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白山茶花意象

2024-01-23 10:28刘卫涛赵军伟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琼花临川山茶

刘卫涛,赵军伟

(东华理工大学 文法与艺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白山茶花又被称为玉茗,是山茶花的一种,因其高洁皓白的形象,成为文学家乐于描写的对象,具有独特的形象魅力和艺术价值,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相对于梅、兰、竹、菊等频频被吟咏的意象,白山茶花展现出一定的小众性和地域性,因此在学术研究中也少有涉及。本文拟就我国古代文学中白山茶花题材创作的开端与演变历程,白山茶花意象的审美内涵和文化符号等方面进行梳理,力求全面、系统、深入地展示白山茶花在我国古代文人创作中的文学意义。

一、相关题材的创作数量

古代文学创作,自《诗经》始,便与自然界的花卉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士大夫在日常生活中无不以花草树木为题材,或抒发对大自然美丽景象的由衷赞美,或借物表达自我胸臆,花卉题材和意象与中国古代文化深深浸染在一起。其中形成规模的花卉题材达五十余种,而白山茶花与这类题材相比,创作数量可谓是惨淡,并未形成规模,对此可以通过查阅一些数据作出对比:

从表1可以看出在《全宋词》中,植物描写属于大宗,属于第一梯队的是杨柳、梅、莲荷、桃、竹、松柏等题材,与它们相关的作品数量以及它们的地位具有绝对的优势。山茶花在《全宋词》中出现的次数为7次,白山茶花作为山茶花的一种,其在《全宋词》中出现的数量仅为1次,可谓稀少。

表1 《全宋词》正文单句所含各植物句数前20位(1)参见程杰:《论中国文学中的杏花意象》,《江海学刊》2009年第1期,第187页。

从表2检索《全宋诗》中可以看出梅花题材一骑绝尘,达到了6385次,山茶花在《全宋诗》中出现的次数为126次,上榜前20名,而白山茶花在《全宋诗》中出现的数量为14次,也远远超过了其在《全宋词》中的地位,这与宋代时期黄庭坚与曾巩对白山茶花的描写有着密切的联系。

表2 《全宋诗》篇名所见各植物篇数前20位

表3选用了《佩文斋咏物诗选》一书进行检索,该书是清代鼎盛时期的类书,因此参考价值很大,与《全宋诗》相同,梅花在诗歌意象中依然处于第一梯队,而山茶花在《佩文斋咏物诗选》中出现的数量为15次,白山茶花出现的数量为1次,因所载作品皆名篇佳作,白山茶花虽数量稀少,但也可看出其不可缺失的地位。

表3 《佩文斋咏物诗选》所收各植物篇数前20位(2)参见程杰:《论中国文学中的杏花意象》,《江海学刊》2009年第1期,第187—188页。

表4所选书籍《古今图书集成》也是清代十分重要的类书,山茶花在《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植物条下中出现的数量为44次,白山茶花在《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植物条下中出现的数量为6次,出现的数量虽不如前20位的植物题材,但总体数量并不算太稀少。

表4 《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植物条下所收文学作品数量排名前20位(3)参见程杰:《论中国文学中的杏花意象》,《江海学刊》2009年第1期,第188页。

综上所述,相比于其他题材,白山茶花的数量并不占什么优势,但也不可或缺。其数量稀少与白山茶花独有的特性是密不可分的:白山茶花最初被发现时仅有一株,且不易移植,因而见过的文人亦属少数。但因高洁皓白、格韵高绝的姿态,吸引了黄庭坚、曾巩等临川名人为其吟诗作赋,成为超然隐逸的人格象征,其延伸出的玉茗文化从宋代开始,便对临川文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明代汤显祖将其戏剧创作称为《玉茗堂四梦》,将其住所取名为玉茗堂,后世将其戏曲创作流派称为“玉茗派”,均是玉茗文化对临川深远影响的体现,因此白山茶花的文学意义是值得研究的。

二、白山茶花题材创作的历程

白山茶花所形成的玉茗文化,是白山茶花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相互融合的结果,是由诸方面因素所决定的,因其自然属性的特点,故白山茶花走过了一段相当漫长的文化发展时期。

(一)始有文字记载

白山茶花,与其他花卉题材相比,在我国古代可查文献中出现的年代至少落后两千年。如杏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殷墟甲骨卜辞,《夏小正》等商周时期的文献,作为观赏花卉始于魏晋南北朝(4)参见程杰:《论中国文学中的杏花意象》,《江海学刊》2009年第1期,第187—195页。;牡丹之名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的《神农百草经》,作为观赏花卉在隋朝初见端倪(5)参见王莹:《论唐宋牡丹诗词的政治文化意蕴及其表现艺术》,《文学遗产》2011年第4期,第54—63页。;梅可见于《诗经》《尚书》等,作为观赏花卉则在魏晋南北朝之时(6)参见程杰:《梅花意象及其象征意义的发生》,《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第117—123页。。

有关山茶花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南朝尚书令江总(519—594)在其诗歌《山亭春日》中提到了山茶花。隋唐时期咏山茶花的诗人渐多,唐代大诗人李白、白居易、元稹皆有以茶花为题的诗赋作品。唐代段成式在其短篇小说集《酉阳杂俎》中记载:“山茶似海石榴,出桂州,蜀地亦有。”“山茶花:山茶,叶似茶树,高者丈余,花大盈寸,色如绯,十二月开。”(7)段成式:《酉阳杂俎》,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20年,第289—294页。首次具体介绍了山茶花的叶子、树的高度、花的颜色、绽放的花期等形态特征。

白山茶花的发现则更晚。据《临川县志》所载,北宋雍熙年间(984—987),临川郡守周申甫在郡县的东院发现一束白色山茶花,大为赞叹,颂为奇花,众人亦称其为白华,谓:“古树奇花天下止此一株,在扬州琼花之上。”(8)童范俨、陈庆龄:《临川县志》卷8,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年影印本。北宋康定年(1040—1041),太守崔仁翼闻周申甫曾对白山茶花大为吟咏,未甚信其言,待其观白山茶花绽放之时,视之宛若琼花,为白山茶花取名为“玉茗”,并作《玉茗花赋》称赞其物色之美。

(二)宋代的创作高峰期

宋代无疑是白山茶花题材创作的高峰,无论是对白山茶花自然之美的直接描写,还是对其品格的赞叹都较为丰富,共有诗词33首,赋5篇。黄庭坚《白山茶赋》在白山茶花创作历程中具有重大意义,在很长时间内,白山茶花因山谷的《白山茶赋》而闻名。

赋传山谷文堆绣,种出麻源韵胜茶。(洪适《答小隐喜得白山茶之报》)

涪翁真溢美,何似鹤头丹。(洪适《白山茶》)(9)洪适:《盤洲文集》,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5年,第167页。

山茶花初因山谷得名而韵胜,字亦见山谷白山茶赋,近时都城来有重此花者。(张鎡《谢人送白山茶花二首》(10)张镃:《南湖集》,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年,第251页。

以上诗句均可见黄庭坚文赋对白山茶花的影响。黄庭坚将白山茶花赞为“瑶池仙品”后,宋代文士如陶弼、曾巩、杨万里、范成大、陆游等纷纷诗赋吟咏白山茶花。

山茶纯白是天真,筠笼封题摘尚新。秀色未饶三谷雪,清香先得五峰春。琼花散漫情终荡,玉蕊萧条迹更尘。远寄一枝随驿使,欲分芳种更无因。(曾巩《以白山茶寄吴仲庶见赠佳篇依韵和酬》)

折得瑶华付与谁,人间铅粉弄妆迟。直须远寄骖鸾客,鬓脚飘飘可一枝。(范成大《玉茗花》)(11)范成大:《范石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第 232 页。

树秀庭双玉,荪荣砌百芽。半生水雪节,再赋白山茶。(杨万里《郭母孺人李氏挽歌辞》)(12)杨万里《诚斋集》,北京:中华书局,1921年,348页。

单车万里信有数,二年三过宁忘情。钗头玉茗妙天下,琼花一树真虚名。(陆游《眉州郡燕大醉中间道驰出城宿石佛院》)

曾巩诗后有小注“初,惟此花与扬州后土庙琼花天下一枝,近年琼花可接遂散漫而此花为独出也”(13)曾巩:《元本元丰类稿》,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年,第2册,第99页。;陆游文中并有自注“坐上见白山茶格韵高绝”(14)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382页。。

宋代另一与白山茶花关联甚为紧密的便是玉茗亭。玉茗亭始建于淳熙中,州守赵熠将玉茗花从东院移根而西,以花为名,据此建立了玉茗亭,也是第一座与玉茗相关的建筑。以玉茗为亭名,可见宋时诸文人对白山茶花的吟咏已经使其品格渐入人心,与社会人文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三)白山茶花文化象征的转变

相比宋朝期间,元、明两个朝代以白山茶花为主题的诗词数量虽然在增多,但由于时代限制、文化缺失以及文化专制的影响,吟咏名篇少了许多。两个朝代白山茶花名气的进一步扩大得益于明代著名的戏曲家、思想家汤显祖。汤显祖弃官寻访扬州琼花观时,在其所书的《琼花观二十韵》有一言说“四海一株今玉茗,归休长此忆琼姬”(15)汤显祖:《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85页。,诗中的玉茗既象征着故乡与隐退,也象征其独立人格不与世间同流合污的愿景。汤显祖回到临川后,购买旧宅,与儿时旧有的私塾连成一片,构建了自己的居住场所,并取名为玉茗堂,并将创作的戏曲作品亦冠以“玉茗堂”之名,其将自身比作玉茗,借玉茗之身抒发自我精神与意旨,玉茗已成为汤显祖言志抒情的重要载体,因而玉茗随着玉茗堂声名的扩散也广为人知。此处不再过多展开,下文将会对这一部分展开进行论述。

清代相比于元、明两代,无论是从吟咏的数量还是情感的寄托,都丰富了许多。此外,明、清两代涉及白山茶花的诗词已经不单单指代白山茶花本身,亦用来指代汤显祖,玉茗从而成为了汤显祖的代名词。这种文化现象在中国文学史中并非首例,此前多有花草指代诗人的例子,例如香草美人与屈原、菊花与陶渊明,使得诸多花草成为特殊的文化符号。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白山茶花的历史相比于其他文学名花可谓是短暂的,吟咏数量也是远远不及。白山茶花进入文学的记载始于宋代,远没有梅、兰、竹、菊等题材历史悠久。多方面的原因在客观上影响了白山茶花文学表现的概率:第一是因为白山茶花的地域分布,第二是由于白山茶花不具备其他植物所拥有的经济应用及食用价值,第三是由于白山茶花自然属性所带来的珍稀性。又正是因为其多方面的特性,形成了白山茶花独立于世外的高洁性和傲骨性,决定了白山茶花在中国文学中的独特的创作格局和形象地位。

三、白山茶花的物色美

白山茶花的物色美指的是花卉本身的自然属性所体现出的美感特征。对于白山茶花这种观赏性的植物来讲,物色美主要包括白山茶花的色彩、香味以及姿态等方面的物理特征。白山茶花的专题创作虽然数量远不及其他花卉繁多,但对白山茶花的整体韵味和形态特征也作出了较为详细的刻画。总体而言,白山茶花具有高洁皓白不输白雪的色彩,闻之薄微却沁人心脾的香味以及傲立雪中不畏严寒的姿态。

(一)花色

草木花卉等植物给人的第一审美印象便是其色彩,色彩是最直接,也是最鲜明的特征。白山茶花,顾名思义,是一种白色的山茶花,然而文人们对其花色的描写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法,或直接,或间接,或清晰明了,或朦朦胧胧,不同角度的描写给予读者迥乎不同的想象空间。

第一,运用白描手法,平铺直叙地描写白山茶花的色彩。

浅为玉茗深都胜,大曰山茶小海红。(陶弼《山茶花》)(16)陈思:《两宋名贤小集》第4册,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11年,第256页。

可喜石榴初变白,更惊玉茗不施朱。(洪适《许倩遣舟送花栽》)(17)洪适:《盤洲文集》,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5年,第199页。

陶弼用白描的手法揭示了白山茶花的颜色相比于山茶的另一个品种是浅色的,不像其他山茶花那么艳丽,洪适亦是从侧面描写了白山茶花与其他山茶品种的不同之处。

第二,用比喻的手法,将白山茶花的洁白比作其他令人熟悉的物品,使人读来更加具有感知力。

一丛皎尔白如练,百树纷然徒似锦。(崔仁冀《玉茗花赋》)(18)童范俨、陈庆龄:《临川县志》卷8,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年影印页,第891页下栏。

素艳绝如薝卜朵,清芬浑是荔枝香。(史绳祖《郡侯家编修约余飮玉茗堂余旧见南丰石湖诗意其为白山茶也今观其古树奇花非山茶也郡乘以为天下止有此一株他皆接本于此如如扬之琼花因成二绝呈编修》(19)童范俨、陈庆龄:《临川县志》卷8,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年影印页,第902页上栏。

千片乍疑堆白雪,九还不用点丹砂。(揆叙《咏白山茶》)(20)揆叙:《益戒堂自订诗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208页。

文人们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白山茶花皓洁如玉、美白无瑕的花色。

第三,将白山茶花的色彩与其他意象进行对比,给人以直观的差别感。北宋临川四才子之一谢薖在《玉茗花二首》中“素质定欺云液白,浅妆差退鹤翎红”(21)陈思:《两宋名贤小集》第2册,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11年,第156页。,用对比的手法,将白山茶花与云液两者之间的白进行对比,同样的手法亦有曾巩《以白山茶寄吴仲庶见贶佳篇依韵和酬》中的“秀色未饶三谷雪”一句,将白山茶花与雪花两者之间的白进行对比,清邓廷桢《白山茶》中“瑶华一朵忽飞堕,雪色直逼银屏寒。硕人凝脂差可拟,鬼工刻楮环无端”(22)邓廷桢:《双砚斋诗钞》,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86年,第98页。,运用对比手法,凸显出白山茶花更胜一筹的素白。

无论是何种手法,白山茶花的高洁皓白都在我国古代文人的作品中显得那么与众不同,是一种纯粹的洁白无瑕,不像其他花卉那么的艳丽,也象征着文人对自己人生境界的一种追求。

(二)香味

除了色彩,花卉给人的第二印象便是味道。在欣赏其颜色的同时,花卉的香味也会在不自觉的状态下给人以美感,沁人心脾便是这个道理。白山茶花的香味并不浓郁,如同其颜色一般,给人以清新之感,这也正是白山茶花的独到之处。

黄庭坚在《白山茶赋》中言:“虽琼华明后土之祠,白莲秀远公之社,皆声名籍甚,俗态不舍,挟脂粉之气而蕴兰麝,与君周旋,其避三舍。”(23)黄庭坚:《黄庭坚全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00页。黄庭坚极为赞赏白山茶花的素雅香气,将白莲与琼花与白山茶花的香味相比,称二者虽然声名远播,但姿态皆庸俗不堪,夹杂着脂粉和兰麝的香气,如果与白山茶花相遇的时候,都要退避三舍。

在其他诗人的眼中,白山茶花不争不抢的清香令人沉醉。

独宣素于春风,点一树之香酥。(崔仁翼《玉茗花赋》)(24)童范俨、陈庆龄:《临川县志》卷8,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年影印页,第891页下栏。

秀色未饶三谷雪,清香先得五峰春。(曾巩《以白山茶寄吴仲庶见贶佳篇依韵和酬》)(25)曾巩:《元本元丰类稿》,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年,第2册,第99页。

天葩巧削崑山片,露蘂疑含建水香。(赵汝燧《和林守玉茗花韵》)(26)傅璇琮:《全宋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55册。

为君自断天休问,依倚清香乐此生。(张镃《谢人送白山茶花二首》)(27)张镃:《南湖集》,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年,第251页。

仲春盛开,验之,薄有香气,貌近薝卜,远于山茶,繁秾而幽野,如逍遥肥遁者。家坤翁《玉茗亭记》(28)曾枣庄、刘琳:《全宋文》,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99页。

素艳绝如薝卜朵,清芬浑是荔枝香。(宋史绳祖在其《郡侯家编修约余饮玉茗堂余旧见南丰石湖诗意其为白山茶也今观其古树奇花非山茶也郡乘以为天下止有此一株他皆接本于此如如扬之琼花因成二绝呈编修》)(29)童范俨、陈庆龄:《临川县志》卷9,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年影印页,第902页下栏。

白山茶花的香味如同其颜色一般,皆是素雅清新的风格,而正是由于白山茶花的清丽,才形成其格韵高绝的声名。

(三)神韵

白山茶花的神韵之美是指白山茶花整体的形象特征和审美个性,古代文人提到白山茶花时多称其格韵高绝,陆游在《眉州郡燕大醉中间道驰出城宿石佛院》中“钗头玉茗妙天下,琼花一树真虚名”一句中有小注“坐上见白山茶格韵高绝”(30)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382页。,在陆游的眼中,琼花徒有虚名,而白山茶花才是天下独出,可称为“一绝”。

黄庭坚在《白山茶赋》中这样描写白山茶花的姿态和神韵:

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丽紫妖红,争春而取宠,然后知白山茶之韵胜也。此木产于临川之崔嵬,是为麻源第三谷。仙圣所庐,金堂琼榭。故是花也,禀金天之正气,非木果之匹亚。乃得骨于昆阆,非乞灵于施夏。造物之手,执丹青而无所用;析薪之斤,虽睥睨而幸见赦。高洁皓白,清修闲暇。裴回冰雪之晨,偃蹇霜月之夜。(31)黄庭坚:《黄庭坚全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00页。

黄庭坚用类比的手法将白山茶花的韵味放在了极高的位置。称其所生长的地方,乃是仙人和圣人所居住的场所,因此白山茶花承受的是仙人所在之地的仙气,不是普通的果蔬树木可以相提并论的,高洁皓白,清修闲暇,高傲地矗立在霜夜的寒月下,茕茕独立。

色泽既殊,声光亦别疑,被叶之凝露,讶封条之密雪。迷南华之蝶羽,共作轻明,混北陆之蟾轮,同成皎洁……素羽裁成于花萼,势欲飘飘,轻冰缀满于枝柯,寒生凛凛(崔仁翼在《玉茗花赋》)(32)童范俨、陈庆龄:《临川县志》卷9,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年影印页,第891页下栏。

崔仁翼在《玉茗花赋》称白山茶花除了色泽与其他花卉殊为不同,音容光彩也与其他花卉大不相同。花蕊凝结着露珠,站在寒风中迎接风雪,似南华羽翼,薄而透明,似北陆明月,明亮洁白,如同白色羽毛挂在了花萼上,花朵轻盈随时都可能飘走,又如同薄冰缀满了枝丫,寒气逼人。山茶花的神韵仿佛跃然于面前,洁白如玉,轻盈孺羽,不像凡间之物,飘飘欲仙,令人分外怜惜。

第一人簪第一花,风吹花叶雾鬟斜。看来姿韵超天下,当得临川丽句夸。(王彦泓《白山茶插髻甚可观因书二绝》)(33)王次回:《疑雨集》,上海:启智书局,1935年,第49页。

折得瑶华付与谁,人间铅粉弄妆迟。直须远寄骖鸾客,鬓脚飘飘可一枝。(范成大《玉茗花》)(34)范成大:《范石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32页。

王彦泓称白山茶花姿韵冠绝天下,而范成大将白山茶花比作天上的仙花,折下不知送与谁人,因凡间的女子都在借用铅粉装饰自己,失去了天然的韵味。转而一句“直须远寄骖鸾客,鬓脚飘飘可一枝”,将目光转向了仙境,天仙飘逸洒脱,才能配得上白山茶花的风韵。

白茶诚异品,天赋玉玲珑。不作烧灯焰,深明韫椟功。易容非世力,幻质本春工。皓皓知难污,尘飞漫自红。(刘学箕《白山茶》)(35)陈思:《两宋名贤小集》,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11年,第9册,第456页。

宝珠不作妖红态,腻粉妆成映雪开。(朱有燉《白山茶金肚雀》)(36)朱有燉:《诚斋录》,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第156页。

刘学箕《白山茶》言白山茶花深得韬光养晦的道理,不将自己装点得如同火红的蜡烛,洁白的风貌不曾被世间的污浊所沾染,茕茕孑立,可谓纤尘不染。朱有燉则描写了白山茶花不作妖艳的红色姿态,白色映射雪光而开。全祖望《白山茶》:“争光日月且皎然,淮南琼花敢并语。弥天冰雪浸肺肠,一笑力足缁尘拒。”(37)全祖望:《鲒埼亭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229页。他认为白山茶花可与日月争光,琼花不能与之匹敌,傲立在风雪中,经受洗礼,不曾被尘世所污玷。

张廷璐和汪瑔在诗中称白山茶花的风韵与梅花相比,丝毫不落下风。

琼姿恰共梅花放,淡艳初含晓露滋。得傍水晶帘下望,花光掩映一枝枝。(张廷璐《白山茶》)(38)《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清代诗文集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236册,第586页。

矜乃玉雪姿,号尔为洁客。质劲心原素,神寒骨更妍。建溪风韵绝,不放岭梅先。(汪瑔《庭际白山茶盛开莹澈可爱戏号之曰洁客纪以小诗》)(39)《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清代诗文集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483册,第699页。

梅花,一直以来,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扮演着孤傲绝俗的清雅君子形象,在诗人眼中,白山茶花的品格象征在某种程度上与梅花不分伯仲,可见其地位。

四、白山茶花的文化意蕴

正是基于上述自然物色的形象的描绘,白山茶花在中国古代文学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象征。无数文人墨客创作了大量与白山茶花有关的艺术佳作,将自我价值选择赋予白山茶花以文化意义,使白山茶花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象征符号。

(一)白山茶花与隐士、君子

白山茶花,最初称与琼花齐名,皆是人间珍品。后文人渐渐不将琼花与白山茶花放在同等位置,曾巩《以白山茶寄吴仲庶见贶佳篇依韵和酬》有言“琼花散漫情终荡,玉蕊萧条迹更尘”(40)曾巩:《元本元丰类稿》,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年,第2册,第99页。,诗后有小注云“初惟此花与扬州后土庙琼花天下一枝,近年琼花可接,遂散漫,而此花为独出也”,可见曾巩对白山茶花的推崇,琼花未能保持其独有性,而白山茶花天下独此一株,保持了自身秉性,这也造成了白山茶花的君子性。陆游《眉州郡燕大醉中间道驰出城宿石佛院》“钗头玉茗妙天下,琼花一树真虚名”(41)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382页。,更加直截了当,称玉茗才是绝妙,琼花无法与其相提并论。

黄庭坚在《白山茶赋》中描绘了白山茶花的君子之态:

盖将与日月争光,何苦与洛阳争价。惟是当时而见尊,显处于瑶台玉墀之上,是以闭藏而无闷,淡然于干 枫枯柳之下。江北则上徐庾,江南则数鲍谢。盖不能刻画嫦娥,藩饰姑射。谅无地以寄言,故莫传于脍炙。况乎见素抱朴难乎郢人,故徐熙、赵昌舐笔和铅而不敢画。或谓山丹之皓质,足以争长而更霸。知我如此,不几乎骂。虽琼华明后土之祠,白莲秀远公之社。皆声名籍甚,俗态不舍,挟脂粉之气而蕴兰麝,与君周旋,其避三舍。(42)黄庭坚:《黄庭坚全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00页。

纵使琼花盛开在后土庙中,白莲因远公社而闻名,但两种花不能舍弃庸俗的情态,皆携带着庸脂俗粉和名贵香料的气息,与白山茶花相遇,只能退避三舍。

白山茶花的君子之态在家坤翁的《玉茗亭记》也有相应描绘:

然高不盈三丈,枝叶森秀,年耆而形不老,如得所养者。花有异趣,自南丰后,郡中间有分柯接干别出,虽培植之至,丛甚卑,花甚疏。唐子西谓梅为丈人行,不与桃李争春风,予谓此花亦丈人行也,岂与诸年少争春风耶!所得于初者有偏全,日夜之积,雨露之润,所养又有间,花何心哉,造化何心哉……琼花者,与此花媲美,彼处康庄,有闻于世,此居遐远,人遂忘之,若有所歉。是不然。琼花困于采掇,根非其故,此花退然自安,至今无恙。动者之乐,静者之寿,所成孰多,必有能权之者矣。(43)曾枣庄、刘琳:《全宋文》,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99页。

家坤翁称白山茶花“年耆而形不老”“丛卑花疏”可同梅花品格并称,又将白山茶花的处境与琼花的处境进行对比:琼花因为闻名遐迩的原因导致“根非其故”,丧失了原本的纯真,而白山茶花不争不抢虽不能广为人知,却能够保持本初心性。二者对比间凸显出白山茶花清逸超群、独善其身的君子行为,“不与诸年少争春风”则夸赞白山茶花安然自得、不争名夺利的品性。赵汝燧《和林守玉茗花韵》“耻与春花争俗艳,故将雪质对韶光”(44)傅璇琮:《全宋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55册。,中则描绘了白山茶花不愿与春花俗日争艳,不屑沽名钓誉之辈,故而选择在严寒的冬日将自我风采绽放,可见其格韵高绝的君子之态。

谢薖《玉茗花二首》言:“似闻金谷初无种,欲画鹅溪恐未工。底事余花避三舍,孤高元有使君风。”(45)陈思:《两宋名贤小集》第2册,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11年,第156页。句后有小注“谓鲁公也”,临川旧有鲁公堂便是为了纪念颜真卿。颜真卿任临川太守时间并不长,却颇受人民爱戴“浇风莫竞,文政大行”,但最为人敬佩的却是其战功彪炳,安史之乱之时,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一度光复河北,兴元元年(784),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他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追赠司徒,谥号“文忠”。谢薖言玉茗花有鲁公之风,正是称赞其君子风姿。范成大《玉茗花》“折得瑶华付与谁,人间铅粉弄妆迟。直须远寄骖鸾客,鬓脚飘飘可一枝”(46)范成大:《范石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32页。,亦是将玉茗花比作不落凡尘的仙境之花,庸脂俗粉无法与其媲美,只有仙人才可佩戴。白山茶花因其特性,文人墨客纷纷吟咏其质,兴寄高远,或以自喻,在文学中已然成为了君子与隐士的文化象征。

(二)临川文化的代表

白山茶花,最初由北宋雍熙年间(984—987)周申甫在东园将其发现,为绿萼黄蕊白花。后郡守崔仁翼作《玉茗花赋》歌颂之,黄庭坚、曾巩等均有诗赋歌咏。淳熙年间临川太守赵熠将东院白山茶花移植到府署,并修建了玉茗亭。到家坤翁时期玉茗亭破败不堪,家坤翁感玉茗对临川文化的渗透性与影响力,重修玉茗亭并撰文《玉茗亭记》,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玉茗文化在临川文化中的影响,从而在后世成为临川的一个经典文化符号。

玉茗堂是明代著名戏曲家、思想家汤显祖的旧居,也是临川文化的一个标志。汤显祖《吾庐》“文昌通旧观,东井映余晖。出入桥梁望,郁葱佳气微。层台对金玉,隈阡隐灵芝”(47)汤显祖:《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59页。,便是吟咏其所居玉茗堂。玉茗堂前有刘同升所题对联:“门徒三千徒四海,斗山玉茗;家传六七作万年,唐构金汤。”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汤显祖一生铁骨铮铮,不畏权势,不愿与朝堂同流合污,洁身自好,恰与玉茗品格相得益彰,因此汤显祖以玉茗来表达自我超然自立的品性。明史称他“意气慷剀”“蹭澄穷老”,可见其为人。万历五年(1577)以及万历八年(1580),当朝首辅张居正想要在会试中安排他的几个儿子考取进士,还想要找几个拥有真才实学的人作陪衬,于是便找到了汤显祖以及沈懋学等人,其他人都迫于首辅的权威出卖了自己的名声,只有汤显祖洁身自好,十分反感这种行为,两次拒绝了张居正的招揽,于是在今后的日子里汤显祖都未曾及第。在政治上的汤显祖依然不改初衷,我行我素,万历十九年(1591),时任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的汤显祖,上奏《论辅臣科臣疏》,将矛头直接指向首辅申时行和科臣杨文举、胡汝宁,揭露他们贪赃枉法,导致民不聊生的百姓惨状。奏章对万历登基以来二十多年的政治都进行了抨击,神宗大怒,将汤显祖流放到徐闻县为典使。万历二十六年(1598),汤显祖正式向吏部辞归,回到临川,在儿时旧居的基础上扩建了玉茗堂。

汤显祖以玉茗为堂,表达了不屑与丑恶势力同流合污的人生选择。汤显祖希望自身能够如玉茗一般,天下只此一株,高洁皓白,保持内心的清澈澄净。玉茗生性耐寒,冬天开放直到春季,花期相较于其他冬日盛开的花卉,尤为长久,正是其兴寄高远的自况。正如汤显祖本人,在严寒的政治环境中,不卑不亢,不向权贵低头。汤显祖在其《牡丹亭》第一出《标目》【蝶恋花】言:

忙处抛人闲处住。百计思量。

没个为欢处。白日消磨肠断句。

世间只有情难诉。玉茗堂前朝复暮。

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

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48)汤显祖:《牡丹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页。

汤显祖将玉茗堂作为挥毫泼墨的战场,在戏剧创作中抒发自我胸臆,玉茗精神贯穿创作始终,无情地揭露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摧残和压迫,誓要做污秽浑浊世间中的一株玉茗。因“世间只有情难诉”,汤显祖只能在“玉茗堂前朝复暮”,一生中最重要的戏剧作品都是在玉茗堂中完成的,因此其作品也称为“玉茗堂四梦”。汤显祖在戏剧的天地中开辟出了一片净土,建构专属于自己的理想世界。汤显祖在自己的诗文中亦几番提起玉茗堂:

休将半路梅花岭,梦断相思玉茗堂。(汤显祖《宗望酒中言别》)(49)汤显祖:《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635页。

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汤显祖《七夕醉答君东》)(50)汤显祖:《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735页。

人日何人清夜沈,玉茗堂前风月可。(汤显祖《送郑见素游江东》)(51)汤显祖:《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680页。

玉茗不仅代表了汤显祖对自我人格的清晰认知,也深刻影响了汤显祖的戏剧创作精神。汤显祖将自我精神寄托予象征着高洁清傲、不追逐名利的玉茗,亦是其一生行迹的生动写照。玉茗也因此成为了后世称赞汤显祖的代名词,诸多诗人在诗词中以玉茗之号称赞汤显祖的风骨。

玉茗先生迥出尘,语言无处不清新。琼花风度钗头见,更觉堂名绝可人。(王彦泓《白山茶插髻甚可观因书二绝》)(52)王次回:《疑雨集》,上海:启智书局,1935年,第49页。

琼花零落似唐昌,玉茗堂前更淼茫。异种只应天上有,新愁只遣世间忙。红么轻点闲情赋,绿蚁真传却老方。六六峰头千古梦,汤休宋玉两难忘。(刘玉瓒《玉茗堂》)(53)陈梦雷、蒋廷锡:《古今图书集成》,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第885卷抚州府部。

临川持笔藻图垂,才子于今擅总持。楮叶莲华微妙理,红泉玉茗订新词。(钱谦益《金陵归过句容柬临川李学史二首》)(54)钱谦益:《钱牧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56页。

残灯别馆悄冥冥,玉茗风流梦未醒。一种小楼秋夜雨,隔帘催唱牡丹亭。(蒋士铨《秋夜》)(55)李梦生:《忠雅堂集校笺》,上海:中华书局,1993年,第93页。

寄语当年汤玉茗,我来也愿种茶田。阮元《试雁荡山茶》(56)阮元:《揅经室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215页。

如此例子不胜枚举,无论是在明代还是清代,玉茗已然与汤显祖产生了不可分割的亲密纽带关系。

正因为一代又一代的玉茗文化,玉茗成为了抚州市(古临川)的市花,并且在1986年,江西开始举办首届江西玉茗花戏剧节,每三年一届,在1999年作为一项主要项目,纳入了江西艺术节。玉茗花戏剧节主要在汤显祖大剧院、临川大剧院等五个剧场集中演出。由此可以看出,玉茗花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已经成为临川文化的一部分,甚至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水乳相融,不可分割。

五、结语

白山茶花,与其他大宗花卉题材相比,无论是数量,抑或是传播范围,都是远远不及。但正是因为其格韵超绝,天下独此一株的特性,进入了无数文人的创作视野,白山茶也因此成为了临川地域文化版图中不可缺失的一角,影响极为深远。本文对白山茶花的文学地位、白山茶花的创作历程、白山茶花的物色美以及白山茶花的文化意蕴等四个方面进行考辨,以此作抛砖引玉,希望白山茶花“不艳晴霞艳晴雪”的品性能够引起后来研究者对此领域的深入填充。

猜你喜欢
琼花临川山茶
试论《临川梦》对《牡丹亭》的再现与批评
窗外飞絮
琼花的修剪技巧及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红山茶
扬州琼花涂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山茶梅花图》
临川四梦(乡音版)
梦山茶
临川渡
有感于江西临川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