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花椒产业转型发展的路径研究*

2024-01-29 15:26谷丽萍郭永清陆斌郝佳波赵敏呼延丽费希同魏安智
西部林业科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花椒云南

谷丽萍,郭永清,陆斌,郝佳波,赵敏,呼延丽,费希同,魏安智

(1.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2.云南省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云南 昆明 650201;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杨凌 712100;4.高黎贡山森林生态系统云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云南 保山 678000)

花椒(Zanthoxylum)为芸香科(Rutaceae)花椒属(ZanthoxylumL.)植物,原产中国,是著名的香辛料和药用植物[1],也是重要的生态型山地栽培经济树种[2],人工栽培种包括竹叶花椒(Z.armatumDC.)和花椒(Z.bungeanumMaxim),竹叶花椒通常称为青花椒,花椒通常称为红花椒。云南是中国种植花椒历史悠久的地区与原产地之一,滇东北、滇西北、滇中金沙江流域及滇东南岩溶石漠化地区是主要的种植区,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为花椒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境。

花椒产业是云南省金沙江沿线地区扶贫脱贫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在种苗繁育、基地建设、产品研发、品牌建设、标准制定等技术环节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已成为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最具特色的大宗林特产品和农民增收的主要经济林之一[3-4]。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及云南省委、省政府制定和实施了脱贫攻坚、高原特色农业及乡村振兴等战略和一系列助农惠农政策,花椒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云南花椒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产量不断增长,目前已成为我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原料生产基地。与此同时,花椒产业也面临一系列挑战:一是花椒经济效益出现降低的趋势。近年来,全国花椒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迅猛增长[5],产品以原材料销售为主,产品同质化,出现了原料供大于求、产品成本攀升及产品结构性矛盾等问题,加之新冠疫情后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发生改变,花椒产业效益降低,产业转型升级面临新挑战。二是消费者对花椒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更加注重高质量的食品,需求从“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进行转变[6],对绿色有机花椒的需求增加。三是产业链短、产品单一。产品基本以干花椒为主,辅之以保鲜花椒、复合调味品等,药用保健产品只有样品无产品和商品[7]。

适应形势的变化就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即转变发展方式,这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以至全体人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过程[8],是由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9]。我国学者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0]、农产品供给结构等供给角度[11]、适应消费需求变化角度及从科技[12]、金融[13]等不同视角阐述了我国农业或工业产业转型的必要性及未来发展路径,这些案例为云南花椒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花椒产业作为大农业的组成部分,相比其他农产品,无论是其产量,还是产值等占比较小,在一些省份尚未纳入政府统计范畴。目前,在面临一系列挑战的背景下,作为花椒种植面积大省和经济欠发达省份,如何推动云南花椒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基于2015年作者撰写的云南花椒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基础上[3],本文采用文献检索、官方报道、统计年鉴和实地调研的方法,首先从中国知识网(CNKI,https:/www.cnki.net)中检索了2015—2023年的有关花椒研究的论文,使用的关键字和术语如下:“花椒+产业”,对2202篇学术论文进行分析,其中涉及产业的39篇;其次,通过国内政府官方报道、研究人员调查、统计等方式获取花椒种植面积、产量等数据;第三,实地调研了昭通市、丽江市、楚雄州等地的科研机构、花椒交易市场和花椒企业,获取到相关数据,据此分析2015年以来云南花椒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明晰产业发展的优势,构建花椒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为加快推进云南花椒产业高质高效发展提供思路。

1 2015—2023年云南花椒产业现状

云南种植花椒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滇东北、滇东南、滇西北、滇中等地的干热河谷区和岩溶石漠化地区,8 a来,花椒产业得到迅猛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1 种植面积增长快

昭通、楚雄、丽江等花椒主产区和昆明、曲靖、文山、普洱等非主产区州(市)的种植面积都在扩大,种植范围从700~1 700 m的中低海拔向1 700~2 400 m中高海拔发展。通过与全国花椒主产区种植面积相比较,截至2023年6月,四川省种植面积58×104hm2,甘肃省种植面积33.31×104hm2。云南花椒种植面积从2014年底的15.13×104hm2扩大到2022年的30.03×104hm2[3,14],占全国种植面积166.67×104hm2的18.02%,位居全国第三位,已成为中国花椒的主产区。

1.2 产量增加快

2015年,云南花椒产量数据未纳入全省统计范围,而昭通市鲁甸县被中国经济林协会认定为“青花椒名县”,也是全省花椒“一县一业”特色县,是云南省花椒的主产区,2015年干花椒产量为0.984×104t,基本能代表当年全省的产量水平[3]。2022年云南全省干花椒产量增加到8.75×104t[14],约占全国近5×105t的17.5%。从2015年到2022年,产量增加了7.77×104t,云南花椒产业发展迅猛。

1.3 经营主体数量增加快

2015年全省508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中,从事花椒种植、加工和销售的企业仅有2~3家,占比不足0.6%。到2022年,全省主产区从事花椒种植、加工和销售的企业数量增加到1 23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有5家,从事花椒产业的专业合作社2 401户,其中省级示范社12户,个体工商户2 381户,市场主体仍以个体或者合作社分散经营为主。

1.4 品牌创建初步形成

全省有花椒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个,注册商标22个,著名商标1个,云南名牌农产品2个,市场产品以干花椒和保鲜花椒为主。昭通市“三力丰”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年成交额4×109元,昭通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青花椒集散中心[14]。

2 云南花椒产业面临的困境

2.1 盲目“追风”发展,同质化严重

从2013年开始,随着花椒价格上涨、产业见效快、政府出台政策支持、种植户利益驱动自发种植等诸多因素影响,各花椒主产区林农在不考虑品种、立地条件、经营技术和市场供需等因素的情况下盲目“追风”种植花椒,向次适宜区或非适宜区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同时,花椒成熟期主要集中在每年6—8月、集中上市与收购商互相压价,致使种植户利益受损。

2.2 单位面积产量低,采摘困难,经营成本高

云南花椒种植以千家万户的林农分散经营为主,种植基地多位于山区,立地条件差,土壤瘠薄,无稳定的水源供给。2022—2023年,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组织专家对鲁甸示范区进行测产,测产报告显示平均每公顷产干花椒1 609.05 kg,而非示范区平均每公顷产干花椒不足1 050.00 kg,全省平均每公顷产干花椒维持在600~750 kg,单位面积产量不高。加之,采收花椒主要依靠人工穗采,成本达到7~8元/kg,进一步提高了经营成本并接近销售成本,盈利空间缩小。

2.3 科技支撑不足,新技术研发不够

云南省花椒研究主要集中在栽培技术[15]、育苗技术[16]、资源评价[17]、病虫害防治[18]、抗旱生理特性[19]等方面,关于花椒品质、产品研发、加工方面的文献较少。同期,四川省花椒研究文献近300篇,主要集中在花椒品质[20]、花椒油挥发性物质[21]、花椒精油萃取工艺[22]、活性物质检测方法[23]、加工温度对花椒品种影响[24]、花椒黄酮提取[25]、花椒精油抑菌[26]等方面。云南在花椒产品研发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实用技术研发落后于四川,花椒产业后端链条不长。

从云南省花椒主产区的调研情况来看,多数种植户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理念来经营花椒基地,如采用“高大树体”理念来经营管理椒园,认为冠幅大可以实现花椒高产或者放任不管也可以有一定收益。出现该状况的原因在于:(1)当前花椒丰产栽培的新技术研发速度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求。(2)已研发的轻简化栽培技术试验示范不到位,科技显示度和影响力还不够。近年来,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结合花椒种植区气候特点研发了“平展四臂型”新树形和配套的“三肥两剪一调节”技术[27],在部分主产区开展示范推广,但是示范面积还不够大,显示度还需进一步加强。(3)机械化程度低。在花椒经营管理过程中,施肥、病虫害防控、采收等环节基本以人力为主,缺乏机械化装备与农机农艺一体化技术,效率不高。

2.3.1 市场价格下行压力大,收益下降

从2013年开始,花椒市场价格逐步上涨,特别是从2017年开始价格快速上升,云南省一级花椒价格约为80~90 元/kg。从2019年开始逐渐显现下降趋势,特别是最近3 a来,受新冠疫情影响,餐饮业低迷,价格持续下跌,2023年价格维持在50 元/kg左右,降幅达44.4%以上。花椒价格的变动,受到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其中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快速提升是导致供需失衡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种植面积低效扩张,管理水平低,产品品质下降也影响市场价格。

2.3.2 花椒产品单一,产业链短

8 a间,云南以销售干花椒或者保鲜花椒初级产品的格局尚未发生根本转变,对于药用、日用化工、保健产品、香料产品等高附加值功能产品研发不够,后端产品开发少,产品仅仅停留在试验样品阶段,花椒综合利用率不高,未形成产业。研究表明,从花椒中分离和鉴定出140多种化合物,包括生物碱、萜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和游离脂肪酸,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在药用方面有很大价值,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化合物之间的结构-功能关系,建立花椒的质量控制标准,所以开发利用难度大[28]。云南现有的花椒龙头企业数量少,基本不具备研发、产品检测等能力,行业总体来看呈现小、散、弱等特点。而在花椒主产区的陕西省,已经开发了花椒啤酒、花椒油树脂、花椒茶、花椒芽菜、花椒味素、花椒精、花椒籽油、花椒仁油、花椒粉等20多个花椒加工系列产品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29]。

3 云南花椒产业发展的优势

3.1 优越的自然条件

云南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等花椒产区上半年温暖干燥,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合竹叶花椒果实生长;下半年雨热同季,适合次年结果枝条的培育,具有栽培优质花椒的最佳自然生态条件,是竹叶花椒最适合的生产区域。同时,位于金沙江河谷区和石漠化区的云南花椒产区,立体气候特点明显,气温随地势高低垂直变化异常显著,在低海拔地区热量充足,适宜竹叶花椒生长,与西南地区其他省份相比,降雨量少,生长期较长[30],花椒挥发油积累时间长,品质好;在高海拔冷凉地区可以适度发展红花椒,形成不同花椒品种搭配种植的互补,在种植结构调整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3.2 良好的科研基础

云南省内有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昭通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丽江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联合有关企业开展种质资源收集、良种选育、产品加工等研究。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收集了来自省内外花椒种质资源50余份,选育了‘云林1号’‘云林2号’2个良种,在国内首次开展了竹叶花椒航天育种工作,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建专家工作站。昭通市、丽江市等科研机构和企业也选育了‘明丰1号’竹叶花椒优良无性系、陇南无刺梅花椒等一批区域良种。昭通市大成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了花椒日化产品、精油等研发试验研究。

3.3 扎实的产业发展基础

8 a间,因种植面积扩大、产值提高、技术进步、一批企业的加入等有力推动了云南花椒产业的发展。调研统计数据表明,云南花椒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首先,花椒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三位,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原料种植基地。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编制了《竹叶花椒枝采栽培技术规程》,昭通市大成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昭通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制定了《青花椒育苗技术规程》《青花椒烘干技术规程》《鲁甸县青花椒质量等级标准》等一批云南省地方标准,促进基地建设水平提升。其次,经过8 a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花椒产业向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初加工技术不断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逐步显现。“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模式和“科研+种养+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已基本形成,绿色发展理念开始在产业链上体现。第三,栽培技术不断提升,积极推广良种、“平展四臂”新树形、“三肥两剪一调节”和带枝烘烤技术[27],产量和品质有明显提升。

3.4 精准的政策支持

《云南省“十四五”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云南省“十四五”花椒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和“3815”战略实施以来,花椒在重点产区作为“一县一业”产业和林农增收的产业给予大力发展,促进了资金、信息、科技、人才等资源要素的集聚,有利于构建现代化的花椒产业技术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

4 云南花椒产业转型发展的路径展望

8 a来,云南花椒产业发展取得了重要的进步,针对当前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以云南省委、省政府“3815”战略实施为契机,不断构建起花椒高质量产业发展体系,推动转型升级。

4.1 政策引导稳定种植面积

经过8 a的快速发展,云南花椒种植面积翻了将近一倍,其中80%为竹叶花椒(青花椒),20%为花椒(红花椒)。当前,全国花椒产能总体过剩、供过于求、出现供需失衡、价格下跌的局面,政府应在以下3方面对花椒产业进行引导:首先,全省各级政府部门要统筹考虑,高位谋划,通过降低种植补贴和贷款额度等财政和金融措施引导种植户和企业不盲目扩张,使花椒种植面积稳定在当前水平;第二,根据花椒产品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对海拔在1 700 m以上不适宜发展竹叶花椒的区域逐步有计划地调整为红花椒等品种,走差异化发展之路;第三,落实国家耕地“非粮化”整治政策,将种植在耕地的低效花椒林逐步恢复成耕地,减少种植面积,提高种植质量。

4.2 科学研究夯基础

科技强,产业兴,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本质是农业产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由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才具有较强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31]。花椒产业是一个集种植、加工、研发和服务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每一个链条的关键环节都要破解技术难题才能形成完善的体系。首先,要加强花椒新品种或良种创制。由于花椒和竹叶花椒有复杂的遗传多样性、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及栽培起源,因此要加强对资源的利用[32]。适应不同产业发展方向需要不同的品种,因此要加强花椒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评价研究,特别是对具有麻味足、香气足、特殊活性成分含量高、无刺(少刺)、抗逆性强等优良性状的资源加强基础研究,采用现代育种技术加速育种进程,选育推广优质、丰产、少刺、高抗优良品种。第二,加强轻简化技术的研发和示范推广。当前,全省花椒栽培管理技术粗放,产量低,规模效应尚未发挥,采收以人工穗采为主,费时费力、成本高,研发和推广矮化丰产等省力化栽培技术势在必行。因此,结合花椒产区的气候特点开展矮化新树形研究,加大适宜区“三肥两剪一调节”技术的示范和培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第三,协同创新。跨学科、跨单位与食品、医药、日化等领域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联合开展花椒有效成分的提取和综合开发利用研究,破解技术难题、延长产业链。第四,加强花椒产业链的标准研制。建立从品种、标准化示范基地、采收、烘烤、成分含量等各环节的标准技术体系,满足产业升级需求。第五,推动花椒绿色有机种植。从立地选择、修剪、病虫害防控、肥料使用等方面按照绿色有机管理技术实施,在种植环节提升花椒品质。

4.3 产地加工提品质

花椒经人工穗采或枝采后即进入初加工环节,初加工环节的质量是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云南省70%的花椒采收后干制以干花椒产品上市销售,干制方式有自然晒干、烘干房和小型设备烘烤等。干制过程由种植户分散操作、技术未标准化,会导致花椒霉变、油包破裂,氧化变黑、开口率不高等问题,影响产品价格。因此,建议政府或企业应持续加大花椒烘烤设备的补贴力度,鲜花椒由产地附近的“花椒合作社”统一购买、统一标准进行烘烤,以保证一级花椒比例不断提高。

4.4 打造品牌扩影响

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是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资源。云南独特的自然资源环境造就了花椒“香麻天下”的品质,打造品牌能凝聚资源优势、建立产业标准、形成品牌影响力。因此,首先是品牌转型。大力推动花椒绿色有机种植和有机认证,为市场提供优质的花椒产品,打造有机花椒品牌。第二,全链建立花椒质量追溯体系。聚焦花椒种植-加工-仓储-交易的全产业链可追溯体系,加强产地土壤质量监测和产品检测。第三,建议政府、企业、农户及合作社等组织共同出资建设,打造“云南花椒”公共品牌,不断扩大云南花椒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面对花椒产业供求失衡、价格下降和收益降低的趋势,针对云南花椒产业发展存在的面积大、产量低、科技弱、产品少等问题,充分分析云南花椒产业发展的优势,建议从稳定面积、差异化发展、强化育种和研发省力化栽培技术、推动绿色有机种植、提升产品品质和加强品牌宣传等方面构建发展路径,持续深入研究,以实现云南花椒产业转型升级。

猜你喜欢
花椒云南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我国古代的玫瑰:花椒
云南邀您来“吸氧”
当前花椒价格走低 椒农如何积极应对
国内花椒产业进入低谷期
芮城花椒好味道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云南潦浒柴烧陶煴
云南行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