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素质农民的现实困境与破解之道

2024-01-24 07:15文丨唐文丽
中国农村科技 2023年11期
关键词:高素质农民培训

文丨唐文丽

高素质农民队伍是乡村人才振兴的核心力量之一,是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力量,高素质农民的培养是农业农村发展的现实所需。我国农民概念的演变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进程相呼应,随着时代的变迁,具有不同的内涵,经历了从农民到职业农民、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再到现在的高素质农民的转变,具有不同的称呼。

与传统的农民相比,高素质农民具有更新颖的职业特点,是更有文化、更懂技术、更会经营的高素质人才。他们能够利用现代化的生产要素开展符合现代农业的生产与经营,并能够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带动周边农民实现增收目标,有效促进农村的产业兴旺。本文通过对高素质农民的现实发展的素质需要进行剖析与探索,明确了高素质农民培养在乡村全面振兴、职业教育功能及农民自身发展需求方面的素质要求,对现存的高素质农民培养的困境进行分析,力图寻求到合适的破解之道,为高素质农民的培养给予支持。

乡村振兴视域下高素质农民培养的现实价值

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乡村振兴战略是全国性的重大战略,最关键的一步是实现人才振兴,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与乡村人才的振兴密切相关。目前,农业农村的发展正处于以新技术、大数据、互联网为特征的科技转型升级新时期,探索着科技创新的新路径与新方法,为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发展模式的产生积蓄力量,这亟须实现乡村人才队伍的现代化配备,即对传统的农民进行现代化的技术培养与素质培养,使其掌握技术、文化、技能,将其构建成为乡村振兴所需要的高质量、高水平、高层次的人才队伍,使其赋能于乡村振兴的全面贯彻。但高素质农民的培养之中仍然存在薄弱环节,现有的高素质农民队伍的能力水平和素质情况尚不能满足当前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因此,为乡村培养素质的农民队伍,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形成人力资本建设新模式,是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客观现实需求。

高素质农民的培养是为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提供活力源泉,指引着现代农村生产经营主体的重要发展方向。人力资本作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因素,高素质农民将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力军和引领者。在农村人力资源流向城市,农村的空心化问题严重的现实态势下,农村缺乏发展所需的人才资源,亟须对农民进行素质培养,使其能够适应和参与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

落实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要求实现制度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进一步要求农民的现代化和高素质化。高素质的现代化农民最主要的培养方式就是对其进行职业教育。围绕高素质农民培养的时代主题,对培养的目标、资源、方式、运行机制等进行系统研究,探索高素质农民培养的新模式,创新农民培养的路径与方式,以现代化的农民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并且遵循一定的职业成长规律,旨在实现受教育人员技术水平的逐步提升,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赋能高素质农民技术提升具有相对优势。因其能够随市场需求变化灵活调整培养的目标和策略,具有动态适应性;基于现代化农村的发展需要建立订单式的培养模式,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相互结合,教育内容与方法讲究专业的实用性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总之,职业教育适应智慧农业发展与数字化乡村建设的客观发展环境,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和现代化特征,对于高素质农民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为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提供人才保障。

满足高素质农民的自身诉求。新时代的高素质农民应当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农业生产与管理的技术能力,以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以往的“生存式”的知识技能不能满足需要,现今的发展目标更多的是获得发展式的技能。追求的技术能力涵盖技术文化、技术技能、技术伦理与技术治理等。作为越发受到社会关注的群体,高素质农民技术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着乡村振兴的推进,也对高素质农民自身的发展产生影响,掌握技术水平的高低影响其对环境的适应性。换言之,高素质农民水平的提高不仅是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迫切要求,更是高素质农民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是自身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的关键一步。培养高素质农民不仅是顺应乡村振兴的路径导向,也符合了广大农民的发展实际需求。面对农村老龄化衍生的老龄农民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弱的问题,通过培养提升了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尤其是对于青壮年的培养更是为农村发展打造了一支能力优秀的中坚力量和复合型人才队伍。

高素质农民培养的现实困境

我国已经形成了由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产业带动、农民主动的基本职业农民培养的格局,并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但在具体的运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农村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的新时期,需要面向市场,引入科技创新,培养高素质的农民,让农民掌握生产经营技术、了解农业市场、进行农业管理,形成高水平、高素质的农民队伍,满足乡村振兴工作的人才需求。

教育资源布局不合理。政府多个部门为落实相应的高素质农民培养政策,开展了多项高素质农民培养活动。由于各个单位之间缺乏沟通与协调,培养的环境、条件与师资等资源的分散也使得各个部门之间难以形成最佳合力,难以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容易出现培训内容重复和培训对象重合的问题,导致部分农民没有机会接受培训,未能掌握先进的农业知识与技能,但一些农民承担着重复接受培训的负担,使其学习乏力,导致丧失学习兴趣。加上经济发展水平对培训的影响,较发达地区的部门掌握了较多的培训师资和空间等其他条件,而经济落后的地区受到培训的机会更少,培训的人才难以匹配地区的发展要求。

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不科学。农民职业培训的内容并不根据农民的意愿来决定,而主要是由政府部门及培训机构来确定,这导致培训的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实用性,存在供需脱节的问题。高素质农民的培养是一整套系统性、完整性、专业性的工程,仅仅依靠几场培训并不能实现农民素质和能力的真正提升。由于一些培训人员不够专业或者缺乏实践经验,致使很多农民培训多停留在偏向理论教学的农业生产知识教授环节,脱离了实际的农业生产。此外,地方各级的农民培训都是集中于一个地方,基于农村区划较为分散的现实情况,这样的集中培训容易产生路费、食宿等方面的较大支出,以及误工支出,削弱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在短期培训当中,教授的时间和内容有限,加上培训效果难以追踪,使得培训流于形式和表面,培养水平低,培养能力不足,难以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

制度保障不全面。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中,传统农业劳动者存在数量不足、结构失衡、素质不高、储备不够等问题。大量的传统农民,受到以往的农村发展落后、农民地位低的观念的影响,不能真正地融入新时期农民发展建设当中。需要政府制定关于农民的法律法规,具体落实和引导,维护农民的发展空间,让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高素质农民培养是系统工程和长期工作,政府要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供给,需要多个部门通力配合。但实际上随着培训工作的不断增加,基层的培训资金仍然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加上农业部门和教育培训部门之间的配合也不够到位,农业、教育与财政之间的有效联结还未形成,影响了高素质农民培养的实践推进与培训效果。

高素质农民培养困境的破解之道

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亟须高素质农民作为人才支撑,尤其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高素质农民的培养也要更加注重技术能力的培养。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当中,承担着技术技能培训重要使命的职业教育为高素质农民的培养赋予能量,能够提高农民的素质与技能。高素质农民培养工作的推进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需求、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以及高素质农民自身诉求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能够提高农民的技术能力和产业发展能力,建构完善的高素质农民培养体系,激发农民的生产活力与动力,提高其创新力、竞争力,发挥农民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主力军作用。

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发展合力。高素质农民的培养工作不是一个单位就能完成的工作,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和社会的其他组织共同参与到培养当中,有利于聚集各方资源和力量,实现更好的培训效果。最主要的是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当地高素质农民培养的规划引领作用,为此要加强其组织建设,以便认真组织和安排培养工作。此外,加强与各地的农业部门、教育部门、科研院所、涉农院校、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的联系与合作,搭建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相互合作平台,建设具有完备设施、规范管理、合理教学的高素质农民培养基地,培养一批高水平、有能力、有思想的高素质农民。通过对各要素的集合和利用,畅通流通渠道,围绕关键要素、实施条件和工作路径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完善各培养主体的工作职能和任务,形成合力,助力高素质农民培训。

完善培养内容,丰富培养模式。高素质农民培养的内容和形式对其效果来说至关重要,只有具备完整的、合适的培养内容,并加以合理的形式进行输出,方能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农民队伍。要针对培训对象做出调查,明确培养的对象,对于积极性不同和时间不一致的对象进行分类培养,建立相应的培养数据库,便于动态管理培养对象。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科学设置科目与内容,实现培养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并做好跟踪服务,定向培养,提升高素质农民的发展能力;开展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培训;开展制订农业生产计划、规划营销方案、推进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培训;培训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创造良好乡风的高素质农民;强调因地制宜,设置与当地农业产业特色相结合的培训内容,使其具有特色化与资源禀赋的特点。以完备的教育内容和模式,构建高素质农民培养的平台。关注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对高素质农民生产效率的影响,重视培训经历与高素质农民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参加培训给高素质农民带来的正向影响、培训内容不同给高素质农民生产效率带来的异质性影响、培训方式的不同给高素质农民生产效率带来的差异化影响。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培训可以提高高素质农民的行为能力和技术水平,发挥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同时大力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训项目开展,根据农民的现实需求进行灵活多样的培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方式,促进产教融合、校企融合,优化教学模式与培训内容,提高高素质农民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

创新制度体系,加大政策支持。政府在高素质农民培养当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承担着诸多责任,规范协调各个部门共同参与宣传规划、组织管理、实施评价等工作,中央与上级政府在立法、投资、评估、监督等方面发挥作用,地方政府依据上级政府的指令进行协调与工作。通过落实土地流转制度,便于农民扩大土地的经营规模,降低用地成本,获取更多收益;保障农业生产当中的资金补贴与投入,增加产业投资和技术服务的支持,加强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服务与保障,营造良好的发展与生活空间,吸引人才回流;设立统一的管理高素质农民培养的组织,明确责任和权力,对培养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应用政策对人才的培养内容、形式等进行规范和管理,给予制度支撑,合理设计高素质农民培养体系和机制,满足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建立多方协同机制,构建多渠道合作路径,围绕农民项目,引入资金,抓紧制度建设,增加保障机制;加快推动农民职业教育法制化、制度化,推进教育立法,保障农民教育的有法可依,培育高素质的人才建设和发展乡村。

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和手段,也是带动农民全面发展的主体力量。推进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发展,推动“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三类协同发展,让高素质农民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坚定力量。

猜你喜欢
高素质农民培训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