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网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战略路径探讨

2024-01-26 11:04徐翔宇盛志刚马文津郦建强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4年1期
关键词:水网河湖共同富裕

徐翔宇,盛志刚,杨 骅,马文津,郦建强

(1.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北京 100120;2.绍兴市镜岭水库建设运行中心,浙江 绍兴 312000;3.青岛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 青岛 266100)

0 引言

2023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指出,国家水网是以自然河湖为基础、引调排水工程为通道、调蓄工程为结点、智慧调控为手段,集水资源优化配置、流域防洪减灾、水生态系统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系。《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在三大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安全发展、推动绿色发展、加快智慧发展、统筹融合发展等方面的要求,特别是绿色发展、融合发展以及通过“现代水网+”推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

本文首先分析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求和共同富裕的本质含义,并从内涵本质中探讨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水网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战略路径。最后以澄潭江上游流域为例,分析如何打造健康澄潭江、美丽澄潭江、幸福澄潭江,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探讨实现流域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举措。

1 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内涵特征及两者间的关系

1.1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是“高质量发展”这一概念首次被提出。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将高质量发展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这三个要求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和基本遵循。

高质量发展,是方方面面的总要求,必须坚持全方位提升,“一点都不能缺”。高质量发展,核心是经济发展的高质量,但不等同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它应体现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水利作为九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之首,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一个都不能少”。高质量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全体人民,即全部地区的人民的共同富裕,只有全部地区都实现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才能真正落地。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如何处理好区域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在保护的前提下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因地制宜、扬长补短,探索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高质量发展,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必须坚持永远在路上,“一刻都不能停”。高质量发展绝不是应时之举、权宜之计,而是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选择,必须长期坚持、持续推动、久久为功。对于水利来说,也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以钉钉子的精神锲而不舍、一抓到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2 共同富裕的本质含义

2021年10月16日出版的第20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文中强调,“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并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就“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作出重大决策部署。

共同富裕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同时,共同富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是全体人民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实现共同富裕本质上就是要彻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浙江省作为共同富裕建设示范区,旨在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问题为主攻方向,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1.3 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高质量发展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共同富裕的主体是“全体人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需要高质量发展来推动。

一方面,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关键。做大“蛋糕”是分好“蛋糕”的首要前提,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是共同富裕的必要基础,只有不断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在发展中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才能做到“一点都不能缺”“一个都不能少”“一刻都不能停”,推动共同富裕,没有高质量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

另一方面,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结果,“蛋糕”不断做大的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分好“蛋糕”,就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多从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大局和全体人民的角度看待和处理这个问题。必须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的发展,通过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 水网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三步走”战略

对于一个流域、一个地区,除了要体现国家水网的供水、防洪、生态等三大基本功能外,需要进一步增加水文化、水景观、水美乡村、水活经济等方面的功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按照让水动起来、让水美起来、让水活起来的“三步走”战略路径,以水的高质量助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如图1所示。

图1 水网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战略路径

“三步走”战略之间存在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首先,安全是发展的大前提,通过水网建设形成的流域防洪保安体系、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稳固水利基础设施,实现安全河湖;其次,在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的前提上,加大河湖水系资源保护力度,提升河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打造健康河湖;而后,在确保河流生态健康的基础上,实施生态廊道建设与水文化水景观体系提升,增强水网的生态、文化和公共服务功能,建设美丽河湖;最终,通过“两山”转化,激活多元滨水经济,带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幸福河湖。值得注意的是,幸福河湖区别于前三者,“安全”“健康”“美丽”皆是关注河湖自身,强调水系提供的防洪、供水功能与生态本底恢复和特色水风貌打造,而“幸福”却并非形容河湖,幸福的不是河湖,而是受益于河湖的人民。幸福河湖以安全河湖、健康河湖、美丽河湖为基础,更加侧重与河湖系统相辅相成的人类系统,注重河湖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统筹融合发展,把沿岸的自然山水、历史文化、现代农业、美丽村庄、城镇发展等有机串联起来,推动“河湖—人—城市—乡村—产业”的一体化发展,让全流域的人民“幸福”,体现人水和谐,助推实现共同富裕。

2.1 健康河湖:让水动起来

宪法第九条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这里说到的水流,包含三个基本属性:遵循自然规律的水文属性、为人类服务的资源属性、为水生生物提供生存环境的生态属性。因此,健康河湖具有维系水文循环的自然演化功能,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稀释净化的生态服务功能以及向人类提供水资源、水生态产品及其审美享受的社会服务功能。建设健康河湖,需要保持河流生态系统完整性、生物多样性,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河湖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体现河湖健康生命。

2.2 美丽河湖:让水美起来

美丽河湖是在健康河湖的基础上的发展阶段,侧重关注河湖自身的美丽,在做好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四水”统筹的基础上,强化生态本底恢复和特色水风貌打造,恢复河湖自身的自然生态节律,促进人水和谐。建设美丽河湖,需要按照系统治理要求,在夯实水利基础设施的基础上,通过建设美丽生态廊道、水文化景观体系提升,推进水系连通与水美乡村建设,让水动起来,让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让河湖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

2.3 幸福河湖:让水活起来

幸福河湖是在美丽河湖的基础上的更高发展阶段,以重大水网骨干工程建设为切入点,通过强化生态空间管控,提升区域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打造山清水秀生态高地,推进绿色产业融合发展,由三产带二产促一产,做活第三产业,推进水文旅深度融合,做强第二产业,补齐农业加工业短板,做优第一产业,壮大特色农业体系,打造三产融合发展高地,激活多元滨水经济,让水“活”起来,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水动力”,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 案例分析

3.1 澄潭江流域水网建设基本情况

澄潭江是曹娥江的主源,发源于金华市磐安县尚湖镇城塘坪长坞,流经五丈岩水库后流经绍兴市新昌县、嵊州市境内。澄潭江主河道全长86.3km,其中新昌境内长44km;流域面积851km2,其中新昌县境内389km2,嵊州境内190km2;主要支流有大畈江、小泉溪、安溪和左于江等。澄潭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400~1600mm之间,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在800~900mm之间。澄潭江属于山溪性河流,源短流急,洪水暴涨暴落。澄潭江流域目前仅有五丈岩、门溪两座中型水库,工程任务均以发电为主,防洪库容小,防洪能力弱,对澄潭江干流的径流调节影响也较小,山区洪水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澄潭江流域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目前流域尚无骨干性水利工程,流域水资源利用程度较低,受季风交替变化导致降雨年内变化显著,天然情况丰枯径流严重不均,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较大。根据国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浙江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规划在澄潭江上游修建一座镜岭水库,水库坝址以上集水面积300km2,多年平均入库径流量2.73亿m3。

镜岭水库是一座以防洪、供水为主,结合灌溉、发电、改善流域水生态环境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可见,镜岭水库在澄潭江上游水网建设的重要性。随着镜岭水库的修建,镜岭水库就成了澄潭江上游流域区域的核心,可将澄潭江上游水网称为“镜岭水网”。

3.2 “镜岭水网+”实现流域区域高质量发展

镜岭水库工程修建后,能从根本上解决澄潭江流域的防洪、供水问题,可为澄潭江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需要按照让水动起来、让水美起来、让水活起来的“三步走”战略路径,通过“镜岭水网+”的构建,打造健康澄潭江、美丽澄潭江、幸福澄潭江,实现澄潭江流域的高质量发展。

健康澄潭江已有很好的基础。澄潭江流域水质总体良好,能够满足现状水质目标要求,上游监测水质多为Ⅱ类。水生态状况良好,河道内共发现鱼类19种,多为常见的中小型山溪性鱼类。总体来看,澄潭江流域是健康的。

美丽澄潭江也有一定基础。澄潭江上游为山区性河道,洪水暴涨暴落,河滨滩地杂乱。现状河道堤防护岸多为直立式的浆砌块石挡墙,斜坡式的浆砌、干砌块石或者混凝土护坡,堤防护岸过于硬化。澄潭江上的多处堰坝建设年代久远,堰坝老旧,形式单一,缺乏生态通道,现状河道治理水环境水生态考虑不够充分。未来需要从人水和谐的角度系统谋划,可通过将护脚、滩地、堤顶等的建设与步道、骑行道等慢性系统以及河埠垂钓点等游憩设施相结合,对沿线堰坝进行生态化改造,提高游憩性、亲水性,打造美丽澄潭江。

幸福澄潭江还有一定差距。澄潭江河道主要位于新昌县镜岭镇,区域内自然景观优美,农业产品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禀赋,旅游产业发达,但是目前河道治理与水旅融合不足,传统水利建设与当地发展不相适应。澄潭江河道两岸多为山地、农田,未来河道治理应充分考虑与周边的特色农产品相结合,充分挖掘水文化,将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有效地变成金山银山,带动周边的产业经济发展,打造幸福澄潭江。

3.3 “镜岭水网+”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举措

镜岭水库工程修建后,周边区域将形成水库上游集雨区、水库周边发展区、水库下游辐射区三大板块,如图2所示。对于不同板块,侧重点不同,对于水库水域保护区,突出水源涵养,对于水库上游集雨区,突出生态保护,对于水库周边发展区,突出绿色低碳,对于水库下游辐射区,突出三产融合。借助澄潭江上游镜岭水库的建立,通过“镜岭水网+”的谋划,可以有力推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图2 流域分区图

针对镜岭水库上游集雨区,未来成为饮用水水源地会存在发展受限问题,可以通过改善库区基础设施、探索跨地经济模式、创新产业发展思路、拓宽村民增收渠道以及构建联动保障体系五项措施推动水库上游实现共同富裕。一是加强库区基础设施建设,这是促进上游地区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形成“一环多线”的库区及周边交通网络,打通村与村、村与镇之间的道路联系。构建“内畅外联、快进漫游”的路网体系,为库区内观光产业、库区内外“跨地经济”发展提供基础设施支撑。二是探索跨地经济模式,如图3所示,就是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在保护的前提下留出发展空间,将二级保护区内的村庄与周边回山镇区形成联动,充分与落位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相融合。三是创新产业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天然生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农旅融合项目,谋划水源保护型、生态观光型等产业,项目化推进库区产业发展,同时结合未来乡村建设,全面提升库区村庄人居环境和乡村风貌,打造山清水秀生态高地。四是拓宽村民增收渠道,鼓励库区农户通过土地流转、承包、拍卖、股份合作、公司+农户等经营方式,探索个人承包、分散经营、家庭经营等模式促进增收。五是构建联动保障体系,加强部门、地区的密切配合,整合资金和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库区经济发展。

图3 “跨地经济”发展模式示意图

针对镜岭水库周边发展区未来发展问题,通过做优现代特色农业、做好产业“接二连三”、做强文旅体验产业等来推动镜岭水库周边产业发展,如图4所示。一是精品发展做优现代特色农业。首先,加强产业培育,发挥“回山蔬菜”“大佛龙井”“新昌白术、黄精”等农产品核心主产区优势,重点打造“菜茶药”三大特色主导生态农产品。其次,注重农旅融合,坚持“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助推“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变,打造库区农旅游样板区,形成一批农产品生产、加工、收藏、文化传播、旅游观光、品牌营销、形象展示为一体的农旅融合区。二是创新发展做好产业“接二连三”。立足当地农业特色资源优势,结合实际,配套延伸发展特色农业或农产品的洗选、仓储、加工等产业,推动农业从种养环节向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二三产业延伸,由单一农业转化为“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的三产一体产业结构,拉长农产品产业链条,发挥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乘数效应,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更好的带动农民增收、农村共富。三是坚持发展做强文旅体验产业。一库多景串成线,加强镜岭水库建成后与周边景区联动,形成以库区为核心的“众星拱月”旅游网络,将镜岭水库和周边自然生态融为一体,打造“好山好水好空气、养心养胃又养生”的浙江高山台地大花园典型样板,找到打开“两山”价值转化通道的“金钥匙”。

图4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意图

针对镜岭水库下游辐射区未来发展问题,通过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带动产业兴旺。一是做大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平台。首先,健全新型产业经营体系,推进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提升工程,加强示范家庭农场和家庭民宿创建,提高规模经营效益。其次,发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有机衔接,全面构建以家庭、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为主体的新型经营主体队伍。最后,坚持一二三产有机融合,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基础做大做强产业发展平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做强城乡要素融合示范产业。首先,大力发展镜岭乡村产业,深入挖掘乡村多重价值,做强农业全产业链,拓展多农业多重功能,培育镜岭高端旅游品牌。其次,重点发展镜岭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产业,加快涉水康养、民宿经济、健康养生、体育文化等产业发展,迅速高质量打造一批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乡村休闲旅游网红“打卡地”。三是做实城乡生态价值转化。首先,紧密结合周边好山好水好空气、生态产品多样性等生态优势,促进生态生产融合发展,优先布局精品农业、健康产业、高端水产业、高端涉水产业、高端水旅产业,打造“两山”理论转化的镜岭模式,打通“两山”双向转化通道。其次,积极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创新跨地经济合作模式共享发展成果,为周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水动力”,将镜岭水库建设作为推动流域共同富裕的新引擎,实现水安全更有保障、供水设施更加完备、涉水产业更加兴旺,亲水居民更加幸福,形成水网建设促进全域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基地。

4 结语

本文深入分析了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内涵要求,提出了水利行业依托水网建设这一关键契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战略路径,并落脚到澄潭江上游,以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为切入点,谋划了以镜岭水库这一重大骨干水网工程为核心打造健康澄潭江、美丽澄潭江、幸福澄潭江的举措。通过镜岭水库建设及“三步走”战略实施,实现澄潭江流域高质量发展,将走出一条新昌、绍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典型道路。

猜你喜欢
水网河湖共同富裕
水利部:到2035 年基本形成国家水网总体格局
共同富裕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打造“三晋”幸福河湖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水网藻生长及铀对其生长影响的模型构建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加强河湖保护治理 改善河湖生态环境
黑龙江:河湖治理保护成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