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与突破路径*

2024-01-21 13:30杨文贞
区域经济评论 2024年1期
关键词:城乡数字化数字

杨文贞

城乡融合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关系经历了从分割到统筹,再从一体化发展到融合发展的过程。多年来,中国城乡融合取得明显成效,城乡关系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但是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生产要素流动不畅、公共服务资源发展不均衡、基础设施建设差距明显、乡村产业发展不充分等误区和制约因素。数字经济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产物,正在快速融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积极发挥着强力“赋能”作用。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持续升温,学术界对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发展问题进行了积极探讨。现有研究多集中在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的影响、数字经济如何促进城乡融合的分析上,本文主要是对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和制约因素进行剖析,并尝试从中找出突破路径,为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相关决策提供依据。

一、近年来中国城乡融合政策演进及进展

21世纪以来,中国开始探索和解决城乡发展均衡问题,而后,城乡发展政策经历了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的演进过程。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新动能,目前城乡融合正处于数字经济赋能新阶段。

(一)中国城乡融合政策的脉络演进

1.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国家政策不断完善

长期以来,中国城乡发展形成了严重的二元结构,城乡之间的分割和差距不断扩大,“三农”问题日益突出,要解决城乡关系面临的各种难题,必须实行统筹城乡发展。2002 年11 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想,成为这一时期处理城乡关系的指导方针。之后,多个中央一号文件相继出台,统筹城乡战略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为促进农村发展、改善民生,各级政府相继出台政策,“农业补贴政策”的出台是这一时期城乡关系转变的标志性事件。2004年,中国开始实施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2006年,开始实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合称“四大补贴”,强化农业补贴制度是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的重要举措。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村庄规划、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农村社会事业等作了具体部署。此后多措并举,对上述工作进行详尽落实。这一时期,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农村低保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大进展。

2.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形成城乡发展新格局

2005 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2006年1月1 日起,中国全面取消了农业税。该举措不仅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农民的公民权利,还符合“工业反哺农业”的趋势。之后10 年间,中国一直在探索“城乡发展一体化”之路。2014 年,《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发布,标志着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政策体系进入走向城乡一体化阶段;2014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保障农村流动人口享受公共服务的权益。2015 年11 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要求统一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进一步完善了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3.提出“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关系升级和深化

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政策方针。2022 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城乡融合发展政策是在统筹城乡发展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基础上的升级和深化,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方向。近年来,中国以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抓手,各地因地制宜,持续完善各项具体举措。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升农业产业现代化水平、优化空间规划、推进城乡产业深度融合、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等。随着数字经济赋能能力的凸显,中国陆续出台了数字经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相关文件及措施。如:2019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等。在前期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在数字赋能的作用下,各级政府统筹规划数字乡村与智慧城市建设,合力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阶段。中国城乡融合政策的脉络演进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城乡融合政策的脉络演进

(二)数字经济促进中国城乡融合的进展

数字经济作为新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城乡发展的重要因素和空间载体,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目前,数字经济成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城乡网络基建和城乡智慧服务方面取得显著突破。

1.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序推进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于提升城镇化质量、释放巨大内需潜力、构建新发展模式具有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户籍改革制度的进一步深化和市民化配套政策的有序实施,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10年来,中国已有1.3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截至2022 年底,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22%。未来,城镇化仍有较大增长空间,预计到2035年,将新增城镇人口1.5亿人左右,农村迁入人口仍是主力军①。

2.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成效显著

农村土地制度是中国农村最根本的制度,土地制度改革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决定性变量。多年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方面,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不断完善。国家通过建立农地“三权分置”制度,推进各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由“单一产权”走向“三权分置”,将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不是简单拆分,而是农村土地权利的重新配置,既保护了农民土地权益,又适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农民宅基地政策不断完善,盘活了农村大量闲置宅基地,极大地推动了乡村土地集约化利用。另一方面,农村土地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地要素自主有序流转,要素流转总体规模不断扩大。

3.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经过多方艰苦努力,中国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一是历史性地整体消除贫困。经过八年艰苦奋斗,随着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力度的加大,2020 年,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民生活实现全方位改善,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二是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针对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区域性整体贫困较为显著的问题,中国采取了突出战略和特殊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支持特色产业和民族产业、加强精准扶贫等制度的完善,使区域性脱贫取得显著成效。

4.城乡公共资源配置提质增效

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积极推进城市优质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资源向乡村下沉。“十三五”期间,中国地区间和城乡间的数字接入鸿沟有一定程度的弥合,互联网扶贫成效显著。“十四五”时期,中国将进一步依托数字经济高效发展,不断优化要素配置,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增强区域综合实力,加快走好城乡融合均衡发展之路。

5.促进城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快速覆盖

中国已实现4G网络全覆盖,全国110个城市达到千兆城市建设标准,千兆光网具备覆盖超过5 亿户家庭能力。到2022 年底,中国已累计建设5G 基站231.2万个,5G服务用户达5.61亿户,全球占比均超过60%,实现“村村连宽带、县县通5G”②。随着移动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乡村地区不再被边缘化,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网民数量的快速增长刺激了农民的网络需求。这与近年来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的快速发展也密不可分。

6.促进城乡数字经济方兴日盛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城乡电商、数字金融、智慧旅游、智慧农业等融合型业态的出现和发展。农村直播带货、社区生鲜电商、直采基地建设等新模式发展迅猛。2022 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3.79 万亿元,同比增长4%,随着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发展,全域旅游智慧化快速推进。围绕农业各领域和农业产业链,依托各主体不断创新完善精准农业生产管理体系、农产品质量溯源体系和农业专家服务系统,智慧农业快速发展。随着传统金融服务的数字化升级、基于电商平台的配套金融服务、农业产业链金融等模式的发展,乡村数字普惠金融加速推进。

二、现阶段中国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误区

近年来,数字技术以其高通用性、高渗透性、高共享性等快速进入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创造了新机遇、提供了新动能。但是,数字经济在城乡融合中的应用还存在着认知误区和实践误区。

(一)认知误区

1.行业工业化误区

很多人认为,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发展主要是信息技术与工业领域的融合。事实上,目前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服务业、工业、农业等产业形态,且行业渗透率呈现出第三产业高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高于第一产业的特征。数字经济的核心是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是将新信息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数字经济通过与城市传统产业、农村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业等产业结合,不断涌现出以智能工厂、创意农业、体验农业等为代表的新产业,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新途径。

2.重城轻乡误区

中国存在的“重城轻乡、城强乡弱”二元经济体制,一定程度上长期严重地阻碍了中国城乡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的三大支柱是技术、数据和设施。而这三大支柱在乡村的基础相对来说都比较薄弱,从而导致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过程中,农业数字化程度较低,数字赋能乡村效果不好。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成果显著,在推动城乡融合中的地位凸显,要想进一步共享城乡数字经济发展红利,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需要矫正误区,进一步挖掘乡村数字蓝海,不断提升城乡数字能力、数字生产力和数字平台的建设。

(二)实践误区

1.“数”实割裂误区

提起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问题,一些人认为城乡各方面的数字化水平提高了,城乡关系自然就能融合发展,因此,数字技术的应用才是问题的关键。这只是形式层面上的理解,忽视了融合过程中各主体要素自身的适应性改进和持续创新。数字经济在城乡关系中的运用,不是数字技术在城乡各主体中的简单叠加,而是转变传统观念,重视和实施数字经济在乡村全产业链的赋能。例如,乡村教育、医疗等基础公共服务资源通过连接数字平台,整合进入统一数据库,并通过平台均等化分配公共服务资源,缩小了城乡资源鸿沟。但是,平台资源共享不能替代对乡村教育和医疗人员整体水平的优化提升要求。

2.拿来主义误区

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会面临城乡差距问题。欧美发达国家的城乡均等发展,亚洲一些国家的完善社会保障政策等,都是为了促进城乡均衡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些组织和个人就认为其他国家的经验可以照抄照搬,事实证明,一味地根据国际经验“抄作业”,很可能因借鉴不当而损失严重,中国需要走自己的城乡统筹之路。数字乡村建设也不是智慧城市的翻版,有些地区没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就跟风搞智慧旅游开发,结果一塌糊涂;有的在乡村推广城市已经成熟的政民互动APP,农民的参与度很低。因此,数字乡村的建设不能生搬硬套其他乡村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做法,否则不但不能促进城乡融合,反而会让二者渐行渐远。

3.急于求成误区

数字技术即便具有强大的赋能力,但是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效果不一定“立竿见影”,一些被数字技术赋能后的项目需要资源和数据积累,效果需要一段的时间才能凸显。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数字化技术类型较多,实施数字化转型的各领域特征不同,有些领域可能见效较快。比如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通过电商平台替代传统销售渠道,销量可能会迅速提高。但是,有一些领域和环节可能近期看不到数字赋能成效,或者数字技术与其他经济活动紧密融合在一起,很难把数字化的作用单独剥离出来,数字化转型的效果不太显著。另一方面,数字赋能并不是“法力无边”,有些问题数字技术可以解决,还有很多问题数字技术力不从心。

三、现阶段中国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中国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数字鸿沟、信息孤岛、城乡要素流动受阻、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发展不均衡等方面。

(一)数字基础设施和人力基础存在鸿沟

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城乡数字鸿沟主要体现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素质和技能水平等方面。数字鸿沟的存在对城乡融合和区域发展具有较强的阻碍作用。

1.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薄弱,难以支撑基本需要

2023年3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83.1%,农村地区为61.9%,差距为21.2 个百分点(见图1)③。截至2021 年底,中国行政村通光纤和4G 的比例超过99%,但乡村偏远地区的信号稳定性、网络速度与城镇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异。各大运营商通常选择人口较聚集、产业较发达的地区集中建设,因此5G网络优先布局城市地区,5G基站建设在乡村地区仍处于起步阶段。这使得城乡地区的承载能力与运营能力差距显著,无法满足城乡一体化互联网络部署和跨越城乡距离的实际需求。另外,乡村地区大部分电商物流仅布局到乡镇一级,仍存在“最后一公里”难题,城乡之间的要素流通依然不畅。

图1 2018年12月—2022年12月中国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

2.城乡居民数字素养高低不一,技能水平参差不齐

202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乡村数字素养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中国城乡居民数字素养参差不齐,城市居民平均得分56.3,农村居民平均得分35.1,差值高达21.2分。具体而言,城乡居民得分差距较大的5项分别为:数字安全意识43.2%、电脑使用31.7%、数字化增收27.7%、电脑工具开发25.6%、手机工具开发23.8%。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农村地区智能手机迅速普及。但统计显示超过1/3 农村居民使用智能手机仅是为了消遣娱乐,近1/3农村居民认为手机或电脑的应用对农民就业、创业及增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尽管数字化设备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率在逐步提升,但是数字化设备的工具价值有待开发,增收价值有待释放。

(二)信息孤岛阻碍数字化改革进程

目前,中国进入数字经济新时期,数字技术已持续渗透到各个领域,数据资源呈指数级增长,数据颗粒度也越来越细。但由于各地区、各部门、各层级之间的分割,导致数据资源存储在各自的系统上,形成多个信息孤岛,彼此之间的数字信息无法互联互助、互换共享。

1.体制机制不完善,公共数据资源共享不足

目前,由于各级政府、部门之间存在彼此分割的问题,造成了公共数据分离的状态。由于公共数据资源共享不足,造成了基础设施和应用程序的重复建设,影响了智慧城市建设进程。另外,智慧城市对数字乡村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受限。智慧城市建设的数字技术成果,没有及时下沉到乡村地区,导致数据无法共享。当前,在数字乡村试点中,农业大数据也有共享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市场信息的共享不充分,导致农产品供需之间存在错位现象,严重影响了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

2.统筹规划不到位,难以满足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要求

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同属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既有区别,也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起步于2012 年,10 年来智慧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建设成果逐步显现。预计到2025年,全国将有500个智慧城市和1000个示范区。智慧城市建设期间,除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城市治理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中国数字乡村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2020年7月,中央网信办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启数字乡村试点工作。一些试点地区开展工作缺乏统筹规划,数字乡村建设尚未纳入智慧城市建设的系统平台,城市和乡村数字化发展相互独立,难以满足城乡融合发展对城乡数字治理一体化的需求。

(三)城乡要素流动结构性失衡导致数字化发展受阻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为了加速建立工业化体系,急需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原始积累,逐渐形成了从农村单向汲取资源流向城市的城乡二元体制。

1.城乡人才呈现单向流动,农业现代化动力不足

在城市“虹吸效应”的影响下,大量乡村人才不断涌向城市。“十三五”以来,中国农村转移人口落户城镇300 万人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65.22%,这意味着“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的目标提前实现。但由于制度的壁垒,高速城镇化进程又处于“不完全性”状态。据统计,2022 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283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 元,相较于2021 年两者都有所增长,但差距明显(见图2)。农村收入低、条件落后,发展空间有限,政策机制不完善等状况,使城市人才很难流向乡村,人才要素的单向流动,导致结构性失衡的特征。城市规模越大,发展越先进,资本越集中;而农村随着各项要素流出,空心化严重,逐渐衰落。

图2 2021—2022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乡村生产要素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

各要素结构的持续失衡,导致农村多种问题凸显。首先,人才缺乏、融资难。受经济、政策等因素制约,乡村人才“引不来、留不住”。资本下乡渠道不畅,导致资金不足和资金利用率低,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瓶颈。其次,农村土地流转困难,利用率低。特别是宅基地利用不充分,承包地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撂荒或耕作不充分的情况。农业农村部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9 年,中国农村宅基地闲置率为18.1%。相关专家在其他可变因素基础上分析得出,目前宅基地闲置率远不止18.1%。如此局面导致农村数字化产业转型异常困难,而实现城乡之间生产要素双向畅通流动,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关键。

(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资源数字化发展不均衡

在基础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方面,城乡差距显著,阻碍了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

1.城乡基础教育配置失衡,阻碍乡村教育数字化发展

乡村基础教育师资力量贫乏、师资结构不合理等现象一直存在。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20—2022》显示,2021 年,全国小学平均师班比城区为2.04∶1,乡村只有1.88∶1,乡村小学专任教师配置明显不足;55 岁以上教师占比中,乡村教师占比高出城区5.5 个百分点,乡村教师老龄化问题依然严峻;义务教育阶段连续工作10 年的城区教师获得一级教师职称的机会为5.3%,而乡村为3.5%,城区显著高于乡村④。调研发现,多数现任乡村教师的学历提升是通过函授或成人高考等形式。尽管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举措,乡村教师学历层次和师资结构有所提升,但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另外,由于乡村教育在教育系统中受到的重视不够,导致资金投入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基础设施供给缺乏等问题突出,严重阻碍了乡村教育数字化发展进程。

2.城乡基础医疗服务不均等,数字化乡村医疗体系进程缓慢

近年来,中国大力扶持乡村地区医疗服务水平,但医护人员整体素质、基础医疗设施等方面,城乡差距仍然很大。首先,农村医疗硬件设施尚不完善。辅助医生诊疗的仍然是基础的血常规、超声、XR 片等基础设备,很难达到精准医疗的目的。其次,农村医护人员整体水平不高。多数医生和护士是专科学校毕业,缺乏整体理论学习,对疾病的诊断和护理经验不足。最后,存在药品不全的问题。乡镇卫生院基本都是基础性疾病治疗的药物,不利于及时对危重病人开展抢救。由于青壮年人口的外迁,老龄化问题凸显,乡村“适老性”医疗体系尚未建立,乡村数字化医疗体系建设规模与范围仍然存在较大上升空间。

四、中国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突破路径

为了更好地推进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的发展,要从把握政策动向、矫正融合误区、解决制约因素上寻找突破路径。

(一)准确把握乡村振兴和数字经济相关政策动向

1.注重乡村振兴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对乡村振兴作出了深刻论述和全面部署。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各地政府要多管齐下,多方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推动“三农”成果共享,进而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加速城乡融合进程。乡村振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它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它可以促进城乡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提高乡村经济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由此可见,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二者相辅相成、互促互生。政策表明,目前城乡发展格局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中国要着眼城乡融合发展重点,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紧紧围绕“五个振兴”重点任务,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2.充分发挥数字经济赋能作用

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赋能成效凸显。2022 年,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 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同比名义增长10.3%。2022 年初,中央网信办等十部门联合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明确指出“要着力发展乡村数字经济,坚持统筹协调、城乡融合”,数字经济成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目前在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拓宽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广度、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度、加快了城乡融合发展的速度。接下来,应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在优化要素布局、均衡基础公共服务资源、破解产业空间束缚等方面的赋能优势,推动形成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二)矫正数字赋能城乡融合的发展误区

1.实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

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在新型数字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下,以数据为要素、价值释放为核心、数据赋能为主线,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的升级、转型和改造。不能单纯地认为数字化转型是工业发展的任务,要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多领域融合,为城乡融合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工业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大力助推数字经济赋能服务业和农业的进程。通过服务业数字化给消费者带来便利,帮助商家提高服务质量。利用外卖和物流的智能化衔接,开拓社区服务店线上服务范围,拓展城市餐饮网络销量等。通过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型,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促进城乡经济互促互融、协同发展

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因为城市基础资源优于乡村,就认为数字赋能城乡融合的重心在城市,出现“重城轻乡”的现象。要顺应城乡融合发展大势,坚持城乡两手抓。一方面,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引领作用;分类推进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在城市群内部推进中心城市,推进大中城市和小城镇之间的分工协作、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坚持工业反哺农业,根据城乡资源基础,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实现资源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持续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和带动,促使城乡优势有效发挥、潜力得到充分释放,促进城乡经济有机融合。

3.数实融合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为新发展阶段正确认识和把握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机遇指明了方向。第一,数字经济与农业生产的融合能够创造出生产率较高、可预测性更强的生产系统。一方面,可以应用数字、大数据技术等推广,改善农民农资信息获取与投入状况;另一方面,利用数字技术及时提供基于动态气象信息的农业生产服务,帮助农民预测极端天气和病虫害。第二,挖掘产业发展新机遇。比如,电子商务为农村地区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增值渠道与方式。第三,创造更多新型就业岗位。通过培训具备一定数字技能的农村居民,不仅让他们可以从事农业生产,还能借助数字技能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与更高的经济回报。

4.形成特色数字化城乡融合发展模式

推进城乡融合,不是复制粘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目前看来,很多地方为了尽快落实国家政策,存在拿来主义的现象,出现多地“乡乡雷同”“城乡雷同”。在中国数字化赋能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城市示范引领、帮扶协作的作用。以数字化转型为手段,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现代文明向乡村传播。另一方面,打开乡村经济发展通道,发展农业新经济,创新特色新产业。加快构建彰显地域特色和乡村价值的产业体系,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多方协调发展;应因地制宜,在正确选择当地主导产业的基础上,搭建一批产业发展平台,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通过“平台+企业”的合理推进,不断创新,进而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全产业链发展;全面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形成特色品牌。要认真调研和分析所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阶段和城乡差异所在,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最大程度地调动地方积极性,分类施策、梯次推进,试点先行、久久为功,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

5.谋划布局,保障融合发展稳步进行

城乡融合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必然是复杂的、艰巨的、长期的。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化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而急于求成,要做好中长期战略布局。比如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因地制宜,夯实数字乡村转型基础。根据不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差异,确定先后升级顺序,渐进式升级改造,稳步推进数字化智慧农业、智慧物流等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其次要分类实施,探索数字乡村产业创新路径。在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普及过程中,可以先在生产端植入“互联网+”技术,然后,创新产品销售端经营模式,探索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随着城乡数字化转型有序进行,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稳步发展,二者在数字赋能空间中彼此交融,全面发展,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就会越走越宽。

(三)合力解决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的制约因素

1.缩小城乡数字化发展差距,释放数字经济价值

在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发展中,要想缩小数字鸿沟,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提高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加强乡村5G、物联网平台、大数据服务中心等新型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探索基于“智慧交通”“智慧物流”等基础设施的升级和优化,实现城乡全域引导、指挥、调度和应急处理的数字化。第二,培育专业型人才队伍。政府要通过全盘谋划,建设乡村新型农民队伍。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高素质农民及年轻人对数字经济的认知,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培训,提高村民整体的数字化水平;发挥高校振兴地方经济的职能,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实现知识的生产力转化;高校要深化校企合作,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数字化技术人才等。

2.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城市与乡村信息共享

第一,各政府、各部门要树立“数据公有、共享增值”的理念,完善政务大数据共享的相应法律制度,建立绩效考核和问责制度,督促大数据共享,充分开发政务大数据新价值,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高效发展。第二,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广覆盖。推动智慧城市成果深下沉,带动数字乡村快发展。多方整合城乡公共服务大数据核心资源,打造智能化信息服务平台,城乡居民共享平台信息,实现城乡智能化共同升级。第三,统筹发展新型城乡智慧经济,强化一体设计、同步实施、协同并进。建设一批以数据驱动为支撑的园区和示范区;推动一批“智慧旅游”“智慧养老”等新兴产业落地,构建绿色化、功能化、智慧化的现代智慧产业集群。

3.强化要素双向流动,增强农村发展动力

第一,要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畅通城乡人口自由双向流动渠道,通过政策改革破除农民进城和人才入乡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健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配套政策体系,保证农业转移人口到城市后能落得下、稳得住,加快建立城市人口向乡村流动的保障制度。第二,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妥有序地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最大程度地激发农村土地的生产力。第三,强化农村发展资金保障。当前,中国农村发展资金不足问题突出,这其中既有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原因,也有财政资金支持不足、社会资本入乡面临障碍等因素。要统筹谋划、利用各方面的资金,尤其注重以制度改革引导工商资本注入农村农业。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工商资本+村集体”的合作共赢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要建立健全工商资本租赁农村土地的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确保农村集体产权和农民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4.整合公共服务资源,补齐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短板

在乡村教育方面,完善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多措并举使教育资源向农村学校倾斜,稳步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提升乡村师资力量,改善师资结构,补齐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短板;建设教师数字能力培养平台,开发数字化学习共享资源,打造数字素养教育专家人才库,增加乡村教师数字能力研修机会。在乡村医疗方面,通过提供在线培训、远程教育等形式,为农村医务人员提供更多培训机会,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积极引入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和远程医疗设备,充分利用5G远程医疗、AI辅助诊断等数字化手段,打破时空制约,远距离连接优质医疗资源,满足患者需求,提高医疗的便捷性和效率。构建数字养老综合服务平台,整合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志愿者团队和养老服务提供商等资源,通过养老运营方的呼叫中心、运营中心来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注释

①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http://www.stats.gov.cn/sj/sjjd/202302/t20230202_1896587.html。②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据计算和汇总。③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官网https://www.cnnic.cn/n4/2023/0303/c88-10757.html。④参见东北师范大学官网http://edu.nenu.edu.cn/info/1072/7660.htm。

猜你喜欢
城乡数字化数字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城乡涌动创业潮
答数字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