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五重逻辑与重要议题

2024-01-25 07:56宋昌耀胥英伟
旅游学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国式逻辑现代化

宋 瑞,宋昌耀,胥英伟

(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北京100006;2.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北京100006;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北京100024;4.华盛顿州立大学卡森商学院,美国华盛顿州普尔曼99163)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着眼于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怎样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时代课题,揭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本质要求、战略安排、目标任务和重大原则,指明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时间表和路线图。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在人口规模巨大、历史传统悠久、资源环境脆弱的国情基础上推进的以人民为中心并致力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1]。中国式现代化包含5个方面的特征: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实践中,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时空压缩性与任务多重性相叠加、国家自主性与人民主体性相契合、后发赶超性与前瞻反思性相同步、要素综合性与结构复合性相交融等范式特征[2]。

中国式现代化是各领域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现代化[3],文化和旅游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推动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因此,须将其置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格局和历史方位中加以理解、审视和推进。就二者关系而言: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宏观背景,为其提供方向指引和价值引领;另一方面,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提供实践载体和重要支撑。因此,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既要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做出响应,也要符合文化和旅游现代化的发展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4]。究其根本而言,文化和旅游融合是文化和旅游系统各要素相互渗透、交叉融合或整合重组,逐渐突破原有产业边界或要素领域,达成相互依存、共生互融、互动共进的状态[5]。从传统的“灵魂载体说”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和旅游在实践发展中日益广泛而深入地相互交融。2018 年文化和旅游部成立以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成为行政管理、产业实践、科学研究的热点议题[6]。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既是增强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也是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消费需求升级的迫切需要。与其发展潜力相比,文化和旅游融合仍存在一定局限性,还需进一步推动二者在更广范围、更大程度、更深层次和更高质量上实现融合发展。

总体来看,目前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仍主要停留在宏观层面和整体角度,与文化和旅游发展特别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关联度不大;关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研究虽已汗牛充栋,但仍存在研究视野较窄、理论深度不足、逻辑体系不强、学理支撑较弱等问题,尤其是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时代重大议题的结合度不深。本文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置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之中加以考量,在梳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和旅游融合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将中国式现代化相关理论应用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研究,试图回答如下两个关键问题:其一,基于总体与局部、目标与手段、历史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等相结合的原则,如何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价值逻辑、历史逻辑、系统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从而构建起系统性的逻辑体系;其二,从上述五重逻辑出发,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要实现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特别需要关注哪些重要议题。

1 研究简述

1.1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探索和实践取得的重大成果,既是现代化思想的最新发展,也是百年实践探索的凝练表达。现有文献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主要特征、多维范式和多重逻辑进行了探讨,大致可归为如下4类。

一是“阶段”导向的历时性研究。研究者回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发展,但在具体阶段划分上观点略有不同。有学者从大历史观出发,将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划分为两个阶段[7];亦有学者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先后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4 个阶段,实现了从“外源被动型”到“内生自主型”的转型[8]。二是“特征”导向的阐释性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既有世界现代化的普遍性,也有符合中国国情的特殊性[9]。学者重点围绕“中国式”展开特征分析。多数研究从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维度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10-11];也有学者从时空视角出发,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叠加发展的“并联”特征[13],是累积式提升、跨越式赶超的过程[3,12]。三是“维度”导向的实践性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研究者分别从观念层、器物层、技术层、产业层、制度层、主体层等维度论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施方案[3],从价值、历史、实践、过程和时空等维度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14],从本质、主体、历史、现实、战略与价值等维度厘清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现实依托和未来指向[15]。四是“逻辑”导向的思辨性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内含多重逻辑意蕴。学者分别探讨了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时代逻辑、制度逻辑、发轫逻辑和运行逻辑[16-20]。

1.2 文化和旅游融合研究

文化和旅游相伴相生。围绕文化和旅游融合的相关研究,分别涉及融合根源、融合原因、融合目的、融合主体、融合对象、融合途径、融合实效、融合障碍及解决措施等诸多方面。

第一,融合根源。这是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内在机理的探究。旅游活动既是经济活动,也是文化活动,对此我国经济学界和旅游学界早有共识。人们尝试借助“灵魂载体”“资源市场”“诗与远方”“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等说法阐释文化和旅游的关系。伴随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学者的关注点从机构改革切入,并快速深入到哲学层面。不少学者对“灵魂载体说”和“资源市场说”提出反思[5,17],并从身份认同[18]、国家政策[19]、追寻幸福[20]等维度加以探讨。总体来看,围绕这方面议题的研究正在从现象描绘走向哲学解释。第二,融合原因。这是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影响因素和动力机制的探究。就影响因素而言,二者融合涉及产业特征、时代背景要求、产业发展需求等方面[21];就动力机制而言,二者融合发展受政府、企业、旅游者、居民等推动,是消费需求升级、企业利益诉求、技术进步与创新、产业政策推动等因素共同作用之结果[22-23]。总体来看,围绕这方面议题的研究正在从机械性的因素罗列走向系统性的机制分析。第三,融合目的。这是对为何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以及预期达到的目标和结果的探究。研究者从经济增长、国民幸福、国家认同等角度论述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目的,认为这有利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24]、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25]、提升民众幸福感和获得感[6]、促进旅游者个体构建文化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26-27]、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28]。总体来看,围绕这方面议题的研究正在从单一维度走向综合维度。第四,融合主体。这是对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实施者和实践者及其之间关系、各自作用的探究。学者们认为,文化和旅游融合需多方参与,其中,政府、市场与企业是核心推动主体,并特别强调政府引导和市场支撑[5]及市场主体的创业创新,从而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群众受益、永续利用”的格局[29]。总体来看,围绕这方面议题的研究正在从强调政府主导走向多元参与。第五,融合对象。这是对文化和旅游融合主要领域和客观对象的探究。博物馆、图书馆、电影院等文化场馆与旅游市场的对接以及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备受关注。学者们探讨了博物馆旅游创新及发展路径、博物馆文旅融合服务模式、图书馆与旅游融合模式与路径、图书馆研学旅游[30]等议题。总体来看,这类研究在关注对象上日益多元和广泛。第六,融合途径。这是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具体方法和实施过程的探究。相关研究聚焦于融合路径与融合模式。就路径而言,主要涉及资源、产品、技术、人才、市场等产业要素从初级到深度、由表及里的融合发展过程[31-32];就模式而言,存在“三模式论”[33]、“四模式论”[34]和“六模式论”[35]等不同说法。总体来看,这类研究有待从简单归纳走向逻辑提炼。第七,融合实效。这是对文化和旅游融合程度及其结果的探究。多数研究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结合耦合协调模型对二者融合程度进行量化分析,并普遍认为总体融合水平上升,但融合程度相对较低,尚处于初级阶段;区域差异逐步缩小,但仍不均衡[36-37]。总体来看,这类研究有待从个别领域评价走向总体绩效评估。第八,融合障碍及解决措施。研究显示,文化和旅游融合仍存在诸多不足,涉及理念创新、职能定位、市场开放和公共服务[38]及管理体制机制、融合深度[39]等。究其原因,在于发展诉求、发展内容、发展方式、发展主体和发展动力等存在明显差异[40],缩小差异的重点除体制机制外,也涉及人才培养、资金支持、企业参与等[41]。

1.3 研究述评

就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而言,围绕这一时代特征鲜明、涉及学科广泛的议题,学者们进行了初步探讨,为凝聚社会共识提供了学理依据。囿于研究时间的有限性和学科间的区隔性,现有文献存在较大程度的雷同。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解读和特征描述,多为“大写意”式研究,着眼于分析其发轫发展、现实特征、框架体系、内在逻辑、实践路径和世界意义等。至于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各方面、各领域的关系,仍未充分展开,“工笔画”式深入探究尚不多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兼具经济属性、文化属性、社会属性并与生态文明、国家软实力等密切相关的文化和旅游发展,尚未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关注重点。

就文化和旅游融合研究而言,也已形成诸多颇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为理论推进、政策演进和实践发展奠定了学理基础。不过,囿于理论认知的局限性和实践发展的阶段性,相关研究仍有较大拓展空间,主要体现在3 个方面。一是研究视野有待拓宽。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并非短期机构改革任务,也不局限于文化和旅游产业自身,需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时代命题出发,理解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机理、目标、重点和难点,研究如何通过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二是研究深度有待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研究涉及融合根源、原因、目标、对象、途径、实效、制约及推进措施等诸多问题。既有研究成果虽有触及,但仍处于研究框架搭建阶段,一些关键性问题尚未得到充分揭示。总体来看,多数研究仍主要聚焦于“是否”融合以及“如何”融合等现象层面的问题,对“为何”融合、“何以”融合等根源层面的问题以及融合得“怎样”、“怎么”进一步推动融合等实践层面的问题探究不深。三是应用价值有待提升。解决文化和旅游融合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和难点是研究的落脚点。由于学界、政府和行业之间的衔接不够,既有研究成果对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回应不足,尚未提出系统性的推进思路和解决方案。

2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五重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包含多重逻辑意蕴,是一个涵盖时代价值、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等多维度、多层次、系统化、立体化的理论体系[42]。必须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底层机理,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执政理念,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反思其何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选择[43]。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响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过程,是契合中国式现代化多重逻辑的演化过程,也是文化和旅游系统性、全方位相互促进的融合过程。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多重逻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亦需遵从如下五重逻辑,并构建起相应的逻辑体系。

2.1 价值逻辑:明确融合发展的价值引领

就价值逻辑而言,要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价值引领,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特征与本质要求,确立文化和旅游融合的价值导向、总体目标和阶段重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就价值导向而言,区别于西方以资本为本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原则,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44]。中国式现代化包含文化的现代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需要全面立体的文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也包含人的现代化,作为人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活动,旅游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体现[45]。将文化和旅游发展置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格局和历史进程中加以审视,方能明晰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价值导向和总体目标。这既是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重要部署的需要,也是保护、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亦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百姓生活、筑牢文化自信根基的需要。

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式现代化模式的价值逻辑,关键体现在3个方面: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在如何认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如何认识“人与世界”关系问题上,弘扬和平、发展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46]。因此,要围绕上述3 个方面的价值逻辑,明确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价值导向、总体目标和阶段重点。

2.2 历史逻辑:确定融合发展的规律依循

就历史逻辑而言,要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百年探索中所积累的经验和形成的规律,不断推进文化和旅游实现更广范围、更大程度、更深层次和更高质量的融合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所形成的道路,是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懈奋斗的4 个历史时期所积累的经验[53]。区别于西方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串联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四化同步”的现代化,要积极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并联式”发展[47]。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既遵循“并联式”现代化的总体规律,也要充分吸收其他领域融合发展的经验教训,并对自身发展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做出理性判断。

一方面,城乡融合发展、产业融合发展、区域融合发展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一般性的规律借鉴;另一方面,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实践也在不断演化,既在融合主体、融合范围、融合领域、融合方式等方面奠定了一定基础,也在融合体系、融合程度和融合质量等方面有待提升。为此,要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并联式”特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总结并凝练相关发展规律。从横向而言,要深入研究城乡融合发展、区域融合发展、产业融合发展、虚实经济融合发展等重大领域融合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析其融合路径和核心机制。相关研究显示,上述重大领域的融合发展显示了一定的规律性,例如构建共同的价值网络(新价值体系)、形成共同的市场体系(新的市场体系)、打造技术革新的发展底座(新的共有技术)、融入社会结构的变化趋势(新的社会结构)、推动生产服务机制融合(新的内容生产和服务体系)、实现治理机制贯通(新的治理体系)等。这些均可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提供一般性的规律借鉴。从纵向而言,要分析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历程、特征和现实,总结其演进规律。相关研究显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经历了从初步结合、整体组合到融合契合的历史过程,目前在机构整合、资源融合、产品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等方面有很大进展,也存在价值导向欠缺、碎片化推进、市场体系不健全、治理能力较弱、学理支撑不强等问题。对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历史和现实分析,可为实现其深度融合提供科学的判断依据。

2.3 系统逻辑:构建深度融合的推进体系

就系统逻辑而言,要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复合型范式特征,从融合主体-融合客体-融合载体-融合领域-融合效果等维度出发,构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推进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之路,涉及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48]。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需综合考虑各个战略、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间的相互作用,以此形成有机融合、运行顺畅的系统[49]。文化和旅游兼具产业和事业属性,二者的融合发展亦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二者融合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和个体的不同作用;既要解决职能融合、理念融合的问题,又要实现服务一体化和市场一体化;既要有针对不同市场群体、遵循价值规律的多元化商业供给,也离不开惠及全民、保障公平、体现公益原则的公共服务体系。

总体来看,文化和旅游要实现更广范围、更大程度、更深层次和更高质量的融合发展,在融合主体方面,要构建起“有力政党-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机社会”的推进体系,在有力政党领导下,发挥有为政府作用,建立有效市场体系,形成有机社会发展。在融合客体、融合载体和融合领域方面,要面向消费需求扩容升级的需要,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利用科技革命契机,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合理利用好资源、资本、技术、人才、土地、数据等关键要素,科学建设好以国家文化公园、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等为代表的核心载体和重大工程,以商业类、混合类、公益类产品融合以及渗透型、交叉型、重组型和创新型产业融合为抓手,以公共服务体系融合为重点,全面推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

2.4 实践逻辑:确定推进融合的关键问题

就实践逻辑而言,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结合文化和旅游的特殊功能以及二者融合的潜力所在,重点解决其中最为关键的几个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与内生型现代化相结合的国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时面临两大阶段的发展任务:一方面是经典现代化的发展任务尚未完成;另一方面是后现代化进程中的知识经济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带来的发展挑战又接踵而来[50]。

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特征以及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本质规律,二者融合发展实践中最值得关注如下4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基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如何通过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更好地适应消费需求扩容升级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如何在扩大内需战略中加强需求侧管理,提供更好环境和制度,破解制约因素,建立起更好地满足文化和旅游需求的路径和长效机制。二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如何搭建可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现代市场体系,如何构建现代市场体系以充分发挥核心载体和重大工程的作用,为何以及如何建立现代市场体系评价机制以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三是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契机和挑战,如何深刻理解科技赋能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作用机理,如何使科技进一步赋能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四是从“有力政党-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机社会”共同推动的现代化出发,如何全面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以促进文化和旅游更好地融合发展。

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进体系中,之所以将消费需求、现代市场体系、科技创新和治理现代化确定为最关键的4个问题,其依据如下。其一,从学理逻辑来看,可体现经济学分析的核心思路。按照供需相互牵引的经济学逻辑,消费需求和市场体系体现了需求、供给以及供需匹配的方式和效率;按照技术-经济-治理“三位一体”的科技发展逻辑,科技创新与应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体现了技术、制度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机理和效果。其二,从理论研究来看,可拓展既有研究的学术深度。现有研究较多关注文化和旅游的资源重合、产品组合、业态融合和部门整合等现象层面问题,需要对更深层次的问题,特别是针对与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紧密相关的消费需求、市场体系、科技创新和治理能力等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其三,从规律遵循来看,可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横向借鉴。城乡融合发展、产业融合发展、区域融合发展、虚实经济融合发展等的经验显示,共同的消费需求、现代市场体系、共享性科技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关键所在,而这些经验可为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提供可贵借鉴。其四,从问题导向来看,可破解文化和旅游融合的现实瓶颈。如何更好地满足人口规模巨大的消费需求,如何解决现代化市场体系不健全、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相对分离的问题,如何提升科技在生活服务领域的应用水平和应用质量,如何在文化和旅游机构改革之后实现更大范围内的治理体系建设……要破解文化和旅游融合所面临着的这些现实瓶颈,解决上述4 个问题是关键所在。

2.5 理论逻辑:构建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

就理论逻辑而言,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构建起规范的理论框架和清晰的分析逻辑,形成学理化的思想表达和对中国经验普遍意义的科学阐释。作为中华民族不断探索和总结得出的重要结晶,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和重点性的复杂理论体系。要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实践和理论体系,结合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目标与现实,从核心概念、内在机理、指标体系到话语体系,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在研究视野方面,要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置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之中。长远来看,人类社会在不断走向现代化,谋求向更高阶段发展。而现代化是一个持续的、系统的变迁过程[51],是每个国家和民族努力的方向。因此,要从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和维度理解文化和旅游融合的目标、现状和路径,明确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总体目标和阶段任务。二是在研究体系方面,要对文化和旅游领域的碎片化研究进行抽象化、结构化、建构式整合,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建构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三是在研究成果方面,亟须形成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效度的综合性研究成果。面对学界、政府、行业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广泛关注,亟须通过综合性研究搭建起弥合知识、权力与现实之间鸿沟的桥梁,形成既具有深厚学理支撑又能为政策制定、管理决策和行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的标志性成果。四是在话语体系方面,要形成既能有效与国际对话、又富有独特价值的理论逻辑,创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传播的形式和媒介平台,打造内容上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形式上更加形象生动和开放融通的话语体系,提升对外表达的可接受性,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旨归与意涵。

综上所述,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需要从价值逻辑出发明确融合发展的价值引领,从历史逻辑出发确定融合发展的规律依循,从系统逻辑出发构建深度融合的推进体系,从实践逻辑出发确定其中的关键问题,从理论逻辑出发构建系统的理论体系(图1)。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五重逻辑既相互独立,更紧密关联,不同逻辑维度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伴随着五重逻辑各自的持续深化以及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方能得以不断推进和演化。

图1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文化和旅游融合的五重逻辑Fig.1 Fivefold logics of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 context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3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议题

人类对世界的理性追求,主要涉及3个领域:一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来评价事物,追求“应该如何”;二是探究事物是什么,即了解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把握“实际如何”;三是如何在尊重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前提下,通过主观努力使之趋向于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寻找“怎么去做”。3 个领域分别是应然、实然和使然。了解实然,并客观衡量实然与应然的差距,探究可能导致差距的各种原因,从而探寻达成目标的具体路径使然,是推动各类发展的逻辑基点。结合上文分析,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需要基于价值逻辑、历史逻辑、系统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构成的五重逻辑体系,按照应然-实然-使然的思路,明确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需要重点关注的若干议题(图2)。

图2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议题Fig.2 Important issues of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 context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3.1 议题1:中国式现代进程中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价值导向、目标体系与指标体系(应然)

在应然层面上,要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从主体、价值、战略、驱动、进程等方面明确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所要坚持的价值准则和所要实现的目标体系。具体而言,涉及3 个层面。一是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围绕“为什么人”的问题以及“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人与世界”关系问题,呼应“四化同步”、“五位一体”、区域协调、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主要战略,明确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价值导向。在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理念,弘扬和平发展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二是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国际等维度出发,设定具体的融合发展目标体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政治领域要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经济领域要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发展转变,文化领域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生态领域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社会领域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基于此,要从如下5 个维度明确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目标,即政治维度的治理体系现代化、经济维度的高质量发展、社会维度的人民幸福感、生态维度的生态文明和文化维度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三是按照科学性、系统性、现实性、可比性等原则,确定包含目标层、准则层、操作层等在内的指标体系,作为衡量文化和旅游融合总体进展、实际成效和区域差异、领域差别的标尺。

3.2 议题2: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与特征事实(实然)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深度”既包含过程,更涉及结果。近年来,在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下,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已初成格局,但仍存在价值导向不强、碎片化推进、市场不健全、治理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要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出发,客观分析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过程、基础、现状和问题。从旅游发展角度看,旅游业处于关键转型期,正向高质量发展迈进,而丰富文化内容、提升文化内涵、提供文化滋养是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从文化发展视角看,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而旅游是文化传播、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对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一方面分析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历史进程、发展阶段与演进规律,另一方面评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现实状况、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为进一步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提供科学依据。

3.3 议题3: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重大领域融合发展经验与启示(实然)

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现代化,坚持统筹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是相互叠加、同步发展的任务[52]。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融通、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等均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城乡融合、区域融合、虚实经济融合等重要领域的理念、机制、规律也可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并影响到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推进体系、重点领域和实施机制。文化和旅游融合既有研究较少与其他重大领域融合相结合,因此,需从更大的视野出发,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总结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其他重大领域融合的普遍规律,从现实背景、发展过程、价值体系、社会组织、生产机制、技术支撑、关键环节等维度总结规律;二是从上述规律中,提炼出可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借鉴的部分;三是探究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与上述领域融合发展的互动关系,探索如何更好地与之相结合。

3.4 议题4:如何通过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更好地引导和满足消费需求(使然)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把握消费升级新机遇,聚焦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提供更具个性化、品质化的产品服务,探索新的消费场景和领域,是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任务。为此,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深刻把握文化和旅游消费需求的特点,了解影响文化和旅游需求的因素,探究其动态决定机制和演化趋势。二是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和当前重点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等),客观把握文化和旅游需求在规模、结构、质量、效应、功能、时空等方面的特点。三是系统分析消费需求与文化和旅游融合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从消费主体、消费动机、消费形式、消费结构等方面分析消费需求对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影响,另一方面要分析文化和旅游融合在微观层面上消费偏好、支付意愿、边际消费倾向,在宏观层面上消费需求规模、结构、时空分布等的影响。四是通过案例研究和数据分析,研究消费需求扩容升级与文化和旅游融合的现实情况、相关关系、影响因素、影响机制等。五是探究如何在扩大内需战略中进行需求侧管理,明确实施路径和长效机制,保障文化权益和旅游权利,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3.5 议题5:如何建立现代市场体系以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使然)

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需形成高标准的市场体系、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等,其中,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项核心任务。无论是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要求,还是从经济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内在需要以及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如何形成二者融合发展的要素市场、基础制度、市场开放和市场监管等均是重点和难点。相比于西方学者倾向使用“国家和社会”的二元框架分析一个国家的社会运行和资源配置,中国式现代化是“政党+政府+市场+社会”的共同推进[3]。在文化和旅游融合过程中,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必要条件,也是主要问题。中国已初步形成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要素体系和市场体系,但距离高标准的现代市场体系还有一定差距,市场主体融合动力不足、创新发展不力、进退机制和竞合机制不完善、运行秩序不规范等问题仍然存在。如何构建准入畅通、开放有序、竞争充分、秩序规范的现代市场体系以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一个兼具理论和实际意义的重要问题。因此,亟须厘清现代市场体系在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中的作用机理,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高标准推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解决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供重要参考。围绕现代市场体系与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关系,重点关注以下命题:一是文化和旅游融合领域的市场失灵问题;二是现代市场体系对文化和旅游融合的作用机制,即现代市场体系如何对文化和旅游融合产生作用;三是如何构建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现代市场体系;四是核心载体和重大工程在带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中的作用;五是如何使现代市场体系在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中发挥有效作用。

3.6 议题6:如何通过科技创新驱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使然)

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3D 打印、节能环保、生物识别、可穿戴智能产品等新技术的突破和应用,为文化和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创新空间[53]。以数字科技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已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也是加速产业变革、赋能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核心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呈现多点并进、群发性突破的态势,信息科技、生命科学、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全面进步,导致科技创新全方位、立体化地影响文化和旅游发展。5G、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均较早在文化和旅游业中形成广泛应用。科技不仅推动了消费需求升级、产品形态创新、业务流程再造、管理模式升级、商业模式换代、生产方式更新和治理体系创新,而且给文化和旅游产业之间的融合方式、融合路径、融合模式等带来重要变革,改变了文化在旅游消费中的展示方式,改变了文化和旅游产品的供求匹配效率,改变了文化和旅游产品及服务的信息触达方式[30],从而深刻影响着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科技创新不仅推动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也在为文化和旅游融合提供技术支撑和全新动能。从科技赋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视角出发,应重点关注以下命题:一是科技创新驱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特征事实;二是科技赋能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作用机理;三是科技创新影响文化和旅游融合的程度和差异性研究,探究科技创新在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中的异质性及其原因;四是科技创新赋能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五是文化、旅游与科技三者相互融合的体制机制研究。

3.7 议题7:如何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以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使然)

现代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提升是实现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保障和重要举措[60]。中国式现代化依靠“有力政党-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机社会”共同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依赖政策制定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条块结合的治理格局以及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治理体制等。目前,中央和地方在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中探索形成了一些经验,而中国式现代化则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角度对二者深度融合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推进治理主体民主化、治理决策科学化、治理方式法治化、治理手段信息化、治理过程高效化,形成政党引领创变、政府开明有为、市场创新开放、社会多元参与的发展格局,从而在党的领导、政府规制、市场有效和社会参与之间形成协同效应。为此,需重点关注以下命题:一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治理现代化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关系;二是治理现代化水平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作用机制;三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实践中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评估,即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方法评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实践中的治理状况;四是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以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制度设计和路径选择。

3.8 议题8:如何构建系统的理论体系以解释并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使然)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迁,由两个重大转变组成:一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即经济体制变革转轨的过程;二是从农业社会、乡村社会、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城镇社会、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即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这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同时进行的双重重大转变,需要一种新的理论解释框架[3]。身处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中,中国社会学者应不断深化文化自觉、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加强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创新的系统总结,提炼出更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更有规律性的新实践[2]。相较于国外而言,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一个更具中国特色的研究命题和学术话题。要构建系统的理论体系以科学解释并全面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在建构理论逻辑的基础上,要特别关注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在核心概念方面,要对文化、旅游以及二者融合的不同层次加以区分。特别是要区分哲学层面的与统计意义的、理论性的与操作性的、语义性的与规定性的、结构性的与功能性的定义之间的关系,系统梳理学术概念、政策术语、日常语义之间的差别和关联[5]。二是在内在机理方面,要关注“旅游的文化性”特征和“文化的旅游化”特征,探究不同层级的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对旅游各组成部分(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介)的作用机制,分析旅游参与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的多种途径,准确把握并不断创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围绕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业已形成“灵魂载体说”“资源市场说”“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等说法。这些形象通俗的表达固然易于记忆和传播,但尚缺乏严谨的逻辑论证和学理支撑。围绕二者为何融合、如何融合的讨论,也大多局限于政府机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实践层面,亟须从多学科角度对二者融合的内在机理和推进体系做出系统性的学理解释。三是在指标度量方面,要结合现代化发展的共性,并充分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建立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估相结合,增强对发展现实和未来趋势的评价、分析与预测能力。四是在研究体系方面,要努力形成既能有效解释和推动中国文化和旅游发展实践,又为世界所理解并接受的学术概念、学术范畴和研究命题,在理论与方法层面体现中国研究与实践的贡献和特色,不断丰富世界研究的话语体系,扩大中国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4 结束语

文化和旅游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中价值导向不强、思考视野较窄、碎片化推进、市场体系不健全、治理现代化程度不高、学理支撑不足等问题,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置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以系统的逻辑框架加以理解、审视、把握和推进,显得极为重要。

本文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五重逻辑体系(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历史逻辑-系统逻辑-实践逻辑),提出要在价值上要突出中国式现代化对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要求以及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作用,在历史上要总结借鉴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其他重大领域融合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并客观分析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客观现实,在系统上要从主体-客体-载体等角度出发构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推进体系,在实践中要重点解决如何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如何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如何加快科技创新应用、如何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等4 个问题,在理论上要构建系统的既具有理论深度又能解决现实问题、既反映中国特色又能为世界所理解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在实践中要做到多领域多层面相结合,在研究中要将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相互贯通。

在实践中,既要关注中国式现代化中多重主体(党与人民、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多重价值(人民中心、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和平发展道路)、多重战略(“四化同步”“五位一体”、区域协调、乡村振兴)、多元驱动(深化改革、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多阶进程(“三步走”“两阶段”)等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影响,也要关注文化和旅游领域通过产业融合、产品融合、公共服务融合在满足大国国民需求、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和完善治理体系提升等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助益。此外,既要总结和借鉴城乡融合发展、区域融合发展、产业融合发展、虚实经济融合发展等所积累的经验和规律,也要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与之紧密结合,使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助力上述领域。

就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的相互贯通而言,要科学把握二者的关系。学术研究通常以认识世界、探索未知为主,一般关注“是什么”和“为什么”,重视研究过程;而政策研究则以改造世界、解决问题为主,重点追求“怎么样”和“怎么办”,重视研究结果。将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贯通结合,就需要一方面依托多学科理论基础,借助多学科研究方法,构建系统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基于大量实地调研和案例研究,客观分析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效,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出系统解决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是迄今为止世所罕见的伟大历史变革[53],是以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为根基、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得出的重要结晶,可提供正确的、有深度的、多维度的价值引领[54]。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需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价值引领,构建起由价值逻辑-历史逻辑-系统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等五重逻辑共同组成、相互影响的逻辑体系,重点关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价值引领、目标体系与指标体系,现实基础与特征事实,重大领域融合发展经验与启示,更好地满足人民消费需求,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实现科技创新驱动,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以及构建系统的理论体系等重要议题。

致谢: 衷心感谢金准、刘倩倩、周功梅、廖斌等课题组成员为本文作出的贡献。

猜你喜欢
中国式逻辑现代化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逻辑
创新的逻辑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