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祛瘀汤联合康复治疗对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血清神经细胞因子、氧化应激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2024-01-25 10:54田申李庆王逍谢福恒李沛赵丽萍
现代中医药 2024年1期
关键词:神经细胞偏瘫中风

田申 李庆 王逍 谢福恒 李沛 赵丽萍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

中风为常见脑血管疾病,又称脑卒中,患者以缺血性中风多见。本病具有起病急、病情恶化快、中风后致残风险高等特点,偏瘫作为缺血中风患者常见后遗症之一,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1]。中风后偏瘫常用抗血小板聚集、营养神经、康复训练等常规康复方案治疗,但患者肢体功能改善效果有限,需探索其他康复治疗方案[2]。中医认为痰浊、血瘀为中风发生的主要致病因素,临床治疗需用化痰通腑、活血化瘀之法[3-4]。化痰祛瘀汤为中风治疗常用方剂,既往研究已证实本方可显著改善中风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5-9]。目前关于该方对缺血中风后偏瘫患者氧化应激、神经细胞因子、血液流变学等多个方面影响的综合报道较少,为补充临床数据,此次纳入90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缺血中风后偏瘫病例90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治疗组、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47~70岁,平均(56.85±6.33)岁;中风至入院治疗时间1~11 h,平均(5.63±1.71)h;偏瘫部位:左侧23例,右侧22例。对照组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48~71岁,平均(56.96±6.41)岁;中风至入院治疗时间1~10 h,平均(5.82±1.73)h;偏瘫部位:左侧21例,右侧24例。比较对照组与治疗组中风至入院治疗时间、偏瘫部位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此次研究已征得我院伦理委员同意(批号:202010-13)。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10]中相关西医诊断标准:①急性起病[11];②典型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③影像学检查见颅内病灶;④经MRI或头部CT排除脑出;(2)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2]中相关中医诊断标准:主症半身不遂,言语蹇涩,偏身感觉异常,神识昏蒙,口舌歪斜;次症:头痛,瞳神改变,目偏不瞬,饮水呛咳,共济失调;(3)既往无脑卒中病史;(4)年龄<75岁;(5)同侧肢体功能障碍;(6)既往无其他可能引起肢体功能障碍的疾病;(7)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脑出血或缺血卒中后出血性转化;②既往有其他可能影响神经功能的脑部疾病;③合并恶性肿瘤、心衰、呼吸衰竭等疾病;④认知功能障碍。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营养神经、纠正酸碱失衡等常规治疗,根据患者血压、血糖、血脂情况给予降压、降糖、降脂等对症处理。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训练初期帮助患者每日在床上活动,如定时翻身、偏瘫肢体屈伸等,并协助患者进行坐下、站立训练,直至患者可独立完成站立动作;指导患者进行行走训练,利用行走训练车辅助行走,每次行走10 min,3次/d,直至可独立行走;患者恢复独立行走能力后进行四肢功能训练及日常活动能力训练,指导其进行肩关节及前臂伸展运动,下肢伸屈练习,日常吃饭、穿衣、系携带等练习。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同时给予化痰祛瘀汤,组方:陈皮12 g,白术30 g,川芎15 g,茯苓15 g,法半夏12 g,天麻15 g,泽泻12 g,白芥子12 g,泽兰30 g,全蝎8 g,取1000 mL清水煎煮至剩余200~400 mL药液,1剂/d,早晚分服。两组均持续治疗14 d。

1.4观察指标

1.4.1康复疗效评估 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13](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进行疗效评估,显著进步: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45%;进步:治疗后NIHSS评分降低>18%,但<45%;无效:治疗后NIHSS评分减少≤18%。康复总有效率计算方法:(显著进步+进步)/总例数×100%。

1.4.2肢体功能 利用FMA[14]完成治疗前及治疗后的肢体功能量化评估,涉及上肢、下肢功能评估,涉及平衡、感觉、疼痛、运动等多个维度,得分越高患者肢体功能越好。

1.4.3血液指标检测 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次日清晨,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空腹)5 mL,应用血流变分析仪(北京海力孚科技有限公司,HF5000型)测量其全血高切比黏度、低切黏度;分离血清(4000 r·min-1,连续8 min),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量氧化应激指标(MDA、SOD)、神经细胞因子(BDNF、NGF)及MMP-9、Ang-1水平。

2 结果

2.1康复疗效对比 治疗组康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康复疗效比较[n(%)]

2.2肢体功能评分对比 治疗前组间FMA上肢、下肢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FMA上肢、下肢评分均上升(P<0.05),且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FMA评分比较分)

2.3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 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全血高切、低切黏度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全血高切、低切黏度均有下降(P<0.05),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全血高切、低切黏度比较

2.4氧化应激指标对比 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SOD、MDA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SOD水平均上升,MDA水平均下降(P<0.05),治疗组血清SOD水平高于对照组,MD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血清SOD、MDA水平比较

2.5血清MMP-9、Ang-1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MMP-9、Ang-1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血清MMP-9水平均下降,Ang-1水平均上升,且治疗组MMP-9水平更低,Ang-1水平更高(P<0.05),见表5。

表5 两组血清MMP-9、Ang-1水平比较

2.6神经细胞因子水平对比 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BDNF、NGF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BDNF、NGF水平均有上升(P<0.05),且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6。

表6 两组血清BDNF、NGF水平比较

3 讨论

中医认为缺血性中风的发生与痰浊、血瘀两大病理要素息息相关,《丹溪心法·论中风》言:“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揭示湿痰是中风的基础病理要素[15]。《医林改错》记载:“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气虚血瘀而成。”明确指出中风是因血瘀致病,瘀久则成痰浊,痰浊阻络,气机运行不畅,引发偏身麻木、口舌歪斜等一系列症状[16]。基于痰、瘀致病之说,临床应以化痰通腑、活血化瘀之法治疗。

本次研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化痰祛瘀汤治疗缺血中风后偏瘫患者,该方中法半夏可燥湿化痰,陈8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两药合为君药。白芥子可舒畅气机、通络化痰,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天麻通经活络,泽兰活血调经、祛瘀消痈,四药合为臣药;白术健脾渗湿,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泽泻渗湿泄热,三药合为佐药;全蝎通经止痉,可辅佐泽泻、泽兰等药化痰祛瘀,使瘀血浊痰排泄有路,为本方使药,君臣佐使配伍,发挥化痰祛瘀、泄浊通络之效。现代药理学证实,陈皮中陈皮素可扩张冠脉,增强机体心功能,并可加速机体氧自由基的清除,发挥抗氧化应激作用[17-20];川芎中富含的生物碱可扩张患者脑血管,降低血管阻力,改善其脑部微循环,并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二次形成[21-22];全蝎可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发挥血小板抑制作用,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23-24]。此次观察中治疗组康复疗效及治疗后FMA上肢、下肢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初步证实化痰祛瘀汤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提高疗效,恢复缺血中风后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

血液黏稠上升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改善患者血液黏稠度有利于脑组织供血的恢复,预防血栓形成[25]。此次观察中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高、低切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证实化痰祛瘀汤可显著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氧化应激损伤是缺血中风发生后患者脑组织损伤的内在机制之一,氧化应激反应可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刺激凝血因子释放,引起血液流变学改变,并可影响血脑屏障,激活神经胶质细胞,加速神经细胞凋亡[26]。MDA、SOD可监测机体氧化反应情况,其中血清MDA水平越高,提示机体氧化应激反应越强,血清SOD水平越低,提示机体抗氧化能力越弱。此次观察中治疗组血清MDA、SOD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化痰祛瘀汤可显著改善患者氧化应激反应。MMP-9及Ang-1共同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与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其中MMP-9水平上升可加重血脑屏障的破坏,进入脑组织可促使神经细胞凋亡;Ang-1可抑制神经细胞凋亡,脑卒中发生后血管通透性增加,Ang-1水平下降,对神经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降低,加重患者神经功能损伤[27]。此次观察中治疗组治疗脏ANG-1、MMP-9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此结果与疗效评估及运动功能评分结果相符。笔者认为,联合治疗方案是通过减轻患者氧化应激,改善患者血液状从而避免其血脑屏障受影响,达到改善患者Agn-1、MMP-9水平的效果。神经细胞因子可调节神经细胞的维持、分化、损伤后再修复等过程,其中BDNF是一种脑内合成的蛋白质,可阻止钙离子进入细胞,维持神经细胞内环境,并可促使神经元再生[28];NGF具有神经营养及促神经突起生长的作用,中风发生后NGF可维持钙离子稳态,抑制神经细胞凋亡[29]。此次观察中治疗组血清NGF、BDNF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化痰祛瘀汤可调节患者神经细胞因子水平。笔者认为改善血液流变学,恢复患者脑组织微循环,减轻缺血、缺氧引起的氧化应激损伤。并改善MMP-9、Ang-1及神经细胞因子水平是化痰祛瘀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的内在机制,但其具体分子学机制尚缺乏相关基础实验论证。

综上所述,给予缺血中风后偏瘫患者化痰祛瘀汤联合常规康复治疗效果确切,可显著提高患者肢体功能,此治疗方案对血液流变学、氧化应激反应、神经细胞因子等指标的影响可能是其生效机制。

猜你喜欢
神经细胞偏瘫中风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熊果酸减轻Aβ25-35诱导的神经细胞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长链非编码RNA母系印迹基因3(MEG3)通过p53促进缺血缺氧神经细胞损伤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操控神经细胞“零件”可抹去记忆
NF-κB介导线粒体依赖的神经细胞凋亡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