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与保险公司的应对策略分析

2024-02-02 03:18丁萌萌光大永明人寿保险有限公司
上海保险 2024年1期
关键词:支柱康养养老金

丁萌萌/光大永明人寿保险有限公司

一、引言

二、我国养老保险发展现状

余7.4 万亿元。从参保人数看,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3亿人,覆盖我国大部分人口。需要说明的是,伴随新业态诞生而出现的部分灵活就业人员未纳入保障体系。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压力不断增加,近年来基本养老保险支出占收入比重持续提升。2020年,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和支出已出现6925.7 亿元缺口,且该缺口将持续放大,财政压力与日俱增。

第二支柱为企业(职业)年金制度。这是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组成的年金制度。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全国企业年金积累基金规模为2.98万亿元。

第三支柱为个人商业养老计划,由商业养老保险、养老目标基金等构成。第三支柱产品种类较多,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见图3)。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具有养老属性的商业保险业务累计责任准备金超6万亿元,其中,养老年金保险责任准备金约6600亿元。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三支柱发展不平衡。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尽管覆盖范围较广,但从全国数据看,呈现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不足的特点;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覆盖范围小;第三支柱个人商业养老计划仍处于起步阶段。当前,第三支柱保险产品供应商主要为寿险公司,养老保险公司尚未发力。养老保险公司当前经营的养老保障管理产品规模虽大,但多为短期产品,养老属性较弱,未来可能存在压降风险,需要转型为具有长期属性的养老保障管理产品。与其他国家养老保险三支柱发展状况相比,我国养老保险第一支柱占比较大,第三支柱占比较小(见表1)。从第一支柱占比情况看,日本为58%、韩国为42%、英国为31%、美国为6.76%,而中国为71%;从第三支柱占比情况看,韩国为41%、美国为39.21%、英国为34%、日本为7%,而我国第三支柱刚起步,在养老保险三支柱中发挥的作用不明显。

▶图3 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现有的产品/方案类型

▶表1 我国与其他国家养老保险三支柱发展状况

三、保险业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面对人口老龄化,对保险业来说,一方面有来自社会的挑战,主要为宏观层面的挑战;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和养老机构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也面临挑战,主要为微观层面的挑战。

(一)来自社会的挑战

1.宏观人口的转变:人口结构发生改变,人口老龄化步伐在加快

从人口转变这一背景看,我国养老市场主要面临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家庭规模日益缩小、家庭结构不断简化、城镇化率不断提高、老人与子女同住比例下降、家庭功能逐渐弱化并伴随少子化等现象带来的挑战。国家统计局2023年发布的人口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2.8 亿人,占总人口的19.8%。老年人口占比逐渐增加,年轻人口占比不断下降,社会老年人口抚养比上升,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负担成为一大挑战,我国老龄化社会呈现“未富已老”和“未备已老”并存的特点。

2.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三大支柱结构待优化,养老金待遇区域差异明显

我国多支柱养老金体系尚未构建完善,地区间养老金待遇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中国统计年鉴2023》中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我国年均养老金水平极值差异高达84534.29 元,养老金替代率水平极值差异高达50.07%。养老保险三支柱结构失衡:第一支柱中长期支付压力过大;第二支柱覆盖率增长缓慢,尚未形成有效补充;第三支柱仍处于起步阶段。

从养老保险三支柱发展历程来看,自1991年我国全面推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真正建立起了社会养老的第一支柱。针对农村居民也制订了新的养老计划,国家在第一支柱中发挥主导作用。目前,第一支柱约占整个养老保险体系的70%。

从2004年开始,我国推行养老保险第二支柱,首次将企业(职业)年金纳入养老金计划。2014年,国家推出针对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职业年金。目前,第二支柱的缴纳比例一般为企业或机关事业单位缴纳职工工资总额的8%,职工个人缴纳个人工资总额的4%。职业年金由政府推动,并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向符合条件的外部管理公司授权。企业年金由企业推动并建立企业年金管理委员会或聘请受托人进行管理投资。但养老保险第二支柱发展较慢,企业年金税收优惠的吸引力不足。企业年金一般采取EET模式(缴费、投资免税、领取征税),企业缴费总额在工资总额5%以内的部分和个人缴费工资计税基数4%以内的部分可以免税,总体税收优惠力度较弱。

第三支柱将个人养老金纳入到国家养老保险体系中。2018年,我国推出若干项养老相关的试点工作;2022年11月,个人养老金账户正式落地;2023年,商业养老金业务试点开始启动。但总体来说,第三支柱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毕马威中国(KPMG China)与亚洲证券业与金融市场协会(ASIFMA)于2023年6月发布的《中国养老金改革——全球资产管理公司在市场改革中的致胜策略》指出,在当前监管环境下,预计到2030年,第三支柱的市场规模将达到4万亿元。

3.老年健康需求:失能、半失能老人规模扩大,医疗照护服务需求量攀升

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意味着我国的医疗体系需在较短时间内快速作出调整,特别是对慢性病的管控和治理方面的调整。高龄化的人口结构使得失能、半失能老人比重增加。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12%处于不健康状态,其中2%的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截至2022年末,我国60 岁及以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约有4400万人。在8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失能、半失能人口约占40%,均不同程度地需要医疗护理和长期照护服务。从当前老年护理市场看,老年护理专业人员供给不足,需要进一步增加护理机构、康复机构以及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和医疗护理员队伍数量。

4.老年健康供给:城市养老服务结构失衡,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不足

日益增加的老年人口规模对养老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而我国的养老服务尤其是农村养老服务仍面临供给总量不足、供需结构矛盾较显著等困境。研究显示,城市社区养老院的覆盖率为21.22%,而农村仅为10.33%。目前我国约有失能、半失能老人4000 多万名,至少需要1300 万名护理员,但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服务人员总计不足50万人,持证人员不足2万人,缺口较大。

农村的养老保险体系相对不够健全,缺乏完善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制度,有些老年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经济支持和医疗保障,生活质量受到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年轻人前往城市工作和生活,许多农村老年人无法得到子女的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相对缓慢,缺乏专业的养老服务机构和人员,老年人难以得到合适的养老服务和照料,农村社区的养老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5.适老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社会适老化改造旨在通过改造住宅、社区环境、城市建设、数字技术和工具等多种手段,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便利程度。“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社会适老化改造的目标任务。自2021年开始,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计划连续五年围绕“加快社会适老化改造”开展民主监督调研,并进行网络问卷调查,调研发现,全社会对适老化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还不够,对适老化改造的知晓度和主动性不高。从调研情况看,各地任务完成进度不均衡,资金投入不足、投入渠道较单一,改造工作不精准,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居家适老化改造和残疾人改造尚未实现资源共享、一体推进;部分城市适老化改造工作的全面开展存在一定阻力,存在改造不彻底、工作表面化的现象;老年群体使用智能家居和可穿戴设备上网的比例不足10%。

(二)养老机构、保险公司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1.养老机构以重资产经营为主,平均成本较高,易陷入经营困局

从运营成本看,客单价只有在高于摊付土地房屋等固定成本和日常运营等变动成本时,养老机构才能维持正常经营。而目前市场环境存在资产壁垒高、融资成本重的情况,养老机构的配套设施等隐性成本较高,整体平均经营成本高;重资产运营模式所需资金规模大、投资周期长,以重资产经营为主的养老机构易陷入经营困境。

2. 第三支柱个人商业养老计划产品种类繁多,但仍处于起步阶段

当前,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产品供应商主要为寿险公司,养老保险公司尚未发力。养老保险公司较少开展传统商业养老年金业务,而拥有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资质权的养老保险公司仅有三家,且总规模较小。养老保险公司当前开发经营的养老保障管理产品规模虽大,但多为短期产品,养老属性较低,未来可能存在压降风险,仍需向具有长期养老属性的养老保障管理产品转型发展。

3.完全依靠养老服务实现大额盈利较为困难

当前市场环境下,能盈利的养老机构较少,民营机构盈利能力优于公营机构,但其亏损风险也更大。从供给端来看,养老服务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还存在较多难题。一是商业模式尚不成熟。无论是轻资产还是重资产,又或是轻重资产相结合的养老运营模式,在盈利能力上均面临挑战。二是虽然养老企业较多,但缺乏龙头企业。一方面,养老市场产品服务创新能力、标准化和体系化管理能力受限,市场发展速度较慢;另一方面,养老服务市场参与企业众多,供给方尚未明确自身产品服务定位,核心竞争力界限不清,导致供给端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程度高。三是养老供给与有效需求存在错位。目前,养老服务供给远不及老年人口新增数量及随之增加的养老需求,但养老机构床位空置率高达50%,这主要受付费能力和传统养老观念限制,需求基数转换为有效需求的比例很低,说明消费需求未被有效激发。大多数老人选择居家养老,养老机构空置率较高。

4.老龄化、低息化是保险业面临的两座大山

人口老龄化意味着人的寿命在增加,保险公司需要承担更长的保险期间的风险。在人口老龄化叠加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保险产品显然不是多数人的选择。从我国及其他国家的发展规律看,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定期存款利率存在下降趋势。以典型老龄化国家日本为例,截至2023年9月,日本人口老龄化率达29.1%,对应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仅0.01%,近乎无息存款。面对老龄化、低息化,保险公司应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应对以求转型发展。

5.与银行、券商及公募基金的理财顾问相比,保险代理人的投顾能力偏弱

一是保险公司的代理人以销售保险产品为导向,对股票、债券及理财产品等资产的了解有限,在提供养老金投资顾问服务方面专业能力不足。二是增值功能有限,保险公司在资产配置方面主要以固定收益类产品为主,随着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日趋成熟,以固定收益类产品为主的投资策略将难以满足客户多元的投资需求。三是经营难度大,股权融资相对较难。养老保险资金与养老年金属于长期资金,而国内债券市场缺乏长期资产,短期债券占比高,因而保险公司无法对冲长期保险产品所带来的利率风险,股权融资的难度相对更高。

(三)保险业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机遇

随着我国老年群体占比不断提高,养老保险或迎来发展机遇。从市场主体看,面对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政府、企业、居民个人等市场主体将给保险业带来发展机遇,未来,政府的政策支持、保险公司的自身优势、居民的个人选择等将为保险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1.政府提供政策支持

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首次从中央政策层面明确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的具体定位、制度模式和优惠政策,明确将商业养老保险纳入个人养老金的投资范围,并匹配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同年11月,原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公司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保险业参与个人养老金业务的主要产品类型是年金险和两全险。上述一系列政策的发布,标志着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建设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保险公司获准参与具有政策色彩的个人养老金市场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2.保险公司发挥自身优势,将迎来发展机遇

保险业与养老健康产业具有天然契合属性,保险资金投资养老地产能打通养老健康上下游产业链。养老健康产业作为服务端,保险公司所提供的保险产品作为支付端,通过“保险+养老社区”可以实现由养老服务代替现金补偿。养老社区可以链接上游的养老险、长护险、医疗险等保险产品,也可以链接下游的老年医疗、护理服务、慢病管理等健康产业。保险公司通过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服务养老产业,构建“大养老”生态圈。同时,在资管新规出台后,银行理财、资金信托等资管产品纷纷“打破刚兑”,实现净值化管理。在这一背景下,商业养老保险是目前市场上唯一可以提供保底利率的产品,收益的确定性较高,可以较好地对冲长寿风险。

保险作为家庭资产配置的底层资产,具有防御性资产的相对优势。当前,整个金融业的负债成本下降、收益率下行,但保险产品的比较优势仍较明显,其所具有的保障、保值、刚性兑付和稳健回报等属性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目前已有部分保险公司布局养老市场,并取得较成功的经验,如“泰康之家”已经在29座重点城市布局33个项目,平安健康险搭建了“保险”与“健康”的桥梁,将保险公司、医院和被保险人串联起来,通过管理式医疗打造深度协同的金融和医疗服务体系。

3.为满足居民个人需求,保险公司具备产品开发优势

从满足居民个人需求角度看,保险产品具有较大优势。保险公司开发的产品中,具有终身领取功能、承担长寿风险、采用行业标准化条款的保险产品都可以纳入商业养老保险统计范畴,养老保险产品不仅具有储蓄功能,而且具有保障功能。

随着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快,对于养老市场来说,一方面,优良的传统文化积累,使“尊老爱幼”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养老市场,积极采取措施应对人口老龄化,不断推进中国式养老的发展。当前,在国家政策支持、企业积极参与的背景下,老年人通过购买养老产品实现老年财富积累,消费潜力日益提升,养老需求日益增长。而随着“银发经济”的到来,加之科技与养老市场的融合发展,智慧养老将催生新型需求,为保险公司开拓养老市场提供新机遇。

四、保险业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分析

(一)面对人口老龄化,保险业的优势将更加明显

保险业在推动高质量养老金融发展与服务供给方面具有独特价值,保险与养老具有天然契合优势。与其他金融机构理财或储蓄产品相比,保险产品在“抵御长寿风险、积累养老财富、构建服务生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六方面:

第一,在风险保障层面,保险公司能够充分发挥核心优势,包括在推动个人账户式养老保险及专属风险保障产品方面的独特优势,以及开发居民所需的各类养老金融保险产品进而帮助居民提升抵御长寿风险能力的优势。第二,在财富管理层面,保险资金具有跨周期、期限长等优势,能够服务居民养老财富的长期稳健投资。第三,在养老服务能力建设层面,保险公司将养老产品、健康管理及养老服务有机融合,可以提供一体化养老服务,具有个性化、差异化竞争优势。第四,保险产品兼具风险保障和财富管理双重功能,消费者可以通过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在退休后定期领取养老金,通过保险产品“活多久领多久”的责任设计,有效抵御长寿风险。第五,保险资金具有长期投资增资的特性,可以发挥长期投资的专业优势,为居民提供跨周期、安全、稳健的投资收益。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保险在长期资金投资方面的经验越来越丰富,逐步建立了一套基于负债特性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具有久期、流动性、收益、风险等多重目标要求方面的优势,可以达到获得养老财富稳定增值的目的。第六,从国际经验看,养老金的发展壮大对稳定资本市场有重要作用。从目前我国养老金市场看,第三支柱养老金占比还较小,未来还有很大发展空间。随着养老金规模的逐渐壮大,养老金将在我国资本市场发挥更重要的“稳定器”作用。

(二)保险公司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布局康养市场

目前,不少保险公司正在积极布局康养市场,采用“保险+服务”等多样化的方式切入。自2010年开始,几乎每年都有保险公司进军养老服务领域,如2010年进军养老服务领域的泰康人寿、合众人寿,2012年的新华人寿、太平人寿、平安人寿,2013年的中国人寿等,平均每年有2~3 家保险公司“首进”养老服务领域;2021年之后,保险公司布局康养市场的步伐逐步加快;2022年更是“扎堆式”涌入,全年共有九家保险公司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创历史新高。截至2023年底,泰康人寿、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平人寿、大家人寿、友邦人寿、光大永明人寿等多家保险公司已经发布康养战略。

1.大型保险公司的对策

根据Brand Finance 发布的“2022全球保险品牌价值100 强”排行榜,我国有12 家保险公司上榜。其中,品牌价值大于400 亿美元的是中国平安;品牌价值大于100 亿美元的有中国人寿、太平洋保险、友邦保险等。从原保险保费收入来看,2022年,全国原保险保费收入46957 亿元,其中,中国平安、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的原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7691.40 亿元、6191.58亿元、6152.00 亿元、3931.66 亿元和1630.99亿元。五家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占总原保费的55%,占据保险业的半壁江山。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大型保险公司“头雁效应”优势更加明显。一是大型保险公司在风险分析、管理能力方面具有相对优势。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长寿风险逐步增加,给养老金融带来新挑战。大型保险公司可以发挥其风险分析、管理能力,有效应对长寿风险,在养老金融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二是大型保险公司的长期负债能够带来长期资金优势。大型保险公司基于自身的长期资金属性和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等行业特色,在大类资产配置、多资产管理、长期稳健投资、绝对收益创造等方面积累了诸多优势,能够给客户带来长期、稳定的收益。三是大型保险公司积极参与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建设,发展个人年金、增额终身寿险、专属养老保险等产品。通过保险产品的长期储蓄功能、长期资产配置能力,并结合康养服务、养老社区等,帮助客户解决长寿风险问题。

2.中小型保险公司的对策

目前,我国康养市场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存在行业结构失衡(如康复护理床位和护理人员明显不足)、养老供给层次错位(如低端市场供应不足但高端市场供应有余)等问题。针对上述情况,中小型保险机构可以采取以下应对策略:

一是以支付属性为核心布局康养产业。从支付领域看,寿险业还有很多空间可以挖掘,主要在个人卫生支出、护理保障和养老保险第三支柱这三个方面。例如,在护理保障方面,目前长护险保费仅130多亿元,保障缺口约9000 亿元,而这一缺口将进一步扩大。2023年9月9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联合瑞士再保险瑞再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商业护理保险发展机遇——中国城镇地区长期护理服务保障研究》指出,预计到2030年和2034年,这一数字将分别达1.9万亿元和3.8万亿元。

二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着力分析康养市场。中小型保险公司应立足自身的经营目标和资金实力,选择是否进入康养市场;若选择进入康养市场,应重点对风险防范、服务整合、增加边际利润等三个经营目标进行布局。

三是选择进入康养领域的模式。目前,寿险公司进入康养市场的模式大多选择介入养老社区、健康管理公司、医疗机构等,在护理、文旅、日常服务等方面介入较少。大型保险公司多以重资产投入的方式进入康养领域,而中小型保险公司在康养领域的布局多为“蜻蜓点水”状态,在养老市场的竞争力较弱。

综上所述,中小型保险公司在布局康养产业方面,应充分考虑客户需求和康养市场发展阶段,结合目标进行合理布局,例如,根据客户需求确定康养战略方向,或根据经营目的、自身实力、专业能力选择康养生态的细分领域,充分考虑康养资金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小步尝试,灵活资金投入,以轻资产形式利用合作资源,并充分利用好科技手段发展康养产业。

(三)养老产业发展模式选择:重资产投入、轻资产投入、轻重资产相结合

养老行业是一个覆盖面较广的行业,主要涵盖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大板块。对于开办养老机构而言,主要分为重资产投入、轻资产投入、轻重资产相结合的方式。具体采用哪种模式,一般基于战略发展目标、自身比较优势、用户画像等多因素来决定。目前,多数保险公司采取以重资产投入的方式参与机构养老市场,面临产品同质化的问题,虽然各家保险公司的用户群体及自身的业务优势存在差异,但以相似的商业模式入局同一赛道,并非最佳选择。随着布局康养市场的保险公司数量越来越多,以高净值群体为目标客户的机构养老市场相对“拥挤”,早期入场的头部保险公司优势较大。部分后入场的保险公司通过调整目标人群,面向中低收入群体向下兼容;或者针对高净值客户中的更细分群体发力,通过改变资产布局模式来提高竞争优势。

从养老产业发展模式来看,保险公司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发展模式。采取重资产模式布局养老市场的保险公司,目标客户为高净值群体,旗下的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比较“内卷”,对于后进场的保险公司来说,可以从盈利模式及细分人群方面寻找新增长点。

采取轻资产模式布局养老市场的保险公司,主要通过租赁土地和房屋并提供优质服务的方式实现短期资金回流,这一模式在城市中心区高端养老产品线运用较多。由于大部分重资产的高端养老机构都设立在郊区,而大量优质医疗资源、休闲资源及部分中高端人群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区,这为以轻资产投入为主的保险公司提供了机会,部分保险公司可以结合自身发展的区位优势,围绕城市中心优质资源开展机构养老服务。保险公司可以采用与养老机构合作的轻资产模式实现养老社区的快速布局。保险公司可以通过租赁、委托管理等方式取得养老社区的经营权。然后,保险公司通过与专业养老管理机构开展合作,有效解决自身经验不足、人才缺乏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保险公司可以实现养老领域的快速布局,并有效保障养老服务的品质。

采取轻重资产相结合模式布局养老市场的保险公司,主要将目光投向更下沉的市场,而下沉市场机构养老的利润更低、资金回流速度更慢,实现盈利需要更规模化的运营。对于“广渗透、宽布局”的保险公司来说,大多选择轻重资产相结合的模式。即在一线、二线城市自建、自购、自营高端养老社区,而在其他区域则通过合作、租赁、委托运营等模式,扩大养老服务覆盖面,提高品牌影响力。

总体来看,保险公司具备解决制约养老市场发展难题的优势,由于保险公司提供的养老保险产品具有保障范围全、附加服务完善、保障期限长等优点,可以帮助养老机构找到具备支付能力的优质对象,保证入住率,降低退租率,发挥在养老市场中的重要作用。不论选择重资产还是选择轻资产,或是选择轻重资产相结合的模式,保险公司均能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保险公司在资金、服务、科技创新、细分客户等方面发力,不断探索“养老金融+服务”新模式,完善养老保险体系;通过完善科技支撑体系,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实现智慧养老;通过营造老年友好型社会、健全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机制、完善监管反馈体系等方式,促进中国养老市场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支柱康养养老金
Four-day working week trial in Iceland
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
康养小镇“康养+”发展模式探析
国电数字物资的三大支柱
即墨温泉:未来康养休闲之地
森林康养地试点,可以先粗后细
建一座带支柱的房子
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
基于确定缴费型养老金最优投资的随机微分博弈
养老金也可“弹性”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