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EM的被动式建筑增量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2024-01-30 12:31赵广庆徐鹏琨李慧敏李欣颖蒋立阳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河北省绿色建筑协同创新中心河北张家口075000
项目管理技术 2024年1期
关键词:被动式增量问卷

赵广庆 徐鹏琨 李慧敏 李欣颖 蒋立阳(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河北省绿色建筑协同创新中心,河北 张家口 075000)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的大力倡导,各行各业开始寻求转型发展。建筑全产业链占全国整体碳排放总量的51%,因此,建筑业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指出,到2025年,要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3.5亿m2以上,建筑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0.5亿m2以上,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然而,被动式建筑增量成本是制约被动式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

国内很多学者对增量成本进行了研究。祁永成等[1]基于货币化-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被动式建筑增量成本效益评价模型并验证模型的可行性。袁位佳[2]从被动式建筑绿色技术视角对被动式建筑增量成本进行有效分析。郑晓云等[3]和丁孜政[4]从生态效率和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对绿色建筑成本效益进行分析。谢吉勇等[5]从被动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的4个阶段有效控制增量成本影响因素。综上所述,虽然大多数文献研究对产生被动式建筑增量成本的各阶段进行了分析,但缺乏对被动式建筑增量成本影响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系统性研究。因此,需要梳理被动式建筑增量成本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更好地控制被动式建筑增量成本。基于此,本文通过收集问卷调查结果,运用SEM模型对被动式建筑增量成本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探究,以期提升被动式建筑成本管理水平。

1 影响因素指标识别与问卷设计

1.1 影响因素识别

被动式建筑增量成本是指相对于基准成本,为达到被动式建筑标准而需要增加的额外成本投入[3]。基于被动式建筑发展全生命周期,结合被动式建筑特点,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被动式建筑增量成本相关文献,通过总结和归纳,识别被动式建筑增量成本影响因素,见表1。

表1 被动式建筑增量成本影响因素

1.2 问卷设计

采用问卷星进行线上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被调查人的性别、年龄、学历、单位和岗位性质;第二部分包括14个被动式建筑增量成本影响因素。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设置选项,对各因素影响程度进行打分。分值为1~5分,分值越高,说明重要程度越高。

调查问卷发放对象主要为建筑业从业人员,共回收电子问卷260份。问卷信息统计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建筑相关从业人员占比为90%以上,工作年限在1年以上的占比为70.4%,说明问卷数据可信度较高。

表2 问卷信息统计结果

1.3 数据信度和效度检测

信度检测是进行问卷分析的基础。效度检测是指检测问卷数据的正确性[8]。本文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信效度分析。通过计算可知,整体量表的克隆巴赫Alpha值为0.814大于0.7,说明问卷数据信度良好。整体量表的KMO值为0.886大于0.5,说明效度良好,样本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形检验显著水平为0.00小于0.05,说明数据整体可靠性良好。潜在变量信度和效度检测结果见表3。

表3 潜在变量信度和效度检测结果

2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与分析

2.1 模型构建

结构方程是一种建立、估计和检验因果关系的模型。在对多个变量进行分析时,能够同时处理多个原因、多个结果的关系,容许变量存在测量误差,并能够测量整体的模型拟合程度[12]。考虑到被动式建筑增量成本影响因素之间具有十分复杂的相互关系,因此,选取结构方程模型作为研究工具。被动式建筑增量成本影响因素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被动式建筑增量成本影响因素模型(截图)

2.2 路径假设

基于被动式建筑增量成本影响因素模型,提出以下假设:

H1:被动式建筑决策设计阶段对运营维护阶段产生正向影响。

H2:被动式建筑施工建造阶段对运营维护阶段产生正向影响。

H3:被动式建筑决策设计阶段对回收利用阶段产生正向影响。

H4:被动式建筑运营维护阶段对回收利用阶段产生正向影响。

H5:被动式建筑决策设计阶段对施工建造阶段产生正向影响。

H6:被动式建筑施工建造阶段对回收利用阶段产生正向影响。

2.3 理论模型修正

将调查问卷数据代入AMOS 26.0软件,得到被动式建筑增量成本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首次模拟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被动式建筑增量成本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首次模拟结果)(截图)

通过AMOS分析得到各影响因素之间的路径系数。拟合指标RMSEA值大于0.08,说明模型构建的拟合度不达标。

潜在因素路径计算结果见表4。可以看出,各潜在因素之间路径P值过高,说明显著性不合格。

表4 潜在因素路径计算结果

可以看出,结构方程模型中的假设H1、H2、H6、H3均不显著。将这4条路径逐个删除,在删除过程中观察显著性变化,并不断进行修正。

2.4 理论模型的分析

将问卷调查数据再次代入AMOS 26.0软件,发现删除H2、H3两条假设路径后,模型显著性正常,第2次模拟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被动式建筑增量成本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第2次模拟结果)(截图)

可以看出,拟合指标RMSEA值为0.08,说明模型的拟合度良好;AGFI值为0.861,GFI值为0.939,说明模型的相似性良好;卡方与自由度比值为2.671小于3,说明模型适配度良好。

潜在因素路径计算结果见表5。由表5可以看出,各潜在因素之间路径P值小于0.001,说明模型各因素之间显著性较高。

表5 潜在因素路径计算结果

3 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

由图3可以看出,施工建造阶段对回收利用阶段具有负向影响,假设不成立。施工建造阶段增量成本降低会导致回收利用阶段增量成本上升,这是由于施工建造阶段增量成本主要是由绿色技术的应用而产生的。在这个阶段要控制增量成本,必须实现绿色技术的精密配置,而不是盲目进行技术累加。决策设计阶段对被动式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都有影响。虽然该阶段成本只占建造总成本的3%~5%,但是,该阶段对被动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影响程度约为70%~80%。决策设计阶段这一潜在变量与其4个可测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均大于0.8,除了要对该阶段进行可行性分析,还要进行绿色技术预评价、绿色技术认证和绿色技术搭配咨询,为降低后续阶段的增量成本打下基础。

4 相关建议

4.1 决策设计阶段

(1)明确被动式建筑设计目标,利用绿色技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达到超低能耗的目标。

(2)尽早组建项目管理团队,明确各利益相关方责任与义务;尽早开展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在绿色技术咨询方面加大与施工方的沟通,降低开发商绿色技术盲目堆砌而产生的增量成本。

(3)在决策设计阶段开展集成设计。避免各专业设计人员在环节衔接处因专业差异较大而产生增量成本。

4.2 施工建造阶段

(1)开发商在早期拟定招标文件时,要明确列出增量成本控制要求。在评标过程中,开发商要对施工单位绿色技术安排是否可行、施工流程是否合理进行综合考虑。

(2)绿色技术施工方案设计必须严格遵循国家低碳建筑要求;施工方应依据确认后的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尽可能减少方案变更带来的增量成本。

(3)对于施工建造阶段增量成本要进行动态管控。充分考虑价格上涨、不可抗力风险等各种因素,并制定科学的应对策略。

(4)对项目绿色技术施工计划和实施过程进行资料留底,以降低后期回收利用阶段的增量成本。

4.3 运营维护阶段

(1)当前,越来越多的被动式社区与智能社区相结合,这就要求物业公司必须提高信息化系统操作能力,以免人员操作不当产生增量成本。

(2)提高居民的绿色意识。居民是被动式建筑运营阶段的直接相关者,应提升居民保护社区绿色环境的意识。

4.4 回收利用阶段

对环保可循环和可再次利用的有益建筑材料进行合理利用,以降低回收利用阶段增量成本。

5 结语

本文通过梳理被动式建筑增量成本相关研究成果,基于被动式建筑全生命周期视角开展分析;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有效数据,构建被动式建筑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决策设计阶段是对被动式建筑增量成本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施工建造阶段对回收利用阶段具有负向影响。该研究结果切合实际,可为被动式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增量成本控制提供有益参考。

猜你喜欢
被动式增量问卷
提质和增量之间的“辩证”
“价增量减”型应用题点拨
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
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
问卷网
简化供暖在被动式公寓的应用
基于均衡增量近邻查询的位置隐私保护方法
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
问卷大调查
德州仪器(TI)发布了一对32位增量-累加模数转换器(ADC):ADS1262和ADS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