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学生数字素养培养研究

2024-01-22 02:49解则翠孙兴宾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数字化数字院校

解则翠 孙兴宾

(1.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4;2.徐工机械建设机械分公司,江苏 徐州 221004)

继2021年我国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1]之后,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相继印发《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2]和《2022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代表着我国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战略正在逐步深入。公民的数字素养与国家数字化发展战略密不可分,这也表明了数字素养的培养将是我国高职院校未来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

一、国内外数字素养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数字素养的研究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相关理论的诞生。1994年,学者艾森特第一次明确提出“数字素养”理论[3]。时隔三年,保罗吉尔伯特明确了数字素养的内涵,将对数字资源及信息的理解和使用能力确定为数字素养,这是“数字素养”的里程碑概念[3]。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字素养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关注。

第二阶段,数字素养与其他领域的融合。2004年,学者艾森特首次将数字素养理论融合到其他领域[4],形成了一个全面而详尽的数字素养理论体系,其中涵盖了图像、文本、信息技术以及社交媒体等多个方面,并且成功地将数字素养理论体系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从而推动了数字素养的发展。欧盟发布的数字素养框架2.0、2.1、2.2等版本均为此阶段的代表成果。

第三阶段是针对特殊群体的差异性进行的数字素养研究。随着留学生在英国数量的持续增长,有学者针对中国留学生数字素养发展进行了调研[5];当托德对计算机教育专业一年级学生的数字素养进行研究,以提高学生适应数字社会和职业生涯的能力。[6]

当前,经济发达国家对于数字素养的研究已经成熟,欧盟把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通过提升公民的数字素养促进社会经济的整体性数字化变革,从而建设一个更具可持续性竞争力的欧洲。自2014年以来,美国新媒体联盟也一直在强调数字素养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活中的重要性。[7]

国内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素养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都集中在数字素养概念、体系构建等方面,对我国当前学生的数字素养现状调查研究的较少,从而导致数字素养培养的体系构建缺少实践依据。2006年,王晓辉首次将数字素养理论应用到教育信息化中[8]。2017年,数字经济的发展为数字素养的探索带来新的机遇,数字公民和数字乡村的理论也随之涌现,为数字素养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2021年起,数字素养方面的理论研究发展迅速,2021年共发表113篇相关论文,2022年达到131篇,数字素养研究逐渐兴起,未来几年随着国家数字化的迅速发展,数字素养研究将会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

目前,针对高职学生群体的数字素养研究相对较少,大多数研究还集中在本科及更高学历层次的人群。高职院校学生的数字素养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更多的是依靠经验来探索规律。因此,本文以国家数字化转型为背景分析我国高职学生数字素养培养的现状,进一步丰富我国关于高职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的理论,从而指导教学实践,为提升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贡献力量。

二、高职学生数字素养培养现状

《2022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提出,公民应具备收集、制造、应用、评论、互动、共享、技术创新、安全、伦理学品德等一整套数据的基本素质与才能,以满足当今时代的需求[9]。基于这一理论,我们可以把这些素质与能力归纳为四个重要领域:数字素养意识、数据技术的应用、终生学习和创新能力、数字社会责任。数字素养与能力分类如表1所示。

本研究对高职院校各专业的320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工学类专业的学生占65.22%,理学类专业的学生占17.39%,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的学生占9.57%,其他专业的学生占7.82%。

(一)数字素养意识现状

根据调查数据,高达98.25%的高职学生都认同数字技术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也能够认同每个人都具备使用数字技术的权力,同时也清晰地意识到数字技术应用的泛滥带给人类社会的危害。

(二)数字技术应用现状

在数字技术应用方面,高职院校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使用常规的数字技术。例如,72.81%的高职院校学生能够运用数字技术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了解所学专业以及相关职业领域中数字技术带来的变化和趋势;能够合理利用网络有效地发布文字、照片、音乐、视频等,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和观点;能够在数字环境中做到不传播不实信息。只有0.88%的学生没有能力掌握常规的数字技术的应用。

在更专业的数字技术应用方面,比如,信息源头区分、编程开发、office高级制作等,高职院校学生则存在比较大的技术知识欠缺。经过调查分析可知,仅有15.79%的学生能够精通识别不同信息源的可靠性,25.44%的学生能够熟练对不同数字内容进行价值评估,16.67%的学生能够精通对数字内容进行有效存储,能够掌握Python、Java等常用的编程语言,熟悉Photoshop、Premiere Pro等常见的制图工具,且能够使用EndNote等文献管理软件进行标注索引的学生仅8.77%。同样,在最新的数字技术理念认同方面,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也有所欠缺,26%的学生能够了解当前所倡导的数字包容和价值多元概念;21%的学生研究过数字鸿沟的概念和现状。

(三)终身学习及创新能力现状

在终身学习及创新能力方面,数字资源和数字平台可以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更有效地掌握知识,更快地获得满足。同时,还可以通过数字资源及数字平台有意识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思考,培养高职学生勇于挑战、敢于进取的精神,以及良好的沟通合作和创新的能力。

调查发现,有54%的高职学生能够创建新的数字资源,但在团队合作创新方面有所欠缺;19.3%的高职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过规划,大部分高职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在探索实践方面,64%的高职学生,偶尔甚至从未参加过社会实践。

(四)数字社会责任现状

在数字时代,我们有责任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明确的道德准则和法治原则,并严格遵守数字社会的伦理准则。根据数字社会责任的定义,本次调查发现,高职院校有60%的学生能遵守网络文明礼仪,仅有1.75%的学生不能遵守网络文明礼仪;65%的学生能够在网络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45%的学生能够注重网络安全和数字版权的防护;32%的学生能够积极应对数字技术对身心和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而28.95%的学生仅能够合理安排上网时间,2.63%的学生不能抵抗数字技术对身心和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这说明学生对数字社会的责任意识及自我管控方面还有所欠缺。

三、高职学生数字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根据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现状可知,高职学生在数字素养培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数字技术运用方面

高职院校学生对具有一定专业难度和深度的数字技术运用不够熟练,对最新的数字技术理解不够深入。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偏重于专业技术的实际运用,虽然大部分专业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内容更偏重于传统的计算机电子技术或电子政务应用,缺乏对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高新科学技术的培养。

(二)终身学习及创新能力方面

高职院校学生利用数字化平台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还未养成,对自我职业发展缺乏规划,与团队合作创新意识不强。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在校培养时间一般为2~3年,职业培训时间较短,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够明确,对职业生涯发展的各个阶段不够了解,导致学生对自我职业发展缺乏规划,加之对身边团队的了解不够,造成团队的合作创新能力较低。

(三)数字社会责任方面

受教育环境的影响,部分高职学生从中职教育直接进入高职教育,未接受过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对自我管控方面没有清晰的认识,未经历过因自我管控缺失所导致的失败经验,从而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对数字社会的责任意识及自我管控能力不足。

四、提升培养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路径

随着国家数字化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公民数字素养的提高已经成为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12],也是实现国家数字化发展目标的基础性保障。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我国未来技术工人中的重要一员,其数字素养能力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必备技能,也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力量。因此,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在数字素养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四点建议,以提升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数字素养水平。

(一)建立完善的数字素养培养体系

数字素养培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不仅仅涉及某一项技术的应用,还需要各级政府、职业院校和教育机构、企业共同努力,建立起完善的数字素养培育体系,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以有效的方式推动高职院校学生数字素养的持续提升。长期以来,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受培养时间、培养环境的限制,往往只获得单一技术的训练,缺乏对数字素养整体概念的理解,以及多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化连接,导致学生的数字素养不高。建立高职院校的数字素养培养体系,就是要建立完善的数字素养评价体系,确定评价标准,在教育的过程中,以此为准绳,提高学生的数字素养与能力,使其在工作和学习中能够合理运用数字技术。

数字素养培养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地提升教育者、受教育者对数字素养的认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加强高职学生数字素养培养,强化学生的数字敏感性,以及对数字真伪和价值的判断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字安全意识。建立多学科之间的联系,使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高新科学技术融入高职院校的学科体系中,提高学生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

(二)开展数字化课程改革,建立数字课程资源库

由于科技的进步,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已经将教学改革重点放在了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例如,建立数字课程资源库,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知识,更好地应对当今的挑战,从而更好地适应数字化的环境,以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13]

各类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对基础学科“信息技术”这类IT课程的投入,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增加实用价值[14],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增加能力,适应数字社会的环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设置“职业规划”“职业发展”等课程,对原有课程进行数字化课程改革,提供可以终身学习的数字学习资源,有效引导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提升学生规划职业发展的能力。

(三)提升师资队伍的数字素养培养能力

由于我国数字素养的概念提出较晚,虽然国家最近几年相继出台了多个方案以促进公民的数字素养提升,但其发展还没有深入人心。高职院校的教师对学生数字素养的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培养的具体内容不够准确;同时,由于高职院校教师自身数字素养能力的欠缺,导致其对学生数字素养的培养能力低。因此,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数字素养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数字素养水平,能及时发现学生在数字环境中所受到的不良影响,并提出合理的应对方案,减少数字环境对高职学生的伤害。可以通过教师培训、企业实践、校企合作、校企人员座谈等多种方式,提升师资队伍的数字素养培养能力。

(四)建立数字素养多元合作培育模式

发达国家的数字素养教育起步较早,具有成熟的数字素养教育体系,我们可以借鉴其成功的经验。根据德国、美国的数字素养教育理念,校企合作、校政合作等多元教育模式是高职院校学生数字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和教育模式[15]。政府、社区、企业等积极参与高职院校学生的数字素养培养,政府出台政策宏观指导,并提供资金支持,激励社会力量参与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数字素养的培养,以此促进高职教育的数字化发展,为打造数字职校提供有效的制度和资金保障。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学生数字素养提升的培养,以企业实践经验为基础,建立“工单课堂”“企业导师”等多种模式,同时充分利用移动、联通、电信运营商的优势,将企业所需的数字素养理念快速融合到职业院校的教育模式中,实现信息共享、教育共享、技术共享。同时,社区还可以通过建立数字社区,利用公共图书馆、城市规划馆等文化资源,实现数字资源的共享,为高职学生提供社区数字教育资源。通过政府、高职院校、企业、社区等多方参与努力,积极打造高职学生数字素养的多元化协同培育模式,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数字素养水平。

结语

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当前高职学生在数字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数字技术运用不够熟练,对最新的数字技术的理解不够深入;二是缺乏利用数字平台进行终身学习及创新的能力,缺乏自我职业规划的能力;三是缺乏数字社会的责任意识及自我管控能力。根据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笔者对高职学生的数字素养培养提出了四点建议,即:建立数字素养培养体系;开展数字化课程改革,建立数字课程资源库;提升师资队伍的数字素养培养能力;建立数字素养多元合作的培育模式。期待对高职学生的数字素养培养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
数字化数字院校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