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院校的青年职业精神培养与思政教育研究

2024-01-27 13:41孙丽颖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4期
关键词:职业精神思政教学应用型高校

孙丽颖

摘 要:当前,应用型高校学生职业教育的欠缺,不但使得培养出的人才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同时影响着毕业生的自我成长。思政课作为大学必修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进而达到为国家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职业精神;培育;思政教学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4.038

0 引言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开始从高速度发展转入高品质增长时代,需要大批高层次技术型人才。而对职业岗位要求和影响学生就业的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其中一项主要体现就是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之间,仍然存在着很大差异。应用型高校学生职业精神的欠缺,使得培育出的人才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时约束着他们的自我发展。

思政教育课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必考的科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思政教育课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并以此达到为国家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1 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融入思政教学的重要性

1.1 提高思政课堂的教学质量

应用型院校的老师在开展思政课堂教学过程中,一般都能利用多媒体设备开展思政课堂教学。由于课程大多是理论层面的东西,比较抽象乏味,无法有趣留住学习者。基于此,在应用型院校的课程上,部分学习者对待思政教育课程缺乏积极性,在授课过程中也不能仔细的听取老师讲述。

1.2 契合社会发展需求

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人才,相关领域未来的主要动力。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挑战能力,体现着大学生的社会意义和个人发展目标。应用型院校承担着培育国家未来发展的接班人和领导者的重要使命,需要加大力度培养他们的职业精神,并进行职业规划、让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

1.3 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应用型高等学校和普通高校在招收学生的目的和所制定的计划当中,都有着一定的差异。由于办学特点的影响,应用型高等学校重点培育的都是应用型技能的人才。这就需要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必须熟悉职位的特点,以及社会对此类人员的要求,以保证毕业以后成功地进入到工作岗位中。所以,应用型院校的教育重心必须放到提高学生能力方面,可以使他们在毕业以后,成为社会需要的人员。

2 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融入思政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思政教学中对职业精神的培育资源挖掘不够

通过关于教学资源调查得知,许多教师都是以教材中的内容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对其他教学资源运用较少,容易导致教学内容不够深入,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在与学生交谈中我们发现,有一些大学生经过阶段性政治课学习,通过浏览教材能自主找到一些关于职业精神的内容,这就说明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材中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間,需要老师努力深入了解和钻研。

2.2 学生对思政课教学中职业精神培育认可度不高

教学中教师要真正贯彻落实“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指导思想。现在的中国大学生们从小生活在信息网络时代,欣然接受了来自于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他们思想活跃、活泼好动、个性鲜明,努力追求个性,可是在职业精神培育的教学中许多思政理论课程教师并没有针对他们的个人特点开展教学,他们对学生身体活动和情感感受的关注程度也不够,使得他们还滞留于被动灌输与接受认知的过程,学生学习兴趣动力不足,对学习的兴趣逐渐减弱。

2.3 思政教师未对教学方式进行深入的探究对职业素精神的培育意识不强

应用型高校思政课教师忽视职业精神培育。通过“课堂上你的老师是否会主动讲授职业精神相关知识”?这项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40%的学生表示“没讲过”,48%的同学表示“偶尔讲授”,这些数据表明,部分教师没有积极主动在课堂上讲授职业精神内容,也没有在课堂上主动去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

2.4 职业精神教学内容规划性不足

应用型院校岗位素质训练的教学内容,不同程度缺乏系统化和创造性。在实践教育中,对职业社会主义文化的教育大多依托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这类课程一般使用了统编课本,课程内容虽然严谨有余,但是不够全面,没有真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课程内容中没有专门诠释职业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的整体课程,教学缺乏针对性,存在局限,导致毕业生在进入职业岗位以后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的现实需求,直接影响到了学校就业率和院校的办学质量。

3 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职业精神的现状分析

3.1 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方面的缺失

现代家庭教育没有与优秀地区企业发展的职业价值观统一,学生容易产生盲从性和强烈的社会反应情绪,抑或是对职业追求的态度不符合公司实际,并不能建立社会上公认的准确职位择业价值观。

3.2 大局意识和团队精神方面的缺失

当代年轻人中普遍存在着重个性自由、较少群体合作的现象,他们更加注重于张扬个性,特别是在步入高校后,开始更加注重独立性与自主权,喜欢我行我素,不大会太积极地和别人协作。很多大学生个人主义问题突出,表现出合作不够,纪律观念不强;看问题不能从大局出发、不能从别人的角度思考;在处理事情时,对自己有利的就做,无利的就不做。

3.3 诚信意识方面的缺失

部分院校中学生的复习风气并不浓厚,考场上舞弊事件频发,愈演愈烈。有的学生费用欠而不缴、学生贷款借而不还。有的学生造虚假信息,骗贫困补助。有的学生把损坏公物视如儿戏,饮水不关龙头,人走不关路灯,上厕不冲洗,在寝室用违章器具等,这些现象屡禁不止。

3.4 专业学习中存在功利性

有些大学生为了追求眼前利益,也有的为了谋求短期利益,在学习动机上更加功利性,而学习者的心理状态上就变得更加急功近利,这些现象导致了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只关注谋生的知识和本领,忽视了知识背后蕴含的理念。这导他们在读书选择上形成了浓厚的功利主义意识,甚至认为高校教育仅仅是为了获取学历证书的跳板。

3.5 对职业精神的认知度低

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普遍不足。很多毕业生有“工作只是谋生的手段,不出差错就行”的观念;还有相当的一些人并不愿意参与到工作团队中,而是愿意独来独往。也有很多正在实习或者就职的人认为,工作不仅是个人生活的基本需要了,更是一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根本,所以在工作中就应该尽心尽力,要能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在整个队伍中的重要意义,还必须把实现整个队伍的目标当成了自己的首要工作。

4 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融入思政教学的模式建构

4.1 优化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不同专业类型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向。如针对文科学生,可针对其成长需求,提供针对性思政知识课程,从思政知识课程中引领他们认识高校文化、行业和名人,并形成高校精神,让他们了解职业文化的意义。老师应成为学生的榜样,在教育活动中利用知识内涵、职业精神等影响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使其认识到职业精神的内涵,逐步养成优秀的职业道德素质。

4.2 强化实践教学,优化考核方式

思政教学开设的自学自讲可以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展开。在设计思想实践性课程选题上,学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特征,设计与增强大学生职业精神素养的教学内容,比如关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内容或关于企业匠人精神的教学内容等;在思想实践性教育方面,可利用学校的暑假到有关公司开展实际调研,或者根据学校学生在公司的实际调研,开学后让学生撰写思政实践性课程报告,既进行了思政实践性教育,也提升了学生爱岗敬业精神。

4.3 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首先,要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线上教育系统中,其功能除思政教学之外,还可以针对各个专业学校发布相关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信息,以实现隐性教育和显性教学的相结合。其次,也可针对其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案例教育,故事教学等,例如在项目中巧妙加入了职业品格教育,让学员可以在探究中体验职业品格的价值。

4.4 加强校企合作,搭建教育新平台

思想教师能够借助学院开发的校企合作这个基础资源,深入学院实践的教学平台,为学生实施引导,丰富理论的知识链条。学校也将根据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要求,把以就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办学方向融入学校思政理论教育活动之中,指导学生根据工作实践,科学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实现学校课程思政教育科学性与专业化相结合,思想理论与实践教育的整合,从而培养学生职业文化素养。

4.5 在坚持教学大纲基本原则的情况下形成符合实践教育要求的教学内容体系

思政教育课一直采用我国统编教材,虽然有其普遍适应性和高度系统性的优势,但如果一味坚持统编本课程体系,不免陷于内容空洞、沉闷的尴尬局面,如果死扣课本反倒影响到学校教学大纲的真正贯彻和实际教学,造成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失衡与错位。所以,课程思政教育能够同时也必须针对所教专业的学生实际情况,以及专业中相应的职业工作群的特点,在坚持教学大纲基本规定的前提下,形成符合学生实际课程要求的教学内容系统。

4.6 将职业教育作为思政课考核体系

通过对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综合考核,能够更有效的体现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的积极性。在评价的内涵构建方面,将学生日常行为、人际交往、工作出勤、遵纪守法以及专业活动、顶岗工作、技术实训活动等情况作为主要评价,并强调学生职业品质的培养。评估方法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应该形成以学生自主评价、同学之间互评和老师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评估系统,反映出学生的缺点及其形成原因,使老师和学生都能够通过评估加以反省,教师指导和鼓励学生主动认识,从而找到自己。

5 应用型高校培育大学生职业精神的意义

5.1 是助推产业转型及发展的必要需求

高等学校,特别是近年来新升本的部分本科院校要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要求,向现代企业成长转型,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重点要靠实现技术创新促进现代企业成长。因为技术创新的基础就在于我国广大中小企业,所以,在我国怎样实现中小企业的创新成长就决定于我国怎样实现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我国中小企业的创新成长主要取决于他们的整体素质能力,即拥有很好的职业技能和优秀职业文化的人才群体。广大中小企业员工应该具备熟练的工作技能和优秀的职业文化,立足本职努力钻研,这正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无限基础,是我国中小企业实现更新发展的重要基础。员工的职业素质也关系到企业的信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员工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一个企业满足市场需求,赢得市场声誉的关键因素。所以,企业在录用员工时,考虑的必备因素就是职业素养。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企业转型升级和成长的需要。

5.2 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贡献巨大原动力

增强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是党的二十大以来所明确的重大任务。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青年是全体中国时代动力军中的一个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团队,最少保守观念,最富有創造力,是继往开来的新一代,当代青年应该责无旁贷地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当代青年是一个精力旺盛、富有创造精神的社会群体。学生们所应该具有的学历、知识、求新的优点,以及对自身缺陷的深刻理解和克服能力,使他们能够发展成为更加符合社会历史需要的、更有潜能和活力的、引领着现代文明发展的新生力量。学生们在校读书时期,应该积极使用优势条件建设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职业文化,朝着德育智育体美劳全面发展努力。

5.3 是新形势下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学生将作为我国新时代的主要建设者和创建者,进而实现以德树人,以德立人的基本要求。

首先,要培育学生职业意识,提高职业能力,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奠定基础。学生只有具有稳定而持久的职业精神,才能产生正确的职业行为,才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其次,要做到对社会有贡献,通过职业活动为社会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在奉献社会的职业活动中实现人生价值。

最后,在思政知识课程教育要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政治灵魂”,在课堂上培养他们的职业理念,强化他们的职业价值观,成为践行立德树人目标的培育地,思政教育课程承载着净化其灵魂的任务,从而在思政治课教材上要突出职业精神教育目标,形成较为完善课程知识结构,使他们形成创新能力的社会观念。

5.4 对个人从业水平和职业成长产生重大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提出了更高要求。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使得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日益增多,竞争日益激烈。经济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竞争,经济发展增加了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对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都在逐年上升,不同学历的学生之间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压力逐渐增大。对大学生而言,为了自己的未来和个性发展,必须提升综合素质。出于上述理由,教育应该紧随经济社会发展大潮流,培育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他们在就读阶段确实没有多少时间提高自身真正的知识水平,经过职业教育,可以让他们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意识,并产生可贵的职业奉献精神。

6 结语

总而言之,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可以使大学生在所从事的行业中体现出更大的价值,更好发展。应用型高校思政教学要高效地支撑技能型人才培育,达到立德树人,为国家培养技能型人才,增强国家竞争力,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齐永芹,陈旭东.思政课教学与“职业精神”培养:理念与路径一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中國职业技术教育,2020,(08):4246.

[4]蔡虹,杨珊.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融合的路径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19):4648.

猜你喜欢
职业精神思政教学应用型高校
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探讨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现状及其对思政教学促进作用分析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探析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高职实践教学的多重关系研究
论体育传播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