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度及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辽宁省四所大学的实证调查

2024-01-31 03:14孟倩颖
关键词:认同度师范院校本科生

顾 聪, 孟倩颖

(辽宁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辽宁 大连 116029)

一、问题的提出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整体提升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办学水平”“适时提高师范专业生均拨款标准”“吸引优秀青年踊跃报考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的建议[1]。在此政策导向下,从2018年到2021年,普通本科师范生招生人数从39万跃升至46万(见图1)。同时,随着师范生招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师范专业的录取分数也在不断攀升,教育部直属六所师范院校的录取分数已接近国内顶尖学府的准入门槛,如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在辽宁省的录取分数线为650分,北京大学在辽宁省的文科录取分数线为666分。此外,在其他部分省市一些著名师范院校的分数线也已接近国内知名高校。这表明师范专业吸引力不断增强,也因此再次掀起了报考师范专业的热潮。我国师资培养的外在条件基本得到保障,但内涵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困境。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会议上强调,“强教必先强师,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支持和吸引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专业认同关系到教师专业成长,关乎教师队伍稳定及质量,是教师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教师专业认同具有动态发展性、个体性和能动性,是提升教师生命意义的内在基础[2]。本研究以自我认同理论为基础编制问卷,选取辽宁省四所大学(两所师范院校和两所综合大学)一至四年级小学教育专业的994名学生进行调查,探讨新时代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图1 普通本科师范生招生数量变化

二、研究过程

(一)问卷的编制

本研究以自我认同理论为基础,借鉴秦攀博和彭艳红等学者编制的专业认同量表[3-4]部分内容,并结合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自编了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调查问卷。初始调查问卷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基本信息,涉及学校、性别、年级、户籍等9个题项,目的是掌握不同背景下的调查对象之间专业认同度的差异。二是专业认同量表,共设置了31个题项。量表答案采用李克特五级计分法,“完全不符合”记为1分,“比较不符合”记为2分,“不确定”记为3分,“比较符合”记为4分,“完全符合”记为5分。专业认同分值越高表示专业认同度越高,分值<3表示低度认同,3≤分值≤4表示中度认同,分值>4表示高度认同。

(二)问卷的修正

1.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在本研究中,利用一组调查对象(共计200份样本),运用SPSS26.0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项目分析是检验量表中每个题项测量能力的高低,回答的是量表中具体的某个题项作答的质量如何。首先,依据样本专业认同得分高低排列顺序,分别计算出高、低两组(高分组>124.00,低分组<101.27)调查对象的每个题项得分的平均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示该题项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可以保留,反之则需要删除。其次,检验各题项分数与总分之间的关系,如果关联性系数大于0.4,则可以保留,反之则需要删除。结果显示,所有题项的p值都小于0.05,与总分的关联性在0.692~0.862之间,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符合同质性标准。

对量表进行KMO和巴特利特检验,样本专业认同量表KMO=0.952,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X2=7 844.997(df=465,Sig.=0),结果表明样本数据适合做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共有4个,它们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9.529%。根据因素所包含的项目含义,将维度一命名为专业认知,包含5个题项;维度二命名为专业情感,包含6个题项;维度三命名为专业行为倾向,包含9个题项;维度四命名为专业支持,包含11个题项。共计31个题项(见表1)。

表1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量表

2.验证性因素分析。利用另一组调查对象(共计794份样本),运用AMOS26.0统计软件,对上述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量表的结构模型进行检验,以考察该模型的正确性。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该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基本符合要求(见表2)。综合来看,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量表的模型适配良好(见图2)。

表2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量表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指数

图2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量表的测量模型及拟合度

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行为倾向和专业支持四个维度各个潜变量对应题项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5,说明其各个潜变量对应题项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另外,各个潜变量的平均方差变异AVE>0.5,p<0.001,且组合信度CR>0.8,说明聚敛效度(见表3)理想。

表3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量表聚敛效度

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行为倾向和专业支持四个维度之间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见表4)。由表4可知,相关性系数绝对值均小于所对应的AVE的平方根,说明各个潜变量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彼此之间又具有一定的区分度,说明量表数据的区分效度理想。

表4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量表区分效度

(三)正式问卷调查

抽取辽宁省两所师范院校(L校和A校)、两所综合大学(S校和D校)大一至大四四个年级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线上正式问卷调查。正式问卷共计40个题项:1~9题是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10~40题是专业认同量表中的题项,其中11~14题指向专业认知,15~20题指向专业情感,21~29题指向专业行为倾向,30~40题指向专业支持。本次发放问卷811份,收回有效问卷794份,有效率为97.90%。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如下:(1)在学校方面:L校111人,A校229人,S校170人,D校284人;(2)在性别方面:男生72人,女生722人;(3)在年级方面:大一学生236人,大二学生215人,大三学生209人,大四学生134人;(4)在户籍方面:农村学生452人,城市学生342人;(5)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方面:选择“是”的学生266人,选择“否”的学生528人;(6)在是否考取教师资格证书方面:选择“是”的学生218人,选择“否”的学生576人;(7)在是否为小学教师家庭方面:选择“是”的学生47人,选择“否”的学生747人;(8)在报考意愿方面:选择“兴趣爱好”的学生224人,选择“职业规划”的学生254人,选择“家长期望”的学生206人,选择“专业调剂”的学生88人,选择“其他”的学生22人;(9)在从事小学教师职业动机方面:选择“自身热爱”的学生302人,选择“发展前景”的学生252人,选择“薪资待遇”的学生99人,选择“社会地位”的学生93人,选择“其他”的学生48人。

三、调查结果

(一)总体情况

本研究的调查维度包含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行为倾向和专业支持,这四个维度共同体现了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度。结果显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总体专业认同度为3.671(见表5),表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度为中等偏上水平。此外,在专业认同各项维度上,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认同度由高到低依次是专业支持、专业行为倾向、专业情感和专业认知,其均值分别为3.870、3.691、3.569、3.552。

表5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总体情况

(二)影响因素

通过对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度及各项维度在学校、性别、年级等九个变量上的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度在性别、户籍、是否为小学教师家庭三个变量上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但女生的专业认同度高于男生,农村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知认同度显著低于城市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通过LSD事后多重比较得知)。在学校、年级、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和是否考取教师资格证书,以及报考意愿与从事小学教师职业动机六个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1.不同学校的差异。从学校个体来看,四所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总体专业认同度,以及专业认知、专业情感和专业行为倾向三个维度的认同度均具有显著差异。经过LSD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在专业认知维度上,L校学生的认同度显著高于其他三校的学生,且A校学生的认同度显著高于S校的学生;在专业情感、专业行为倾向维度上,L校学生的认同度显著高于S校和D校的学生,且在专业行为倾向维度上A校学生的认同度显著高于D校的学生;在专业支持维度上,L校学生的认同度显著高于S校的学生。

此外,从学校类型来看,除专业支持维度外,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总体专业认同度及各项维度的认同度显著高于综合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生。

2.不同年级的差异。不同年级在专业认同度上的差异极其显著。大二学生的总体专业认同度及各项维度的认同度均处于较低水平,而大四学生均处于较高水平,尤其是在专业支持维度上达到了高度认同。经过LSD事后多重比较发现,除专业支持维度外,大四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级的学生。在专业认知维度上,大三学生的认同度显著高于大二的学生;在专业行为倾向维度上,大一和大三学生的认同度显著高于大二的学生;在专业支持维度上,大一、大三和大四学生的认同度显著高于大二的学生。

3.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和考取教师资格证书的差异。担任学生干部和已考取教师资格证书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在总体专业认同度及各项维度的认同度上均高于未担任学生干部和未考取教师资格证书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并且具有显著差异。

4.不同报考意愿和从事小学教师职业动机的差异。不同报考意愿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总体专业认同度及各项维度的认同度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兴趣爱好、职业规划、家长期望、专业调剂、其他。其中,在专业认知维度上,报考意愿选择“其他”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认同度,以及在专业情感上,报考意愿选择“专业调剂”和“其他”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认同度为低度认同;在专业支持维度上,报考意愿选择“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认同度达到高度认同。经过LSD事后多重比较发现,报考意愿选择“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总体专业认同度及各项维度的认同度均显著高于由于“家长期望”“专业调剂”和“其他”而选择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生。

不同从事小学教师职业动机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总体专业认同度及各项维度的认同度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自身热爱、职业前景、薪资待遇、社会地位、其他。其中,在专业认知、专业情感和专业行为倾向三个维度上,从业动机选择“其他”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认同度为低度认同;在专业行为倾向和专业支持维度上,从业动机选择“自身热爱”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认同度达到高度认同。经过LSD事后多重比较发现,从业动机选择“自身热爱”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总体专业认同度及各项维度的认同度均显著高于由于看重小学教师职业良好条件而选择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生。

四、结论与分析

(一)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度整体情况较好

相关研究证实,专业认同的形成过程受社会支持的影响。提升师范生的社会支持水平能有效提升其专业认同度,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师范生的专业认同度越高[5]。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教师教育发展和基础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门陆续颁布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0)》《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以促进教师教育的发展和基础教育阶段教师队伍的建设。在以上政策导向下,高校加大了对小学教育专业的支持力度,这也反映在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对专业的认同上。

(二)师范院校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显著高于综合大学的学生

基于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分析,师范院校与非师范院校可以看作是两个场域,场域中的个体(即学生)受到场域要素(如专业培养)的影响,从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课程设置是专业培养的载体,设置什么课程、课程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到教育质量,也影响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注重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所以学生能够清楚把握教师职业素养的要求,这会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度。而综合大学由于交叉课程比例较高,教育基础课程被压缩,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师范生素养欠缺,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度较低。

(三)大二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显著低于其他年级的学生

依据常理推断,学生接受专业教育的时间与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呈正比,即大一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应该低于大二学生,但调查结果却与之相反。其背后原因可能是国家呼吁选拔具有教育情怀的学生进入小学教育专业,于是高校在招生环节提高了准入门槛,因此大一学生入学之时已经具有一定的专业认同度。同时学校也会开展专门性、针对性的专业思想教育,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专业认同度。而大三学生和大四学生依托于考研和教育实习,了解小学教育专业的“行情”并且对小学教师职业有了亲身体验,形成了较高的专业认同度。反观大二学生既没有得到像大一学生那样的重视,也不像大三和大四学生那样内化了专业教育成果,而且处于容易对专业学习产生倦怠的时期,从而降低了其专业认同度。

(四)担任学生干部和考取教师资格证书的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显著高于其他学生

分析发现,学生干部对于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各项培养规划的认识更加清晰透彻,其承担的相关工作也与教师工作存在相似点,更有利于他们进行情感带入,从而强化其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度[6]。同理,考取教师资格证书的过程加深了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对专业内涵的认识,以及获得了教师职业的初步体验,使他们更加肯定自己未来的教师身份,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升了其专业认同度。

(五)报考意愿和从业动机与专业契合的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显著高于其他学生

从本质上来讲,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源于他们的报考意愿和从事小学教师职业的动机,“学习动机对专业认同有显著的预测作用”[7]。在大学里,转专业会受很多条件限制,所学专业与报考意愿不符合就会导致专业认同度降低[8]。在被调查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中,从报考小学教育专业和从事小学教师职业动机来看,选择内在因素(即兴趣爱好、职业规划与自身热爱)的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显著高于选择外在因素(即家长期望、专业调剂与发展前景、薪资待遇、社会地位及其他)的学生。不论是报考意愿还是从业动机,与小学教育专业契合的学生的专业认同度都更高,他们对专业学习的目标更加清晰明确,态度更加积极。

五、建议探讨

(一)建设校园师范文化

良好的教师教育文化能够提供价值引领和行为驱动,推动师范院校师范属性不断深化、综合大学师范特色不断彰显。物质文化是显性的,也是建立文化符号最快捷的方式,所以在校园整体布局基础上可以做一些设计,如在建筑、道路和景观命名等方面对师范文化进行渲染,使其兼具教育和审美的功能。精神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发展中提炼出来的文化精髓,指引着育人的发展方向,如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加强小学教育专业人文环境的建设,营造温馨和谐的专业氛围,让学生在这个大家庭中渐渐产生信任感和依赖感,有助于其专业认同度的提升,也有助于其专业的发展。

(二)完善阶段培养体系

学校需要根据不同时期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特点,充分考虑不同阶段专业教育之间的逻辑关系,使之相互融合,密切联系。在学科专业入口阶段,积极宣传推广小学教育专业,开发专业报考指南,明确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基本素质要求,使学生了解小学教育专业,立志从事小学教育。在学科专业的发展阶段,注重因材施教,科学合理地进行专业内的分方向培养。通过专业入门教育、教师交流指导、学术讲座开展等稳固学生的专业思想, 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促进其专业学习。在学科专业的出口阶段,积极拓展新的就业方向和渠道,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帮助他们辨别整理信息,理性地选择未来职业。

(三)加强联合实践管理

教育实践对于培养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成为未来教师至关重要,它可以让学生深入体验小学教师的工作,明确其职业价值和使命责任,而一定的组织模式是确保教育实践质量的关键。高校可以加强与所在地区的小学、教育行政部门等的合作,形成教育实践指导小组,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通过共同制定符合学生教育实践的方案和手册,推荐学生实习,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并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进而提升他们的专业认同度。并且,要通过行政手段确保教育实践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对学生的实践情况和学校教师的指导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和监督,以此提升教育实践的质量。

(四)明确专业价值定位

学生对所学专业如何定位,是关乎他们对该专业在社会中存在价值认同的重要一环。为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正确的专业定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做好专业学习规划,提高专业能力。专业学习规划的科学性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极为重要。为此,学生应在每个学习阶段之前充分了解自己,进行自我剖析,确定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专业思维以提升专业能力。其次,关注专业时事热点,增强专业价值认同。关注小学教育专业的时事热点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国家和社会对该专业的认同,这对增强学生的价值认同和培养其正确的专业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认同度师范院校本科生
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挑战和提升路径
——评《提升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普通群众中的认知与认同度研究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高考加分新政认同度的调查与分析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