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农业院校专业建设对接数字乡村战略实践研究

2024-02-07 19:12赵小丽李俊霞
河南农业·综合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指标体系毕业生

赵小丽 李俊霞

一、数字乡村战略背景下高职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改革的必然性与迫切性

(一)“互联网+农业”促使专业改革成为必然

随着乡村振兴和数字乡村战略的稳步实施,受互联网经济与社会热点的影响,一些高职农业院校的计算机等非农专业招生异常火爆,个别学校计算机、信息工程等非农类专业甚至占到了学校学生总数的一半左右,导致农业院校的学科建设结构严重错位。涉农与非农专业生源的“一多一少”,学科建设的“一强一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高职农业院校舍本逐末的不健康发展现象出现,成为了农业院校学科建设失衡的一大隐忧。

数字乡村战略的提出为化解高职农业院校学科建设矛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计算机、互联网与农业融合发展,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新业态、新趋势。传统涉农专业拥抱“互联网+”,对现有高职农业院校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课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三农”服务领域均提出了新要求。将“互联网+”融入农学、畜牧、园艺等涉农专业建设,继而形成完备的适应数字乡村战略的高职农业院校课程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数字乡村战略迫切需要“互联网+农业”人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度应用、数字乡村战略的稳步实施和电子商务进农村的快速推进,以及农村地区光纤村村通、4G网络全覆盖工程的稳步推进,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物联网、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等“互联网+农业”新业态方兴未艾。但是,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应用形式还比较初级,大多停留在农产品网络销售等较为初级的形式,对农业大数据、农业物联网的应用也仅停留在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性应用,农业产业的数字化应用推广较为乏力,“互联网+农业”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三农”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高职农业院校作为“三农”人才培养的主力军责无旁贷,必须主动迎接挑战,突破“互联网+农业”人才匮乏的瓶颈,加大“互联网+农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对接数字乡村战略,推进师资力量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

数字乡村战略所需要的“三农”建设人才是跨计算机与涉农学科的复合型人才,高职农业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力与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本是师资力量建设。具有丰富计算机、涉农专业知识与扎实实践技能的优秀师资力量、科学合理的师资比例,是教学模式改革必要的前提条件。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是着力点,将农业与计算机两个学科跨界融合,引入教学模式改革既是优秀师资团队努力创新突破的方向,又是“互联网+农业”教育体系改革的关键所在,二者相辅相成,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一)围绕数字乡村建设要求,加强跨学科师资力量建设

跨学科师资力量建设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多数学校往往难以跳出相对封闭的学科评价指标体系。计算机类专业和涉农类专业人才建设、职称评定采用的是两个独立的评价指标,评价过程也局限于专业论文、课题等指标是否对口的狭隘思维。在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也往往局限于单一专业的学科体系中,忽视对教师相关学科跨界融合能力的培养,这与数字乡村战略的“互联网+农业”本质是相互矛盾的。因此,学校应重点加大具有跨学科研究能力教师的培养,建立复合型人才专用评价指标体系,使之成为原有标准的有益补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灵活把握,对于在乡镇、涉农企业有着丰富服务经验的教师可适当降低论文、课题、成果等条件要求,注重服务“三农”与数字乡村战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年龄较大的高级职称人员可以相对降低跨学科技能考核计分比例。对于年轻的初级、中级职称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科融合能力,提高课程融合能力考核的计分比例。这样不仅可以促进高级职称教师将理论知识融入教学实践,也能为初级、中级职称教师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对接数字乡村战略人才需求,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由于高職农业学校对“互联网+农业”新业态的认识不够全面,导致当前高职农业院校毕业生培养工作中重专业、轻跨界、重理论、轻实践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制约了高职农业院校跨学科专业建设,限制了其向数字乡村战略提供急需的应用型人才能力。因此,高职农业学校应摒弃以往狭隘的学科建设路径依赖,重视复合技能、实践技能培育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学科建设新路。在改革过程中可先易后难,先采取同校间计算机类学科与农学、动植物学等涉农专业多学科联合办公、合作备课、共定人才培养目标等形式。在教学实训平台建设中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建设和使用实验实训设备,把学科跨界融合贯穿于教育培训平台建设、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模式改革的全过程;甚至待条件成熟后,可采取校校联合的教学模式改革,打通校校之间、学科之间的教育资源束缚,开展优势学科强强联合的教学模式改革,逐步丰富教育教学形式、方法、手段。

三、明确数字乡村战略人才需求,加强毕业生实践技能培养

(一)摒弃传统人才培养路径依赖,开拓技能培养新道路

当前高职农业院校学生技能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限制性因素,如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不够紧密,实践技能培养方式相对单一等。数字乡村战略所需要的毕业生是多学科复合型人才,需要毕业生具备计算机和农业等相关学科知识 ,并对所学知识有较高的跨界融合、统筹规划能力。因此,培养形式要有新突破、新路径,在基础理论知识培养方面可采用跨学科、跨学校、跨行业联合培养,组建联合班的形式开展。在技能培养方面可采取“学校+企业+乡镇+农户”的形式开展,不断创新、发展“学校+企业+乡镇+农户”的多方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的数字乡村实践能力,开拓高职农业院校毕业生实践技能培养新道路。

(二)精研技能培养,注重创新创业创造能力提升

随着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职农业院校必须使重点工作回归到人才实践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根本任务上来。用心精研技能,潜心创新创业,不断把数字乡村战略引向深入才是突破的关键。鼓励高职农业院校毕业生精研技能,使创新能力持续提高,创业热情不断迸发,创造渠道更加多元。从创新到创业再到创造是一个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伴随着生产力的解放,“互联网+农业”的生产关系必将不断变革,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将会不断涌现,数字乡村建设的道路也会越走越宽。进而促进农业产业整体质量提升,拓展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空间。

四、把握数字乡村战略规律,创新毕业生评价指标体系

(一)与时俱进,注重融合,建立跨学科评价指标体系

高职农业院校的毕业生评价指标体系应充分结合数字乡村战略和“互联网+农业”对毕业生素质的整体要求。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要摒弃传统的封闭学科评价指标体系,将学科体系和专业技能评价指标拆分、细化,建立充分结合数字乡村战略需求的毕业生评价指标体系,重点加强紧缺专业的毕业生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互联网+农业”是一个较新的领域,计算机、农学、动植物学等多学科交叉。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要秉承开放、包容、融合的建设思路,要充分引入多学科融合的创新型评价指标体系,注重学科体系跨界融合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评价指标,重视跨界、创新文化土壤的培养。在毕业生培养实践中与时俱进,注重融合,建立跨学科评价指标体系。

(二)把握数字乡村战略发展规律,建立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

数字乡村战略是用计算机相关技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問题,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要更加注重实践应用。在建设中要走出学校、走进“三农”,重视工作能力、实践能力等指标,注重毕业生解决“三农”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评价过程应在单一学校评价的基础上增加毕业生所服务乡镇、服务对象的评价,形成三方相结合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建立“三合一”的评价指标体系,使考核内容覆盖“三农”工作各环节。在具体的考核实践中还应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根据服务“三农”工作的新变化、新趋势不断充实、创新,让评价指标覆盖到数字乡村战略和“三农”发展所需人才的全产业链。

五、构建培养体系,拓展服务领域,助力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

(一)整合资源、构建开放包容协同创新的毕业生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应充分联合服务乡镇与服务对象,加强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使之成为高职农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有益补充,形成三方联合培养的毕业生培养模式。在培养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应注重与数字乡村战略的融合,结合学校、乡镇、服务对象三方所具有的师资力量、科研实力、教育资源、农业服务领域、服务效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因素,结合高职农业院校所在地区的农业产业特色、农村发展条件统筹规划,构建开放包容协同创新的毕业生培养体系。

(二)完善服务领域,拓展数字乡村发展空间

我国地域广阔,各个地区的农业产业特色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高职农业院校相关专业的服务模式和服务领域要与地区产业紧密结合。在服务领域中,要深入基层充分调研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特点、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农民增收的现实需求,找出束缚“三农”发展的瓶颈。同时结合高职农业院校各专业的自身优势,积极与地方产业发展寻求合作,签订合作协议、创建协同科研和发展平台。在服务领域拓展过程中充分与地方产业发展平台对接,创新贴近地方实际的服务方式和服务领域,探索适合地方“三农”发展的先进经验,最大程度地提高地方农业产业的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拓展数字乡村发展空间。

六、结束语

数字乡村战略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高职农业院校作为数字乡村建设和服务“三农”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必须强化专业建设,重点着力于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在实施过程中要用精雕细琢的精神加强师资、学科建设,用精益求精的精神提高教师职业技能素养,用一丝不苟的态度专注于毕业生培养,让服务“三农”意识融入高职农业院校专业建设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才能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出大批高质量的“互联网+农业”优秀人才,进而使高职农业院校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使“互联网+农业”在融合发展中不断催生出新模式、新业态、新希望,进而助力数字乡村战略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赵小丽 (1981—),女,河南南阳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计算机和职业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20 年度河南省高等职业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网络集群行为形成预测系统研究”(2020GZGG010)。

(责任编辑   王倩)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指标体系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农业院校遥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浅谈农业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