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总结与思考

2024-01-22 06:47施波向世杰邓苹玲刘彬彬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23年6期
关键词:四川省农产品农业

施波 向世杰 邓苹玲 刘彬彬

1.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四川成都

2.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综合执法监督局,四川成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食品安全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保障,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任务,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四川省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对标中央要求,回应群众期盼,加快推动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政府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生产主体责任,基本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体系健全、制度完善、治理有序。本文总结这些年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现状、梳理做法经验,对相关工作思考分析,提出建议。

1 工作现状

近年来,四川省贯彻落实中央“四个最严”“产出来”“管出来”等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为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提供坚实支撑。一是围绕“促产业”抓农产品质量安全,构筑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质量支撑。围绕服务粮油、菜果茶、猪鱼等优势产业发展,每年落实项目资金支持、培训指导、试点示范、目标考核等举措,有力保障了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部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省级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连续多年保持平稳向好态势,没有出现一例因农产品安全问题拖产业发展后腿的重大事件。二是围绕“产出来”抓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了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和绿色化发展,现行有效省级农业地方标准800 多项,制定优势特色产业的加工贮运、分等分级等团体标准,建设各级现代农业园区1 500 余个、畜禽标准化养殖场1 000 余个、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6 个,全面推广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技术,每年遴选推荐一批主推技术在全省推广,支持5 个产业探索实施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名特优新等认证产品2 460 个,培育区域公用品牌259个、企业及产品品牌896 个,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能力逐渐增强。三是围绕“管出来”抓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了全程监管的工作效能。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131 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39 个,探索创新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广元、绵阳等地一些经验做法在全国交流推广。全面推行农产品溯源管理,构建“农业农村部门管开具、市场监管部门管查验”的承诺达标合格证工作机制,组织176 个涉农县的6.3 万家生产经营主体入驻国家(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立较为完善的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每年抽检样品4万余批次,及时发现掌握风险隐患。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2022 年,出动执法人员11.5 万人次,检查种养殖主体6.3万家次、市场3.2万个次。

2 建议对策

2.1 建立健全队伍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面广、任务量大,必须要有人员队伍来干工作、做事情。10 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这项工作最需要监管、检测、执法三支队伍体系支撑。其中,监管队伍负责推动日常监管和牵头协调工作,检测队伍负责质量检测技术支撑,执法队伍负责打击违法违规行为。近几年,特别是2018 年新一轮机构改革后,四川省通过在队伍体系建设上下功夫,确保机构不漏、人员不散、工作不断,在全省范围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一是通过建设监管体系,实现日常管理有人干。省市县三级农业农村部门设立监管机构,在基层明确乡镇监管员5 194 人、协管员2.76 万人,建立目标考核、教育培训等制度,实行“定区域、定职责、定任务、定考核”管理,依托监管队伍基本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有人查、乡有人管、村有人看”,成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线部队”。二是通过建设检测体系,实现技术支撑有人做。省市县三级建立农产品质检机构191 个,配备检测人员1 800 余人、实验室16.9 万m2、仪器设备1.47 万台(套),已有163 个机构取得“双认证”具备法定检测资质,形成“省级为龙头、市州为骨干、县级为基础”的检验检测体系,成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技术部队”。三是通过建设执法体系,实现违法查处有人管。全省组建195个农业综合执法监督机构,其中农业农村系统在岗执法人员3 670 名,配备执法专用车辆187 辆、移动执法终端236台,基本实现“执法权相对集中、执法主体规范、执法责任明确、执法力量配置合理”,成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警察部队”。

2.2 压实各方责任,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

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工作涉及主体庞杂、内容广泛,必须要有政府、部门、主体三个方面全面参与,各尽其责、充分履职,这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要求。这几年充分利用食品安全“党政同责”等考核“利器”,采取一系列举措传导责任、压实责任,调动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生产主体参与治理的主动性,在全省层面上有效推动了各项制度机制落地见效。一是通过考核压责任,重点推动政府保障制度落地。在每年市(州)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食品安全党政同责考核、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评定等考核中,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重要指标,向市县党委政府传导责任压力,推动人员资金等保障到位。二是通过示范创建压责任,重点推动部门管理制度落地。以政府名义开展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对授牌县每三年复审一次,不达标的要求整改或报省政府、农业农村部摘牌,推动监管机制落地落实。三是通过质量监测压责任,重点推动主体内控制度落地。每年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样品4 万余批次,将抽检反映出来的问题通报给市(州)人民政府,组织相关主体追根溯源、查找问题原因,推动安全隐患及时整改。

2.3 项目引领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

农产品涉及从生产到流通再到销售的环节,质量安全怎么管,需要抓住一些关键点进行重点突破。这些年,四川省抓住农业标准化、承诺达标合格证、农产品质量追溯、执法办案等关键点,实施一系列实实在在的项目,以项目为抓手,示范引领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整体提质增效。一是抓农业标准,推进生产环节保安全。树立抓安全必须抓标准的理念,围绕服务优势特色产业制修订省级农业地方标准,探索开展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用农业标准化筑牢农产品产出安全的基础。二是抓产品溯源,推进问题产品可倒查。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广泛推行承诺达标合格证,通过“合格证+农安”自助服务探索解决小散农户开证难题,通过建设合格证市场“准入制”试点把住在市场准入关,逐步实现问题农产品上市有忌惮、源头可追查。三是抓专项整治,推进违法犯罪受严惩。每年农业农村、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联合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实施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向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者重拳出击,让生产经营者不敢违法。

2.4 农业品牌助推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

农业品牌是农业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其基本要求是确保产品质量与安全。因此,从客观上看,通过大力培育农业品牌,是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的一条有效路径。近年来,四川省把品牌培育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顺应市场规律,整合政府资源,不断完善农业品牌建设机制,推动农业品牌体系不断壮大,发挥出带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的积极作用。一方面,省级层面谋划启动“天府粮仓”省级公用品牌打造,亮出四川省农产品崭新集体名片,首批遴选100 个精品品牌进行培育,带动全省优质农产品及品牌发展。另一方面,市县层面持续发展各类品牌,把优质安全作为培育品牌的第一道门槛,构建了“特色优势区域公用品牌+重点企业品牌+重要产品品牌”的四川省农业品牌体系,源源不断向市场供应安全优质的四川省农产品。

3 启示

3.1 队伍建设

尽管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检测、执法队伍已经全面搭建,但仍然存在一些短板。比如,乡镇和村级工作力度还有待提高,一些地方没有建立健全监管服务对象名录库,部分乡镇监管员和村级协管员对职责不清楚、业务不熟悉,缺乏工作主动性;一些县级农产品质检机构存在人员流失情况,尤其是年轻的高学历人员,或被抽调到其他股站、部门,或参加公开招考另谋高就。下一步,建议采取措施继续加大队伍建设力度。对于乡镇监管工作,探索提高人员培训频次、创设考核激励机制等手段,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八项制度”和“四定管理”落实落细。对于县级农产品质检机构,结合农业产业发展进一步增加检测任务量,加大检测人员工作饱和度,拓宽检测人员职业发展渠道,举办检测技能竞赛推出优秀人才,让人才想干检测、干好检测。

3.2 责任落实

各地普遍认真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组织实施考核目标任务,积极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精心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食品安全党政同责考核中,个别地方平时工作抓得不紧,到了年底考评时非常被动,背离考核推动日常工作的初衷;对于示范县创建,在获牌前普遍工作推动有力,获牌后一些地方就有所松劲,成效巩固保持不明显;关于质量安全抽检工作,一些地方发现的问题产品极少,没有充分发挥出对风险隐患的预警作用。下一步,建议进一步构建全面压实责任的制度环境。年度考核要增加日常进展调度,对于平时工作推进滞后的,及时将相关情况通报各地,以此强化工作督促。示范县创建要从严开展资格复审把关,对于不再符合标准的,坚决按程序报请摘牌,以此构成工作压力。监测工作要加快健全生产经营主体名录库,实行动态管理更新,落实随机抽查机制,增加问题产品发现率,以此压紧主体责任。

3.3 关于项目引领的思考

总体来看,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项目,起到了引领示范面上工作的积极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比如,农业标准制修订环节与使用环节结合不够,“制标”“用标”脱节,制约农业标准推广应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工作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充分体现全链条的标准化;承诺达标合格证和质量追溯管理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但生产经营主体的覆盖比例还比较小,主动使用的积极性还不够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查处案件较少,发现问题不多。下一步,建议进一步探索项目示范引领的做法。农业标准化方面,在“制标”上要突出“制用结合”“不用不立”,在“用标”上继续开展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以团体标准或企业标准的形式,探索推广优势特色产品分等分级标准体系。农产品溯源方面,农业农村与市场监管部门联动,打通农产品流通环节承诺达标合格证开证难题,在市场销售环节落实查验机制,倒逼经营主体“开证”“亮证”。针对专项整治中查处案件少、缺少案源的问题,增加农产品监督抽查样品数量及参数项次,扩大胶体金速测覆盖范围,发现不合格产品及时跟进执法,保持对违法犯罪的威慑力。

3.4 品牌培育

四川省农业品牌培育工作起步较晚,虽然目前取得初步成效,但真正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并不多,综合竞争力不强,在品牌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主体、监管保护、推广营销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比如,四川省晚熟柑橘、生猪养殖是全国第一大省,但缺乏像“褚橙”“河南双汇”这样的知名品牌;茶叶产量大而且品质好,如但雅安蒙顶山茶,多以毛茶形式卖给江苏、浙江等地的茶商。下一步,建议进一步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加快推进“天府粮仓”省级公用品牌培育打造,完善品牌工作机制、夯实品牌质量根基、厚植品牌文化底蕴、加强品牌宣传营销、强化品牌监管保护,推动四川省农业品牌综合竞争力迈上新台阶。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带动能力强的品牌建设主体,包括品牌协会、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加大政策、资金、土地等要素投入支持力度,将其发展壮大成为四川省农业品牌的中坚力量。在优势特色产业的主产区、集散地,加快布局建设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构建全省产贮销流通“一条链”的冷链物流体系,让品牌农产品运得出、卖得好。

猜你喜欢
四川省农产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