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对老年人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影响的Meta 分析

2024-01-26 01:06颖,满喜,张
关键词:生理功能太极拳异质性

陈 颖,满 喜,张 洋

(1.内蒙古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2.牡丹江师范学院 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我国自21 世纪初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长,近10 年增长尤为迅速。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相比于2010 年,2021 年我国60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上升5.44 个百分点[1],预计21 世纪30 年代我国将进入超老龄化社会[2]。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这一人口变化趋势,相继出台多项政策[3-4],预防因老龄人口激增所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从社会支持到社区服务、居家养老到养老机构、专业医疗到医养结合等多方面举措并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并上升到国家战略,其中老年人健康问题受到广泛关注。

伴随年龄增长,人体各项机能逐渐退化,身体与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继而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实际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近年来,国家尤为重视体育锻炼,鼓励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手段干预健康[5],以达到增强群众体魄的目的。不同于其他年龄段群体,老年人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应更为注意所选择锻炼项目的运动强度,应以缓慢、长时、中低强度的运动为主来达到增强健康的目的。太极拳作为一项在老年群体中广泛开展的运动,具备上述各项优点,并在改善老年人心肺功能[6-7]、认知[8-9]与平衡[10-11]能力上具有较为明确的临床研究证据。但以上各方面的改善对老年人实际生活质量的影响却少有研究,尤其是与老年人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身体与心理两大基础问题。

鉴于太极拳运动的广泛开展与良好效益,本研究拟通过Meta 分析,综合评价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与生活质量相关的躯体或生理功能及心理或精神健康的改善效果,为太极拳运动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检索

本研究的数据基础来源于国内外各大数据库,国外文献来源于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MEDLINE、CINAHL、Embase、Pubmed 等数据库,国内文献则通过中国知网(CNKI)收集。在文献检索过程中,分别构建合理的文献检索式,其中国内文献采用“主题=老年人”和“主题=太极拳”和“主题=生活质量+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个人生活质量”搜索相关研究文献。国外数据库收集文献时所用检索式以WOS 为例,见表1。文献检索时间跨度为建库起至2023 年5 月16 日,最后检索时间为2023 年5 月16 日。

表1 国外文献检索词(WOS 为例)Tab.1 Foreign literature search terms(WOS as an example)

1.2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首先将初步获取的全部文献导入EndNote X9 以备后续筛选合格文献。在文献筛选过程中,研究人员依照PIOS 原则,制定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为:(1)实验类型必须为随机对照(RCT),不限制实验盲法设计;(2)实验对象为平均年龄≥60 岁的老年人群,不限制性别;(3)干预措施需为太极拳运动,不限制所采用的太极拳类型,对照措施为常规运动或无运动、健康教育等;(4)能够获取文献全文,并能够提供实验组与对照组均值和标准差;(5)结局指标为SF-36 简版或标准版、SF-20、SF-12、QOL-74 提供的躯体或生理功能及心理或精神健康相关条目评分。排除标准为:(1)排除非RCT 实验、综述、系统评价、Meta 分析、动物实验文献;(2)不符合文献纳入标准文献。由两位研究人员以独立双盲的方式严格按照标准筛选合格文献,对有争议的文章寻求第三位研究人员做决定。

纳入研究的文献主要提取三方面数据。(1)基础资料:第一作者、发表年份;(2)研究数据:样本量、研究人群特征、年龄、干预周期和时间、干预措施;(3)结局指标:SF-36 简版或标准版、SF-20、QOL-74 提供的躯体或生理功能及心理或精神健康相关条目评分。

1.3 文献质量评价

利用Review Manage 5.4 软件提供的Cochrane 系统评价“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分别从随机分配方法、分配方法的隐藏、受试者盲法、结果评估者盲法、数据结果完整性、选择性报告和其他偏倚7 个方面评估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每一质量评价条目依照低风险、不清楚、高风险三类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主要借助Stata 17.0 软件开展统计学分析,所纳入研究文献均为连续型数据变量。首先判断文献间的异质性,利用Q检验得到的P值,并结合I2值判断异质性大小,若I2≤50% 且P≥0.1 即所纳入的各研究间不具有异质性,可采取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若I2>50% 且P<0.1,即所纳入研究间异质性较大,应寻找造成异质性的原因,继而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若仍存在异质性则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其次,Meta分析的重点在于合并所纳入文献效应量的大小,由于本次研究结局指标选择从三个不同量表中提取数据进行效应量合并,因此对使用固定模型分析的选择标准化均数差(SMD)评价效应量大小,P≤0.05 即存在差异性,SMD=0.2 为微效应,介于0.2~0.8 之间为中效应,>0.8 则为高效应[12];随机效应模型采用加权均数差(WMD)衡量效应量。最后,还需对所纳入文献进行发表偏倚检验,既往研究建议连续型数值变量的数据使用Egger 检验评估发表偏倚情况[13],P>0.05 即不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Meta 分析结果可靠性较高。

2 结果分析

2.1 文献筛选结果

国内外各大数据库共收集文献1 166 篇,导入EndNote X9 剔除重复文献839 篇,在此基础上排除综述、系统评价、动物实验、会议等类型文章89 篇,初筛后剩余238 篇文献。通过阅读文献摘要排除不符合文献纳入标准、与本次研究内容不吻合及干预或对照措施不一致文献215 篇,二筛后剩余23 篇文献。进一步通读全文筛除无法提供原始数据和无法获取全文的文献共11 篇,最终纳入12 篇文献用于研究。

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研究共纳入12 篇文献,其中国外7 篇[14-20],国内5 篇[21-25];共选取774 名受试者,实验组400 名,对照组374 名,所纳入受试者年龄均符合本次文献纳入标准;实验设计者多采用24 式太极拳套路作为干预措施[15-16,18-21,25],其余包括18 式太极拳2 篇[14,17]、太极拳“云手”1 篇[24]、未列出具体习练套路1 篇[22];在选取的结局指标方面,多以SF-36 简版评价太极拳对老年人的躯体或生理功能、心理或精神健康的改善效果[15-17,20-23,25],使用SF-12[14]、SF-20[16]、SF-36 标准版[21]、QOL-74[22]作为结局指标的获取途径各1 篇;在实验周期方面,作者及实验人员多采用12 周[19-21,24]或24 周[15-16,18,22]的长周期实验检测太极拳的干预效果,其次选择18 周[14]或8 周[17,23,25]作为实验干预周期。

2.3 文献质量评估

利用Cochrane 系统评价“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的12 篇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发现,多数文献采取了更为严格的随机对照实验,并隐藏随机分配方案,无选择性报告和其他偏倚风险;由于实验周期较长,以及实验方案设计的需要,不可避免地发生受试者脱落和无法兼顾受试者与实验者之间双盲的情况,即便如此,所纳入研究文献整体质量评估情况仍较为乐观,不会对最终研究结果的可靠性造成显著影响。

2.4 整体效应量合并与异质性检验结果

2.4.1 躯体或生理功能相关条目分析结果 用于研究的12 篇文献共报道了12 项与老年人生活质量相关的躯体或生理功能方面的量表评估结果,对其进行异质性检验发现各文献间存在高度异质性(I2=89.8%,P<0.1),为保证Meta 分析的严谨性,尽量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而造成异质性可能是因为其中两篇文献的研究结果[23-24]与其它文献相差太大,删除后重新检验显示各文献间不具备异质性(I2=25.9%,P=0.205>0.1),因此采取固定效应模型合并各研究效应量,如图1 所示。相比于对照措施,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躯体或生理功能方面的改善效果在统计学意义上极显著,属于中等效应的改善范畴[SMD=0.35,P<0.01,95%CI(0.192,0.507)]。

图1 躯体或生理功能相关条目整体效应量合并Fig.1 Combination of the overall effect size of physical or physiological function-related items

2.4.2 心理或精神健康相关条目分析结果 与心理或精神健康条目相关的研究结果共12 条,首次异质性检验表明各文献间存在高度异质性(I2=90.2%,P<0.1),需要进一步探查异质性原因并重新检验异质性。分析发现与躯体或生理功能相关条目分析中所造成异质性的原因相同,删除其中两篇文献[23-24]后各文献间不存在异质性(I2=36.5%,P=0.116>0.1)。如图2 所示,太极拳运动在改善老年人与生活质量相关的心理或精神健康方面具有极显著的效果,Meta 分析合并后的效应量显示为中等效应[SMD=0.37,P<0.01,95%CI(0.209,0.524)]。

图2 心理或精神健康相关条目整体效应量合并Fig.2 Combination of the overall effect size of psychological or mental health-related items

2.5 不同变量效应检验

鉴于本次研究所纳入文献特征在运动形式和强度以及运动时间上的基本一致性,为深入探究太极拳运动改善老年人躯体或生理功能及心理或精神健康方面发挥的作用,决定从干预周期和频率两方面为制定老年人太极拳运动处方提供建议,并以本次研究所纳入文献的受试者人群特征为基础,考察太极拳运动对不同老年人群体的改善效果。

2.5.1 躯体或生理功能相关条目的不同变量效应检验 运动周期分为三类不同持续时间,≤12 周2 篇[17,25],12~24 周[14,19-21]与≥24 周各4 篇[15-16,18,22]。效应量合并结果发现,太极拳运动周期在24 周以上会对老年人的躯体或生理功能层面产生中等效应的改善效果;而每周运动频率应处于2 次/周及以上,尽管该变量的效应量合并结果显示当运动频率>2 周/次时,其统计学数值更加显著,但在2 次/周时的改善效果较好。共3篇研究[14,16-17]选择以2 次/周作为干预频率,其余研究干预频率均>2 周/次[15,18-25]。最后,根据受试者人群特征的不同分为三类,结果表明太极拳运动对健康老年人[14,16,21-22]和患有膝骨关节炎老年群体[17,19]的躯体或生理功能方面的改善效果显著且具有中等效应,但对其他(慢性疼痛、衰弱前期、脑卒中、骨质疏松)老年群体[15,20,25]的改善效果并不显著,各变量应量合并结果见表2。

表2 躯体或生理功能相关条目不同变量效应量合并Tab.2 Combination of effect sizes of different variables related to physical or physiological function items

2.5.2 心理或精神健康相关条目的不同变量效应检验 在对心理或精神健康相关条目的不同变量效应检验(表3)中发现,运动频率>2 次/周时,太极拳运动可对老年人心理或精神健康方面发挥显著的改善作用。

表3 心理或精神健康相关条目不同变量效应量合并Tab.3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variable effect sizes of psychological or mental health related items

由于运动周期≥24 周和健康老年人群体两种变量内各纳入文献间存在异质性,采用固定模型得到的效应量合并结果并不可靠,且异质性程度在可接受范围,因此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做进一步检验,结果表明太极拳运动周期≥24 周[ES=0.423,P=0.122,95%CI(0.036,0.810)]和健康老年人群体中锻炼太极拳[ES=0.482,P=0.104,95%CI(0.104,0.860)],对心理或精神健康方面的改善虽有效果,但并不显著。

2.6 发表偏倚检验

本次Meta 研究分别合并了躯体或生理功能、心理或精神健康相关条目的效应量,并对两条目内部不同变量内容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因而有必要基于整体和不同变量的Meta 分析数据进行发表偏倚检验,见表4-5 所列egger 检验结果,整体和不同变量均不存在发表偏倚,表明本研究结果较为可靠。

表4 整体发表偏倚检验结果Tab.4 Overall publication bias test results

表5 不同变量发表偏倚检验结果Tab.5 Publication bias test results for different variables

3 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对健康生活理念愈发重视。在新医改背景下医疗系统水平和能力不断提升,我国居民自我健康状态和生命质量评分显著改善[26]。据“七普”数据调查显示,自我评定健康和基本健康的老年人比例相比于2010 年上升4.10 个百分点,中国老年人总体健康状况良好[2]。但人口老龄化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是目前影响我国居民健康主要风险因素之一[26],同时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所需面临的基本国情[27],其影响不仅是个人健康和家庭负担问题,更重要的是社会经济层面。老年人健康状况会进一步对自身和配偶的劳动力供给行为产生影响[28],而由健康老龄化所带来的健康和长寿红利则有望塑造新经济效应,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深远影响[2]。

实现“健康老龄化”以及保障老年人身心健康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关心,这也是助力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途径之一。太极拳运动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养生功法受到老年人的推崇和喜爱,对身心健康的良好干预效果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一致认可。多项研究表明,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可显著降低中老年人血脂标记物[29]、体脂含量与身体质量指数(BMI)[30],提高老年人骨密度含量[31-32]和肌力,延缓肌力下降,并加强各不同作用肌肉之间的协同配合等[33],使得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的老年人在参与社会活动和维持日常生活中获益,从而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现阶段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已被“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替代,相较于以往关注疾病问题,新医学模式下更注重人类自身心理状态和社会活动参与度对整体健康状况造成的影响。健康不再是简单的疾病问题,良好的心理状态与社会关系也在决定个体健康程度中充当重要因素,这意味着需要一类新方法用于评定自身总体健康状况,生活质量(生存质量、生命质量)的概念和评定方法应运而生。生命质量的评定是一种较为主观的测量方法,通常由被测者填写某类生活质量问卷而完成评估,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生活质量评定量表的制定有着详细的准则要求[34],本研究主要合并由SF-36 提供的与老年人生活质量相关的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两方面评估结果,该量表用于评定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信度与效度较为可靠[35-36],其它量表同样具有一致特性[16,37]。

基于本次研究结果分析,可以确定的是太极拳运动均可对与老年人躯体或生理功能、心理或精神健康产生中等效应的改善效果。通过进一步的探察发现,健康老年人及膝骨关节炎患者习练太极拳对与躯体或生理功能方面改善效果显著,且锻炼周期应持续24 周以上,运动频率应至少设置在2 次/周,需坚持长周期、中频率的太极拳锻炼以达到增强老年人体质健康的作用。而若达到改善老年人心理或精神健康的效果,运动频率应大于2 次/周。综合来看,若想达到既提升老年人身体机能的同时又改善心理健康的效果,太极拳锻炼周期需坚持24 周及以上,每周应进行至少3 次。太极拳运动似乎对老年人身体机能的提升更为明确,今后需要更多实验性研究以探索太极拳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作用效果。太极拳运动作为一项中等强度的体育项目,其强度范围更易被老年人所接受。当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体质健康不仅关乎自身生活水平,对于家庭、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长期习练太极拳可增加健康老年人群体基数,由此所带来的健康和长寿红利更加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社会上广泛习练太极拳运动将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发展环境创造一片沃土,继而带动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为实现健康中国贡献一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既往研究着重考量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机体或心理的单方或双方面改善作用,较少将机体或心理的改善对老年人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相结合,本文从循证医学的角度证明了太极拳运动可提高与老年人生活质量相关的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为太极拳运动在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提供了较为可信的证据。但本文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在纳入文献方面,文献收集可能不全面,应扩大中英文数据库检索范围,同时日后还需进行更多有关该方面的研究,继而补充研究文献,尤其是在心理健康方面;二是本次研究为保证数据结果的可靠性,意在使用固定模型合并效应量而非随机效应模型,因此删除两篇本以纳入的研究文献,可尝试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但对结果应谨慎解读。

猜你喜欢
生理功能太极拳异质性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异质性债务治理与制度完善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RNA干扰技术的生理功能及其在猪病中的应用
植物精油的生理功能及其在饲料中的应用
现代社区异质性的变迁与启示
42式太极拳
1949年前译本的民族性和异质性追考
从EGFR基因突变看肺癌异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