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宁:不断探险,是我的日常

2024-02-01 16:07格林
青年文摘 2024年2期
关键词:颜宁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

格林

最近,科学家颜宁又一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2023年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5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中45岁的颜宁成为最年轻的新当选院士。但颜宁还是那个颜宁,她说:“帽子不能改变你是谁,不会因为有了帽子就更优秀。”对颜宁而言,人生过得是否值得,不依赖外界评价,而在于为社会做了什么。

2022年,颜宁向普林斯顿大学递交了辞职申请,回国协助创建深圳医学科学院。2023年11月21日,由颜宁担任创始院长的深圳医学科学院宣告成立,短短一年间,她完成从科学家到掌门人的身份转变。

颜宁的学术生涯非常高光,2007年,未满30岁即从普林斯顿博士毕业回到清华大学任教,成为“清华最年轻教授”。37岁时,她率领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用6个月的时间攻克了膜蛋白研究领域50年不解、全球最受瞩目的科学难题。2017年,在清华任教10年的她又受聘普林斯顿大学,成为首位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颜宁表示,在清华和普林斯顿任教,是她人生的前两个梦想,在深圳,她将努力实现第三个梦想。

究竟是什么力量,能让每次处在成功之巅的她敢于不断转场?

2017年4月,颜宁做出了让许多人惊讶的决定——离开待了10年的清华大学,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终身讲席教授。

颜宁自己解释:“这两个都是我的母校,我都非常喜欢。我知道在清华做教授是什么体验,现在我很想知道去普林斯顿会是什么感觉。生命如此短暂,要努力去扩展生命的宽度,多去经历和体验。”

颜宁从小就怀有对事物纯粹、天真的好奇心。小时候她总是盯着夜空想,宇宙到底为什么没有边际?放学回家后,她会听广播到黄昏;她喜欢古诗词,好奇古人的遣词造句典出何处;她还喜欢读小说。颜宁也跟许多孩子一样喜欢明星八卦,甚至认真地考虑过未来做一名娱乐记者。可惜的是,这个计划还没来得及迈出第一步就被迫宣告破产。在当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风气下,年级第一的她被班主任老师强行拉回了理科班。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颜宁还想报清华大学的中文系,后来听从爸爸的建议报了生物系并被录取,“因为我觉得生物系也很有意思”。

她的性格一点儿都不乖顺,恰恰相反,这么做的理由是她本能地不愿给自己设置界限。她说:“到现在为止,我决定的是我不做什么。其他东西我都很好奇,都很想去试一试。”这个简单的原则一直在她人生的重要关口发挥着作用。

大二时,被同学认为“不靠谱”的颜宁,忽然要去竞选系学生会主席,竟然成功当选。这种想到就做的闯劲儿,在大学毕业申请研究生时再次发挥作用。当时,施一公是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的助理教授,負责面试亚洲学生。颜宁因病错过了施一公回清华的讲座,便给他写了一封英文自荐信。在列举了自己的种种成绩后,这么结尾道:“我觉得自己在各方面能力都很出色,我希望把时间花在更有价值的地方。但申请出国太浪费时间和金钱了,如果普林斯顿大学录取我,我就不用再花精力申请别的学校……”这封信给施一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从普林斯顿打电话面试了颜宁。大四寒假时,颜宁获得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在学术研究上,颜宁毫不遮掩自己的好胜心。她从小就习惯了年级第一,但在清华第一学期高数的期中考试上,她却大脑一片空白,只考了67分。但她心态乐观:“就这样还能及格?我实力挺强的啊!”等到期末考试,她就立刻扭转局面,得了87分。

这样的反转一次又一次在颜宁的求学生涯出现。在普林斯顿读博第一学期的一门课上,颜宁第一个被教授提问,当下就“傻了”,脸憋得通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班里另一个中国学生回答出来了。“可以想象我多自卑啊,然后就开始了不分昼夜的读研生涯。”她每天只睡6小时,睡前读论文集,睡醒手上还拿着它,又接着读。期中考试时,终于取得了满意的成绩。

第二年,颜宁加入了施一公教授的实验室。其后两年,她却意外过上了“暗无天日”的日子:不仅课业辛苦,在最重要的实验环节,颜宁卡住了,“我做什么,什么做不出来”。同伴们纷纷出成果,让她感到压力很大,一下瘦了30斤。她不断地观察、学习,一次次的失败后从头开始,直到2003年1月11日——颜宁对这个日期记忆犹新,她把一个复杂的生化实验做出来了,施一公说:“你终于会做实验了。”

2007年,颜宁从普林斯顿回到清华,当时,人们对她的选择感到诧异,因为在普林斯顿她可以找到全球条件最好的实验室,接着稳步上升,直到拿到终身教职。在那时选择回到清华从头建立实验室,意味着极大的不确定性。然而,颜宁对“稳步上升”并不在意,她要研究最重要的问题。

在清华,她确立下的几个研究目标都是业内公认的硬骨头。“她在实验室起码是14到16小时,不夸张。”她已经毕业的学生殷平说。颜宁主动避开了科研以外的世俗干扰,全身心投入研究。她把工资卡交给母亲,“我也不知道收入多少,不用操这个心。”做实验的时候,她会把手机调成勿扰模式,把办公室电话线拔了。业余时间基本用在实验上,“我基本不去参加饭局,时间压缩得非常厉害”。

2013年,颜宁在清华独立主持的实验室已经顺畅运转,学生们也都在核心期刊发了论文。这时,颜宁做了一个重要决定:停止之前的几个项目,去专攻膜蛋白领域的难题——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这是前辈科学家努力了50年都没做出来的成果。

对此,同行和她的学生都不理解:之前他们做昆虫的同源蛋白实验只差最后一步了。这时候放弃这个项目,去专攻难度极大的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不是得不偿失吗?颜宁非常理解学生,但她说:“你做昆虫蛋白,就算全部通关了也就到6000米的地方;而做人源蛋白,你有机会直接登顶珠穆朗玛峰。”

仅仅过了一年,颜宁团队就解析出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结构,发表在《自然》杂志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莱恩·克比尔卡称赞道:“要针对人类疾病开发药物,获得人源转运蛋白结构至关重要,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颜宁因此获得了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和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

自成名后,颜宁一直受到公众目光的审视,但她依旧活得本真、自我:在微博上以“娱乐博主前线报道”的方式记录有趣发现,对看不惯的事情直接吐槽,大方记录工作和生活点滴。在颜宁实验室待了7年的潘孝敬说:“颜老师仍然是一个少女的感觉,走路都是哼着歌的。”

但一涉及课题,颜宁就进入严肃模式。不论是在实验室还是组会,颜宁指出学生的问题毫不客气。深夜12点,学生会突然接到颜宁的电话,告诉他们一个新的思路。颜宁还喜欢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有个腼腆男生在组会上跟她争得面红耳赤,颜宁特别欣赏他。

颜宁常常激发学生对于人生价值的探索。“达·芬奇留下了《蒙娜丽莎》,乔布斯留下了苹果……你将会留下什么?”这是2016年颜宁在清华生命科学学院的毕业典礼上提出的问题。她也曾在《开讲啦》节目中说过:“区别个体之间的不同,是你给这個世界留下了什么。”这与半年前引发热议的“颜宁之问”相互呼应。

在一次博士生推免面试中,颜宁问了考生们一个问题:“这辈子有什么科学问题或者技术难题,你能解答或者突破,就觉得今生无憾了?”可惜,没有一位能给出让她眼前一亮的答案。

须臾一生,解决什么、留下什么,是颜宁长期思考的“终极问题”。“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我想我们追求的都是在科学史上留下了什么,为这个社会做了什么。从这个初心出发,你就会想一直aimhigh(追求高目标)。”

当看到蛋白质分子的精巧结构时,她被科学的美妙和神奇吸引,立志发现自然奥秘。如今,成为院士的她,要留下的,除了知识,还有下一代的科学家。

2022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颜宁提到自己的新梦想:“在实验室育人,看到一代代的年轻人在接受我的科研指导之后去拓展自己的一片天空,那种传承的成就感甚至已经超越了自己做出科研突破的快乐。”45岁的颜宁,又开启了新的角色,她乐在其中,因为“在科研上不断探险是我最痴迷的游戏、是我生命的底色,这个不叫梦想,而是我的日常”。

(资料来源:《成为科学家》,中信出版社;《博客天下》《中国新闻周刊》,“南方日报”微信公众号等)

猜你喜欢
颜宁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
Haun Saussy, The Making of Barbarians: Chinese Literature and Multilingual Asia
普林斯顿大学校长教学领导力的经验借鉴
莱夫谢茨及其对拓扑学的贡献
普林斯顿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对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启示
“清华学术女神”在线打假
我在普林斯顿的一天
《普林斯顿大学藏西夏文<法华经>》读后
阳关故人
普林斯顿拿骚大楼
征服世界的人不分男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