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学视角下的双墩刻划符号活态化传承研究

2024-01-23 08:23陈奕静范一鹏
蚌埠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刻划活态文创

陈奕静,范一鹏

(1.蚌埠工商学院 人文与艺术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2.蚌埠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双墩遗址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双墩村,距今约7100至7300年,是淮河中游当前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双墩遗址中发掘的部分器物上存有刻划符号。所发现的刻划符号精美生动,数量众多且类型丰富,这为探索淮河流域原始先民们社会文化生活及我国文字的起源提供了重要参考。站在设计学的角度看,双墩刻划符号作为古老文化符号的一种,烙印着史前文明,具有极强的地域文化特征。对双墩刻划符号进行系统性研究并提取相应元素应用于设计,可以充分发挥其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而在设计学视角下的活态化传承,旨在用新思想和新手段保护并推广文化遗产,让传统文化符号绽放新的活力。

1 双墩刻划符号的介绍与分类

双墩遗址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正式发掘,在已发掘的文物中发现刻划符号633个,不同于其他已消亡的远古符号,双墩刻划符号在汉文字和少数民族文字中仍有延续,其中相当一部分符号存活在甲骨文、金文中,成为我国文字发展的重要源头之一。对双墩刻划符号的分析研究成为剖析我国远古社会结构和文明起源的重要内容,其表意象征和美学意涵具备极高的艺术价值。

双墩遗址出土的刻划符号多数刻在出土陶器的碗底。考古人员通过研究分析得出,符号大多于陶器烧制前的胚胎上完成刻划,是先民们有意识的设计产物。在《蚌埠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上册)》中,详细记录了刻划符号的图案及拓本,展露出与淮河流域原始社会息息相关的生活图卷,符号大致可分为象形类、几何类和其他类三种形态。其中象形类符号有猪、鱼等动植物形态(见图1);几何类符号有方框、三角、圆圈、弧线等线条形态(见图2);其他类的符号多为残形,结构形态尚不明确或难以构成规则[1]。除此之外,双墩刻划符号有单体和组合体等多种形式,复杂程度各异,其中单体符号具有汉字的字根性质,是一套具有象形和表意、指示性等性质的古老记事符号。双墩刻划符号表现出的极强规律性引发了专家学者的诸多研究,学者们以系统的方式论述了双墩刻划符号的分类与形式意涵,总结出其出现位置隐蔽,刻划技法娴熟,内容形式多样,具备丰富的象征意义[2-3]等特征。

图1 双墩鱼形刻划符号拓本

图2 双墩弧线形刻划符号拓本

2 双墩刻划符号的设计应用现状分析

如今传统文化热潮不断涌现,尤其年轻群体对古老文化的兴趣度日益增长,多地文化遗产巧借设计思维,打开文创市场新局面。双墩文化遗址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样也是淮河流域古老文化的代表。双墩刻划符号是国内发现最早的刻划符号之一,人文价值高且具有深刻的表意象征,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双墩文化在所在地区民众中的知名度不高,文化辐射范围受限。近年来各界学者、设计师为双墩刻划符号的设计应用做出了一定尝试:在公共艺术设计领域,蚌埠市民广场设置的路灯采用刻划符号作为镂空图案装饰(见图3),使古老符号在新的城市风景中焕发生机;在文创产品研发领域,2022年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促进七千多年前的刻划符号走入大众生活,上新了诸如胶带类的文化创意产品(见图4),通过将刻划符号与平价文创载体的结合,让文明的印记“活”起来飞入寻常百姓家。

图3 双墩刻划符号路灯设计

图4 双墩刻划符号胶带设计

通过以上设计案例,可以看出双墩刻划符号的艺术价值可以在文创设计中得到良好的应用,但在文创产品市场上,与双墩刻划符号相关的设计却较为匮乏。通过对蚌埠及周边地区博物馆的走访,结合当前文创产品市场的调研,发现双墩刻划符号的设计应用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服务大众文化的属性不明显。双墩文明以其独特的文化属性和艺术之美在学术领域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在普通民众中,尤其是成长在信息时代下的年轻群体中,缺乏基本的知名度。它与当今火热的新媒体传播联结较弱,受众没有渠道用以“吃透”文化,连本地居民都对双墩文化知之甚少,使其停留在学术圈层并未“破圈”。因此,双墩刻划符号的设计应用缺乏大众群体的基础性关注,难以触发受众以文化需求为代表的精神性消费[4]。

缺乏博物馆文创设计。近年来博物馆等文化文物单位依托馆藏资源开发各种文化创意产品,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尤其得到了年轻人的青睐。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创产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吴明在接受采访时曾谈到:“博物馆文创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在精神层面上有了更高的需求。”

大牌博物馆文创在流量助推下频频“出圈”,如故宫文创的“故宫猫”IP(见图5),产出了诸多爆款,体现出文化元素、市场需求与时尚潮流的多面结合。同样,借着近几年考古文化的东风,三星堆遗址等考古现场符号使用在各种社交平台上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考古盲盒应运而生(见图6),在市场收获了积极反响。从推广地域文化的角度出发,社交媒体的传播能量巨大,为博物馆文创的营销发挥出积极作用。

图5 萌态十足的“故宫猫”文创

图6 三星堆考古盲盒

蚌埠市博物馆藏品“双墩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是我国已发现最早的人物雕像之一,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其文化价值不言而喻;2023年7月,蚌埠博物馆2件双墩文化刻划符号也正式入藏中国国家版本馆。但蚌埠市博物馆尚未对双墩文化进行系统性的文创产品设计,售卖产品多为普通纪念币等,大量富含艺术美感的符号有待开发(见图7、图8)。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尚在起步阶段,文创产品开发受局限、缺乏市场影响力。成功的文创产品开发非一日之功,形成文化IP也并非一蹴而就,不仅仅需要设计团队的潜心开发,还需要与加工、推广、销售等多部门通力合作,博物馆文创的商业性质也要贴合“以史育人”的人文功能,从这点来看,双墩文化的文创设计还有较长的道路要走。

图7 双墩植物形刻划符号上色

图8 双墩动物形刻划符号上色

3 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现状研究

在新时代的文物保护方针——“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合理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指导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止是静止的凝固的保护,也是发展的保护,“活化”发展是延续文化遗产意义的重要方式。活态传承已然成为文化遗产存续生命力的有利选择,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趋势。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是在很多文化遗产已经脱离原有文化语境和使用场景的情况下,将其重新赋予文化意义或使用场景并融入现代生活,使其“活化”。

在“活化”过程中,应注重文化遗产研究的基础性维护工作,合理发掘文化遗产内涵价值,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创作的灵感,不断推陈出新,利用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专家学者也将视角集聚于此,存续“活态传承”是衡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合理性的基本准则[5],指出活态传承的方式因文化遗产类型不同而异,多聚焦在民间工艺领域,倡导推动全民传承,即文化遗产只有回归生活、贴近群众,让普通人触手可及,方能具备可持续传承的生命力。

在各地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成功案例中,不乏创新力量的加入,如传承人们通过现代工艺技巧辅助传统工艺进行批量化生产,同时引入互联网流量,提升文化遗产的话题讨论度;如相关地方政府借力各类文化保护相关节目,完成全渠道的传播;如将乡村振兴融入文化传承,通过“非遗+扶贫”的新模式,采取“公司+农民+传统技艺”运营方法,拓宽当地居民的增收渠道;还有文化遗产与国民教育的对接,开展“乡愁”旅游,拉近传统文化与受众之间的情感距离。

通过以上推陈出新的传承方式,从设计的角度分析,文化遗产作为设计元素不能只是简单复制,而是需要在文物特质的基础上与日常生活产生有机结合,利用年轻群体中的流行文化符号,为文化遗产准确找到全新的“打开方式”[6]。 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要充分考虑到创意视角、科技视角与生活视角等多个维度。

4 活态化传承方法探索

“活化”作为双墩刻划符号传承的重点,传承的核心在于文化遗产“有用”的体现与文化遗产“新意”的塑造,将其“古老形式意涵”结合“现代设计语境”迸发出新的生命力,符合当代群众文化消费需求,同时增强淮河流域文化的影响力。双墩刻划符号本身具有设计符号学属性,可被设计利用的空间较大,能够在标志设计、包装设计等领域进行直接转化。而在具体的传承方法上,设计者应从“内”向“外”,内观双墩刻划符号本身特点,外观文创产品孵化环境与传播土壤,明确文化遗产话态传承的意义,多角度挖掘双墩刻划符号在设计领域的创新应用,为提升双墩文化传承的民间参与度提供新的实践视角。

4.1 重塑双墩刻划符号的设计意义

为将双墩刻划符号良好地应用于设计,首先需要整理双墩刻划符号的形式与内容,结合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人文环境,提炼符号释义,梳理其“能指”与“所指”。继而根据现代产品设计美观度要求,将符合市场审美的双墩刻划符号元素加以摘选。例如对其中的具象形符号猪、鱼、房屋等栩栩如生的形态加以“萌态”化处理,使受众将古老的符号与现实生活中的动植物、场景等产生相关联想,从而拉近双墩刻划符号与普通受众之间的距离;而对几何符号等抽象形态进行系统性梳理,如多弧线形态是否用于记数、圆弧线形态是否象征太阳等释义方面的推测,结合专家及相关文献指导,促成设计师对其进行合理的释义论证后,方能有效地从情感性角度寻找双墩刻划符号的设计载体。

在提炼设计元素后,考虑到文创产品并不是简单的商品,而是需要能够激发受众情感、产生文化共鸣的产物,“文”是根本,“创”是生命,文创产品的质量决定着文化延展的深度[7]。为摆脱市场上的文创载体思维定势,解决产品类型同质化现象,必须充分调研市场上的同类产品载体,尽可能地避免双墩刻划符号的“直给式”设计,如将符号本身复制到小产品的表面等方式。尽量从符号相关的释义层面选择产品载体,例如前文分析的多弧线记数形态,可以将其应用到“尺类”产品中,完成符号装饰性和语义延展的双重利用,使得产品载体更加贴合双墩刻划符号本身的释义内容。

4.2 助力双墩刻划符号打响知名度

2023年4月,电视剧“长月烬明”为蚌埠市文旅产业带来了爆发式增长,让蚌埠也成为了一座“网红”城市。调研显示自2016年以来,国内新媒体营销的收入超过了传统的广播媒体、电视媒体、报刊及杂志媒体的总和,一座座“网红”城市在此间应运而生。蚌埠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淮河文化浸润着蚌埠的每一寸土地,五河民歌、花鼓灯等民间艺术在此生根发芽。纵观双墩本土文化传播现状,充分利用蚌埠地区已拥有市政门户网站、自媒体等新媒体资源,合理利用蚌埠当前的“网红”属性,可以极大地推动双墩文化的传播。

作为双墩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代表,双墩刻划符号的内容传播是推动双墩文化打开市场的重要途径之一。类比安徽省内已有的各类古镇、文化园区的营销模式,建议建立双墩符号主题街区,通过城市公共景观设计来加强本地市民对于双墩刻划符号的直观印象。此外,双墩刻划符号具有数量众多、联想性强的特点,与目前网络流行的颜文字语义挂钩,适合进行双墩刻划符号表情包开发,以此来推动双墩文化在新媒体渠道的传播。

4.3 集结多元设计力量系统研发双墩IP

双墩文化出现前,学界普遍认为淮河流域缺少自己的文明发展体系,但在首届双墩文化研讨会上,专家论证双墩遗址群落本身具有淮河流域独特的地域性文化特征,南北方原始文化部分特点在其中均有体现,具备一定的时代跨度和地域分布,确立了双墩文化是中国文明起源“多源一体”坐标图上的亮点之一。先民借助陶器留下的刻划符号是双墩文化的独特印记,六百余件符号反映出双墩当时的自然环境特点、生产生活状态等内容,人文信息丰富,如大量的鱼纹显示出傍水而居的双墩人喜食河鲜,几何纹和手指按窝印证出双墩人的生活情趣等等。因此,双墩刻划符号除了基本的符号学特征,还展示出生动的可供挖掘的故事性,“专业的事”,同时仍需本地平台统一规划宣传发布,进行系统性的文化传播,助力双墩文化多维度起势。具体来说,可以借鉴故事营销手法,对淮河两岸的远古文化内容进行叙述;可以巧借数字化技术打造双墩文化线上互动渠道,拉近与普通受众的距离;需要充分考虑与IP关联的各项工作,如版权保护、成果的落地转化等,以促进IP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5 结论

它是淮河流域灿烂文明的缩影,是值得深入挖掘的持续开发的文化IP。文化IP的研发需要集结多元设计力量,既有上文提及的平面设计、产品设计、景观设计多方面设计力量的融入,实现“专业的人”做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众对传统文化满怀探索的热情,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进行的设计开发,更容易受到市场的青睐。双墩文化作为淮河流域古老文化的代表,具有深入挖掘的历史意义,其中种类丰富、数目众多的刻划符号,是古人留给现代设计师的宝贵财富。双墩刻划符号既有在博物馆中进行展示的教育意义,更需要通过活态传承融入普通的市民生活,提升地域文化自豪感。通过分析刻划符号本身的艺术价值和当前文化市场的发展现状,可以发现良好的文创产品开发和推广能够有效地推动双墩文化的活态延续。让双墩文化在新时代、新市场、新赛道中发挥新的文化价值。但文化“IP”的形成是漫长的道路,任何文化的破圈都需要时间与机遇,设计者们仍需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求索。

猜你喜欢
刻划活态文创
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意义
陶溪川文创街区
论陶瓷刻划花艺术类别与特征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不确定信息下凸优化问题的鲁棒解刻划
活态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