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休闲体育现代化发展的现实瓶颈与路径选择

2024-01-24 11:09
山东体育科技 2023年6期
关键词:场地设施中国式体育产业

温 悦

(山东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61)

伴随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党和国家在深刻回顾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为我国未来发展做出新的战略部署,以期更好地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1],为我国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可见,群众体育依旧是我国体育事业所关注的重点领域。伴随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普遍“有钱”“有闲”的社会背景下,休闲体育作为群众体育的重要载体而广受人们的欢迎与好评,并逐渐成为居民余暇之时的重要消遣方式[2]。但当前,我国居民对高品质休闲体育的需求与我国休闲体育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表现为政策环境滞后于实践发展[3]、休闲体育产业经济贡献不足[4]、休闲体育场地设施供需矛盾[5]、休闲体育理念意识薄弱[6]等弊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之际,实现中国式休闲体育现代化成为我国休闲体育的重要建设方向。中国式休闲体育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基础上,以人民需求为中心,将休闲体育发展与我国实际建设需要相结合,不断优化休闲体育政策制度、产业建设、人才培养、场地设施与社会氛围,并有效发挥其在全民健身、全民健康、体育强国、共同富裕等方面的多元价值,进而为实现人的现代化、体育现代化及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驱动力的,且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建设过程[7]。因此,有效破解中国式休闲体育现代化发展面临的诸多壁垒成为当前休闲体育事业建设的重要议题。本研究以助推我国休闲体育事业继往开来续新篇为目标,厘清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脉络演进,探究中国式休闲体育现代化发展面临的现实瓶颈并提出未来路径选择,以期对中国式休闲体育现代化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脉络梳理

在我国居民传统认知体系中,以健身休闲、愉悦身心为主的休闲体育被异化为个人享乐,并成为自私自利、奢侈享受、不负责任的同义词[8]。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逐渐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发展轨道,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意识与消费观念发生极大转变。在“有钱”“有闲”的社会背景下,娱乐休闲、休闲体育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并因顺应时代需求而得到快速发展。纵观休闲体育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本研究主要其划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20世纪80年代—2006年)、创立阶段(2007—2013年)、发展阶段(2014年至今)(如图1)。

图1 中国休闲体育发展历程

1.1 萌芽阶段(20世纪80年代—2006年)

由于时代背景与人民观念的影响,休闲体育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1983年,于光远先生提出“玩”“游戏”,并指出:虽然我国较为重视竞技体育发展,但针对体育之外“玩”的文化、“游戏”的研究还不够,并认为这是一种劣势。这是我国学者首次提出的有关休闲文化、休闲体育的相关概述。同年,卢元镇先生在《论消遣和娱乐》一文中将“leisuer”翻译为“消遣”,并提出休闲体育概念雏形。从1992年我国体育职业化改革为标志,体育的休闲价值逐渐受到重视[9]。1994年,“休闲”“休闲体育”正式提出,标志着休闲体育开始进入大众视野。该阶段主要以学界针对休闲体育开展基础性研究为主,出现了较多有关休闲体育的文献及著作成果。虽然此时大众对休闲体育认知还较为局限,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如,2002年,我国经济连续以8%左右的速度增长,人均年收近3 000元,为休闲体育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10]。加之我国实行每周5天工作制,居民余暇时间增加,这满足了开展休闲体育“有钱”“有闲”的条件,推动了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在此阶段,我国社会中余暇体育、休闲体育概念萌发,相关学者陆续参与到休闲体育的研究工作中,为我国休闲体育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伴随国家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的增强,为我国休闲体育发展提供了经济和物质保障。但此时,休闲体育发展并未受到国家重视,与之相关的政策条文也尚未出现。

1.2 创立阶段(2007—2013年)

伴随我国学者针对休闲体育研究的逐步深入,休闲体育相关理论基础不断夯实。与此同时,国家和社会对休闲体育的关注度逐渐升温。200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培育旅游、文化、休闲、健身等消费热点,扩大居民消费[11]。这也是“休闲”首次出现在政府文件中,此事件成为休闲体育在我国创立的里程碑。同年,广州体育学院与武汉体育学院获教育部批准,将休闲体育专业列为本科目录外专业,并开始招生。这一系列事件标志着休闲体育在我国被正式创立。与此同时,学界针对休闲体育的研究迎来热潮。2008年北京奥运会使更多居民认识体育、参与体育。此后,国家法定节假日的实行给大众带来更多余暇时间,居民在闲暇时间逐渐参与到乒乓球、篮球、羽毛球以及养生气功、太极拳等运动中。同时,部分小众休闲体育项目逐渐进入居民视野。例如,2011年我国营业中的高尔夫球设施总数达到440家,总打球轮次首次突破了千万轮次大关[12]。另外,休闲体育发展逐渐引起国家重视,有关休闲体育的法律条文逐渐增增加。如,《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等政策的颁布为居民参与体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的颁布,明确了积极发展体育健身旅游的重要任务。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休闲体育在我国的良好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在此阶段,休闲体育逐渐引起国家的关注,“休闲”在政府报告中被提及并筹备建立休闲体育专业,标志着休闲体育在我国正式创立,体育相关政策陆续颁布也为我国休闲体育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

1.3 发展阶段(2014年至今)

伴随《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46号文件)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对我国体育产业的未来规划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文件中提出要发展健身休闲项目、改善健身休闲产业结构、促进健身休闲产业更加完善等,成为我国休闲体育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要里程碑。此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纲要》等政策的颁布加快了我国休闲体育政策进一步完善,推动我国休闲体育走上快速发展道路。2019年,中国恩格尔系数降至28.2%,标志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生活品质显著改善,全国居民人均增加到21 558.9元[13],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促进居民沟通、工作、娱乐更加便捷、高效,进而有更多闲暇时间、闲置资金参与休闲体育。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普通休闲体育运动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网球、壁球、马术等“贵族运动”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纵观当前我国休闲体育发展,其特点主要分为5个方面:休闲体育逐渐成为居民新的生活方式、“休闲体育+旅游”进一步融合发展、休闲体育赛事逐步丰富、休闲体育产业逐渐优化发展、数字、智能技术推动休闲体育转型升级。在此阶段,休闲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激发了休闲体育活力。另外,在国家相关政策与战略规划的支持下、在数字技术与智能技术的推动下,我国休闲体育逐步踏上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总体来看,虽然休闲体育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其在政策利好、经济保障、社会需求、科技助力等良好发展条件和社会环境下迅速推进。人们对绿色、文明、健康等休闲生活的强烈向往,彰显着“休闲红利”时代即将到来。但在我国休闲体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逐渐积累并暴露出较多的问题,例如,休闲体育政策制度还需完善、休闲体育产业结构有待优化等。因此,深入探究并解决当前休闲体育发展面临的现实瓶颈,是推动我国休闲体育由高速度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转变的关键,更是保障中国式休闲体育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前提。

2 中国式休闲体育现代化发展的现实瓶颈

2.1 休闲体育顶层设计仍需完善

合理的顶层设计是保证中国式休闲体育现代化稳定、有序发展的重要指南。作为现代大众休闲体育发源地之一的英国,在休闲体育兴起之际便颁布了“城市之肺”法案,用以引导、规划和管理休闲体育的发展。纵观我国休闲体育,无论在法律政策的制定方面,还是在发展规划的整体设计方面均有待完善。(1)虽然国家已出台指导和促进休闲体育发展的相关政策,如《关于加快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但此类政策往往从宏观角度来规划探讨整体性发展,忽视微观操作层面的组织、实施与管理等配套政策的制定,难以为中国式休闲体育现代化的实际建设提供政策保证。而反观德国休闲体育的繁荣发展,则主要得益于系统、完善的体育、福利、环保等具体政策支撑[14]。(2)整体发展规划制定多以政府为主体,疏忽与地方组织或协会等主体的沟通协作,导致规划缺乏系统性、针对性、适用性,表现为发展规划不易在基层实践落实,并呈现“空中楼阁”的不利局面。由于缺乏统筹规划的指导作用,难以依据现实国情推进中国式休闲体育现代化建设[15]。(3)休闲体育相关法律制度制定有待完善。如《体育法》作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大法,但仅在体育产业章节中提到1次“健身休闲”,而其他条文中并未涉及休闲体育。《全民健身条例》行政法规虽以规范全民健身活动与全民健身保障为重点,但其颁布时间较早,部分内容与我国当前休闲体育发展建设脱节,难以适应中国式休闲体育现代化的建设要求。综合而言,因我国休闲体育发展政策、规划设计及法律规制等顶层设计存在不足而制约了中国式休闲体育现代化建设的稳定推进。

2.2 休闲体育产业活力有待激发

休闲体育产业是以各类体育运动项目为中介,以满足大众休闲需求为目的,与大众休闲行为直接相关的产品与服务的产业活动集合[16]。休闲体育产业是推进中国式休闲体育现代化发展的“源动力”。但当前,我国休闲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总体规模不大、竞争不强、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突出,总体表现为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活力不足。(1)产业总体规模较小。近年来,虽然我国体育产业与体育健身休闲活动总体规模呈上升趋势(如图2),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例如,早在2001年,美国休闲体育产业产值已占当年GDP的2%,年度增加值达到1 946.4亿美元[4]。产业规模较小、价值链增值能力较弱导致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对相关行业以及整体经济的带动效应无法有效显现[17],距中国式休闲体育产业现代化建设要求还有一定差距。(2)产业结构有待均衡。竞赛表演业和健身休闲业是休闲体育产业的核心业态[18]。2021年,休闲体育核心产业占体育产业总规模7.1%,其中竞赛表演业与健身休闲业分别占体育产业总规模的1.1%和6.0%[19]。整体来看,休闲体育产业相对体育产业来说,发展水平并不高。其中,竞赛表演业与健身休闲业两者发展存在失衡的现象。此外,休闲体育产业与医疗、传媒等相关产业尚未形成完整产业链,各产业间协同性不高,产业结构稳定性较差。休闲体育产业结构失衡而影响休闲体育产业现代化建设,进而阻滞中国式休闲体育现代化进程。(3)休闲体育产业缺乏龙头企业,竞争力不强。当前我国休闲体育企业呈现出规模小、数量多、实力弱的局面[20]。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上发挥牵引作用,难以催生区域的产业集聚,企业相对较为分散且整体韧性不强,其他企业参与休闲体育产业现代化建设的驱动力明显不足,影响休闲体育产业的优化升级与提质增效。总体来看,因存在整体规模较小、产业结构失衡、龙头企业缺失等弊端而抑制休闲体育产业活力,进而难以为中国式休闲体育现代化建设提供足够动力。

图2 2015—2021年我国体育产业与体育健身休闲活动总产出情况

2.3 休闲体育要素保障尚未健全

物质、财政、人员等保障为中国式休闲体育现代化发展提供坚实基础。纵观当前,我国休闲体育发展保障机制有待健全。(1)休闲体育场地设施有待完善。伴随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热情逐渐高涨,休闲体育场地设施的供需矛盾不断凸显,尤其表现在社区的绿地空间、文体广场、体育馆等[21],导致中国式休闲体育现代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不牢固。如2021年,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41 m2,但其中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未对外开放场所体育场地面积达64.09%,实际人均可用体育场地面积更小。而美国与日本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分别达16 m2与19 m2,相比之下,我国仍存在较大差距;且在场地设施种类中,仅篮球和乒乓球、全民健身路径场地数量占全国体育场地的72.21%,存在严重供给失衡问题[22]。(2)休闲体育人才缺失。早在20世纪20年代,休闲教育便被美国列为高等教育的“中心原则”,迄今为止,美国开设休闲体育专业的院校将近400所,而反观我国,2007年正式将“休闲体育”列为高等教育专业,截至2021年,我国开设休闲体育专业的院校为114所[23],且符合我国国情的休闲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仍在探索过程中,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与中国式休闲体育现代化发展需求之间仍存在矛盾。截至2019年,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共360 194人,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6人,数量存在严重不足[24]。(3)休闲体育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我国社会休闲体育组织主要为非营利性组织与居民自发性组织,资金来源多以政府投入为主,但伴随休闲体育的蓬勃发展,政府财政投入负担持续增加[25],且休闲体育社会组织因尚未有效引入市场机制,自我造血能力不强,休闲体育活动组织所需经费多数以自筹为主。因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总体投入不足而导致公共场地设施建设与维护、大型休闲体育赛事组织与运营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整体而言,因作为休闲体育建设基石的场地设施、人才培养、资金投入等要素保障依然存在不足,而难以支撑中国式休闲体育现代化的发展。

2.4 社会体育观念亟待转变

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当人均GDP达到5 000美元时,体育健身成为必然需求,2021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2 000美元[26]。纵观当前,虽然政府对体育发展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体育的价值与作用逐渐被居民所了解,但我国居民参与休闲体育主动性仍然不足,国民参与体育的人口比例与活动量依然有待提升。究其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1)受休闲观念滞后影响,居民休闲体育参与的自觉性不足。在中国传统的休闲价值观中推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赞誉“体静心闲”,休闲活动以静态为主,甚至部分居民认为参与休闲体育运动是“负担”[27]。据居民休闲行为调查,选择以看电视、上网等静态为主的休闲活动分别占总人数的62.8%、50.8%;而选择体育锻炼的人数仅占38.7%[28]。显然,受传统休闲观念影响,我国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积极性并不高。休闲体育在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等方面的作用难以发挥,影响中国式休闲体育现代化建设中健康促进价值的塑造。(2)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经常性不足。2020年,我国7岁及以上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为37.2%[29],相对2014年有一定提升。而澳大利亚早在2014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比便达到59%[30]。相比之下,我国经常参与休闲体育的居民占比与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表明我国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经常性、持续性、习惯性不足,难以营造良好的休闲体育社会氛围,抑制了中国式休闲体育现代化建设的活力。(3)居民体育消费观念有待转变。据《2020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居民实物型体育消费在总体体育消费中占比为53.7%,而参与型消费和观赏型消费占比分别为20.6%和7.7%。从需求端分析可知,当前我国居民体育消费仍以实物型消费为主,健身休闲与竞赛表演社会需求偏低,体育消费结构仍然不均衡,体育消费观念还需由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转变,间接干扰了中国式休闲体育现代化供给结构建设。由此可见,当前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积极性、经常性、均衡性仍存在不足,且亟需扭转社会体育观念以适应中国式休闲体育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3 中国式休闲体育现代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3.1 完善政策制度,合理构建休闲体育顶层设计

健全的政策制度为中国式休闲体育现代化发展提供重要指引。(1)优化休闲体育发展政策。政府部门应注重为休闲体育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坚持从中国式休闲体育现代化建设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具体而言,政策制定应从中国式休闲体育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出发,从宏观角度把握总体目标、基本规划、发展方向、实践道路等;同时,还要以宏观政策为指南、以落地实施为目标加快完善休闲体育产业、教育、文化等各维度建设的相应配套政策。(2)完善休闲体育发展规划。应转变政府在规划制定中的“一元化”现状,可通过开展部门联席会议、召开非政府主体座谈会、打通意见征集渠道等手段促进规划制定主体的多元化、协同化。应在明确各主体的基本诉求、合理划分各主体权责基础上,结合地方实际,从中国式休闲体育现代化的组织、运营、管理、保障等微观实践角度来制定发展规划[31]。还可借助数字技术,搭建从规划到实践再到反馈的综合服务平台,确保规划及时落地、问题及时应对、效果及时反馈。(3)制度作为一种规则或运行模式,是约束和规范休闲体育发展的重要手段。《体育法》作为我国体育发展的根本大法,应注重健全有关休闲体育的相关条文,为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法律保障。应在全面审视、调研、评估中国式休闲体育现代化建设新趋势、新要求的基础上,持续设计更新休闲体育相关制度法规。如,加快出台休闲体育安全归责制度、休闲体育产业信息流通制度等,有效推进休闲体育的高质量运营[3]。建立休闲体育制度修订与反馈机制,依据中国式休闲体育现代化发展需求及时对制度予以优化,提升我国休闲体育制度适应能力与调整能力。

3.2 激发产业活力,有效提升休闲体育产业效益

由于当前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在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龙头等方面存在不足,制约了我国休闲体育产业发展。如何有效激发休闲体育产业活力,提升休闲体育产业效益成为中国式休闲体育产业现代化面临的首要问题。(1)有序扩大产业规模。政府有关部门应联合体育企业、社会组织等构建休闲体育产业发展决策机构,针对休闲体育发展现状并结合地域环境、经济实力、人文素养等因素合理制定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指南。应强化品牌意识,选择一批优质休闲体育产业进行重点扶持,积极开展品牌营销,逐渐开发延伸产业与服务,进而发挥休闲体育品牌的扩散效应,扩大休闲体育产业的整体规模[32]。(2)促进产业结构均衡。应确保健身休闲业与竞赛表演业“双轨并进”。在竞赛表演业方面,应积极与体育强国开展沟通学习与交流合作,在参考国际知名赛事发展经验的同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竞赛表演产业建设道路。注重发挥体育竞赛表演需求拉动与供给推动作用,搭建竞赛表演“一体化”服务平台,实现需求的真实表达与供给的精准响应,并运用数字技术创新“体育竞赛表演+直播、短视频、网络游戏”等产品或服务供给体系,有效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如,吉林省开展居家训练课活动、国际象棋网络等级赛、“三省一区”电子竞技争霸赛等线上赛事活动,满足居民赛事活动需求。在健身休闲业方面,应依托体育场馆、户外运动休闲空间、商业空间等载体打造以“休闲体育+商业”模式为主的体育服务综合体,如,淄博华润万象汇通体育服务综合体,注重通过品牌打造与营销宣传,为健身休闲业发展注入活力。(3)培养休闲体育产业龙头企业。政府应针对优质或具有发展潜力的休闲体育企业加大政策支持,采用税收减免、转移支付、低息贷款等手段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如,湖北省加快组建省体育产业集团并支持集团聚力发展,扶持打造龙头企业和项目,推动体育产业与旅游、文化、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应注重打造以龙头企业为链主的休闲体育全产业链,有效带动中小型休闲体育企业发展,并不断拓展休闲体育产业健康促进、休闲体验、康养医疗、文化传承等功能,持续延长产业链、优化供应链、强化价值链。

3.3 健全要素保障,助推休闲体育稳定快速发展

休闲体育是一种融合体育运动和游憩的休闲性身体活动,完善的场地设施、专业的人才队伍、充足的资金来源是保障中国式休闲体育现代化发展的根本条件。针对当前休闲体育保障机制存在的不足,应从以下角度发力。(1)完善休闲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地方政府应在基于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了解地区居民场地设施需求后,统筹规划,合理供给休闲体育场地设施。如,河北省体育局发布《河北省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问卷调查表》,调研场地设施现实需求与现存问题,助力建设群众需要的场地、群众满意的场地。有效应用城市的“金角银边”,盘活“旧仓库、旧厂房”,缓解现有场地设施不足的困境。全面推进“十分钟健身圈”建设,提升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可及性。还要注重运用数字技术优化场地设施维修管理机制,及时解决场地设施老化、破损等安全隐患。如,长春市体育局搭建“智慧体育”大数据平台,管理员可以随时掌握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使用、维护、损坏情况。(2)优化休闲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基于休闲体育社会指导人才注重实践性的特点,高校应实行开放式培养模式。建立高校与社区、农村的合作渠道,建立教学平台与实践基地,提升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在休闲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方面,应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培训模式,有效发挥产教融合成效,培养懂体育、会经营的复合型体育人才。如,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与安徽奥雪体育文化发展公司签约,校企合作共同探索培养冰雪运动人才。还可打通国内国外高校合作渠道,搭建国际学习交流平台,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3)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政府应注重中国式休闲体育现代化发展,合理增加资金投入力度。应重点扶持非营利休闲体育社会组织,可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促进中国体育彩票公益金向中国式休闲体育现代化建设方向倾斜。鼓励引导社会与市场积极向休闲体育建设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通过拓展资金来源渠道缓解政府在休闲体育建设中面临的财政压力。通过有效评估休闲体育各维度建设困难程度,科学合理配置资金。休闲体育非营利社会组织或机构在接受外部“输血”的同时,应适当引入市场机制,通过承办赛事活动或组织培训指导弥补经费投入不足困境[33]。还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体育教学短视频、运动直播等渠道,提升休闲体育社会组织的自我“造血”能力。

3.4 转变社会观念,营造良好的休闲体育文化氛围

全面激发社会休闲体育需求,应转变居民的传统思维观念,树立正确、可持续的休闲体育消费观,并引导居民积极参与休闲体育。(1)应从政府层面提升对休闲体育的重视程度,加大对休闲体育的宣传力度,可依托报纸书刊、电视媒体及“三微一端”等新媒体矩阵对“中国式休闲体育现代化发展”“体育强国”等的战略意义及休闲体育的价值功能、作用意义等开展多方位宣传。在潜移默化之中促进居民“体静心闲”观念向“运动健康”观念转变,如,青海市通过媒体宣传、社区引领、公共教育、环境渲染等手段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更新老年人口体育观念,推进老年人口体育实践。(2)促进居民体育参与的经常性。应注重发挥休闲体育赛事活动对居民参与体育调动作用,可组织如“行走大运河”“农民丰收节”等特色活动,或举办如“村BA”“村超”“回超”等草根赛事满足居民的活动需求、激发居民的参与兴趣。还可借助虚拟仿真、可穿戴设备、云计算等新技术拓宽时空范围,提高人们的参与度[34],如“奔跑彩云南”九大高原湖泊领跑赛则借助数字技术合理开展“线上+线下”赛事。要依据社区环境、人口密度合理安排社会体育指导员,协助社区经常性开展休闲体育活动,并针对居民不定时开展体育锻炼、放松手段、伤害防护、饮食健康等方面的科学指导,营造良好的休闲体育社会文化氛围。(3)转变居民休闲体育消费观念。政府可以通过“以奖代补”“转移支付”等形式,促进部分营利休闲体育场地设施向居民低收费开放,也可采取发放休闲健身代金券、优惠券等方式,刺激居民参与到休闲体育消费之中。应顺应时代发展与大众需要创新健身休闲供给模式,满足居民体验性、时尚性、定制性消费需求。运用数字技术进一步优化“场地预约”“赛事直播”“培训指导”等服务模式,满足居民个性化、多元化、便捷化的服务需求,如,福州市打造“榕e动”智慧体育平台,居民可根据需求在线预约场馆、购买优惠课程、查看活动赛事等。此外,还要注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健全休闲体育消费者维权机制,保障休闲体育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4 结 语

我国休闲体育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趋势。在党和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促进中国式休闲体育现代化发展成为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及助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但不可否认,当前中国式休闲体育现代化发展仍面临诸多现实瓶颈,亟需通过完善政策制度、激发产业活力、健全要素保障、转变社会观念等助力中国式休闲体育现代化建设。然而,实现中国式休闲体育现代化并不能一蹴而就,如何进一步优化完善中国式休闲体育现代化的建设基础,构建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持续推进中国式休闲体育现代化健康发展,是未来研究仍需重点关注的环节。

猜你喜欢
场地设施中国式体育产业
中国式民主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2017年全球体育产业人物风向标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中国式失败
我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现状、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
宁夏大学体育场地设施现状研究
我国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6-2008年体育产业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