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成效

2024-01-28 09:05陈贤博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学院

陈贤博

(汕头技师学院,广东 汕头 515031)

0 引言

在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方面,国家陆续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一系列文件[1]。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强调,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党的二十大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2]。如何推动产教融合,成为时代赋予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新命题。

产教融合作为衡量职业教育改革成效的重要内容,它能使“产”“教”两者优势互补。在当前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本文通过总结某高职院校近年来产教融合的实践经验,提出产教融合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型,论述该模型的核心功能和该模式下学院开展产教融合取得的成效,以提升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水平。

1 产教融合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产教融合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关注“产”,又要结合“教”。近年来,学院以“强技能、促就业”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积极构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从中提炼出“一体、两制、三建、四融、五育”的人才培养内核,持续推动产教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1 搭建学院一体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群

学院对顶层进行设计,设立产教融合中心管理部门,创建产教融合体制机制、产教融合整体框架结构等,制定产教融合建设与实施方案、具体教学实施方案、校企合作工作评价方案、阶段性合作情况汇报方案等,初步搭建学院一体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群。

1.2 落实“校企双制”办学制度

为落实“校企双制”办学制度,确保学院培养计划、专业设置符合企业需求,学院积极主动协调企业,组织行业专家进行论证,共开展论证会二十多场,与十多家企业共同制定专业建设计划、教学计划。

学院实施“校企双制”办学制度,带领学生实地参观企业,了解企业的运营情况、岗位设置、用人需求,引导学生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同时,从企业引进人才,在学院课程中增加企业课程,并与学院的一体化课程进行有机融合,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目前,学院与当地多家著名企业和上市公司进行合作,共开设27 个产教融合定向冠名班,聘请合作企业兼职教师26 人。实现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和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点对点实践学习。目前,“校企双制”班已培养880 名学生,向合作企业输送104 位优秀毕业生,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经调查,企业对人才培养合作情况的满意度高达95%。

1.3 校企共建教学环境

丰富实训基地群产教融合形式,注重“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合作。学院积极向省政府申请建设资金,由相关企业选派驻企教师,提供培训教程。政府、企业和学校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目前已建成粤东首个民用航空职业技能培训学院,累计培养536名航空服务、飞机维修人才。

学院联合57 家企业成立汕头地区首个产教联盟,目前该联盟企业成员和学院共建26 个校外实训场所。实训场所以联盟企业的生产车间、办公场所为主,由学院派专业教师和班主任到现场协助企业导师管理和培训学生。

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学院成立专项资金,聘请20 位企业优秀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担任教学管理人员,并采用企业教师轮流驻点的方式,为企业教师提供校内办公场所,解决企业教师工作不稳定的问题。制定鼓励机制,邀请校内外教师共同合作开发课程,从合作企业真实工作情境中提取典型工作任务,不断更新丰富学习资源库,使得学生的技能培养更符合企业需求。

1.4 校企共同培养专业人才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把握各个行业最新动态,培育契合产业、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3]。在人才培养计划和专业设置方面,学院紧密联系企业,共同进行课程开发,结合本地区产业和行业岗位特点,打造适合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实现岗位和课程的融合。利用各方资源优势,校企共同开展一体化真实生产项目教学,赛课融通,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参与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打通企业为学生提供职业技能认定服务的通道。

校企共创技能大师工作室,为技能大师提供全方位支持,将大师工作室真正打造成优秀学生培养的“孵化器”,吸纳优秀学生进入工作室进行技能实践,有效提升学生技能,目前学院已建成2 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 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6 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1.5 校企共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学生的关键能力和优秀品格[4]。学院在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同时注重培育学生的关键能力,通过定期开展校企合作座谈会,结合本地高职院校学生学情,提出符合区域行业发展的学生关键能力成长指标,形成人才关键能力树。能力树的组成部分包括追求卓越、精湛技艺、沟通与合作、团队合作精神、工匠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等关键能力和工作态度指标。在产教融合课程中加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核心职业素养和工作适应能力,得到了合作企业的好评。

2 产教融合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

2.1 实现产教融合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目前学院与本地某上市企业开展了为期26 年的产教融合合作。在该模式的引领下,双方合作从单纯的人才培养输送逐渐深化到校企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如今,校企双方已在专业教学、学生培养、招生就业等多个维度上成功进行了合作。

学院与本地某企业合作开设了“校企双制”冠名班,已成功培养了6 届毕业生。企业为班内优秀学生提供专项奖学金和“传帮带”奖学金,鼓励学生提升专业技能水平,企业教师积极为学生传授工作经验。在该公司的员工组成中,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占有较高比例,校企融合成效显著。

学院与本地优质企业形成了长期、深入的合作,形成了稳定的人才输送渠道,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优质人才,保证了产教融合的系统性、连续性。

2.2 实现专业学习和行业需求一致

在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学院与广州某维修工程有限公司、广东某航空地勤服务有限公司等企业深入开展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探索,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招生计划和培养计划,共同开展专业建设,解决了以往校企合作中学生专业学习和行业需求不匹配、课程设置岗位与实际不一致的问题。

学校教师与企业工作人员进行深入沟通,对企业岗位需要什么技能人才、企业对员工有什么要求等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使得产教融合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更加科学、合理。

2.3 实现学生个人发展需求与能力素养的同步提升

学院与当地某时装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汕头高新区纺织服装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培训基地配有25部衣车供实习学生使用,并为实习学生提供占地面积为300 m2的培训场地。同时,校企双方共同建设培训师资,进一步细化对实习学生进入企业后的发展路线规划,包括管理路线、业务路线和技术路线,制定详细的培训安排和考核计划。

通过详细的职场路线规划,为学生的职业能力成长指出了明确、可行的方向和路径,满足了学生的成长需求。在汕头市“三新两特一大”产业技能大赛中的服装制版师项目比赛中,纺织服装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培养的3名参赛学生分别取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1 项、优秀奖1 项的优异成绩,校企共同选派学生参与行业技能竞赛,与企业选手同台竞技,使学生的能力、素养得到较为明显的提升。

2.4 实现专业建设与教学教研更加深入

学院通过专业教研组长与企业技术能手定期交流等多种方式,与相关合作企业深入开展专业建设。其中,室内设计、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一体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制冷设备运用与维修这5 个校企共建专业获评省级重点、特色专业;飞机维修、眼视光技术这2 个校企共建专业获评省级特色专业。

2023 年学院先后与广州某维修工程有限公司、广东某航空地勤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在深入开展校企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参照最新《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管理规则》的教学大纲,根据企业岗位对人才需求的特性,共同研究开发飞机维修专业一体化课程框架和课程体系。

在开发飞机维修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中,航空器维修基本技能、航空器维修实践的实训课程任务是对企业和民航局一线技能人才知识体系进行修订而形成的,并在教学中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持续完善与优化,通过深入的教学研究,真正做到教学内容满足当前企业的最新要求。

2.5 实现学生专业技能学习和职业生涯教育相融合

在校企融合培养过程中,除了重视学生技能的学习,也要注意将学生技能学习和职业生涯教育相融合[5]。学院举办职业教育讲座,组织学生走访参观企业,让学生了解本行业发展情况,帮助学生明确所学专业的岗位技能要求和职业素养要求。

学院开展大师、名师、企业高管进校园活动,举办职业素养讲座11 场,邀请世界技能竞赛冠军作为教练参与校园活动,鼓励企业技术能手进学校创办社团,在晚自习时间段开展技能培训活动,不断开发职业素养活动课程。学生在参与企业活动的同时可以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结合个人的技能基础、兴趣爱好、知识架构等,提前规划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

3 产教融合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3.1 学生技能和教师教学水平显著提升

采用产教融合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效果显著。目前,该人才培养模式已推广应用至学校的12个专业,培养学生累计6391人。经过人才培养,毕业生薪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2023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7.20%,初次就业率为96.94%,专业对口率约为80%,高级工以上层次毕业生就业起薪为4863 元/月,是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1.05 倍。为更好地促进学生就业,学院于今年6 月份举办校园双选会,参会企业达210 多家,提供岗位4500 多个,活动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近年来,学院共组织108名教师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入企锻炼,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师参加国家和省级各类技能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获得国家级技能竞赛特等奖7 项、一等奖7 项,获省级一类职业能力技能竞赛一等奖2项。

在该模式培养下,学生技能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近两年学生参加国家级技能竞赛并获得特等奖5项、一等奖5 项、二等奖3 项、三等奖4 项;省级一类竞赛一等奖2 项、二等奖2 项、三等奖12 项、优胜奖10 项;在省级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特等奖1 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同时,学院2023年常设28个专业的学生在TA 执照、电子商务师、钳工、电工、机电维修工、烹饪等多个技能考试中,通过率均达95%以上。

3.2 学院获得企业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认可

该模式下学院的校企融合教学效果得到了企业的认可。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给予了高度评价,包括专业基础扎实、职业素养高、工作态度佳、动手能力强、适应岗位快、发展后劲足等。随着协同育人模式的深化,进一步促进企业加强产教融合的意愿,2023年学院接待意向来访企业30余家。

学院在加强与企业联系的同时,积极了解企业发展、行业动态及各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等多方面信息,及时对产教融合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3.3 学院获得行业主体的肯定与大力支持

学院积极打造职业素养大讲堂等职业教育特色品牌,助力区域培养“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得到本地区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和肯定。通过将学院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有机结合,把企业家鲜活生动的个人经历和工作经验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带入学生课堂,对学生的核心职业素养进行培养。

大讲堂以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为导向,以多样化的授课形式为载体,对人才关键能力树中的关键品格和能力进行分析,鼓励学生参与职业素养大讲堂并将学生表现纳入学生素质分数,全面推进学生核心职业素养培养。

学院注重将教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通过在校内引入企业的“7S 管理”模式,在产教融合课堂中加入企业文化熏陶和关键能力培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引进企业的文化建设、团队管理、绩效考核等内容,细化关键能力树指标,形成学生绩效考核表,并根据绩效考核对学生在校企合作课堂和实训实践中的表现实施评价。

4 结语

学院通过构建产教融合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社会资源优势,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企业参与学院的培养计划制定和专业体系建设,校企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引入企业教师队伍,促使校内外资源合理配置,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了合作双赢。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激发学习动力,提升核心职业素养,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规划。

未来学院将进一步积极筹建校内工厂,与行业、企业对接,通过举办区域性高技能人才研修交流活动等方式,进一步扩大人才培养模式的地区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深化校企融合,增强学生技能学习的及时性、针对性和适应性,服务本地区产业发展。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学院掠影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