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T企业内部创业加速器运作机制研究

2024-02-20 13:23杨翀昊
科技创业月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运作机制扎根理论

杨翀昊

摘 要:企业内部创业加速器作为一种有效的方式,能够推动企业内部实现突破性创新,从而开拓新产品和新业务,并支持富有创业精神的员工进行创业。以典型信息与通信技术(ICT)企业E公司的内部创业加速器资料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总结了ICT企业内部创业加速器的运作机制模型。并从组织与战略、创新生态环境和创业项目运作3个层面揭示了加速器平台良性持续运作的机理。其中,与母体企业的战略协同是动机和基础,创新生态互动是环境和条件,创业项目的运作是策略和方法。扩展了企业内部创业加速器的已有研究成果,对ICT企业建立内部创业加速器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创业加速器;ICT企业内部创业;扎根理论;运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2272.202311129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ICT Enterprises Internal Entrepreneurship Accelerator:

A Case Study of E Company

Yang Chonghao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30440,China)

Abstract: As an effective way,intra-enterprise accelerator can promote breakthrough innovation within the enterprise,develop new products and new businesses,and support entrepreneurial employees to start their own businesses.This paper takes the intrapreneurship accelerator of typical ICT enterprise E company as the research object,adopts the grounded theory research method,and summarizes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model of ICT enterprise intrapreneurship accelerator.The study reveals the mechanism of the benign and continuous operation of the accelerator platform from three levels:organization and strategy,innova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ntrepreneurial project operation.Among them,the strategic synergy with the parent company is the motivation and foundation,the innovation ecological interaction is the environment and conditions,and the oper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projects is the strategy and method.The study expands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on corporate intrapreneurship accelerators and has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practice of ICT companies establishing intrapreneurship accelerators.

Key Words:Corporate Accelerator;ICT Enterprise Intrapreneurship;Grounded Theory;Operating Mechanism

0 引言

信息與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技术变化快、知识来源多样、生产率增长迅速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的特点[1] 。企业进行突破性创新需要一种不同的创新氛围:宽松的内部环境,勇于探索,敢于挑战现有产品业务,这和企业惯常的渐进式创新不相容。大型老牌公司在促进突破式创新方面经常面临困难,例如Hanna等[2]与 Tushman等[3]认为大型成功企业在突破式创新时会面临组织惯性或组织规范和结构的冲突。Christensen[4]在其著作《创新者的窘境》中指出,大型企业通常具有稳定的组织文化,更注重效率和规模,这种文化可能不利于创新和快速反应。同时,大型企业通常在现有技术上建立了自己的竞争优势,不愿意承担转向新的技术时可能面临的风险。

企业内部加速器旨在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更加灵活、非官僚化的二元创新开发组织,来为企业利用内部外部创意进行突破式创新提供支持。许多成熟科技企业内部加速器,在创新管理方式上采用了类似初创企业机制内部化的方式,即通过母公司的资本注入和资源协同,快速实现孵化项目的商业化运营,并能在短期内获得回报。同时,通过引导内部孵化项目与母公司战略形成趋同导向,从而形成协同效应,以满足母公司战略发展需要 [5]。近年来,诸如微软,Google、Intel、华为、联想等国内外ICT企业在面对充满变数和不确定性的环境时,纷纷采取建立公司内部外部加速器或类似的组织方式来支持公司内部创业,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例如:微软自2012年至今,其全球微软加速器已经加速了超过764家创业企业。英特尔的GrowthX内部加速器自2015年成立以来,5年里探索了350多个商业计划,加速了50多个创新项目,创造净增收入达4亿美元。

本文选取典型ICT企业E公司作为案例研究对象,从内部创业加速器的组织结构以及与母体企业组织环境要素在创业项目上的互动关系视角出发,探索加速器的运作,试图总结出ICT企业内部创业加速器的运作机制模型。

1 文献回顾

1.1 企业内部创业加速器概念、组织特征及成功要素

企业孵化器的概念在相关文献中已经被讨论了10多年[6]。Becker等[7]将企业孵化器定义为专门的企业单元,通过提供物质资源和支持来孵化新业务。Weiblen等[8]将企业内部孵化器定义为注重支持组织内部创新思想的组织形式。企业加速器则被定义为公司支持的持续时间有限的项目,其通过指导、教育和公司特定资源在新的风险投资过程中支持初创企业群体[9]。它们提供与孵化器类似的支持活动,例如指导、网络、企业专业知识以及对企业资源的访问[10],通常项目持续时间较短,约为3~4个月[11]。通常,企业加速器被描述为企业孵化器的变体[12]。企业基于不同的目的设立加速器,其类型与机制也有所不同。Hochberg[13]将内部加速器分为外部初创公司的内部加速器,以及内部初创公司的内部加速器两个主题。Selig等[14]将企业内部加速器与Teece[15]关于企业动态能力即“感知和抓住机会以及能力的重新配置”的理解联系起来,指出企业内部加速器具有的3个作用:①感知机会:作为一种在组织内部激活创新思想潜力的工具;②抓住机会:验证想法并经由后续的路径来开发想法直到商业化;③重新配置能力:支持公司资源基础的重新配置。以支持员工内部创业孵化项目为目的企业内部加速器是基于内部群组的企业风险投资单位,通过让员工在短时间内脱离日常业务并为其提供创业方法和指导,使其专注于快速验证内部开发的创新理念,即通过专注于由内向外的创新过程为突破型创新项目商业化提供平台路径。

以支持员工内部创业孵化项目为目的的企业内部创业加速器的运作方式和组织结构具有Duncan[5]与March[16]所提出的“二元性组织”的特征,即在一个组织内,某些业务单位专门从事开发性创新活动,而其他单位专注于探索活动。 在分析总结大量案例后,Reilly等[17]指出,二元性组织的结构允许组织单位之间交叉施肥并防止交叉污染。成熟公司通过实现高级别管理上的协调,可以在激进创新的同时保护他们的传统业务。除了组织结构上的二元性,Birkinshaw等[18]通过研究公司二元性与绩效之间的关系,指出二元性组织要想获得成功,就需要在传统的组织结构二元性基础上发展情景二元性来做必要的补充。国内学者张钢等[19]总结了关于组织二元性的研究,进一步将组织二元性的前因归结为结构、领导和情景3种。强调了从结构、高管团队及每位组织成员3个方面建立二元性组织。從学者们的研究可以看出,组织结构上的分离、高级别管理上的协调以及情景方面的支持是企业内部创业加速器组织能够在母体企业内部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对于在具体实践中企业加速器如何才能获得成功?学者们从不同的案例分析中总结了关键的因素,见表1。从学者们的研究中,可以看到主要关注的几个因素类别:①与创业目标期望相关的设定(明确目标、准入、评估机制等);②与组织架构相关的因素(二元组织、高管承诺等);③与创业资源支持相关的因素(风投、培训、内外部网络、简化流程等);④与创意产生相关的因素(企业文化、内外部合作等);⑤与创新方法相关的因素(在构思、孵化、扩展3个阶段运用不同的创新学科)。

1.2 企业内部创业加速器运作机制

企业内部创业加速器的持续良好运作需要与企业组织环境的各个相关环境要素进行持续互动。从组织转型的视角出发,Selig等[14]认为,组织可以利用企业加速器促进企业转型变革,并提出了一个整体框架,包括如何建立明确的目标和指标,使加速器活动与业务战略保持一致并且能够促进跨职能协作。其强调企业加速器的成功取决于支持性的组织文化和领导层对创新和实验的承诺。从母体企业对加速器影响的角度出发,Banc等[24]通过研究企业内部创业加速器的案例,认为加速器的成功需要与企业组织环境相适应,包括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协调、与组织文化的一致性、与内部资源和流程的整合等方面。从创业要素的角度出发,美国著名创业研究学者Timmons[25]提出了著名的创业三要素模型,该模型揭示了在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机会的模糊、市场的不确定性、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资本市场的风险等问题。根据Timmons的观点,创业是在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和创业团队三要素之前实现动态平衡的过程。加速器运作机制需要解决如何从母体企业创新生态环境中获取创意、如何调动母体资源优势给予配合、如何培养招募合适的创业团队成员以及如何合理评估平台创业项目以实现动态平衡的问题。

Ries[26]“精益创业”观点的提出为这种持续动态的运作机制从方法论上给予了进一步的指导。由于ICT企业创业具有不确定性高、技术驱动创新、成长和扩展较快的特点,其内部创业加速器在创业过程中更注重产品的市场适应性、敏捷性,强调快速迭代,及时获取市场反馈以应对行业竞争和变革。而精益创业方法论中,Blank[27]强调“最小化产品”“客户反馈”和“快速迭代”3种方法的运用,以及Müller & Thoring[28]强调的“开发-测量-认知”反馈循环机制,都比较符合ICT企业的特点,较为适用于ICT企业内部创业加速器项目的运作中。这也是为何精益创业是硅谷流行的创业方法之一[29]

1.3 研究评述

对于内部创业加速器的现有文献研究主要关注加速器的目标、类型、策略的选择、绩效以及成功因素方面,这些研究对于企业加速器的设计和规划具有指导意义,但也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对于企业加速器及其所处母体企业组织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机制,当前的研究多集中于某一方面环境要素(如企业文化)对加速器影响的探讨,缺乏对两者之间关系机制全面深入的研究。

第二,当前研究的样本和范围比较有限,缺乏对不同类型企业和行业内部创业加速器的研究。不同企业和行业的差异可能会对内部创业加速器的运作机制产生不同的影响。ICT行业有其独特的、不同于传统的制造及服务行业的特点,当前以支持员工创业为目的的企业内部创业加速器又多见于ICT行业、然而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该行业内部创业加速器运作机制模型的研究。

第三,对内部创业加速器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解释还比较简单,未能深刻揭示加速器运作机制的全貌。对于以支持员工内部创业为目的的内部创业加速器如何能与母体企业组织在创业项目过程中维持良好的互动,当前在这方面的研究与解释不够全面。

针对以上不足,本研究以成功建立企业内部创业加速器的ICT企业E公司为案例展开研究,通过扎根分析对E公司内部创业加速器运作要素及要素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从内部创业加速器的组织结构、与母体企业组织环境要素间在创业项目上的互动关系视角去探讨加速器的运作,探索这些要素如何进行互动连接以及共同促进创业项目的有效开展与落地,进一步揭示其运作机制的全貌,并试图总结出ICT企业内部创业加速器的运作机制模型。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目的是回答ICT企业内部创业加速器运作机制是怎样的(How)?为什么这样的机制能支持加速器持续良好运转 (Why)?因此必须深入企业内部,理解现象所处的情境和发生的过程。本研究适用于探索性案例研究的方法,能够获得较为全面和整体性的观点。借鉴Glaser & Stauss[30]程序化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来进行案例分析工作,经过三级编码和理论抽样饱和度检验,最终推演出ICT企业内部创业加速器运作机制模型。

2.2 案例选择

根据Eisenhardt[31]对于案例研究中构建理论的阐述,所选案例一方面应当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另一方面应当有充足的资料来保证扎根理论的运用。①典型性方面,E公司是向服务提供商提供信息和通信技术 (ICT) 的领先提供商之一。公司成立至今已有超过145年的历史。E公司目前是世界最大的移动系统供应商。②启发性方面,研究结果对于其他企业有借鉴意义。E公司在广泛吸取欧美企业加速器经验的基础上,规划并成立了E公司内部创业加速器,以推动员工内部创业。截至2022年末,公司收到了2 800多个内部创意,有30多个项目已经成功进入加速器项目管道,且已经持续产出了多个商业化的、具有10亿美元商业潜力的内部创业项目,大大扩展了公司的新产品、新业务。其案例对其他大型ICT企业有借鉴意义。③资料可取性方面,本文作者从2021 年10月起开始,通过进行内部人员访谈、收集企业内部资料、E公司相关新闻媒体访谈、文献、报刊杂志等资料,共收集到超过6.5万字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关的可用资料,为深入研究案例提供了素材支撑和保障。

2.3 数据收集

本文获取的数据资料一部分来源于文献、相关新闻报道和官网,比如E公司的介绍、文化、战略等。另一部分来源于E公司的内部非涉密档案和资料以及13个进入加速器的项目的历史访谈资料,主要是为了掌握E公司具体实践中的步骤及过程。最后,积极通过网站信息、新闻报道、期刊文献多渠道收集与整理二手数据。

为提高研究的信度及效度,本文研究采用了三角验证法。首先,在对企业进行深度访谈时,利用不同访谈对象的访谈内容进行互相验证,确定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其次,二手数据一部分来自于官网、E公司内网等正式网站,另一部分来自于在核心期刊发表的对案例企业的研究论文。通过将以上一手数据和二手数据进行交叉对比,剔除不符合三角验证原则的数据,保证研究对象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具体的数据资料总结如表2、表3。

在数据处理方面,针对具体项目的访谈及资料进行分类、整理、脱敏,去除了与本研究无关的项目信息。本文借助了谷歌翻译对英文资料进行了翻译,并对翻译结果进行了人工校对以保证其准确性。在此基础上通过NVivo20质性研究软件对资料进行进一步地整理,并运用Excel、Word进行辅助处理。

2.4 E公司案例企业简介

E公司是向服务提供商提供信息和通信技术 (ICT) 的领先提供商之一,成立于 1876,至今已有超过145年的历史。E公司目前是世界最大的移动系统供应商,具备为全球所有主要移动通信标准提供设备和服务的能力,全球40%的移动呼叫都经由E公司的系统进行传输。E公司在蜂窝领域拥有世界领先的专利组合, 至今拥有超过 60 000 项授权专利。截至2021年,公司拥有超过100 000名员工,其中包括 23 000 名工程师。每年投入R&D的費用超过420亿瑞典克朗,占公司销售总额的18%。并且公司在 180 个国家(地区)均有业务,拥有全球客户网络和外部合作伙伴关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E公司高层意识到公司在进行颠覆式创新时,缺乏初创企业所具有的灵活、敏捷的特点和较强的调整能力。2018年7月公司调整创新战略,规划并成立了内部创业加速器平台以推动员工内部创业。截至2022年底,共有6个项目内部创业成功并孵化裂变成为正式的新产品,且新业务公司已经开始独立运营。这6个项目均满足5年内能达到10 亿美元以上的估值潜力并且预估每年至少增长10%的条件。

3 研究发现

3.1 E公司案例编码发现

3.1.1 开放式编码

通过对案例企业资料记录逐字逐句分析,对943个初始概念进行多轮对比、归类整理,获得69个概念(以“aaax”的形式编号),并抽象提炼出45个副范畴(以“AAx”的形式编号)。表4、表5给出了在开放式编码过程中对案例资料内容进行编码概念化、范畴化的典型示例。

3.1.2 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采用的条件/原因→行动/策略→结果这个典范模型的分析框架,识别各个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上述典范分析过程,本次主轴编码共归纳出11个主范畴,见表6。

3.1.3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在主轴编码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类范畴、概念尤其是主范畴的不断分析与思考、反复对比和归纳,进一步抽象提炼出的能够统领整个案例资料的核心范畴,将其串联起来发现,可以用“内部创业加速器运作机制”这个核心范畴来统领整个案例资料。

该核心范畴包括3个维度,其分别代表了加速器运作的3个层面即“企业组织与战略层面”“创新生态环境层面”“创业项目运作层面”。依据典范模型“前因条件→行动/互动策略→结果”的逻辑关系,围绕该核心范畴,将概念、副范畴和主范畴整合为一个可以被理解的故事链,其展开的故事线如下。

E公司在明确创新创业的意义与挑战后,对其内部创业加速器平台的组织及发展战略进行了规划,并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通过对公司创新生态进行培养,以为加速器平台的良性运转提供环境。在此基础上,加速器平台组织与母体企业组织环境进行互动,从母体企业获取与其发展战略相匹配的、有突破性创新的创意。创业资源以及创业团队通过科学的创业方法,持续孵化并加速创业项目的商业化进程,最终实现加速器入驻平台的目标。

3.1.4 理论饱和度检验

依据理论抽样概念驱动和理论饱和度的原则要求,在二次抽样过程中,加入了第二轮E公司的案例资料,发现了“良性创新生态”“点火阶段”“创新领导力”3个新的与加速器有关的概念。二次抽样后,又加入一些内部非访谈类的加速器官网说明资料,进行了第三次抽样、扎根分析,结果仅发现“项目审查”这个新的概念。经过3次理论抽样,提炼出的概念和范畴已经能足够解释企业内部创业加速器运行机制的基本过程,满足了理论抽样的饱和度检验,故不再开展进一步的理论抽样。通过主范畴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得出ICT企业内部创业加速器运作机制的初步模型,见图1。

3.2 ICT企业内部创业加速器运作机制模型阐释

3.2.1 企业创新战略与加速器组织运作协同机制

E公司高层意识到公司在进行颠覆式创新时缺乏初创企业所具有的灵活、敏捷的特点和较强的调整能力。为给内部创业新加速器提供一个有利于创新特别是突破性创新的环境,公司在组织结构层面和战略规划方面进行了规定。

在高层支持方面,公司组建了一支加速器团队,该团队设有一名专门的首席执行官和一批专业的执行人员进行具体执行。首席执行官由技术及新业务的高管负责,该高管可直接向公司的CEO汇报。该加速器团队不同于传统的层级化、职能化的部门,而是按照为支持创业项目孵化和商业化过程而设置的。团队成员基本都是从公司内部、外部聘请的、具有较强专业背景及丰富创业经验的人员,其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并且熟悉初创企业运作模式。其轮廓见表7。

这样的组织设置以功能平行结构为主,减少了层级的设置,更为扁平化,而且可以根据创业项目的不同阶段需求来进行灵活调整,给予对口的支持。

在战略规划方面,E公司为了协调加速器与其他现有部门的创新性想法,积极欢迎其员工提出各种创新想法,并对加速器的创新领域进行了明确的引导。这些重点领域与公司现有的通信领域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便于发挥公司的资源优势来支持创业。正如Garvin & Levesque[32]所说,公司必须执行平衡行为3个领域:战略、运营和组织。现有公司只有在其优势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在新业务创造方面享有优势。

E公司内部创业加速器也采用了完全不同于现有其他部门的创新机制及激励措施,使其更接近初创公司的模式。成功通过加速器管道的创业项目团队将获得一笔丰厚的创业奖金激励。并且一旦成功商业化裂变为新公司,可以有机会获得股权激励。其不足之处是由于各创业项目在创业过程中对E公司资源的使用各有不同,導致E公司对于股权激励的定义未能在其资料中给予明确的划定。

ICT企业战略与其内部创业加速器平台组织运作间的协同机制包括平台组织及战略规划对平台运行在领域、目标、组织结构、创新机制、创业激励方面进行指导并提供支持(特别是高层的支持)。加速器平台组织的运作通过类似初创公司的模式来孵化,从而加速内部创意的商业化落地,实现平台目标,体现企业创新发展及创新战略。具体的逻辑关系示意图见图2。

3.2.2 企业创新生态与加速器组织创业生态互动机制

Cohen[33]通过对硅谷和色拉尤特的案例分析,强调了网络关系、基础设施和文化氛围是维持创业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Malecki[34]认为创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概念,其由许多不同的因素构成。创业生态系统中的要素包括物质要素(如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和非物质要素(如文化、社会网络和知识)。Stam等[35]提出创业生态系统包括创业者、资源、机构和规则、人才培养和文化氛围等5个要素,并强调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创业生态系统的发展至关重要。

从E公司案例中可以发现,其创新生态系统可以分为加速器组织平台内部创业生态和平台外部企业创新生态两个关联部分。平台内部创业生态围绕支持创业项目运行的环境展开,通过平台创新活动、大使网络、数字化创意交流平台等方式与外部创新生态环境配合进行来促进交流,激发创意,培养创业精神。平台外部企业创新生态从企业文化、企业创新活动等方面形成了一个适合内部员工进行创新、参与创业的开放式创新生态,能够更好地为平台内部的创业生态提供外部支撑。

内部创业加速器平台和企业创新生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共享的关系,其互动关系见图3。

其互动机制为:内部创业加速器组织平台是企业创新生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创新生态提供了一个适宜创业的专属生态环境,促进了创业创意的生成,培养了创业人员创业精神。同时,企业创新生态为内部创业加速器平台提供了创业创意产生的土壤,形成了必要的外部支撑。两个生态系统间的互动交流为创意的产生和创业项目的运作注入了活力。

3.2.3 加速器组织创业项目运作机制

E公司内部创业加速器平台创业项目的运行方式类似于初创公司,即从加速器平台获得指导、资源支持、孵化和加速,最终商业化成新产品、新业务、新公司。从案例研究中发现,平台采用了精益创业等科学的创业方法来推进创业项目运行,同时设立了正式与非正式的机制对创业项目运行所需的资源及人员进行动态评估与调整。

正式机制是通过加速器平台的3个阶段(概念化、孵化、加速)起始的,类似风投机构对项目进行阶段性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来调整资源配置与投入以实现动态平衡的做法。其评估机制采用了较为流行的Kelley等[36]与Orton[37]所提出的创新甜蜜点的方法,从可取性(Desirability)、可行性(Feasibility)、可生存性(Viability)3个维度对项目进行加权评估。非正式机制主要是针对项目在各个阶段进行的相对小的动态平衡,特别是E公司内部非物质性资源例如知识、技术咨询、产品咨询等之间的对接,主要通过与创业团队密切合作的创业教练、导师以及加速器多元化支持团队来根据项目需要动态来进行调整,使项目可以获得及时的支持。同时创业团队也可以通过公司内部创业社区(大使网络扩展团队)网络来获得创新创业公司内部同事的支持。

E公司加速器平台在创业项目开展中引入了精益、敏捷、设计思维、以客户为中心等精益创业所倡导的方法来应对ICT行业创业项目过程中的高度不确定性。同时还提供了商业画布等创业工具以及针对创业者的专业系列培训与指导。其创业项目内部运作关系机制示意见图4。

ICT企业内部创业加速器平台项目运行的核心机制是通过建立明确的阶段性动态项目评估机制及风投机制,对项目进行阶段性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相应的资源进行配置从而使创业团队能力保持动态平衡。同时在整个项目的开展中运用精益、敏捷及以客户为中心的科学创业方法来指导、管理创业过程。通过迭代式的产品构建进行不断试错,尽快创造顾客价值和消除创业过程中浪费,并在创业过程中对创业团队进行深层次培养。

4 结论与启示

4.1 ICT企业内部加速器运作机制模型

根据上述对E公司案例的探讨,可以总结ICT企业内部加速运作机制的主要特点,见表8。

通过对E公司内部创业加速器进行案例研究,揭示了案例中内部创业加速器运作机制的相关影响因素、多层面及相互间的关系。具体结论如下。

第一,ICT企业战略与其内部创业加速器平台组织运作间的协同机制为:平台组织及战略规划部门在领域、目标、组织结构、创新机制、创业激励方面给予指导与支持(特别是高层的支持)。加速器平台组织采用类似初创公司的运作模式来孵化企业,从而加速内部创意的商业化落地,实现平台目标。

第二,ICT企业内部创业加速器平台和企业创新生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共享的关系,二者互相交融。其互动机制为:内部创业加速器组织平台是企业创新生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创新生态提供了一个适宜创业的专属生态环境,促进了创业创意的生成,培养了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同时,企业创新生态为内部创业加速器平台提供了创业创意产生的土壤,形成了必要的外部支撑。两个生态系统间的互动交流为创意的产生和创业项目的运作注入了活力。

第三,ICT企业内部创业加速器平台项目运行的核心机制是通过建立明确的项目评估机制,对项目进行阶段性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在内部采用类似风投的机制对相应的资源进行配置从而使创业团队能力保持动态平衡。同时在整个项目的开展中平台运用精益、敏捷、客户为中心等科学的创业方法来指导、管理创业过程,并在创业过程中对创业团队进行培养。

根据上面的机制特点及结论,可以归纳得出ICT企业内部加速器运作的机制模型,见图5。

4.2 管理启示

中国ICT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必然面临内部组织惯性与促进突破式创新之间的冲突。在竞争日益激烈、技术更新迭代不断加速的新形势下,企业内部创业加速器为大企业在其内部建立类似初创公司的灵活快速的创新组织模式提供了思路。建立能持續良好运作的企业内部创业加速器为ICT企业在不影响其渐进性创新的情况下,利用其资源优势实现突破式创新发展创造了条件。企业首先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及创新所面临的挑战,通过企业总体创新战略的规划,设立加速器平台组织及团队,明确加速器平台的创新领域及目标。并建立相应的平台创新机制和创业激励,使得平台运行与企业发展形成良好的组织互补与战略协同机制;同时企业应完善通过建立创新文化、社区驱动、开展创新活动并提供创新软硬件设施,

为员工打造一个适合开展创新创业的开放式生态企业环境,从而与平台内部创业生态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在平台内部,可引入科学的创业方法,通过创意获取与阶段性的项目评估机制,实现创业机会、创业团队及创业资源的动态平衡,并最终加速创业项目的产生、孵化与商业化,实现企业突破式创新的战略目标。

4.3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存在以下一些不足,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发展与探讨。具体而言:①研究案例的局限性。本文基于单案例研究构建的理论模型,结论模型在适应性方面难免有局限性,后续研究可加入其他ICT企业案例,以进一步验证模型在不同企业场景下的适应性以及在实践中的变化,从而使得本文研究的机制模型更具有实践参考意义。②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本文采用了扎根理论中的定性研究探索性案例分析法,而定量的数据分析等方法能够从数据的角度更科学地分析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可以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式进一步扩展本文的研究内容。③研究视角的局限性。创新创业涉及的理论众多, 本文从其中几个典型的理论视角出发来引导案例分析,有待后续的研究继续丰富理论视角。同时大型ICT企业内部创业加速器机制的影响因素众多,与企业自身发展策略及发展战略联系也十分紧密。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可针对实践路径及模式开展进一步探讨和扩展。

参考文献:

[1]CORROCHER N,MALERBA F,MONTOBBIO F.Schumpeterian patterns of innovative activity in the ICT field[J].Research Policy,2007,36(3):418-432.

[2]HANNAN M T,FREEMAN J.Structural inertia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4,49(2):149-164.

[3]TUSHMAN M L,OREILLY III C A.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s:Managing evolutionary and revolutionary change[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6,38(4):8-29.

[4]克萊顿·克里斯坦森.创新者的窘境[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5]DUNCAN R B.The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Designing dual structures for innovation[J].The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1976,1(1):167-188.

[6]GRIMALDI R,GRANDI A. Business incubators and new venture creation: an assessment of incubating models[J]. Technovation,2005,25(2):111-121.

[7]BECKER B,GASSMANN O.Gaining leverage effects from knowledge modes within corporate incubators[J].R&D Management,2006,36(1):1-16.

[8]WEIBLEN T,CHESBROUGH H W. Engaging with startups to enhance corporate innovation[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15,57(2):66-90.

[9]KOHLER T. Corporate accelerators:Building bridges between corporations and startups[J]. Business Horizons,2016,59(3):347-357.

[10]BAUER S,OBWEGESER N,AVDAGIC Z. Corporate accelerators:transferr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to incumbent companies[J].MCIS 2016 Proceedings, 2016, 57:1-9.

[11]COHEN S.What do accelerators do? Insights from incubators and angels[J]. Innovations: Technology,Governance,Globalization,2013,8(3):19-25.

[12]GASSMANN O,Becker B.Towards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corporate incubato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6,10(1):19-45.

[13]HOCHBERG Y V.Accelerating entrepreneurs and ecosystems:The seed accelerator model[J].Innovation Policy and the Economy,2016,16(1):25-51.

[14]SELIG C J,GASSER T,BALTES G H.How corporate accelerators foster 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An internal perspective[C]. In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Piscataway: IEEE,2018:1-9.

[15]TEECE D J.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the nature and microfoundations of (sustainable) enterprise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13): 1319-1350.

[16]MARCH J G.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Organization Science,1991,2(1):71-87.

[17]O REILLY C A,Tushman M L.The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4,82(4):74-83.

[18]BIRKINSHAW,GIBSON J A CB. Building an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J]. Advanced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Research Paper,2004(3):1-19.

[19]张钢,陈佳乐.组织二元性的研究综述与展望[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3,35(4): 526-529.

[20]KANBACH D K,STUBNER S.Corporate accelerators as recent form of startup engagement:The what,the why,and the how[J].Journal of Applied Business Research (JABR),2016,32(6):1761-1776.

[21]KUPP M,MARVAL M,BORCHERS P.Corporate accelerators:fostering innovation while bringing together startups and large firms[J].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2017,38(6):47-53.

[22]OREILLY C,BINNS A J M.The three stages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Idea generation,incubation,and scaling[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19,61(3):49-71.

[23]张京,邹政平.科技企业内部孵化器运作模式探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14): 106-110.

[24]BANC C,MESSEGHEM K.Discovering the entrepreneurial micro-ecosystem:The case of a corporate accelerator[J].Thunderbir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20,62(5):593-605.

[25]TIMMONS J A,SPINELLI S,TAN Y.New venture creation:Entrepreneurship for the 21st century[M].New York:McGraw-Hill/Irwin,2004.

[26]RIES E.The lean startup:How todays entrepreneurs use continuous innovation to create radically successful businesses[M].New York:Crown Business,2011.

[27]BLANK S.Why the lean start-up changes everything[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13, 91(5):63-72.

[28]MüLLER R M,THORING K.Design thinking vs. lean startup:A comparison of two user-driven innovation strategies[J].Leading Through Design,2012,151(2):151-161.

[29]王圣慧,張玉臣,易明.企业内部创业路径研究:以精益创业走出“战争迷雾”[J].科研管理,2017,38(3):144-152.

[30]GLASER B G,STRAUSS A L.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New York: Routledge,2017.

[31]EISENHARDT K M.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9,14(4):532-550.

[32]GARVIN D A,LEVESQUE L C.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6,84(10):102-112.

[33]COHEN B.Sustainable valley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J].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006,15(1):1-14.

[34]MALECKI E J.Entrepreneurship and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J].Geography Compass, 2018,12(3):1-21.

[35]STAM E,VAN DE VEN A.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elements[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21,56:809-832.

[36]KELLEY T,KELLEY D.Creative confidence:Unleashing the creative potential within us all[M].New York: Fletcher and Company,2013.

[37]ORTON K.Desirability,feasibility,viability:The sweet spot for innovation[DB/OL].(2022-04-05)[2023-08-02].https://medium.com/innovation-sweet-spot/desirability-feasibility-viability-the-sweet-spot-for-innovation-d7946de2183c, 2017.

(责任编辑:李苗苗)

猜你喜欢
运作机制扎根理论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运作机制与治理逻辑
对企业节能管理运作机制探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会展场馆观众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社会心理安全氛围在工作场所欺凌中所起的作用
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运作机制探索与研究
消费者在线生成广告行为阻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
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驱动力
大学生网上订餐意愿的定性研究
科学构建我国城市社区组织协同治理机制
阿里巴巴品牌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