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公益创业的有效路径——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

2024-01-29 05:27朱金生鄢南飞张家明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创业者公益大学生

朱金生,鄢南飞,张家明

大学生“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公益创业的有效路径——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

朱金生1,鄢南飞2,张家明2

(1.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2.武汉理工大学创业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基于扎根理论,根据16份大学生“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创业者访谈材料,对中国制度环境中的大学生“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公益创业的有效路径进行分析,提出了其公益创业过程模型,主要包括创业意愿、思政育人、实地调研、创业行为、模式构建、资源保障、比赛评价、激励效应、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等10个关键要素。其中创业意愿是驱动因素;实地调研、思政育人是“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必经环节;创业行为、商业模式构建是关键行为;资源条件是重要保障;比赛评价、激励效应是重要反馈;个人价值、社会价值是最终结果。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公益创业;有效路径;扎根理论

一、引言

2017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下文简称“红旅”)大学生回信,并提出殷切希望。近六年来,全国300余万名大学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重要精神,走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城乡社区,接受思想洗礼、加强实践锻炼,极大地提升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由于“红旅”公益创业的新颖性、特殊性和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等原因,不少创业活动仍然存在着路径不清、实践效果不如预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客观实验条件的限制,实践案例的运行时间较短,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的结合及结论相关性还不够紧密;二是大学生公益创业导向模糊,导致部分创业者往往将“兴趣”集中在参与对自身有利的方面,创业的公益性被削弱甚至成为被动公益;三是大学生公益创业缺乏科学的理论与实践指导,大学生公益创业活动成功率低;四是我国高校公益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生存周期短,创业企业生命周期短,很多时候毕业也意味着创业结束。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对“红旅”公益创业的目的认识模糊、创业的路径不清、机制不明,导致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理想与现实反差较大、有效性不足。因此,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中国情景下的这种特殊形式的创业活动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以便为更好地将“红旅”引向深入提供行动指导和政策参考。

“公益创业”,也称“社会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该词最早由美国人比尔·德雷顿(Bill Drayton)提出,是指个人、社会组织或者网络等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效果,面向社会需要,建立新的组织,向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社会行为,追求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并重的创业活动[1]。目前,关于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从宏观层面定性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例如,高远等指出,大学生公益创业存在缺少理性系统的学习、融资缺乏、公众认同不足、教育体系建设有待完善、缺少相应的政策法律支持等突出问题[2]。司勇等认为,大学生公益创业网络构建存在资质认定、融资渠道、团队建设等方面的普遍困境[3]。孙桂香发现,在一定价值追求的支配下,大学生会根据其自身需要对行为状态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产生从事公益性创业活动的自我选择[4]。郑节霞等认为,我国公益创业教育目前在理论研究、教材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等方面面临瓶颈[5]。少数学者对于大学生创业路径进行了探讨,如王海军等基于文献述评对大学生创业路径概念模型进行研究,围绕影响大学生创业路径选择的因素,根据各类影响变量的属性和彼此之间的作用关系,从理论上构建出大学生创业路径选择的结构概念模型[6];朋腾基于权变组织理论对俄罗斯一流大学的创新创业路径进行研究,分析构建了俄罗斯一流大学的创新创业路径[7]。然而,遗憾的是,既有文献有关大学生公益创业路径的研究相对较少,直接针对“红旅”的相关研究更为缺乏,特别是在结合中国情境的现实案例分析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影响因素、有效路径、作用机理等方面有待新的探索。鉴于此,本文基于扎根理论,根据16份大学生“红旅”创业者访谈材料,对中国制度环境中的大学生“红旅”公益创业的路径进行分析,构建了其公益创业路径模型,揭示了大学生公益创业行为的有效路径及其内在逻辑,有利于在理论上丰富和拓展现有相关研究的内涵,在实践中为提高大学生社会公益创业成功率提供经验证据和行为指导,为宏观政策提供借鉴。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方法

大学生公益创业过程具有复杂性与动态性,不同性格、能力、家庭背景、学科背景的学生,在不同学科背景的创业导师和不同程度的资源帮助下,会出现不同的公益创业过程。扎根理论作为一种探索型质性研究方法,表现为通过资料收集、分析、比较、反思来挖掘、建构、发展理论的系统化过程,尤其适用于微观活动中行动与互动的过程探索[8]。本研究以“红旅”为背景,探究其创业过程中的关键活动、核心要素及内在关系,适宜采用程序化扎根方法。

(二) 研究样本

具有典型性和多样性的案例是扎根理论研究的重要数据源和概念提取对象,也是其归纳性逻辑思维展开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选取研究样本时主要遵循以下标准:①为了展现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行为过程的整体图景,选取的大学生公益创业者尽量来自不同的学科背景;都参加过“红旅”大学生互联网+比赛;都获得过省级以上的奖项。②选取的老师尽量是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优秀创业导师:要么已经获得过成功的创业经历,要么在省级以上的创业比赛中获奖。③为总结出一般规律性的大学生公益创业路径,选取的创业案例来自不同方面。④为体现不同创业时期的路径,对象资料尽量覆盖从创业开始到成功的全过程。⑤为了使建立的路径更加完整有效,从不同维度看待创业路径的优缺点,选取创投机构、政府工作者进行访谈,并且不断完善路径的重要要素的结构,对现有路径结果价值进行评价。为此,本文选取16份大学生“红旅”创业者访谈材料,其中包括8位创业学生、4位创业导师、2位创投机构管理人员、2位政府工作人员。

(三) 资料收集

资料的收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半结构化式深度访谈和创业过程实录获取的一手资料。深度访谈是质性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它通过与被调查者深入交谈来了解某一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经历,探讨特定社会现象的形成过程,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深度访谈可以生成大量的文本性资料,丰富的访谈资料便于运用扎根理论对个体经验进行比较、辨析,从而抽象出概念、范畴,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理论[9]。其中,半结构化式深度访谈是按照一个根据经验知识拟定的粗线条式的访谈提纲而进行的半结构化访谈。创业过程实录是在征得创业者的同意后,在创业者创业过程中(如开会、融资、路演)进行跟踪式记录。

资料可靠性保障措施:(1) 在征得受访者同意后,对访谈过程进行录音,录音后将录音材料整理成文字材料。(2) 在征得受访者同意后,对创业过程进行录像,然后将视频材料整理成文字。(3) 结合录音重新梳理访谈笔记,如存在疑问或者不清晰的地方,以线下或线上的方式及时与访谈对象沟通确认。

其中,半结构化深度访谈主题为“对‘红旅’公益创业过程的认识”,根据拟定的访谈提纲进行深度访谈,以期通过精准、专业的问题获得较为全面和丰富的创业者深度访谈资料,更为深入地展示基于“红旅”的创业过程。访谈提纲如表1所示。

三、资料分析

本研究首先选择了案例跟踪时间最长、数据资料最丰富的个案对象开展详细的单案例分析,然后对其他个案对象开展有针对性的资料分析,通过不断修正及完善理论,最终达到理论饱和。

(一) 同学的案例分析

1. 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扎根理论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研究者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揉碎”和“整合”的过程[10]。本研究将原始资料进行深度分解,并将具有重要性的内容标示出来,通过初步归纳、整理、命名,共得到428条标签、92条初始概念。结合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具有相同属性的概念进行归纳,最终提炼出28条初始范畴。限于篇幅,本文只选取最能有效展现初始概念的原始资料语句,示例如表 2所示。

表1 半结构化深度访谈提纲

表2 案例的开放性编码示例

续表2

2. 主轴编码

开放式编码得到了彼此独立的范畴,需要通过主轴编码探索范畴之间的潜在逻辑关系。主轴编码是指对开放性编码所得范畴的内在联系进行识别与梳理,构建其逻辑关系网络的过程。主轴编码通过运用Strauss和Corbin于1998年提出的“原因—现象—情景—中介条件—行动/互动模式—结果”的编码范式[11],将得到的范畴继续归类,通过概念的对比重组,归纳演化规律,提炼出基于“红旅”的大学生公益创业过程中的关键活动及核心要素,最终得到28个范畴支持下的10个主范畴,分别是创业意愿、思政育人、实地调研、创业行为、商业模式构建、资源保障、个人价值、社会价值、激励效应、比赛评价,各主范畴对应的副范畴如表3所示。

续表3

3.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在主轴编码后,通过故事线寻找主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逻辑关系并对其进一步抽象,提炼出更高层次的核心范畴的过程。在选择性编码步骤中,将某些核心范畴与其他范畴建立联系,验证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将概念化尚未形成的范畴补充完整。

最终,得到一条比较清晰的故事线:H同学出于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对于公益比赛项目的兴趣而产生参加比赛、进行公益创业的想法,从而找到老师参加比赛。在学校、政府、老师的帮助下,他受到了“红旅”比赛特有的思政教育模式的影响,在实地考察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思想上能力上得到了提升。并且在比赛过程中对项目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考察,在老师的帮助下组建了多学科交叉团队进行公益创业,设计了项目商业模式,最后参加比赛,学生个人从多个方面提升了自己的能力,比赛项目为社会及当地创造了良好的效益。

根据社会创业实现路径逻辑线“因果条件→现象→脉络→中介条件→行动或互动策略→结果”,“红旅”大学生公益创业行为实现路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红旅”的大学生公益创业路径模型

四、基于“红旅”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概念模型及机理阐释

“红旅”公益创业的开展需要三个方面的基础:一是创业者由于客观或主观因素的驱动而产生创业意愿;二是通过在“红旅”项目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需求以及在思政育人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三是在大学生公益创业过程中老师、学校和政府需要提供资源保障。

(一) 创业意愿:大学生公益创业的驱动因素

大学生公益创业者在激励效应刺激下产生创业意愿,在资源保障的支持下,通过实地调研和思政育人产生创业行为。资料显示,公益创业意愿的产生大部分来自激励效应,也有内部主观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由于家庭、个人特征的影响会激发自我的公益创业意愿。

创业意愿表现为自发、积极且有明确目标的特征,创业意愿的产生是整个大学生公益创业路径的驱动因素。如果创业意愿不高,那么整个公益创业过程可能会因为某些因素而中止;如果创业意愿足够高,那么公益创业才具有可持续性。

(二) 实地调研与思政育人:“红旅”公益创业成长的必经环节

1. 实地调研

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创业素质在实践中大幅提高。在案例B中,刘同学通过实地调研,能明显感觉到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深刻地觉察到当地由于村民文化知识不足,缺乏好的营销手段营销农产品的痛点问题,在这个阶段完成了大学生到大学生公益创业者的转变。

在此过程中,需要老师的帮助,加上比赛项目的背书,学生才能与当地的村民与政府进行对接,学生才能更好地完成需求发现与评估工作,对当地痛点问题进行深刻的识别。

实地调研决定学生能否具备公益创业基本的技能,如人际沟通、团队组建、机会识别、资源整合等。实地调研中学生能力的成长程度、痛点与区位禀赋的发掘认知程度,会影响商业项目的设计,最终决定公益创业行为能否成功。

2. 思政育人

思政育人是指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老师的教导、政府的培训、“红旅”特有的思政课,以及在实地考察中,学生了解公益创业的内涵特质、精神上思想上得到升华。这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我国乡村的真实情况,从心理上认同自己的所作所为,为自己的贡献自豪,产生获得感、成就感、满足感,完成自我价值实现。

Matthew G. Grimes等人则从纯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公益创业的个人风险很高,收益未知[12]。“红旅”公益创业与普通公益创业有很大的不同,普通公益创业更多地是个人行为与个人偏好产生的公益创业路径,而“红旅”公益创业独有的思政育人模式培养了大学生果敢自信、乐观坚强、严谨务实的品质,在精神和思想上完成了蜕变。

思政育人影响到大学生创业者是否具备公益创业者所需要的创业特质和公益品质,坚持不懈克服困难,最后获得成功。

(三) 创业行为与商业模式构建: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关键过程

对于“红旅”大学生公益创业来说,只有通过项目、商业模式设计两个步骤,才可能实现从想法到创意再到产品市场的转变。在资料分析中,黄同学在实地考察后,在老师的帮助下组建了团队,在老师的指导下和同学们共同努力设计产品,打造商业模式,最后根据实地调研的资料考察项目的真实可行性。

1. 创业行为

创业意愿是创业行为的必要预测变量[13]。只有学生产生创业意愿,才能发展为创业行为。由于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思想准备有所欠缺,从创业意愿到创业行为的过程中必须有实地调研和思政育人的铺垫,实地调研和思政育人是创业行为的必要条件。

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产品需要各个方面的知识,量产产品也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注入,大学生团队需由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组成多学科交叉团队,弥补团队所需的专业知识,如管理、财务、营销知识等。

鉴于大学生公益创业者经验、知识、能力的不足,创业导师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提供经验、知识指导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自身资源帮助学生招募团队成员,为团队前期的资金来源提供保障。

2. 商业模式设计

商业模式的设计包括成本结构、收入来源(盈利模式和其他收入)、人才培养。

在人才培养中,大学生的公益创业不同于普通公益创业。一是大四学生团队面临毕业、找工作或考研的问题,项目更换招收新成员参加比赛,就会源源不断地有新生接受项目继续推进。二是优秀的项目会吸引优秀的人才,在毕业或者读研期间继续从事公益创业项目,成为真正的公益创业者。

在收入来源中,公益创业往往不以盈利为唯一目的,很多有公益创业想法的创业者由于资金、收入的缺乏导致公益创业难以为继。“红旅”平台作为一个公益创业载体,在项目前期,老师和学校提供资金;在项目中期,比赛奖金和政府补贴为项目提供资金;在项目的后期,项目初步成型,逐渐形成造血模式和政府补贴奖励的收入来源模式。

在成本结构中,由于比赛的奖项提供保研资格和大赛荣誉,大学生加入比赛项目作为项目成员,极大地节省了人力资源成本。“红旅”公益创业的成本主要包括交通食宿报销、项目宣传费用及产品开发费用等。

3. 资源保障:大学生公益创业的“黑土地”

资源保障包括师资保障、资金保障、硬件保障、政策保障。

师资保障指的是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导师团队保障,大学生公益创业相比一般公益创业者,具有的资源优势在于拥有经验丰富的创业导师和知识能力突出的专业导师来提供相关的创业指导,是大学生公益创业能够成功的关键保障。前期学校和老师出于比赛成绩需要或知识成果转化需要,提供公益创业初期的资金保障,后期更多地是依靠项目自造血和融资,保障项目健康稳定发展。

硬件保障上,大多数高校现在已经拥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能够为学生团队提供基本的设备支撑和办公场地支撑,相比于一般性公益创业,大学生获得了更多成本上的优势。

政策保障上,当地政府出于对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与团队的认可与考察,会提供场地、资金、补贴等方面的支持,大大提高了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容错率。

在整个大学生公益创业过程中,虽然大学生公益创业者比社会公益创业者普遍缺乏经验、知识、能力、资金方面的积累,但是大学生创业者更加具有冒险精神、坚强的意志、有创意、有活力的特质。因此更加需要资源保障,给大学生公益创业者更多的容错空间。在“红旅”大学生公益创业路径中,几乎每个环节,资源保障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4. 激励效应: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正向循环

激励效应是指社会创业意愿转化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后,通过在社会环境中对社会与经济价值进行评估和反思,从而正向传导并调整创业意愿的过程。一般来说,通过物质激励、自我价值实现激励和社会氛围激励三个方面会增强普通大学生公益创业意愿和大学生创业者的二次公益创业意愿,进而不断地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注入新鲜血液。

一是物质激励。公益创业是一份工作,一般来说公益创业者在物质方面的需求相对而言较少,但总体来说,目前公益创业者可观的薪酬和收益是激励公益创业意愿的重要因素。同时,在“红旅”中,成功大学生创业者会得到奖金、保研资格、大学生综合测评加分、物质奖励等,激励了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的意愿。

二是自我价值实现激励。大学生从公益创业中获得自豪感、满足感等,产生在毕业后致力于公益创业的想法。这种自我价值的实现,激励大学生创业者进行二次公益创业的意愿,在毕业后继续从事该公益创业事业,蜕变为成熟的社会公益创业企业家。

三是社会氛围激励。大学生公益创业是一个正在成长和发展中的新生事物,社会认知程度较低,社会支持明显不足。通过成功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案例,得到普遍的社会认同,一方面,鼓励引导更多的大学生以强烈的责任感和创业热情投入公益创业;另一方面,通过树典型、媒体推介、政府宣传等形式,提升全社会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认知水准,从舆论导向、社会宣传、价值观念上鼓励公益创业,促进更多的大学生产生创业意愿,投入公益创业。

综上所述,当创业行为实现了大学生个体谋生、自我实现、政府表彰、社会认可等个体与社会需求的正向激励,会增强其创业意愿,进而促使其保持较强的可持续行为。同时,项目和个体公益创业成功的宣传效果会引发正外部性,激励更多的大学生产生创业意愿,投身公益创业。

5. 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大学生公益创业路径的产出结果

一是个人价值。学生完成公益创业获得相应的奖项、比赛奖金、个人价值实现。同时通过比赛,大学生公益创业者已经成为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正确的公益品质和创新创业素质的新时代公益创业人才。

二是社会价值。(1) 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价值,成功的公益创业能提高地方财政收入与居民收入,对当地就业、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2) 产生良好的社会舆论影响,成功的大学生公益创业案例,提升了全社会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认知水准,从舆论导向、社会宣传、价值观念上鼓励创业、崇尚创业,促进更多的大学生和社会人士产生创意意愿,投入公益创业。

6. 比赛评价:大学生公益创业结果评价者

“红旅”是教育部举办的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的分赛道,作为官方赛事,可以请到资深的创业导师、成功的企业家对项目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进行评价。一方面,帮助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捋清思路,提供指导。另一方面,公正客观地评价了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成果。同时项目获奖提供的赛事奖金为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赛事奖项和赛事奖金的帮助激励效应,提高了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扎根理论,根据16份大学生“红旅”创业者访谈材料,对中国制度环境中的大学生“红旅”公益创业的有效路径进行探索,构建了该公益创业过程的模型,主要包括创业意愿、思政育人、实地调研、创业行为、模式构建、资源保障、比赛评价、激励效应、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等10个关键要素。其中,创业意愿是驱动因素;实地调研、思政育人是“红旅”的必经环节;创业行为、商业模式构建是关键行为;资源条件是重要保障;比赛评价、激励效应是重要反馈;个人价值、社会价值是最终结果。资源保障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是大学生公益创业的重要土壤;比赛评价评估公益创业产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激励效应反馈创业意愿,激发新的大学生创业行为,最终形成正循环,激励一代又一代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包括三个方面:(1) 在理论方面,丰富和拓展了大学生公益创业路径理论研究的内涵。研究聚焦高校学生参加比赛的公益创业过程,是对创业过程理论研究的细分与深化。(2) 在实践方面,本文提出基于“红旅”特征大学生公益创业的路径模型。结合公益创业特征,挖掘各个因素在公益创业不同阶段的作用机理,有利于为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提供指导,帮助公益创业者增强创业认识,提高公益创业成功率。(3) 在政策方面,本文探索了“红旅”带来的公益创业异质性,从系统化的角度归纳公益创业关键因素影响特征对大学生公益创业过程的影响机理,为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的理论参考。

本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本研究在选择案例上存在选择限制、案例数量不够的问题,未来将进一步扩充研究样本进行多案例比较分析,使结论更具普适性。一是缺乏“红旅”大学生公益创业与其他公益创业路径的比较分析、客观总结,未揭示“红旅”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特殊性与异质性,这一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 何健. 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D]. 长沙: 湖南大学, 2009: 15−18.

[2] 高远, 张德琴.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视阈下大学生公益创业研究[J]. 现代教育管理, 2017(7): 119−123.

[3] 司勇, 陈曦, 任泽中. 大学生公益创业孵化网络建设[J]. 中国高校科技, 2019(12): 90−92.

[4] 孙桂香. 价值取向抑或社会偏好: 大学生公益性创业的发生机制探究[J]. 中国青年研究, 2021(6): 114−119.

[5] 郑节霞, 陈乃车. 我国公益创业教育的发展演进和内在瓶颈[J]. 中国高等教育, 2020(Z1): 53−54.

[6] 王海军, 叶仁荪, 王建琼. 基于文献述评的大学生创业路径概念模型研究[J]. 教育学术月刊, 2017(2): 40−46.

[7] 朋腾. 权变组织理论视域下俄罗斯一流大学的创新创业路径研究——以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大学为例[J]. 高教探索, 2021(5): 72−78.

[8] GLASER B G, STRAUSS A L, STRUTZEL E.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J]. Nursing Research, 1968, 17(4): 364−371.

[9] 陈向明. 扎根理论在中国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探索[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5, 13(1): 2−15, 188.

[10] 孙晓娥. 扎根理论在深度访谈研究中的实例探析[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1(6): 87−92.

[11] STRAUSS A, RBIN J.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M].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1998.

[12] GRIMES M G, MCMULLEN J S, VOGUS T J, et al. Studying the origins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Compassion and the role of embedded agency[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13, 38(3): 460−463.

[13] 林嵩, 姜彦福. 创业活动为何发生: 创业倾向迁移的视角[J]. 中国工业经济, 2012(6): 94−106.

An effective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to “Youth Red Dream Journey”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The exploration based on the grounded theory

ZHU Jinsheng1, YAN Nanfei2, ZHANG Jiaming2

(1. School of Economics,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 China;2. School of Entrepreneurship,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 China)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according to 16 college students “Youth Red Dream Journey” entrepreneurs interview material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ffective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Youth Red Dream Journey”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Chines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proposes the public entrepreneurship process model, which mainly consists of 10 key elements including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ideological education, field research,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pattern construction, resource guarantee, competition evaluation, incentive effect, personal value, and social values. Among them,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is the driving factor; field research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the necessary link of “Youth Red Dream Journey”;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and business model construction are the key behaviors; resource condition are important guarantee; competition evaluation and incentive effect are important feedback; personal value and social value are the final result.

Youth Red Dream Journey;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effective path; grounded theory

2023−04−04;

2023−06−2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的有效性与协同性研究”(19BJY05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双循环推动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实现机制及政策路径研究”(22BJY048)

朱金生,男,湖北武汉人,博士,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贸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等,联系邮箱:zhujs@whut.edu.cn;鄢南飞,男,湖北武汉人,武汉理工大学创业学院创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创业管理;张家明,男,湖北武汉人,博士,武汉理工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创业管理

G641

A

1674-893X(2023)06−0028−10

[编辑:胡兴华]

猜你喜欢
创业者公益大学生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公益
公益
公益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公益
大学生之歌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
创业者要勇敢地喊出“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