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农牧业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2024-01-28 03:53张宇佳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23年6期
关键词:农畜产品全旗农牧业

张宇佳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1)

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国家交给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大任务”之一,关乎国家粮食和重要农畜产品供给安全。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东西距离长,农牧业受自然和社会因素综合影响,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应当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立足本地区农牧业资源优势,优化布局和生产结构[1]。因此,客观分析地区农牧业生产的优势和劣势显得尤为重要。

1 兴安盟科右前旗农牧产业发展现状

1.1 科右前旗自然资源优势

科右前旗位于兴安盟中西部,地处大兴安岭南麓,由低山、浅山、丘陵和河谷冲积平原4 种地貌类型组成。科右前旗处于北纬46°黄金奶源带,是传统的农牧业大旗,也是世界公认的“最佳养牛带”“黄金玉米种植带”和“寒地水稻种植带”。

科右前旗农牧资源丰富,发展农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2021 年,全旗耕地面积38.4 万hm2,林地面积47.6 万hm2,草牧场面积75 万hm2,属山地草甸草原,森林覆盖率为25.97%,草原植被盖度为75.3%。水利条件优越,境内有归流河和洮儿河流经,有东北四大水库之一的察尔森水库,水资源总量18.89 亿m3,其中地下水3.07 亿m3,地表水平均总量17.61 亿m3,约占兴安盟水资源总量的1/3。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拥有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乌兰河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地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4.2 ℃,无霜期130 d,平均降雨量450 mm,雨热同期,四季分明,但南北部温差大,南部气温高于北部,无霜期北长南短,降水量南多北少,呈现出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风能资源富集,年日照时数在2 000 h 以上,处于全国划分的太阳能资源二类地区。

1.2 社会资源优势

社会资源指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因素中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主要有人口、劳动力、科学技术和技术装备、资金、经济体制和政策及法律法规等[2]。因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故主要针对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劳动力、农业机械、农牧业科技、交通区位和品牌建设等社会资源投入现状进行分析。

1.2.1 劳动力资源丰富,机械化水平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人口不断减少,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2021 年,全旗乡村劳动力资源数约16 万人,处于全盟旗县市第2 位,仅次于扎赉特旗,从事农业人员约12 万人,劳动力资源丰富[3]。科右前旗农牧业机械总动力居全旗第2 位,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由2012 年的73.2%上升至88%,涉及耕种、排灌、收获和畜牧养殖各环节。

1.2.2 农业科技支撑水平不断提升。全旗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耕地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和保护性耕作,推动残膜离田、增施有机肥等保护耕地举措与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挂钩面积逐年增加。2022 年,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5.4万hm2、深松作业4.3 万hm2和高标准农田11.1 万hm2,打造绿色高效增粮示范基地0.35 万hm2[4]。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建设集科技示范、科普教育、观光旅游和产品销售多维运营模式的农业科技园及以奶业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牧业产业园。打造集约化设施育苗基地,建设奶牛、肉牛、肉羊和生猪等规模化养殖场,预计到2025 年,设施畜牧业养殖比重可达78%。在科技人才培养上实施“晓景”京蒙1+2 帮带计划和百企连“晓景”行动,开展新成果、新技术指导培训,建立区级、盟级和旗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等科技人才队伍力量,做好服务“三农”工作。同时,强化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培育,建立龙头企业引领、农牧民合作社和家庭农牧场跟进以及广大农牧民参与的产业化联合体,培育壮大农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此外,还通过建立科技小院和教授工作站,加强与中国农业大学等国内重点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为养殖户和企业提供技术指导,更新发展理念,提升农牧民的科学技术素养。

1.2.3 交通区位优势显著。科右前旗交通便利,作为科尔沁、呼伦贝尔、锡林郭勒和蒙古国4 大草原中心地带,内联东北、外接蒙古国,是国家实施向北开放战略和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是乌—阿—海—满黄金旅游线路和乌拉盖—霍林河—阿尔山旅游富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旗域内国道302、207、111、省道203、霍阿一级路、乌新高速、乌白高速、白阿铁路与乌锡铁路贯穿全境。通用机场已完成项目选址,距乌兰浩特机场14 km、火车站10 km,这加速了科右前旗与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呼和浩特和长春等重要城市的互联互通,形成了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便于农畜产品的输出和对外贸易往来。

1.2.4 农牧业品牌培育成效显著。近年来,科右前旗依托“兴安大米”“兴安牛肉”“兴安羊肉”等地标品牌,加快农牧业品牌培育。“科右前旗草地羊品牌”已成功认证全国名特优新产品。全旗以“三品一标”为抓手,目前已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 项:俄体粉条、归流河酒及巴达仍贵大米。有“两品一标”农产品129 个,名特优新产品24 个,良好农业规范认证3 家企业的3个产品。注册商标1 580 件,企业1 066 件,农民专业合作社297 件,个体及个人217 件,其中有641 件为农畜产品商标。已完成“三品一标”认证企业共60 家134 个产品。其中绿色食品认证企业42 家,产品93个;有机农畜产品认证企业15 家,产品38 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3 个,认证名特优新产品11个,预申报绿色食品认证10 家企业,中绿华夏有机认证1 家企业,农产品地理标志2 个产品,名特优新产品7 个,良好农业规范企业3 家[4]。

2 科右前旗农牧产业现状分析

2021 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为114.2 万元,其中农林牧渔总产值62.9 万元,居全旗国民经济行业产值之首[2]。可见,农林牧渔业是全旗的支柱性产业,对于巩固脱贫攻坚和增加农牧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1 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

全旗主要种植玉米、水稻、小麦、马铃薯、甜菜、杂粮和杂豆等。

2.1.1 大豆、玉米。2022 年全旗播种玉米20 万hm2,大豆3.7 万hm2,水稻0.9 万hm2,小麦0.3 万hm2,其他粮食作物0.9 万hm2。围绕粮食安全、大豆扩种和种业振兴等重点任务,大力发展大豆、水稻、牧草及中药材种植等产业。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2022 年带状复合种植0.4 万hm2,新品种示范推广0.4 万hm2。完成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试点任务,试点工作达到了“三最”,即种植面积最大(全国占比78%,全区占比85%)、农户主体最多(全国占比60%)、试点模式最全(唯一包括清种玉米、清种大豆和带状复合3 种种植模式)的旗县。转基因玉米平均增产14.7%,转基因大豆平均增产18.3%。

2.1.2 稻米产业。全旗拥有水田0.87 万hm2,其中有机、绿色认证面积0.48 万hm2,年生产水稻7 万t。依托“兴安盟大米”区域公用品牌,从种植面积规模化、生产管理标准化、稻谷加工产业化和销售网络立体化等“八化”入手,不断延伸产业链,建成以察尔森—巴达乃贵一体化水稻观光园为核心的稻米产业区,认证“三品一标”产品15 个,实现水稻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2.1.3 牧草产业。全旗共有各类草种44 科124 种,发展人工种草3.3 万hm2,多年生人工种草面积1.2 万hm2,是全国最大的羊草适宜性生长区。

2.1.4 林果和中草药产业。以优质沙果、“高酸一号海棠果”等优势特色林果为重点,发展林果面积1.5 万hm2,盛果期面积0.3 万hm2,年产量1.2 亿kg 以上。大力发展直播栽培和育苗移栽等技术。目前已实现苍术、赤芍等11 类大宗野生中药材的人工栽培,全旗中药材种植面积达0.7 万hm2,年产量达16 万t,全产业链年产值近20 亿元。

2.2 创新畜牧业发展模式

科右前旗作为传统的农牧业旗,主要发展肉牛、奶牛、肉羊和生猪产业,以养殖企业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行标准化养殖方式,推动养殖方式转变。目前,全旗牧业年度牲畜存栏450 万头(只)以上,其中,肉牛存栏32 万头、奶牛存栏6 万头、肉羊存栏384 万只,生猪存栏23 万头,其他牲畜存栏5 万头。全年实现奶制品产量1 000 t。在肉牛产业方面建立“规模养殖为核心,分散养殖为补充,农牧民普遍参与”的肉牛产业发展模式,推进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实施肉牛倍增行动,整村推进、家家户户养殖。在奶牛产业方面建设万头以上规模牧场,预计年产奶量达40 万t。以永润兽类、草原兴牧为龙头,14 家小冷库为补充全旗动物屠宰加工企业网,预计年屠宰加工能力达到400 万只以上。同时,草牧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有序推进,全年消纳秸秆125 万t,转化利用率达90%以上。种植中科羊草533 hm2,年产优质牧草5.1 万t。阿力得尔草产业园区一期投入运营,引进蒙草、蒙树及草都等7 家国内草业龙头企业,“立草为业、草牧并举、草畜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3 农牧业产业劣势分析

3.1 农药、农膜等化学品投入量较大

2021 年,全旗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24 万hm2,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量)约5 万t,每公顷用量208 kg,较2015 年减少3 万t,但农用塑料薄膜量不断增加[5],目前居全盟首位,其中地膜使用量892 t,地膜覆盖面积达1.5 万hm2;农药使用量也有所增加。农药、农膜的长期过量使用对耕地质量、农业生产和人居环境造成危害。

3.2 产业链条短,农牧产业动能有待增强

全旗玉米、肉羊等产业仍然处于买原粮、卖原羊的境地,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足50%,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牧民总产值比不足0.4∶1。主要农畜产品仍然以低端粗加工为主,农畜产品品牌建设起步晚。全旗虽然有17.1 万hm2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但没有知名的农畜产品品牌。品牌效应不明显,农畜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新型经营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农牧业产业规模化发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4 发展对策

4.1 持续推进产地环境净化,提升耕地质量

首先要从制度层面建立健全农药、农膜管理制度,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及使用者的义务,明确回收、处理和再利用的具体要求,防止农业面源污染。其次要开展“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膜提效、控水降耗”四控行动,加大耕地轮作、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力度。最后要探索“秸秆变肉”“沃土还田”等技术路径,开展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工作,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与残膜离田任务挂钩机制。

4.2 凝聚发展动能、全力以赴推进种业振兴

依托自治区级制种大县基础,积极申报国家级制种大县,将科右前旗科尔沁镇打造成大豆制种特色产业强镇,打造玉米、大豆生物育种生产基地和关键技术输出基地。围绕养殖业强化核心育种场管理,持续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4.3 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增强畜牧业发展新动能

推进农牧业科技创新,推广“牧繁农育”技术,提高牛羊就地育肥能力。鼓励引导农机生产企业加大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研发创新力度,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在牧区持续推动草畜一体化发展,推广草原半舍饲养殖方式,提升天然草场自然修复能力;在农区扩大粮改饲政策的覆盖面,建设一批以粮饲兼用玉米为主、专用青贮玉米为辅的玉米生产基地,鼓励生产优质饲草。

4.4 推动农牧业规模化发展

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畜产品加工向精细化、绿色化、品牌化及高端化转型,提升产地初加工能力,促进“运畜”向“运肉”转变。建好健全产业链,大力发展玉米、大米、肉类、中药材和沙果等重点产业精深加工,促进农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并加强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以“农田到餐桌”“草原到舌尖”为目标,建设大型冷链物流产业园区,打造全旗农畜产品市场输出、配送核心,创建在线冷链信息公共服务资源交易平台,对符合申报条件的冷链物流项目积极争取国家预算内资金和政策支持。

猜你喜欢
农畜产品全旗农牧业
喀喇沁旗气候资源分布特点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
鄂托克前旗林业和草原局开展退化林摸底调查工作
“无人机放牛”让农牧业走在时尚前端
内蒙古农牧业生产资料股份有限公司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奋斗在一线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研讨
第2届中蒙博览会国际绿色农畜产品展在呼和浩特市隆重举办
西藏农畜产品产业化现状与发展对策
西藏农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需求趋势研究
杭锦旗:系列“微”党课初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