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带豆娘鱼形态特征及其生物学指标分析

2024-01-27 07:08劳智鸿黄小林杨育凯
科学养鱼 2023年12期
关键词:豆娘侧线珊瑚礁

劳智鸿,黄小林,李 涛,黄 忠,杨育凯,舒 琥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深圳试验基地,广东 深圳 518121;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300;3.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五带豆娘鱼(Abudefduf vaigiensis)隶属雀鲷科、豆娘鱼属,又称条纹豆娘鱼、惠琪豆娘鱼、五带雀鲷,俗称厚壳仔,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海域,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南海,常年栖息在沿岸礁石与珊瑚礁之间。雀鲷科鱼是珊瑚礁鱼中数量最多的种类,与海葵有共生关系,常被作为观赏鱼养殖。近年来,世界各国不断加大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通过建立珊瑚礁保护区和采用人工修复等手段,有效保护珊瑚礁资源及生物多样性。五带豆娘鱼作为一种生活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中数量较多的鱼,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护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关于五带豆娘鱼的研究较少,如Pashchenko I N等(2019)研究了其嗅觉的结构,国内研究仅在鱼类志、观赏鱼和海钓等资料中有提及。笔者对五带豆娘鱼的外部形态和部分生物学性状进行了观察与分析,旨在为人工繁育、养殖和资源保护等提供基础资料。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材料

试验用鱼取自深圳大鹏澳海域,并暂养于海边网箱,总数100 尾。饲养1 个月后,存活80 尾,存活率80%。随机从网箱中选取活力好、体表无伤的个体40 尾进行观察、形态测量、计数和解剖分析,试验鱼全长58.0~76.1 毫米/尾,体质量8.52~17.73克/尾。

2.试验方法

使用麻醉剂丁香酚将五带豆娘鱼麻醉至不动,用吸水纸吸干鱼体表面水分。

测定可数性状:采用传统形态学的测量方法,对每尾鱼的侧线鳞、侧线上鳞、侧线下鳞以及鳍式进行计数。

测定可量性状:用精度为0.01 克的电子天平测定每尾鱼的体质量,用数显游标卡尺测量每尾鱼的全长、体长、体高、体宽、头长、头高、眼后头长、吻长、眼径、尾柄长以及尾柄高,精确至0.01毫米。

鳞片观察:用镊子在靠近背鳍位置取鳞片数枚,置于OLYMPUS-SZ61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

内部器官观察:解剖后取出鱼鳃计数第一鳃弓外耙齿数,取出内脏后观察形态、称量内脏重以及测量肠道长度。

二、结果

1.外部形态特征

五带豆娘鱼体形呈卵圆形,侧扁,背缘弧度较大。头尾呈暗灰色,躯干呈黄色,背部到腹部黄色渐淡至白色。体两侧各有5 条黑色横带,第1 条位于鳃盖后缘,与胸鳍端部对齐;第5 条位于尾柄基部,横带宽度比间隔略窄。头小、眼大、吻短,口端位,无口须,吻长短于眼径(图1)。侧线明显,弧度与背缘相近。背鳍连续,起始于第1 条黑带,终止于第4 条黑带,分为前后两类,前者短而硬,后者长而偏软。胸鳍侧位,位于鳃盖与第1条黑带边缘交界。腹鳍胸位,起始于第1条黑带后侧边缘。臀鳍位于第3、4 条黑带之间。尾鳍呈V形。

图1 五带豆娘鱼形态性状测量示意

体被较大栉鳞,头背部鳞片向前延伸至左右鼻孔之间,眶前骨无磷,鳃盖骨被鳞,光滑无锯齿。每个鳞片表面分为4个区域,即埋在皮肤内的前区,露在皮肤外的后区以及上、下侧区。鳞片前区平截,具放射状辐射沟,起始于鳞焦,前区边缘呈波浪状。鳞片后区有分层结构,边缘具栉齿。鳞焦偏于后区,具有无规则花纹。

2.内部器官形态

五带豆娘鱼胃发达并呈卜形,胃壁厚,贲门部、幽门部和盲囊部分界明显,贲门部较幽门部长;幽门盲囊3 个,粗大,呈管状,直径逐渐变小;肝脏黄色,胆囊呈纺锤形,墨绿色,胆囊壁较厚,胆管较短,连接肝脏与胆囊。肠中等长,前粗后细,肠体比(RGL)为(1.41±0.21)∶1。脾脏为椭圆形,呈深红色,位于肠中段。性腺为两个长椭圆形结构,呈半透明白色。

3.可数性状分析

五带豆娘鱼部分鳍条可数性状为:背鳍XIII11~13,胸鳍Ⅰ14~18,腹鳍Ⅰ5,臀鳍Ⅰ-Ⅱ9~12。其中背鳍和胸鳍的硬鳍条数量稳定,软鳍条略有变化;腹鳍条的数量稳定。侧线弧形向上,侧线鳞20~23,平均值21.7;侧线上鳞稳定,为5,侧线下鳞8~10,平均值9.75。第一鳃弓外耙数21~26,平均值23.8。

4.可量性状分析

五带豆娘鱼全长为体长的(1.33±0.02)倍;体长为体高的(1.83±0.07)倍、体宽的(5.96±0.34)倍、头长的(3.39±0.16)倍、尾柄长的(6.91±1.04)倍;头长为头高的(1.23±0.10)倍、吻长的(5.19±1.15)倍、眼径的(3.30±2.5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87±0.09)倍。全长/体长的变异系数最小(1.78%),表明其变动的范围最小。尾柄长/尾柄高的变异系数最大(11.46%),表明其变动的范围最大。

5.相关性分析

五带豆娘鱼的肥满度(CF)为(0.046±0.003)克/厘米3;肠体比为(1.41±0.21)∶1;脏体比(VSI)为1∶(5.22±0.06)。测得的五带豆娘鱼形态指标与体长间均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全长、体质量、体高与体长间的相关性很高,而吻长与体长间的相关性很低。

三、讨论

1.外部形态特征

形态特征与鱼差异性的摄食生态习性相适应(张缓缓等,2015)。五带豆娘鱼体长为头长的(3.39±0.16)倍、体宽的(5.96±0.3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87±0.09)倍,与形态学观察得到头小、鱼体侧扁、尾柄短而粗的形态特征一致,同时又与其能够快速游动的行为特征相对应。鳞片为栉鳞,大而坚硬,形似方形,与黄建生等(2015)展示的鲬腹部栉鳞形态图相似。鱼鳞不仅作为形态学鉴定的重要材料,其轮纹特征也是鱼体生长与生活环境史的重要记载部分。

五带豆娘鱼体长与体质量的拟合方程为:y=0.5611x-23.773, R2=0.9013; 相 关 系 数 为0.949,表明体质量与体长呈线性相关。

2.内部形态特征

目前,对雀鲷科、双锯鱼属鱼的研究已比较深入,包括人工繁育技术、饲料对生长的影响以及环境因子对生长代谢的影响等,但关于豆娘鱼属鱼的报道几乎没有。本研究对五带豆娘鱼的消化系统生物学指标进行测量,包括肥满度、肠体比和脏体比等,这些指标在鱼的营养与饲料学上有重要意义。肥满度可以用来反映鱼生长的营养状况以及鱼群饵料保障的丰歉;脏体比反映鱼体内脂肪积累量的多少,主要受鱼的种类及摄食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在鱼的营养与饲料学研究中,脏体比常用来反映某营养物质对养殖鱼脂质代谢的影响。

肠道是鱼吸收营养物质的重要场所,肠体比是使用最广泛和实用的消化道参数之一,其大小与鱼的食性密切相关,一般肉食性鱼肠体比最小,植物食性鱼肠体比较大。潘黔生等(1996)对6种有胃真骨鱼消化系统进行了比较解剖研究,其中乌鳢、鳜和黄鳝是肉食性鱼,肠体比为(0.40~0.66)∶1;而杂食性的鲤鱼和草食性鲩鱼的肠体比分别为(1.64~2.45)∶1 和(2.29~2.54)∶1(林浩然,1962)。五带豆娘鱼的肠体比为1.41∶1,大于肉食性为主的鱼,接近于杂食性鲤鱼的肠体比,这可为进一步对五带豆娘鱼饲料营养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猜你喜欢
豆娘侧线珊瑚礁
终于等到你!ATOLL(珊瑚礁)ST200流媒体播放机、SDA200流媒体播放/功放一体机
珊瑚礁世界的鱼儿
豆娘
图片背后的故事
跟踪导练(三)3
夏日田野的精灵
关于侧线股道LKJ数据的编制
捉迷藏
砗磲采挖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破坏——以西沙北礁为例
哈大铁路客运专线18号无交叉线岔调整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