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对提升当代领导干部道德创造力的启示

2024-01-27 19:17陈承达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3期
关键词:知行合一领导干部

陈承达

摘 要:知行合一思想是王阳明心学思想中最具特色的内容,是其基于人生历程体悟所阐发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包含着“一念发动即是行”“知行并进”以及“知而必行”等内容。对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意义和价值进行分析和研究,对提升领导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道德创造力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关键词:道德创造力;知行合一;领导干部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3.030

0 引言

道德创造力是主体创造性的解决道德冲突与困境,更好實现社会发展的能力,是道德能力发展的较高阶段。当前我国正在全面转型与深化改革的进程之中,这不仅使得政治、经济、法律体系等产生变革,同时也造成了道德观念或评价标准的更替。道德困境在新旧道德观念、中西价值的并存与冲突中得到突显。领导干部作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领导主体和重要力量,承担着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责任,他们必然要面临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道德困境,必须处理错综复杂的道德问题,这就需要他们不断提高自身道德创造力。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中“一念发动即是行”“知行并进”以及“知而必行”的思想能够从心念意识、行动实践等方面为主体道德以及各项能力的发展提供一定助力。经过分析和转化也能对提升领导干部的道德创造力有一定启示意义。

1 “一念发动即是行”思想对发展领导干部道德创造力的价值

“一念发动即是行”是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从其含义来看,它体现了主体意识与道德修养之间的关联性,具有引导主体从心念思想处省察克治,推动其道德能力形成和发展的价值意义。

一方面,王阳明认为世人的念头意识与现实活动难以分开,对人格成长有着巨大影响。他说:“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在王阳明看来,世之学者由于将知与行分作两件事,因此在不善之念产生时,无法加以省察克治,不能意识到自身活动的整个过程实际上是心念意识到行为活动的整体统一。这显然是从知与行的一贯性上来理解的,突显出心念动机对于主体道德活动与修养的重要影响。在此认识的基础上,王阳明也极其注重对百姓进行思想意识教育,如他劝谕民众:“彼一念而善,即善人矣;毋自恃为良民而不修其身,尔一念而恶,即恶人矣;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尔等慎思吾言,毋忽!”

另一方面,王阳明这一思想仅对恶念与恶行适用,它强调主体要对恶念加以省察克治。有诸多学者都对此作过论述,如陈来先生就敏锐指出“一念发动即是行”对善念而言并不适用,他提出仅停留于意识的善就是王阳明所批判的“知而不行”,认为这一思想只适用于去恶。也就是说,这一命题对善念来讲,将意识的善与生理行动上的善相等同,这并不符合王阳明的本意,同时也会有销行入知之弊。陈立胜先生说:“既要维持阳明‘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命题的有效性,又要避免上述‘后果很严重’之指责,看来,一个可行的办法即是对‘一念发动处’之‘一念’加以限定,即‘一念’之‘念’仅限于‘恶念’。”结合诸位学者的观点来看,窃以为这一命题或有着“不善之念才是行”的规定性,这一命题之提出或是因为他注意到了在现实生活中不善之念更易转化成恶果,对人们的道德活动及道德成长更具恶劣影响的缘故。由此而言,这一思想实际上体现出王阳明对恶知与恶行之间关联性的敏锐认识,其目的在于号召世人对邪思恶念加以警惕,根绝意识层面的不良动机,最终实现其道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那么该如何从起心动念处觉察恶念呢?王门四句教已经给出答案:“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认为人的良知便是判断善恶、邪正的试金石。所以想要去除恶念,就需要在自身起心动念之际以良知考察观照,将恶念在萌动之初就加以克除,不给其潜藏于心最终化为恶果的机会。

上述思想显然可以为领导干部发展道德创造力提供某些启示。

第一,领导干部必须克除不善之念,端正思想动机。首先,从道德创造力自身来看,它是道德主体以求善为最终目的,整合并超越原有的道德观念或道德规范,新颖、独特地解决道德问题的能力。这一能力其实就是主体依循善的价值对道德进行整合、创新的能力,这无疑需要主体有着善的思想意识。从一般意义上讲,如王阳明所说“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因此只要是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在不同程度上都会受到邪思杂念的影响。而主体的心思念头一旦为邪思杂念所影响或占据,道德能力便可能走向滑落,道德创造力也自然会消退甚至消解,所以就需要领导干部把好思想意识大关,自觉做到正心克念。

第二,发展道德创造力也需要培养领导干部的善思善念。意念、动机作为隐性实践的开端,无疑对显性实践的发展方向有指点、牵引的作用,因此就需要重视对领导干部善念的培育。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应该树立理想信念、坚持人民立场、坚定党性原则,从而更好发挥道德创造力。同时也要加强对领导干部“共情能力”的培养,为发展道德创造力提供心理与情感基础。

2 “知行并进”思想对发展领导干部道德创造力的价值

王阳明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在他看来,真切而笃实的知自然会产生行为实践,如果主体在行为实践中细心体察感悟,便又会产生出新的知,二者合一并进、交养互发,共同为主体能力的提升提供助力。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从修养道德的角度来看,王阳明认为道德之知只有通过行与知合一并进才能不断发展。他说:“人若真实切己用功不已,则于此心天理之精微,日见一日,私欲之细微,亦日见一日。若不用克己工夫,终日只是说话而已,天理终不自见,私欲亦终不自见。”这是说,人如果真实切己的不断用功,那么他对天理精微之处的认识就会一天比一天深入,对私欲的不易察觉之处也会一天比一天认识透彻。而如果终日只是口语言说的话,最终也不能认识清楚天理和私欲。这无疑说明主体的道德水平是在日渐一日的知行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他进一步指出世人获取天理“如人走路一般”,只有真实走一段,才能真正了解一段路的情况,才能逐渐到达想要去的地方。知与行总是协同并进、共同发展的。由此而言,知与行是主体道德修养过程中的一体两面,没有先后之分,共同为人们获取天理、发展道德提供助力。

二是从日用常行的角度而言,王阳明认为现实生活之中的认识和经验也需要通过知行并进获得发展。例如“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学射,则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学书,则必伸纸执笔,操觚染翰。”等句都体现出这一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推阔。从其一生的经历与成就来看,没有经历过去任侠、骑射、词章、佛老的“五溺时代”,没有格竹的失败,没有仗义执言而遭贬谪的危难,就没有王阳明对事事物物的思考与创新,就难能济世安民、匡扶社稷,更形不成“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圣贤人格。总之,在王阳明那里主体的各项能力都需要通过“知行并进”来提升。

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深化改革,政府承担着比以往更多、更复杂的职能。随着改革深入,利益格局亦发生变动,道德冲突与困境越加激烈,领导干部更是直接处于道德困境之中。基于此,我們有必要吸取知行并进这一思想,为发展领导干部道德创造力找寻经验借鉴。一是领导干部要坚持在具体的道德情境中检验并发展自身道德创造力。由于创造活动本身就是实践活动。道德创造就是在道德主体与客观对象(或环境)相互作用的道德实践中实现的,因此,道德创造力的发展也必然需要通过领导干部的实践而达成。二是领导干部应该坚持“以知带行,以行促知”。思想引领行动,行动深化思想。领导干部需要不断以理论武装头脑并积极实践,在深层的道德触动之中找寻自身不足,强化自身道德创造力。

3 “知而必行”思想对发展领导干部道德创造力的价值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中最突出的部分便是对“行”的重视,他清楚地意识到主体之“知”只能通过“行”来成就。表现在:

一方面,从道德修养的角度去讲,他认为道德之知只有通过行才能成就。

首先,王阳明反对世人冥行妄做,强调“知而必行”。在回答徐爱的疑问时,王阳明就作出“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的论断,这实际上是在以主体真实的生理动作来定义“知”,将行作为“真知”的确证。也就是说,在王阳明看来,有知必然要有行,无行便是空知、假知,道德之知如果为真,那么也必然会伴随道德行动。

其次,王阳明反对道德修养过于依赖于静,认为这样反而更容易藏匿私欲,因此他特别提倡要在动时克己,强调在行为处事中进行省察克治。如王阳明所言:“闲时讲学何用”“君子之学,何尝离去事为而废论说?……正所以致其本心之良知;而非若世之徒事口耳谈说以为知者,分知行为两事,而果有节目先后之可言也。”君子之学必须以行成就,致其本心之良知亦需要切实的行动,人们只有在事事物物上着实躬行才能去恶存善而渐致其知。正如吴光先生所指出:“知行工夫中‘行’的根本目的,是要彻底克服那‘不善的念’而达于至善,这实质上是个道德修养与实践的过程。”蕴含着克除私欲,着实践履“善知”的功夫,以此而言,“行”确为主体道德成长的关键。

另一方面,从日用常行来看,王阳明认为人们需要通过实践去获得对事理的认识和处事办法。如陆澄问道:“圣人应变无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王阳明回答道:“如何讲求许多?……周公制礼作乐,以文天下,皆圣人所能为。尧、舜何不尽为之,而待于周公?孔子删述六经以诏万世,亦圣人所能为,周公何不先为之而有待于孔子?是知圣人遇此时,方有此事。”王阳明认为事变不是预先讲求来的,而是需要人们亲历于事件之中得来的。同样的问题在《答顾东桥书》一文中体现得更为明显,王阳明批评顾东桥“节目时变必待学而后知”“处常处变,必须讨论是非,以为制事之本”的观点,认为“大舜不告而娶”“武王不葬而兴师”等事为也是他们在具体的事物之中以己心良知作出权衡之后的结果,而不是悬空讨论、按部就班。这也体现出儒家的经权智慧。正所谓“义理,无定在,无穷尽”,王阳明认为人们所面临的问题难以捉摸,事先讲求的道理在世事变幻之中还是会存在疏漏。所以他告诫后世学者不要凭空去讨论一些问题,更不要把讨论结果作为处事的准则。具体问题之解决或事理之认识可以并且只能放到实践过程中来完成。

这种思想也能够为领导干部发展道德创造力提供启示。

第一,领导干部应该吸取真知必要真行的思想,坚持将自身道德创造能力落实在实践之中,使之充分得到印证,从而为这一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第二,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看,人们在一些时候即便在头脑中知道了符合道德情境的最佳选择与方案,还是会因为受到私欲杂念的牵绊而不能落实。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吸取王阳明知而必行的思想,将善知、善念化为实际行动,与私心、私欲作斗争。在克除私欲障碍,坚持善知善行的过程中,逐渐提升自身道德创造力。

第三,领导干部需要做到持经达变,坚持在道德困境与冲突中锻炼自己的思维意识,提升自己对道德问题的洞察能力、把握能力,在坚守法律和道德的基础上解决道德冲突。

4 结语

“知行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着崇高的生命境界和丰富的实践智慧,是中国优秀文化和精神遗产之一,其在当代仍有思想、价值、理论上的有效性。“一念发动即是行”蕴含着心念意识对主体道德能力发展的先导意义,“知行并进”与“知而必行”彰显出知与行之间的深刻关联,明示了主体各项能力的发展必须通过现实实践来达成。这些都能为当代领导干部提升道德创造力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启示,有助于领导干部解决社会道德问题与困境,进而实现社会整体向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鄯爱红.政德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2019,(03).251:220;220221.

[2]陈荣捷.传习录详注集评[M].重庆出版社,2022:272;150;88;88;33;156;33;169;57;163.

[3](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M].中华书局,2015:727.

[4]陈来.有无之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7.

[5]陈立胜.入圣之机:王阳明致良知工夫论研究[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107.

[6]徐燕.道德创造能力及其培养[D].浙江师范大学,2006.

[7]吴光.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3(01):2932.

[8]王剑.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重释[J].中华文化论坛,2016,(08):7783.

猜你喜欢
知行合一领导干部
加强干部考德 注重领导干部德行建设
参加体育运动对改善领导干部“亚健康”状态的积极影响
领导干部如何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