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才板话》的舆论浅析

2024-01-22 06:30魏文楷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村长村子舆论

曾 实,魏文楷

(广西师范大学a.文学院b.新闻与传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引 言

“舆论”一词,最早见于《三国志》一书:“惧彼舆论之未畅者,并怀伊邑”。这里的舆论,已有今日“众人之言”的意思,然而在古代这个词使用的频率并不高,直到十九世纪后期,才在一些报纸上出现。中国第一份中文时报的创办人王韬、伍廷芳等人将报纸的魅力逐渐展现给群众。人们在报纸上可以看到许多新鲜事,也可以看到人们对某些事情的评价。由于报纸与市民关系密切,不少有识之士意识到报纸可以产生舆论,而舆论可以影响人们对某些事情的看法。梁启超借助报纸的特点,通过报纸的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推动政治的改革。经由他的推介,“舆论”一词被大众所接受并熟知。然而,舆论固然在社会变革中能够发挥作用,但它是双刃剑,所以引导、营造健全之舆论,成为晚清士人的共识[1]。

通过报社形成的社论来制造舆论,也只是少数人能产生舆论,而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快板、说唱、戏曲、小说等形式则易于使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参与舆论的形成,参与舆论的进程,群众是舆论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1943年,正是抗日战争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中国共产党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去抵御强敌,以赢得战争的胜利。在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占人口的大多数人是农民。敌后抗战工作能不能做好,关键是看是否获得当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赵树理身处敌后根据地,他以敏锐的目光发现这些问题,在他的小说《李有才板话》中表现了人民群众对于地主阶级及其跟帮的厌恶与反抗,他们与地主的较量正是通过板话形成的舆论而展开。

一、《李有才板话》中的舆论场

舆论场是特定的舆论主客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强度和能量的时空范围。赵树理的这篇小说主要表现地主舆论场与农民舆论场的较量,农民舆论场主要是由李有才来构建。李有才五十多岁,没有自己的土地,主要是靠给别人放牛为生。在农村,土地是农民谋生的根基。没有土地,生活困苦。李有才以给村里人放牛谋生,这种方式带有极强的不确定性。李有才自身面临着沉重的生存压力。然而,他却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吃饱了一家不饥,锁住门也不怕饿死小板凳”。这番话可以看出李有才的生存智慧。他独身一人,没有牵挂,能对不良的社会风气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他所在的阎家山,从房子的区域划分可看出村民的生活水平不同:村子的西头为砖楼房。村子的中间是平房,东头的老槐树下是一排二三十孔的土窑。可以看出居住在村子中西部区域的人们生活条件较好。而村子的东头以土窑为主。人们的生存环境相对较差。村子西头住的都是姓阎的。中间部分住的有姓阎的,还有一些其他姓氏的。东头的状况很特殊:村子外来开荒的占有一半,日子过得不顺心的杂姓也有一半。当然也有姓阎的。也仅有三家,他们属于破产卖房才来到这头居住的。可见,村子的西面以及中间区域家庭境况良好。而村子的东头家庭境况较差,且不少人都遭遇现实打击。这也就构成村西面的富民与村东面穷人的对立。而无形中西面会给东面的人造成压力。村东边的人喜欢聚在老槐树下闲聊,村西面的人几乎不来老槐树。两边的人很少在一起交流,久而久之产生隔阂。村东头的人常聚老槐树底,有利于李有才板话的流传。

李有才擅长编歌,他编的歌就是快板。很受东头百姓的欢迎。这些板话往往抓住该区域村民的心结。如老村长阎恒元。板话写道:“村长阎恒元,一手遮住天”。阎恒元当村长一当几十年管理村子的时间很长。村子的人与事,他都了然于心,并有对付人与事的妙招。十多年的时间,每次要换选的时候,嘴上总是强调改选他人,而实际上每次总能让自己当选,选举成为了形式,让村民无话可说。阎恒元贪恋权势,不愿放手,被村民诟病。又如阎恒元的儿子阎家祥,板话写道:“两眼一忽闪,肚里有主张。强占三分理,总要沾些光”。该地村民觉得他一肚子坏水,跟他共事少不了吃亏。李有才的板话通过诉说村东头百姓的委屈及怨恨,表达了对以阎氏父子为首的地主阶级以及附庸的不满。李有才在老槐树底下的编歌传唱活动形成小说中的第一个舆论场。

第二个舆论场为地主舆论场。从村长改选中,阎恒元意识到阎家山劳苦大众的反抗意识正在觉醒。为防自身的统治地位受威胁,他和儿子家祥、干儿子广聚、得贵等人构成地主舆论场,竭力打压与广聚争夺村长之位的陈小元、马凤鸣。他打发陈小元去县里接受武装训练,让他远离村子、远离村民。对于马凤鸣,他采取安抚的策略,挑一个不重要的建设委员让他担任,必要的时候还收买此人,让他站在自己这边。阎恒元知晓村民心理,分化村民。既打压异己、又收买人心。他不在明面上与此二人抗衡,而是背地里借助一些事情压制他们的气势。可见阎恒元的老谋深算。阎恒元影响力尚在,广聚尚能以微弱优势获胜。他想维持自己的地位,就要打压威胁自身利益的村民,利用自己的亲信抢占资源。“老槐树底下”的农民舆论场与“阎恒元”的地主舆论必然产生矛盾斗争,阎家村表面平静却暗流涌动。

二、《李有才板话》的舆论结构

舆论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舆论的主体、舆论的客体、舆论的本体。从农民的舆论场分析,舆论的主体是农民,他们对于事物的认知易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第一,他们受到相悖观念的冲击却无所适从。当他们面对与自己观念相悖的观点,会去思考别人的看法、情感、做法是否正确合理。小说中,阎恒元抢占村长职位[2]几十年之久,农民们深以为怨,老村长的言行与自身看法相悖,他们会去思考自己言行是否合适。然而他们的认知有限。他们认为不合理,却难以提出有效的解决方式,只得任由这种不合理的做法蔓延,直到威胁自己的生存。第二,他们受到交往的限制,与农民打交道的,一般就是农民。由于地位低下,生存能力弱,很多人甚至连去一趟县城都很困难,他们无法接收到丰富的资讯,难以跳出封闭的思维、封闭的视野,一辈子陷在贫穷怪圈,难有出息。第三,面对复杂的现实,他们迷茫混沌,他们忙于农活,温饱都是问题,无力去想如何构建一个好的村权力体系。尽管他们有闲暇的时候,但也不愿花费精力去了解,再则因为问题的复杂性,他们缺乏梳理的能力,这些都是限制农民认知的客观因素。而主观因素在于农民本身存在的刻板成见。刻板成见是人们对于某些事物的固有印象。在人们处于外部世界的活动中,刻板成见一旦受到外部世界的刺激引导,就会自发运转起来。当阎家山的穷苦农民发现章工作员与阎恒元走得近后,不自觉地产生对他的不信任,不相信章工作员能真心为他们做实事,他认为应该与老村长是一伙的,并自行疏远他。这也是章工作员很长时间都没有发现村子的实际问题的重要原因。

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农民对于村子里问题的看法是无序的,杂乱的,甚至是非理性的。他们通过抱怨村长,一吐心中不快,心情得以平复。然而村子的问题仍然存在。因此,不论身处地主阶层,还是农民阶层,村民均需要“意见领袖”的领导,通过舆论领袖去认识舆论客体。在农民的舆论结构中,舆论客体即地主及其手下。意见领袖能把握问题本质与事物发展规律,引导农民去正确对待问题,解决问题。李有才通过所编歌曲构建舆论本体,即反映阎恒元等人的无恶不作。

地主阶级的舆论主体为阎恒元。阎家祥、阎喜富、刘广聚、张得贵等人都听从阎恒元的指令,也可以说阎恒元是地主阶级的意见领袖。阎恒元通过他们牢牢掌控村子的话语权,而他们也通过阎恒元满足自己的欲望。比如阎喜富。李有才在板话中唱道:一只虎,阎喜富……又偷牲口又放赌,当牙行,卖寡妇,什么事情都敢做。仗着阎恒元撑腰,阎喜富侵吞村民土地及财产,买卖妇女,坏事做尽。舆论的客体是阎家山的劳苦群众。舆论的本体即阎恒元为盘剥劳苦群众想出来的计策。

小说中,地主与农民的斗争分为前期与后期。老村长对本村村民的现实处境了然于心,凭借“意见领袖”的地位,带领地主阶层在斗争前期瓦解农民阶层,频频获胜。从村长竞选中,老村长察觉到危险的势头,利用自己的威信,要挟胆小的村民,扭转不利局势,顺利将代言人推上村长之位。他在丈量土地的时候,利用农民忧心农事的心理,命令手下拖延丈量时间,磨损农民耐心,巧妙把大量土地划归己有。尽管阎恒元侵吞阎喜富的大量赔偿款,引发以马凤鸣为首的村民怒火,他仍不惧。阎恒元抓住马凤鸣自私自利的心理,承诺补偿其损失,化解紧张局势。在八一军演期间,阎恒元略施手段,发些米面打发农民,中饱私囊。不但如此,阎恒元颇懂领导心理,在检阅队伍时,将民兵身上的服装弄得最为整齐,获得表彰。阎恒元不只会欺下,还会瞒上。他懂得上级的心思,懂得上级想看到什么。此前丈量土地时,章工作员也来现场检查。阎家祥给村民们大讲所谓的“飞归得亩”算法。大部分的村民没学过如何测算地亩,完全听不进去,而章工作员觉得这是一个好办法,富有理论依据,还称其为“模范”,与村民的感受完全相左,主要的原因是章工作员懂得测亩,知道这种测量法精确细致。阎家祥投其所好,自然获得章工作员的肯定,然而章工作员却没能考虑农民的实际情况,面对不利的局面,李有才以板话的形式揭露丈量土地的实质。当李有才看透阎恒元等人荒唐的丈地方式后,就编了一个快板:“丈地的,真奇怪,七个人,不一块,小林去割柴,桂英去拔菜,老范得贵去垒堰,家祥一旁乱指派。只有恒元与广聚,核桃树底乘凉快……从沟里到沟外,平底坡地都不坏,一共算成三十亩,管保恒元他不卖!”李有才这段板话将阎恒元与刘广聚的偷懒、家祥等人量地时暗施手段的状态描绘出来,绘声绘色。这段板话传到广大村民的耳朵里,让众人识破了阎恒元的诡计,也让迟缓愚钝的少数人的幻想破灭了。然而,众人虽能看得出来,却无力反抗老村长,他们缺乏有斗争经验的领导者,缺乏“意见领袖”。当老村长发现自己的心事被看穿,把李有才赶出村子。村民少了李有才的板话,生活境况更加糟糕。

到了双方斗争的后期,老杨同志的到来,才让情况发生转变。老杨同志为县农会主席,按组织要求前来检查督促秋收工作。当他来到老秦家吃午饭时,听说当地的农救会没有组织过互助小组。老杨开始质疑模范村这个称号,暗地调查模范村的实际情况。他在割谷的时候听小顺念李有才的歌以及歌的来由,了解阎家山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发现阎家山存在问题。老杨派人找回李有才,在有才家里,听村民反映阎恒元等人的劣迹。老杨听后总结了阎家山当前面临的四个重要问题:押地、不实行减租、喜富不赔款、村政权不民主。为使恒元退押地、退多收的租米、让喜富依县里判决赔款、彻底改选村政干部,老杨同志肩负群众期待,自觉承担起“意见领袖”的责任,开展舆论引导工作。首先,发放农救会的会员手册。会员手册让有反抗意识的小保等人对农救会有基本了解,便于农救会的建立。其次,宣传农救会。让李有才将加入农救会的好处编成板话,进行传播,广而告之。板话唱道:“入了农救会,力量大几倍。谁敢压迫咱,大家齐反对。清算老恒元,从头算到尾。黑钱要他赔,押地要他退。减租要认真,一颗不许昧。干部不是人,都叫他退位。再不吃他亏,再不受他累。办成这些事痛快几百倍。想要早成功,大家快入会!”歌中包含了清算老恒元、赔钱退地的关键信息,直戳村民痛点,引起共鸣,不断有村民加入农救会,最后,农救会顺利成立,创立初期就有五十五个会员。阎恒元发现后,不肯罢休,言语威胁农救会会员:农救会的工作人员,三天调了五天换了,老村长是永远离不开阎家山的。这番话指出上级干部轮换而老村长屹立不倒的事实,极大震慑了村民,导致民心不稳。对此,李有才用一首新歌回应:“工作员,换不换。农救会,永不散。只要你恒元不说理,几时也要跟你干!”这首歌表明以老杨同志为首的领导干部的坚决态度,从而驱散谣言,扫荡群众不安的情绪。农救会安顿后,老杨将区里的领导请来阎家山参加群众大会,在群众激烈的指责声中,阎恒元等人的马脚再也藏不住。在区里领导的支持下,阎家山的贫困村民取得最终胜利,得到他们应有的补偿。

三、《李有才板话》舆论的意义

综上所述,舆论的主体、舆论的客体、舆论的本体相互作用,构成了阎家山的“板话”特定舆情,特定的“板话”舆情,李有才巧妙运用“板话”,成了阎家山的“意见领袖”,对阎家山乃至周边的村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加速村里权力的更迭

凭借板话的宣传,阎家山穷苦的农民斗争意识开始觉醒。五十五个会员的加入,让当地的农救会焕发生机与活力。斗争的结果是,老恒元将八十四亩押地全数退还村民,退回多收的租金以及黑款。刘广聚被撤职查办,喜富的赔款如数追[3]回,处理的结果让阎家山的村民扬眉吐气,清除了阎恒元的统治根基,最后,新一任的村长由小保担任,扩充了四十一个新会员。除了保留马凤鸣与张启昌的位置,其余的村政委撤换。新的村长村委选举,将村组织的权力交给村民。让村民信任的干部管理村中大小事,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

(二)推动小说的人格变化

这部小说中,有一个独特的农民:老秦,一个贫穷的农民。他深受老恒元等人的压迫剥削。当喜富被撤职,需要重选村长的时候,年轻人都在议论纷纷,看看选谁能反抗老恒元。然而,老秦反对这些提议。被年轻人数落一顿后,他不再说什么。当县农救会的老杨来到老秦家吃饭时,老秦开始热心招待。但老秦得知老杨以前做过长工,立马看不起他,尽管自己的日子过得不如意。当老恒元被打倒,老秦收回之前的土地,当他再次见到县工作人员,直接下跪表达感谢。老秦的行为让人琢磨不透。实际上长期的封建统治压迫,造成了广大农民的落后、愚昧。像老秦这样的农民,长期受到地主的剥削压迫,形成逆来顺受的性格。他在以往的生活中看不到希望,又受地主的管制。从骨子里惧怕老恒元,认为贫富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不信自己有主导命运的能力。哪怕受到欺负,受到恐吓,他都步步退让,畏缩,胆小怕事。面对像老秦这样可怜又可恨的农民,经由斗倒老村长一事,使得他认识到团结的力量。村委会的改选,对老秦的思想是一次深刻地触动。当农民开始以主人翁的姿态生活时,他们的人格会逐步健全。

另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农民:小元。小元在竞选村长失败后,被恒元安排去接受武装训练。没想到的是,小元训练回来后,成为村子的武委会主任,不受村长管制。老恒元为收买小元。让他占了一些便宜,让小元和家祥一样配有制服及水笔。需要割柴的时候,指派一位民兵去帮助他割。小元渐渐地脱离了老槐树下的民众,过上了一种养尊处优的日子。这让以前帮助过小元的人眼红,开始产生了对小元的负面舆论。直到打倒老恒元后,小元接受组织的批评,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小元原本也是一名穷苦人民,敢于抵抗封建势力,然而至从当上村武委会主任后,他的心灵受到权力的腐蚀,享受了权力带给自己的好处,很难再做回质朴的自己。

(三)促使小说中干部工作方法的改变

封建地主已经侵扰阎家山的百姓多年,让部分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然而民众的实际困难,并未被干部所知晓,原因在于干部脱离群众。他们自恃有知识有文化,在农民面前摆出高高在上的态度,对村干部偏听偏信,被糊弄也不知,小说中的章工作员就是如此。当得知减租、丈量土地的工作是失败的、不合理的时候,他仍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当老杨询问为什么章工作员没有发现这些问题,小保给出答案:章工作员是个好人,却没经过事,一到阎家山就被糊弄了。因此,做农民工作、做农村工作,一定要紧紧依靠农民,走群众路线。不能听凭旁人一面之词,要深入群众生活,聆听舆论,才能正确处理农民问题,让农民能够翻身做主人。

结 语

《李有才板话》吸收民间文学的特点,语言口语化、通俗化,不乏幽默风趣,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小说里塑造了一系列以李有才为代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人物形象。他们勤劳善良,面对压迫不畏惧,勇于追求美好的生活。小说重点刻画的李有才,他不仅具有生存经验,也具有斗争智慧。面对强大的封建顽固势力,李有才能屈能伸,运用板话的优势,形成舆论,凝聚农民共识,最终打倒了以阎恒元为代表的大地主,让当地农民当家做主人,同时也让自己过上了舒适的生活。因而这篇小说展现的舆论斗争情景值得我们进一步讨论和思索。

猜你喜欢
村长村子舆论
这个村子不简单 人均收入十万元
如果一头牛回到村子——《走进画里的牛》创作谈
刘老汉的烦恼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望娘滩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村长又有好消息
一叠钞票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