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与理文学化视自域信下提文升化研需究要满足

2024-02-02 08:32高文珺
社会科学辑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居民文化发展

高文珺

2023 年10 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新的文化使命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时指明了实现这一使命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其中,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创新理论之一。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提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1〕。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将文化自信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中,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共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近年来,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解读,但大多以理论阐述为主,鲜少基于实证调查数据来对我国居民当前文化自信的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我们应在社会心理学视域下,从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需要满足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居民文化自信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全国性调查对分析结果加以验证。

一、问题的提出

文化自信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认可和总体肯定,从而产生出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自豪感和坚定信念”〔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深层精神追求,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前,已有很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诠释了文化自信的构成。沈壮海从文化的内容体系、创造主体和发展路径三个方面区分了文化自信的关键构成维度,包括文化精神的自信、文化能力的自信和文化道路的自信。〔3〕戴锐等从文化生成性视角出发,将文化自信的构成区分为文化发展进程自信、价值取向自信、创新能力自信、冲突解决能力自信和国际比较自信。〔4〕张江芬等认为文化自信的构建在于推进文化自觉、文化情感认同和文化交流实践。〔5〕

上述研究对于文化自信构成的探讨从不同角度和内容出发,既有类型化的区分,又有不同层次的区分,二者又往往混在一起,较难形成一致的概念结构。本研究试图从一种更底层的结构角度去理解文化自信,涵盖上述研究中所涉及的文化自信构成。这一结构的构建可以参考社会心理学领域对于自信、文化自信、文化依恋和文化认同的研究。

文化自信首先应包括文化认同。在心理维度上,文化自信包含认知和情感两部分的文化认同;在认知层面上,文化自信是对文化的理解和探索;在情感层面上,文化自信是对文化的归属感和情感联结。这与前述研究者关于文化自信的不同划分是融合的,与从文化自觉和文化情感认同角度所构建的心理层面上的文化自信相对应。首先,文化自觉可以被理解为文化自信的认知部分,费孝通对其定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势”〔6〕,在当前的文化自信研究中,文化自觉往往被看作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或是文化自信形成的前提。〔7〕其次,文化情感认同是文化自信的情感部分,体现出对自身文化的强烈依恋感和自豪感,最终在认知和情感上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而研究者们所提出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自信也都可以被理解为针对文化不同方面的认知评价而形成的一种文化认同。因此,当前较为多样的文化自信类型,其底层逻辑都可以通过文化自信结构中的心理维度去理解。

心理维度考虑了文化自信的静态构成,那么另一个维度就要考虑到文化自信的动态发展。自信这一概念本就具有未来指向性,包括对于自身能够完成某一目标的信心。扩展到文化自信,就是主体对自身文化发展的信心。因此,对文化自信的理解还要考虑到文化演进的历程,不能仅停留在对当前的文化内容和发展水平的自信的分析上,还要涵盖面向未来的自信,即对自身文化未来发展的判断和期待。〔8〕因此,我们认为文化自信的另一个结构维度就是时间维度,即将文化发展预期纳入文化自信的分析框架。

文化自信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体制的改革、文化创作的繁荣、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素养的培养、文化交流的推动等等。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需要的性质决定着动机的性质。某一时期,一种或几种最占优势的需要会成为行为的主要动机和支配力量,这些优势需要往往是按从低到高的次序而不断更替的。〔9〕

文化自信的形成也可被理解成为满足需要而产生的树立自信的动机。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文化建设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而根据需求层次理论,这种需要的满足就会影响文化自信的形成。人们对社会层面的很多感受,比如社会安全感、社会信任感、社会公平感等,反映的是人们对相应需要满足程度的评价,需要满足与否会影响人们的相应态度和行为倾向。〔10〕文化自信是个体对文化的肯定和确信,是来自个体对文化的评价,而这种评价是建立在需要满足基础上的,由对文化需要满足过程中呈现出的信息认知加工而逐步形成。因此,文化自信和强化都离不开文化需要的满足,文化需要满足既直接体现文化建设的目的,也构成文化自信的内生动力。〔11〕

要进一步分析文化需要满足与文化自信的关系,就要了解民众文化需要满足的特点,区分文化需要满足的层次。文化需要满足要从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在个体层面上,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文化需要可对应人们对于归属和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追求。叶胥等认为文化需要可分为基础型文化需要(如基础教育与文化素质培养)、发展型文化需要(如艺术修养)和享受型文化需要(如文化娱乐)。〔12〕朱迪基于对消费文化形成的理解,认为需要满足包括感官需要满足、思考性需要满足、功能性需要满足和社会性需要满足。〔13〕基于上述研究,我们将个体层面的文化需要区分为享受需要(如视听享受,休闲放松需要)、归属需要(如社交需要)和发展需要(如审美和鉴赏、提升文化素养需要)。个体层面文化需要的满足不仅能增强人们对文化价值的肯定,还能在满足过程中传递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增强包括文化自觉和情感认同在内的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

社会层面的文化需要则是人们对自身文化的社会功能的期待。人们对文化价值的判断不局限于是否满足个人需要,还在于评估文化是否履行了社会功能,从而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活力,比如文化的传承创新能力,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等等。这种社会层面需要的满足既能增强人们对文化的认同感,还能增强人们对文化未来发展的信心,提升其文化自信。

坚定的文化自信对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学界对提升文化自信的路径已有一定的理论探讨,但对现阶段民众文化自信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的把握较少有实证研究支持。本研究将文化自信区分为心理维度上的文化认同和时间维度上的文化发展信心,从需要满足的角度,提出不同层面的文化需要满足会影响文化自信的形成,并通过全国性的问卷调查,了解民众文化自信的特点,验证文化需要满足对文化自信的影响,具体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需要满足视角下文化自信影响因素分析框架

二、数据来源和变量测量

(一)数据来源和数据构成

本研究主要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进行的全国大规模双潜PPS 抽样的居民文化发展满意度问卷调查数据。本次调查采用网络推送方式,针对18—70 岁且在抽样区域居住了半年及以上的中国居民开展。调查采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县级市及以上抽样框,共包括全国31 个省(区、市)的1366 个县级市及以上区县。一方面,使用双潜PPS 抽样法,按省级和城市分级进行双潜分层,抽取248 个区县,每个区县抽取125 个城乡样本,共3.1 万个城乡样本;另一方面,为保证获得足够下沉的农村样本,通过机会抽样追加县级市以下农村样本4000 余份,并根据各省级和城市分级分年龄和性别的农村人口比例进行配额,以保证追加的农村样本量在省级和城市分级层面上有一定代表性。最终获得有效城乡样本35668份。其中女性占48.73%,男性占51.27%;城镇居民占58.01%,农村居民占41.99%。样本平均年龄为41.55 岁,各年龄段分布在19.31%—32.42%,较为均衡。

(二)主要变量测量

1.文化自信

本研究从文化认同和文化发展信心两个维度去测量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认同参照社会心理学对文化认同的界定和测量,包含文化探索(即文化自觉)和文化情感认同两个方面,调查中编制2 题量表分别从这两个方面测量文化认同,如“为了更了解中国文化,我会经常和其他人谈论中国文化”“我为中国文化而感到骄傲和自豪”。量表采用5 点计分Likert 量表形式,从1 到5 代表从“完全不符合”到“非常符合”作答者观点,得分越高,文化认同越强。

文化发展信心采用4题量表,请作答者分别从文化产品的创作水平、文化生活质量、国际影响力、自信程度等几方面预期未来十年我国未来文化发展的变化,5 点量表计分,从1 到5 代表“下降很多”到“提升很多”,得分越高,对我国文化发展的信心越强。

2.个体文化需要满足

本研究将个体文化需要分为享受需要、归属需要和发展需要,采用5题量表测量人们对于当前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其上述几方面需要的程度,如满足休闲、放松需要,满足视听觉享受、满足审美和鉴赏需要、满足社交需要和满足提升文化素养的需要等。5 点量表计分,从1 到5 代表“完全不能满足”到“完全能满足”,得分越高,个体文化需要获得满足的程度越高。

3.社会文化需要满足

我们对社会文化需要满足分析聚焦于人们对我国当前文化发展发挥社会功能的满意度评价,反映了人们在社会层面的文化需要获得满足的程度,具体包括两个维度:一是对当前文化传承创新能力的满意度,以3题量表测量人们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产品发展以及文化传承创新能力的水平评价;二是对当前我国文化国际传播能力的满意,以3题量表测量人们对我国文化在传统文化、文化产品、对外媒体等方面的国际传播能力的评价。两个维度的测量均采用5 点计分方式,从1 到5 代表“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其中得分越高,对当前我国文化的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的满意度越高。

三、当前我国居民文化自信的现状和特点

(一)居民当前的文化自信程度

我国居民当前具有较强的文化自信,具体体现在文化认同和对未来文化发展的信心水平均较高,以5 点计分,文化认同均值为4.20,文化发展信心均值为4.17。为更加直观地进行分析,我们将文化自信两个维度的均值划分为低、中、高三个分数区间。分析结果显示,受访居民中,文化认同和文化发展信心较高的人分别有75.44% 和73.10%,中等程度的分别有23.43%和26.01%,低水平的仅有1.13%和0.89%。

(二)文化自信的人口学特点

为了解文化自信的特点,我们进一步比较不同群体文化自信程度的差异。在性别上,男女在文化自信上存在显著差异。女性的文化自信强度要整体高于男性。如表1卡方检验结果所示,女性文化认同和文化发展信心程度高的人数比例都要高于男性。

表1 不同性别群体文化自信特点(N=35668)

在年龄上(见表2),青年群体文化自信水平高于其他年龄群体,90 后和00 后持有高度文化认同和文化发展信心的人数比例最高。文化认同随着年龄增长呈现出下降趋势;而文化发展信心的代际变化则不是完全线性,70 后与80 后有差异但不显著,但70后会明显低于50后和60后。

表2 不同年龄群体文化自信特点(N=35668)

在受教育程度上(见表3),整体上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文化自信水平越高,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受访者文化认同和文化发展信心都是最强的。

表3 不同受教育程度群体文化自信特点(N=35668)

在不同收入群体中(见表4),随着收入的增加,文化自信水平明显提升。低收入群体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发展信心都明显低于其他群体,高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在文化认同上的差异不显著。在文化发展信心上,高收入群体明显高于中等收入群体。分类标准,将全部样本中家庭人均月收入的最低20%人群定义为“低收入群体”(0—3000 元),最高20%人群定义为“高收入群体”(7001 元及以上),剩余中间的60%人群定义为“中等收入群体”(3001—7000 元)

表4 不同收入群体文化自信特点(N=35668)

在城乡居民对比上(见表5),城市居民文化自信水平要高于农村居民,前者在文化认同和文化发展信心两个维度上的强度均明显高于后者。

表5 城乡居民文化自信特点(N=35668)

对比生活在不同线级城市①本研究中的城市分级来自第一财经发布的《2022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具体分级情况可参见《2022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2022年6月1日,https://www.datayicai.com/report/detail/286,2023年10月10日。的居民发现(见表6),在经济和城市建设方面发展得越好的城市,居民的文化自信水平会越高。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居民文化认同和文化发展信心最强,五线城市居民相对最弱,其他城市随着其线级评估的下降,居民文化自信水平呈下降趋势。

表6 不同线级城市居民文化自信特点(N=35668)

主观社会阶层是人们对自己在社会上所处社会阶层的感知,对比不同主观社会阶层居民的文化自信发现(见表7)。主观社会阶层越高的居民,即认为自己在社会上所处阶层越高的居民,其文化自信水平越高,文化认同和文化发展信心都会随着阶层感知增加而增强。

表7 主观社会阶层不同的居民文化自信特点(N=35668)

总体而言,通过人口学对比分析发现,当前我国居民的文化自信水平在不同群体中存在差异。女性、90 后和00 后青年、受教育程度较高居民、收入较高居民、城市居民、所在城市较发达的居民、主观社会阶层较高的居民,其文化认同和文化发展信心都较强,整体的文化自信水平会更高。

四、文化需要满足与文化自信联动机制分析

(一)居民当前的文化需要满足现状

在分析文化需要满足与文化自信关系之前,首先要了解民众当前文化需要满足的情况。整体来看,居民个体和社会文化需要在比较满足的水平上,5 点计分,个体享乐、归属和发展的文化需要满足均值为3.88。在社会需要方面,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满意度均值为4.00,文化国际传播能力满意度均值为4.01。从分布上看,个体文化需要满足度较高的人数为53.61%,还有45.37%获得了中等程度的满足,1.02%的人需要满足度很低。对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和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很满意的人数占比分别为66.56%和63.85%,中等程度满意的比例分别为31.90%和34.38%,满意度很低的比例分别为1.54%和1.78%。从调查结果来看,居民的个体和社会文化需要虽然获得了一定满足,但满足程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在个体层面上,需要满足度较高的人数比例刚过半数。文化建设和发展要更加关注如何满足民众在文化层面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文化需要与文化自信之间的关系验证

本研究假定文化需要满足与文化自信的树立关系紧密,居民文化需要满足程度越高,其文化认同和文化发展信心就越强,文化自信水平越高。采用回归分析对此进行检验,分别以文化认同和文化发展信心作为因变量,以个体需要满足和社会需要满足(文化传承创新能力满意度和文化国际传播能力满意度)为自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为了控制人口学变量的影响,将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个人月收入、城乡、城市线级和主观社会阶层作为相关变量纳入回归方程,见表8。

在考虑了人口学变量的影响之后,个体和社会层面的文化需要满足都与文化自信的两个维度紧密相关。具体而言,对于文化认同,两个层面的文化需要满足可累积解释其51.2%的变化。①在各回归方程中,单独放入人口学变量时,只能解释回归方程2.2%—2.4%的变异,因此,可以认为主要是由文化需要满足变量解释了文化自信的变化。从回归系数看,关联最紧密的首先是关于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能力的满意度评估,其次是个体需要满足和文化国际传播能力的满意度。人们越是认为当前我国文化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做得好,越能够发挥文化的社会功能,进而满足社会文化需要,其文化认同感就越强;越是认为当前文化能满足自己享乐、归属和发展的需要或是认为当前文化有较强的国际传播能力,其文化认同感也就会越强。

在文化发展信心方面,两个层面的文化需要满足可累积解释其53.9%的变化。从回归系数看,首先与发展信心关系最紧密的仍然是文化传承创新能力满意度,其次是个体需要满足和文化国际传播能力满意度。其中文化国际传播能力与文化发展信心的关联要比与文化认同的关联更紧密。总的来说,人们越是认可当前文化在社会层面的传承创新和国际传播能力,越认可当前文化能够满足其个体文化需要,其对我国文化的未来发展就越具有坚定的信心。

表8 文化自信对文化需要满足的回归分析结果(N=35668)

综合上述分析,本研究假定的文化需要满足与文化自信的关系得以证实,个体文化需要满足和社会文化需要满足都会独立影响文化认同和文化发展信心,获得满足程度越高,文化自信会越强、越坚定。而要满足传承创新方面的社会文化需要,提升文化自信最为关键。

五、结果讨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与讨论

第一,我国居民文化自信水平整体较高,文化自信与社会经济地位、区域发展有一定相关。本研究分析发现,我国居民超过七成都具有较高水平的文化自信。通过比较不同群体发现,青年和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群体文化自信水平较高。结果显示,90 后和00 后的青年文化自信水平在各代际之中最高,这一发现与研究者对Z 世代青年(出生年在1995—2010年)的分析结果相一致。〔14〕这可能与成长环境有关,相比于其他世代,90 后和00 后成长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见证了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充分享受了物质增长、教育水平提升、城镇化带来的时代红利,因此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发展信心也会更强。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发现,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即教育、收入和主观社会阶层较高的居民,其文化自信水平也更高,这可能是因为其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文化产品、参与更多的文化活动,文化体验也更丰富。为检验这种可能性,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受访居民的文化消费情况后发现,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居民,其日常购买文化产品、进行文化休闲娱乐活动的消费,无论是从频次还是从金额上都要高于其他人。此外,其参与文化活动的频率更高,类型也更丰富。与之类似的是,城市居民的文化自信要高于农村居民,较发达城市居民的文化自信也要高于欠发达城市居民。进一步分析发现,前者也使参与文化活动的频率更高、类型更丰富。上述这些结果提示,当前文化发展还不均衡,不同群体和不同地区居民在文化资源的获得方面还存在差异,可能会由此导致文化自信上的差异。

第二,我国居民文化需要基本获得满足,文化需要满足可以提升文化自信水平。本研究分析表明,当前我国居民的个体和社会文化需要整体上获得了满足,但是满足程度还有待提高,个体文化需要满足程度较高的人占五成多,社会文化需要满足程度较高的人占六成多,其余人多为一般性满足。这表明文化建设还有待向高质量方向发展,以更好地满足民众的文化需要。本研究发现,文化需要满足与文化自信水平提升关系紧密,个体和社会文化需要满足的程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文化认同和文化发展信心的变化。坚定的文化自信要建立在对文化的价值评价之上,而这一评价又离不开人们对自己文化需要满足情况的感受。一方面,当人们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的文化需要都获得满足时,对文化发展的评价会就越积极,也更容易对文化形成认同感,对文化的未来发展也更有信心;另一方面,由于当前的文化供给能够满足自身的文化需要,人们会更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和接触文化产品。这一过程加深了人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更容易产生文化自觉和情感认同,进而形成更强烈的文化认同。此外,从关系系数大小看,人们对当前文化实现传承创新能力这一社会功能的肯定,即对社会层面文化传承需要的满足,与文化自信关系最为紧密。这也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多次论述相印证,5000 多年的文明传承,是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由此可见,民众文化自信的形成不仅仅建立在个人满足的评价之上,换言之,其自信来源不局限于文化满足其个体化需要的程度,而且要更关注文化的社会功能,更关注我国文化是否具有传承性、创新性、国际影响力。民众只有通过对个体和社会文化需要满足的综合评价,才形成对文化价值的判断,形成自己的文化认同,最终树立文化自信。

综合上述讨论,本研究得到以下两个主要研究结论:一是当前我国居民文化自信水平较高,心理维度上的文化认同和时间维度上的文化发展信心均处于较高水平。但在不同群体和地域上存在差异,提示文化发展可能存在不均衡问题。二是我国居民文化需要能够得到基本满足,但还需进一步提升。文化需要满足情况会影响文化自信,满足程度越高,文化自信水平越高。影响文化自信的文化需要包括两种:一种是个体的享乐、归属和发展性文化需要;另一种是文化能满足社会功能的需要,包括文化的传承创新和文化的国际传播,并且这种社会层面文化需要的满足与文化自信关系更为紧密。

(二)提升文化自信的对策建议

1.文化发展以人为本,切实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要

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新发展被认为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可以理解为这主要是从文化供给方出发去促进文化发展,包括创造优质文化产品,完善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消费满意度,引领积极价值观等。而这些发展不能脱离文化受众而存在,要做到以人为中心。本研究结果已经显示出民众的文化需要满足会影响其文化自信水平。因此,文化发展首先要了解民众的文化需要,才能达到提升文化自信的目标。研究中发现,当前我国还有不少居民文化需要只获得了中等程度的满足,未达到较好满足的程度。未来文化事业的发展可先通过调查、走访,切实了解不同社会背景的民众的文化需要,分析当前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满足民众需要上的优势和不足,构建居民文化需要测量指标。这样既可以了解不同群体文化需要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发展方案;又可以检验不同文化产品和服务短期或长期的效果,将其作为文化发展的评估指标之一;还便于定期开展调查,把握民众文化需要的动态变化,适时调整文化供给方案。

2. 促进不同区域文化均衡发展,充分利用网络媒介丰富文化体验

研究发现居民社会经济地位和所在城市发达程度会影响其文化自信水平,可能与其文化消费和文化活动参与的频次和丰富性有关。因此,为了缩减这种不均衡,在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实践中,应更关注促进区域间的文化均衡发展。本研究认为至少可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完善乡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更多人群有机会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丰富自己的文化体验。第二,充分利用网络媒介来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网络环境可以打破物理空间、社会经济地位的限制,让更多的人有机会通过网络接触不同类型的文化产品。

调查数据显示,居民最经常用来获取文化相关信息的渠道排名前三的依次是短视频、微信和电视、广播,网络新媒体已经超过传统媒体成为文化信息的主要传播渠道。同时,近五成居民经常上网看影视剧或综艺、看新闻,三成多居民经常上网看文体演出、看书,还有一成多的居民经常进行云观展。无论是作为信息获取渠道还是文化参与渠道,网络都已成为文化传播和推广的重要媒介。充分利用网络媒介特性和网络文化传播特性,不仅能够让不同人群都以相对低的成本获得丰富的文化体验,如参观数字博物馆、网络学习、网络欣赏演出,还能够更好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近几年,以直播或短视频形式助力非遗传承、助力传统文化传播的实践越来越多,增添了传统文化表达的活力,让更多人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 促进文化传承与文化推广行为显化,推动形成有关中华文化的社会共识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居民的文化自信受到其对文化是否发挥了社会功能的判断的影响,而且文化是否具有传承创新能力是首要因素,其次是关注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近些年,我国文化发展一直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发展,致力于以各种形式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这种努力只有让民众看得到、感受得到,才会形成关于中华文化发挥了应有的社会功能的共识。为此,一方面,要继续加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更多人看到和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力;同时加大力度宣传成功的“两创”案例,让更多民众了解这些努力,以便鼓励民众广泛参与到文化创造之中,通过深度融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及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另一方面,要创作能展现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文化产品,采用国际受众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推进国际传播,同时注重加强对外交流,开展更多跨文化交流活动,并通过宣传、教育、推广,让民众看到“走出去”的成功实践、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

猜你喜欢
居民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石器时代的居民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石器时代的居民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你睡得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