能的数据分析、语音图像识别等技术应用准确评价学生的差异化情况,掌握学生通过学习思政内容的思想变化以及思政理论知识的学习进度和状况,并与课前的测评结果进行比对,比对的结果就是课程的过程性评价结果。 由此来实现学生学习过程和行为数据的大规模搜集和评估,生成个性化即时反馈,使教师能够进行因材施教,不断改进教学过程,以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2.创新教学的结果性评价模式。 要改变将考察内容较为单一、与学生真实情境存在较大差异的传统纸笔测评作为唯一评价模式的观念,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自适应的结果性评价模式,由此在某阶段思政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测评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动态生成与学生能力相匹配的题目,以实现对不同学生综合能力的高效测定,从而能够以便捷而快速的方式获得阶段性、全样本的学生学习数据;同时,将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数据相结合,将更有助于教师客观准确地了解学生学习全过程和最终结果,以设计出更具针对性和高效率的教学方案,实现高质量课后辅导答疑。 基于此,才能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各环节进行更科学、更有效率的评价。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思政智能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2019:人工智能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人工智能与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