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寒地养生文化传播的路径优化策略

2024-01-27 08:39何畅于钦明李锐谷昕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23年6期
关键词:寒地社区卫生中医药

何畅, 于钦明, 李锐, 谷昕

2021年7月7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联合印发的《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公布,方案提出“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精髓”等四方面重点任务,让中医药进一步融入大众生活[1]。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寒地养生文化是中医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因地制宜”养生原则在中医养生学基础上衍生出的突出地域及气候特点的养生文化[2],具备科学和人文双重属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成为其传播的主要阵地之一,优化寒地养生文化的传播路径,促进其广泛、精准、高效传播,对于传承中医药精华、加强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寒地养生文化传播的内在张力与外在动因

1.1 寒地养生文化传播的内在张力

1.1.1 寒地养生文化体现了实用性、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有机融合寒地养生基于“因地制宜”养生原则,是一门在中医养生学基础上衍生出的突出地域及气候特点的养生学说,主要针对常年居住在年均气温偏低地区,如我国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自治区等北方省份居民,针对气候特点、地理因素、饮食起居、社会风俗、体质特点、高发疾病进行客观分析,强调“天人相应” “形神合一” “因地施养”。同时,寒地养生文化融合了早期地方民族医药文化、各地移民带来的医药文化和黑土经济、精神特质、教育沿革及对外交流等形成多元化的中医药养生文化。所以,寒地养生文化能够集实用性、科学性和人文性于一身。

1.1.2 寒地养生文化传播是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实践需要中医药文化蕴含着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思想精华,是中医药发展的底蕴所在[3]。中医药的产生与发展一直牢牢根植于人民大众中,中医药文化已深入渗透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在人民群众中具有较高的文化认同度。深入挖掘寒地中医药文化精髓,传承中医药文化精华,提高寒地养生文化传播对寒地疾病谱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加强寒地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寒地养生文化传播的外在动因

1.2.1 养生文化传播的政策支持2017年7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为中医药文化产业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2018年中医药工作要点》要求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实施中医药健康文化提升工程[4]。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2021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打造一批中医药传播平台,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2.2 “互联网+”赋能养生文化传播养生文化的传播供给侧改革的主要着力点在于创新养生文化传播模式[5]。寒地养生文化传播和中医药健康服务应与互联网创新深度融合[6],通过“互联网+”赋能中医药养生文化传播[7],推进中医药养生文化传播模式的创新,增强中医药养生文化传播的动力机制,促进养生文化传播个性化、便捷化、共享化、精准化、智能化发展,推动中医药文化进一步贴近大众并与时俱进。

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传播寒地养生文化的制约因素

2.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体系尚需建立并完善

我国寒地地区包括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自治区等北方省份,夏短冬长,气候干燥而寒,人喜食肉而少动,疾病多为外因寒燥,内伤痰热,气血不畅[8]。寒地养生符合中医学“三因养生”中的因地制宜原则。以哈尔滨市为例,共有9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有96个,占总数的97%,社区中医占社区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1/4,中医药处方达到总处方的30%以上,中药饮片达到300多种。但完善的社区中医药服务体系尚未建立,不论是中医药适宜技术融入、中医人才、养生保健服务、中医药文化宣传和知识普及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9],中医药服务在社区常见病、慢性病、重大传染病防治方面发挥的作用亟待加强,社区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模式亟待建立。

2.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寒地养生文化传播模式亟待创新

目前,北方省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于寒地养生文化的传播大都采用传统模式,包括发放疾病预防常识宣传手册、宣传栏、展板、医生面对面普及防病治病知识等。近年来,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文化传播全过程,这对于拓展寒地养生文化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模式、促进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契机。寒地养生文化传播模式呼唤创新[10],如黑龙江省名中医姜德友在快手平台直播《龙江医派学术与文化》专题养生讲座活动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直播受到了网友的热烈响应,对增强民众寒地养生文化认同感和自觉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2.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寒地养生文化传播的跨学科交叉人才稀缺

寒地养生文化传播跨学科交叉人才稀缺一直是制约其传播广度、深度和专业性的重要因素。隐形知识是个体为了保持竞争优势而形成知识在一定范围内的垄断性,中医的特殊性在于隐性知识是其传承的命脉和疗效显著的关键[11],而中医药知识共享、养生文化传播正是使隐形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重要途径。寒地养生传播需要“医学+”复合型人才,如医学信息学、医学传媒学、医学插画学等,使寒地养生知识既能够借助互联网和数字技术高效传播,同时又能形象生动地展示,使寒地养生文化和养生意识深入人心。

2.4 医联体在社区寒地养生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发挥不充分

第一,医联体各级医疗机构对于寒地养生文化传播重视程度不足,尤其是寒地居民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痛风等较为多发,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非常常见,中医预防与养生文化的传播十分必要[12];第二,医联体中三甲医院医师多点执业动力不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师较难获得高水平医疗机构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指导;第三,医联体内专家下沉社区进行健康教育讲座和基层义诊有待于加强并形成制度化、常态化。

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寒地养生文化传播的路径优化策略

3.1 完善社区卫生机构寒地特色中医药服务体系

完善的社区中医药服务体系是健康养生文化传播的根本载体。首先,在中医门诊的机构设置方面,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出台了《社区医院基本标准(试行)》,规定社区医院须设置中医科,并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故应推动寒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科的100%覆盖,同时在中医药服务示范社区设立“治未病”中心、中医科、康复保健科等,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辨证施治、多靶点干预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其次,在中医药服务项目方面,推动中医药适宜技术、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制剂等进社区,并将符合条件的中药饮片等纳入医保目录,发挥医联体在传承创新、技术指导、医师培训中的作用;再次,在中医药人才保障方面,完善社区中医和全科医师的引进、培训和激励机制。

3.2 积极推进社区寒地养生文化数字化传播进程

我国北方寒地地区气候寒冷、冬季漫长,部分老年人出行不便,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等资源推动寒地养生文化的网络传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肩负健康教育和健康知识普及的职责,应在养生文化的传播中起到主导作用。社区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通过公众号、家庭医生信息化平台等进行中医药智慧服务和养生文化传播,制作或转发适合推动新媒体传播的中医药文化精品佳作与科普作品和具有寒地特色、民族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数字产品,同时与中医药健康文化体验场馆、中医药博物馆等合作,采用VR、AR技术等使受众进行沉浸式体验,提高自身中医药健康管理能力。

3.3 培养或吸纳社区寒地养生文化传播的跨学科交叉人才

以需求为导向,以“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发展为契机,以中医药养生科学为载体,使社区寒地养生文化传播路径从平面向立体化、网络化转化,从知识普及向知行合一转化,从知识学习向提升文化自信转化。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环境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充分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利用新媒体矩阵来拓宽中医药知识传播方式,把深奥的知识浅显化、将复杂的道理简单化、使枯燥的内容有趣化,用人民群众看得见、听得懂、学得会的途径和方法普及中医药健康知识和方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注重“医学+”复合型人才的招募和培养,如医学信息学、医学传媒学、医学插画学等,让既懂中医药又具有数字化技术的跨学科交叉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真正让养生文化的传播插上智慧的双翼。

3.4 充分发挥医联体在社区寒地养生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医联体发展的关键在于“联”,医联体在寒地养生文化传播中也应发挥协同联动作用[13]。首先,从线下医疗服务提供的角度,医联体内应充分发挥公立医院的牵头作用,在患者双向转诊、专家健康讲座、基层医生培训等各个环节推动寒地养生文化传播;其次,从线上养生文化传播的角度,应鼓励中医养生专家进行线上公益养生讲座,利用新媒体传播的快速性、交互性、开放性、社交性等优势提高寒地养生文化传播的质量和效率,如2021年“名医在线·龙江国医大讲堂”节目中的国医大师、名中医等向公众科普了中医药知识,传播了中医药文化。医联体主体医院应建立中医药文化传播表彰奖励制度,注重发现和推介中青年中医药骨干人才和传承人。

猜你喜欢
寒地社区卫生中医药
基于寒地公园适老化需求的研究——以长春为例
寒地黑土无公害水产品健康养殖发展思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寒地鸭场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寒地多年生毛樱桃改接李优良品种技术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履职尽责加快社区卫生服务建设
社区卫生发展“老大难”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