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手机依赖与抑郁症状、人格特质及血清神经递质水平的关系分析

2024-01-22 12:19奚晶晶胡敏华万宇辉丁红艳
宿州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神经质人格特质新生

奚晶晶,胡敏华,万宇辉,丁红艳,陈 晨

1.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学院,安徽合肥,230001;2.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安徽合肥,230031

随着我国网络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已逐渐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据统计,我国当前大学生手机使用率高达98%,与此同时手机依赖、手机成瘾等问题也愈加突出[1-2]。大学新生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人格特质、心理特征等处于渐趋完善阶段,面临适应环境、人际交往以及繁重学习任务,极易产生心理及人格特质缺陷、手机依赖等不良现象,进而对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3]。

当前对于手机依赖的定义尚未统一,手机依赖具体表现为个体在使用手机时出现行为失控,同时伴随心理、生理以及部分社会功能受损,呈现痴迷状态[4-5]。手机依赖人群在使用手机时会呈现冲动、不节制、反复把玩的现象,当手机因网络、信号等因素难以正常使用时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失落、焦虑情绪,且伴随戒断症状,与成瘾行为类似[6-7]。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手机依赖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大学生生活及学习的影响,而与抑郁症状、人格特质及血清神经递质水平的关系则鲜有研究[8]。鉴于此,开展旨在探究大学新生手机依赖与抑郁症状、人格特质及血清神经递质水平关系,以期为指导大学新生合理使用手机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某高校980名大一新生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无残疾和精神疾病等;均为大一新生,年龄在18~22岁;自愿完成问卷资料填写以及血清学指标检查;拥有手机。

1.2 调查方法

1.2.1 社会人口学资料

自编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统计入选对象的性别、年龄、家庭人员组成及收入情况、身体健康情况、学习压力、学科性质、恋爱情况。

1.2.2 手机依赖问卷(Mobile Phone Involvement Questionnair,MPIQ)[9]

利用MPIQ评估研究对象的手机依赖情况。该问卷为5点计分法,总计分范围为8~56分,得分与手机依赖程度成正相关,共包括失控性(花费大量时间使用手机且无法自控)、戒断性(无法正常使用手机时表现出明显挫败情绪)、逃避性(通过手机逃避现实问题)以及低效性(使用手机过多导致生活及学习效率降低)4个维度,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910。根据MPAI评分大于32分判定为存在手机依赖[10],纳入手机依赖组,剩余对象则纳入无手机依赖组。

1.2.3 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11]

利用SDS评估研究对象的抑郁程度,该量表共包括20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其中抑郁的分界值为53分,53分以下判定为无抑郁,得分与抑郁程度成正相关。该量表信效度较好,Cronbach α系数为0.925。

1.2.4 艾森克人格特质量表(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12]

利用EPQ评估研究对象的人格特质,该量表共包括内外向(分数高表示越外向易冲动,分数低表示越内向、沉稳冷淡);神经质(分数高表示人格偏执,容易焦虑或抑郁,有强烈情绪反应,可能出现不理智行为);精神质(分数高表示更容易存在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不近人情,感觉迟钝);掩饰性(测定被试者掩饰、假托或自身隐蔽,或者测定其社会性朴实幼稚的水平 。与其它量表的功能有联系,本身也代表一种稳定的人格功能)4个维度,共48个条目,采用2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其对应的人格特征越明显。该量表信效度较好,Cronbach α系数大于0.8。

1.2.5 血清神经递质

对研究对象进行空腹采血,均静脉取血4 mL,对血液样品进行离心以分离血液中的血清,转速设为3 500 r/min,取上清液备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

1.2.6 质量控制

研究人员为学校辅导员,班长介绍调查目的和问卷填写的注意事项,便于填写过程中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以班级为单位发放调查问卷,且随问卷一同发放指导语和知情同意书,填写前由辅导员或班长宣读指导语,对填写要求进行解释,并承诺对于填写内容会予以保密,要求学生本人于30~40 min内如实完成问卷填写,班长协助对问卷进行当场收回,其中答题率高于95%者判定为有效问卷。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MPIQ评分的比较

问卷发放980份,含84份答题率低于95%。共回收有效问卷896份(91.43%),其中126例(14.06%)存在手机依赖。手机依赖组MPIQ各维度评分及总评分均高于无手机依赖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MPIQ评分的比较

2.2 两组社会人口学资料、SDS评分、EPQ、血清5-HT、DA、NE水平的比较

表2显示,手机依赖组女性、学习压力程度为“难以应付”的比例、SDS评分、神经质评分高于无手机依赖组(P<0.05),血清5-HT、DA水平低于无手机依赖组(P<0.05)。两组年龄、独生子女、家庭月收入、健康状况、学科性质、恋爱情况、NE水平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

表2 两组社会人口学资料、SDS评分、EPQ、血清5-HT、DA、NE水平的比较

2.3 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

以手机依赖程度评分为因变量,以性别、学习压力、SDS评分、神经质评分、血清5-HT、DA水平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学习压力、SDS评分、神经质评分为手机依赖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5-HT、DA水平为独立保护因素(P<0.05)。提示学习压力、SDS评分、神经质评分、血清5-HT、DA水平对大学新生手机依赖的影响显著,见表3。以手机依赖程度评分为因变量,SDS评分、神经质评分、血清5-HT、DA水平为自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PIQ评分与SDS评分、神经质评分成正相关(P<0.05),与血清5-HT、DA水平成负相关(P<0.05),证实抑郁、神经质程度增加会增加大学新生手机依赖程度,即提升血清5-HT、DA水平,有可能减缓手机依赖症状,见表4。

表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

表4 手机依赖与抑郁症状、人格特质、血清5-HT、DA水平的相关性

3 讨 论

当前手机依赖现象在青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大学已逐渐成为手机依赖的高发区,对大学新生而言,不分时间、场所过度依赖手机会对学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不利于身心健康[13-14],因此对大学新生开展手机依赖的研究十分重要。有研究[15]表明,手机依赖作为手机使用的一种外在行为,前提在于满足个体需求,其中内在需要占主导地位[16-17]。手机依赖与个体孤独情绪、冲动性、精神质等密切相关,且对依赖程度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但其与抑郁、血清神经递质指标之间的关系尚未明晰。

回收有效问卷896份,其中126例(14.06%)存在手机依赖,手机依赖组MPIQ总评分为(35.16±1.81)分,高于无手机依赖组的(30.02±1.17)分(P<0.05),与阳泽[18]、黄煜等[19]的研究结果相近。提示大学新生手机依赖发生率较高,略高于吴若晗等[20]研究结果。可能原因在于本次调查时间靠后,手机功能及应用范围增加所致,此外大学新生偏向于尝试新事物,使得手机使用频率及时长不断增加。这与相关研究[21]报道的手机使用人数具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具有一致性。

通过对比两组人口学资料、SDS评分、EPQ及血清神经递质指标水平,我们发现手机依赖组女性、学习压力程度为难以应付、SDS评分、神经质评分高于无手机依赖组(P<0.05),血清5-HT、DA水平低于无手机依赖组(P<0.05),且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习压力、SDS评分、神经质评分为手机依赖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5-HT、DA水平为独立保护因素(P<0.05)提示学习压力、SDS评分、神经质评分、血清5-HT、DA水平对大学新生手机依赖的影响显著。分析原因:大学新生无升学压力,学习兴趣较低,加上学习内容较多,且刚接触大学校园的学习氛围,对学习目标的定义较模糊,使得面临考试时压力较大,易沉迷手机游戏等,形成手机依赖。大学新生在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时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而利用手机具有的社交功能能快速建立网络社交,以此来逃避现实中的负面情绪,使手机依赖程度不断增加。具有神经质人格的大学新生大多伴有自卑、追求完美的特征,其情绪稳定性差,易产生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而神经质个体在使用手机时易被相关娱乐内容吸引,以此来调节情绪,释放压力,从而形成手机依赖。血清5-HT表达水平与人体情绪、行为密切相关,DA则为单胺类神经递质,其表达过程能激活G蛋白偶联的多巴胺受体,与焦虑症的产生具有相关性。血清5-HT、DA作为调节人体情绪的重要因子,能通过影响大学新生情绪状态,进而间接对手机依赖产生影响。此外,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PIQ评分与SDS评分、神经质评分成正相关(P<0.05),与血清5-HT、DA水平成负相关(P<0.05),证实抑郁、神经质程度增加,血清5-HT、DA水平降低会增加大学新生手机依赖程度。主要原因在于血清5-HT、DA表达水平上调时会增加机体兴奋程度,表达下调时则会导致人体内炎症反应程度增加,从而影响吲哚胺2,3-双加氧酶的活性,加快神经递质代谢速度,诱发抑郁等负面情绪,另外抑郁、神经质程度增加也会增加手机依赖的发生率。因此建议学校予以重点关注,对于手机依赖新生予以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必要时可针对个体给予对应的医疗干预。不足之处在于样本来源单一,未纳入其他学校的新生,另外学生手机依赖程度可能还受到手机类型等因素的影响,相关结论有待进一步论证。

综上所述,大学新生手机依赖发生率较高,需要引起学校重视以及时应对。大学新生手机依赖的发生,与抑郁症状、人格特质、血清5-HT、DA水平密切相关,极有可能产生不良后果。建议学校开展针对性干预工作,如针对手机依赖症状严重者,及时与家长沟通,并主动进行心理疏导,早期介入,干预治疗;针对一般手机依赖者,手机依赖症状轻微者,由校方组织丰富课余生活,积极引导,开展兴趣小组或课外交流活动,转移注意力,促进大学新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神经质人格特质新生
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
神经质有九个表现
重获新生 庇佑
选择一张神奇的行为艺术照片,秒测你的真实人格特质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
人格特质对抑制表现的预测研究
新生娃萌萌哒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
寻根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