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流动儿童研究概况、热点与趋势*
——基于热点可视化的探析

2024-02-22 11:25潘金玉任哲宣
关键词:流动聚类期刊

徐 华,潘金玉,任哲宣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经济制度改革的深入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20世纪90年代后,人口迁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以年轻男性劳动力为主的个体流动向携带配偶与子女进城的家庭迁移转变。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2020年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约有9.0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63.89%;流动人口约3.76亿人,十年间增长了近70%。[1]被称为“二代移民”、约占流动人口1/3的流动儿童,跟随父母来到陌生的城市,在城市生活的过程中,他们会遇到社会适应、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现有研究从多个角度对流动儿童问题展开了探讨。例如,王红艺对21世纪以来我国有关流动儿童生存质量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从其生活质量的现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2];谢文标运用文献分析法,以中国知网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为数据样本,分别从研究对象、方法、工具以及心理问题等角度进行分析[3]。这些研究虽然方法多样,侧重点各不相同,但基于大数据样本的统计分析仍需进一步充实和完善。鉴于此,本研究基于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使用CiteSpace软件对我国2001—2022年的流动儿童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在了解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探讨当前国内流动儿童研究的热点与发展动向,以期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依据和借鉴。

一、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笔者采用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的高级检索方式,分别以“全部期刊”和“核心期刊”(北大核心+CSSCI)为来源进行筛选,并通过CiteSpace进行去重和相关分析。文献检索日期为2023年3月22日,主题设置为“流动儿童”“随迁子女”“农民工子女”“流动人口子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发表时间设置为“2001—2022年”,全部期刊检索得13 293篇论文,核心期刊检索得3 993篇论文。为了保障研究的精准,将会议、新闻、导读、通知、目录以及与流动儿童关联性极低的文献进行人工剔除,最终得到核心期刊论文1 949篇,全部期刊论文5 049篇。

(二)研究方法

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运用CiteSpace 5.8 R3软件对流动儿童这一领域的文献进行统计和可视化分析,得到关键词聚类、研究单位、研究作者等可视化图谱。图谱中,N表示节点数,E表示连线数,代表合作关系的强弱,Density表示网络密度。[4]在参数设置方面,以“2001—2022”为时间周期,分别选择“作者”“机构”“关键词”为节点类型,以“Top N=50”为基准,最终提取频次前50的节点,得到研究作者、研究单位、关键词聚类等可视化图谱。对这些可视化图谱进行具体分析,可以了解流动儿童研究领域的基本概况、热点话题以及发展路径。

二、流动儿童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流动儿童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

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图能直观地体现该主题的研究热度和发展趋势(见图1)。我国流动儿童研究经历了萌芽期、快速增长期、多元发展期三个发展阶段。1991—2000年为萌芽期。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对流动儿童一直实行“严格限制”的政策,部分学者开始对这一群体的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我国关于流动儿童研究最早的文献是曹品元等人1991年在《中国公共卫生》第10期上发表的《宁海县流动人口中儿童免疫状况及其对策》。2001—2012年为快速发展期。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提出“两为主”理念,引发了教育学领域对流动儿童的关注;2003年,随着“两为主”的持续推行和《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的出台,流动儿童相关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相关论文数量呈现喷涌式上升;2006年以后,流动儿童研究繁荣发展,总体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2013—2022年为多元发展期。研究文献的期刊分布能体现该主题的研究质量与深度,这一时期,核心期刊的发文量占比达40.57%。2013年核心期刊的文献达到峰值155篇,随后研究的总发文量和核心期刊发文量均有所下降。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等文件的发布,流动儿童问题研究迈向多元发展阶段,研究视角逐渐多样化,研究内容不断深入。

图1 2001—2022年我国流动儿童研究文献时间分布

(二)流动儿童发文作者分析

发文作者共现图反映了国内流动儿童研究的主要作者与作者合作类团。本研究选出发文量前50的作者,得到由842个节点、559条连线组成的流动儿童文献作者合作情况可视化图谱(见图2),网络密度为0.001 6,表明学者大多处于独立研究的状态,缺乏团队合作。图谱中,作者姓名的字体越大,说明他们的研究文献数量越多;姓名之间的连线越粗,说明合作强度越高。在合作较紧密的7大类团中,方晓义和刘杨等作者的合作关系最紧密,形成一个最大的研究团体。该研究团体的发文量较多,研究内容主要是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与流动儿童压力应对。

图2 流动儿童文献作者合作情况可视化图谱

(三)流动儿童发文机构分析

科研机构是培养人才和研究发展的沃土。由786个节点、273条连线组成的国内流动儿童研究机构合作情况可视化图谱反映了机构发文量与合作状况(见图3),网络密度0.000 9,说明机构间具有一定的合作。发文量排名前3的机构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46篇)、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9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5篇)。整体上看,各心理研究所与教育学部在流动儿童研究领域发文量较多且合作密集,这与流动儿童教育的一系列政策以及流动儿童群体心理发展的特殊性相关。对机构进行聚类发现,机构合作主要呈现相同机构间的内部合作、邻近地域不同院校同类院系的相互合作两个特点。发文量较高且合作紧密的团队有以下4个:以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为核心的团队,主要研究流动儿童心理发展与社会适应;以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核心的团队,主要研究流动儿童与监护人预防接种情况;以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为核心的团队,主要研究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和身份认同;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为核心的团队,主要研究流动儿童教育。

图3 流动儿童机构合作情况可视化图谱

三、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一)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

关键词是检索和了解文章核心观点和主题的主要信息。在同一篇文章中,如果有两个或多个关键词同时出现,则称之为“关键词共现”。利用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能更加直观地了解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和关键词之间的关系[6],有助于挖掘流动儿童领域的研究热点。

1.全部期刊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

利用CiteSpace软件分析全部期刊文献的关键词,首次运行结束后将具有同样含义的关键词合并,如“农民随迁”“随迁子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城农民工子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流动儿童”合并为“流动儿童”,“儿童计划免疫”“计划免疫”合并为“计划免疫”,得到频次前10的关键词(见表1)。

表1 全部期刊关键词词频前10

从表1可以看出,除核心关键词“流动儿童”之外,“义务教育”“计划免疫”“教育”“对策”“教育公平”是流动儿童研究领域中文献基础最充实的前几项热点议题。

2.核心期刊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

按照以上方法设置参数,从核心期刊文献中提取频次前10的关键词。由表2可见,除核心关键词“流动儿童”之外,“义务教育”“社会融合”“流动人口”“留守儿童”“教育公平”是流动儿童研究领域基础较好的前几项热点议题。

表2 核心期刊关键词词频前10

从中心性来看,“农民工”“留守儿童”“流动人口”“义务教育”几个关键词数值较高,表明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中有关流动儿童研究主要体现在这四个方面。其中,“义务教育”这一热点主要包括政策分析、教育补偿、财政责任、义务教育信息化支撑体系及义务教育入学条件等内容。为使流动儿童群体能享受同等的教育机会,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政策,以推动流动儿童入学待遇同城化、促进义务教育均等化、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7]由于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支出职责界定模糊、信息化支撑体系缺乏、城市社会融合程度有差异等,从实质上实现义务教育的平等还有一定难度。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流动儿童研究领域的热点分布结构,使用LLR算法分别对全部期刊和核心期刊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聚类分析根据相似性由低到高的层级进行分类,可以直观地展现文献间的关系。聚类号与聚类规模成反比关系,聚类号越小,规模越大,说明这一聚类中所包含的关键词越多。[8]本研究分别选取全部期刊和核心期刊关键词的前10个聚类,调整阈值后其聚类共现情况如图4和图5所示。

图4 全部期刊关键词聚类共现图

图5 核心期刊关键词聚类共现图

全部期刊中,模块值Q=0.466 6>0.3,表明聚类效果好且网络结构显著,聚类平均轮廓值S=0.803 7>0.7,表明结果具有可信度和有效性。所选取的前10个聚类分别为“流动儿童”“对策”“接种率”“社会支持”“公办学校”“社会融入”“学生”“全程免疫”“美国”“家校合作”,反映了流动儿童研究文献主要是围绕这些关键词聚类而进行的。整合聚类情况发现,流动儿童研究文献分为三个方向:一是以流动儿童教育为主;二是以流动儿童预防接种为主;三是以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融入为主。

作为第一大类研究方向,流动儿童教育在国内受到政府和学界的重视。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流动儿童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取得较好的成效,教育平等的理念深入人心。基于公民法治思想,美国将流动儿童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上升到法制化高度,建立了长远机制性政策,以确保流动儿童能够获得平等的教育,这对我国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改革和完善具有很大的启示和意义。[9]基于此,我国学者通过研究美国流动儿童教育的发展,结合国内现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建议。

2.核心期刊关键词聚类分析

核心期刊中,模块值Q=0.838 5>0.3,说明聚类效果好且网络结构显著,聚类平均轮廓值S=0.969 8>0.7,表明聚类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较好的同质性。前三大聚类群分别为“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社会支持”。

“流动儿童”聚类所涵盖的关键词中出现频率前三的为“户籍”“户籍人口”“应对方式”。这类研究多以大量调研数据为基础,采用定量研究方法进行分析。一方面,从社会层面来说,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在身体保健、共享公共教育资源等方面具有差异,产生差异化的因素包括流动儿童管理网络不完善、地方政府基础教育财政支出存在自利性动机、户籍与阶级的同构[10]等。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了实行全国流动儿童情况信息化管理、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等对策。[11]另一方面,从流动儿童自身来说,他们遇到的困扰大多来自学习压力、家庭环境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社会文化压力,并且大部分采用忍耐、逃避等方式应对所产生的焦虑、孤独、敏感等负面情绪。调查结果显示,积极的应对方式可以有效缓解流动儿童的孤独情绪。因此,社会工作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运用专业方法介入流动儿童积极应对方式的培养过程,推动其理论实践应用的同时增加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

“义务教育”作为第二大聚类群,聚集了“简易学校”“自助安置”“教育券”“教育选择”“政策”等关键词。这说明学术界从多个视角对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主要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呈现研究结果。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与政策相关联,政策制定的前提与政策价值的抉择存在一定的矛盾,影响了流动儿童异地升学问题的解决。[12]义务教育资源有限、财政负担过重等因素打击了流入地政府实施教育政策的积极性,使得各地教育政策存在差异。除教育政策之外,父母教育程度、家庭子女数、父母就业组合、户籍性质、子女特征、区域分布对流动儿童教育选择有着显著的影响。[13]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研究不断走向全面和深入的同时,其学前教育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在流动学前儿童数量不断递增、流入地教育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如何有效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也是流动儿童教育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社会支持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来自他人的帮助,主要包括财务支持和精神支持。[14]个人的社会支持网,就是由拥有一定信任并有着密切联系的个体组成的相对稳定的体系。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研究备受学者关注,这一聚类的关键词主要包括“社会融合”“学校适应”“文化适应”“抗逆力”“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人文关怀”等。较多学者以流动儿童的安全感、孤独感、抗逆力等心理健康状况为研究对象,分析社会支持系统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家庭支持、教师支持、同伴支持以及逆境信念均正向预测流动儿童的诚信水平,家庭支持在压力背景下表现出保护效应,同伴支持和逆境信念之间表现出“补偿模式”和“增强模式”。良好的社会支持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正向作用,因此应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构建由社会文化、政策支持、学校、家庭、同辈等所形成的社会支持网络。

(三)战略坐标分析

J.罗(J. Law)等提出的战略坐标图分析法,可以描述某一特定领域的研究热点。[15]基于关键词聚类分析,将关注度作为X轴,代表各聚类平均共现频率与所有关键词平均频率之间的差;将新颖度作为Y轴,代表各聚类研究平均年份与所有关键词平均年份之间的差。对四个象限中不同聚类的分布进行分析,可以了解现阶段研究状况与热点。关注度的公式为

新颖度的公式为

通过公式(1)和(2)分别计算各聚类的新颖度与关注度(见表3)。

表3 各聚类关注度与新颖度结果

在根据表3数据绘制的散点图(见图6)中,第一象限代表热点研究领域,其聚类有“流动儿童”和“教育”,相对而言“教育”的关注度较低。位于第二象限的聚类有“家庭教育”“社会适应”“社会支持”“预防接种”“受教育权”,此象限的新颖度大于0,关注度小于0,表明这些聚类主题是2001—2022年流动儿童研究的新兴领域,但关注度较低。随着研究内容与深度的不断增加,部分主题将从第二象限转向第一象限,成为较成熟的热点,这些主题被称为“潜在研究主题”。第三象限的聚类为边缘研究领域,聚类新颖度与关注度均小于0,此象限包括“打工子弟学校”“建卡率”“接种率”“社会融入”等。这些聚类的特征分为两类:一类是过去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近几年仍然研究较少的领域;另一类曾是流动儿童研究领域的热点,由于时效性和社会发展的变化,逐渐退出了研究热点领域[17]。第四象限是以“对策”为代表的聚类,这是流动儿童研究领域的基础内容,虽不是新兴课题,但受到广泛关注。

图6 流动儿童研究战略坐标图

除本研究的主题“流动儿童”之外,位于第一象限的还有“教育”,说明教育一直都是流动儿童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是影响经济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改善流动儿童就学现状,政府先后推出了“两为主”“两统一”和“两纳入”等政策。但是,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与教育资源有限的约束下,流动儿童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和高质量的教育依旧面临挑战,这是城镇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18]。

(四)研究趋势分析

CiteSpace软件具有突现词检测功能。在短时间内,某个关键词的数量快速增加,进而被探测形成突现热点词。因此,本研究利用图谱对特定的关键词在某时间段成为热点展开分析(见图7)。突现词的状态具有连续性,突现词检测可以帮助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

图7 流动儿童研究突现词探测图

1.流动儿童研究1.0时代

这一阶段始于2001年,流动儿童研究主要集中在医学领域,最早的研究热点为“计划免疫”“建卡率”“接种情况”“免疫接种”。大多数学者从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影响免疫接种的相关因素、管理的难点及对策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也有部分学者从流动儿童计划免疫面临的伦理问题、计划免疫管理模式与效果评价,以及监护人的计划免疫知识、态度与行为等角度进行研究,为后续流动儿童研究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2.流动儿童研究2.0时代

流动儿童2.0时代集中在2002—2011年,这一阶段爆发的8个突现关键词强度均大于6.6,其中“农民工子弟学校”(18.92)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17.04)突现强度均大于15。可见,此阶段流动儿童研究热点集中于流动儿童教育领域,这也是流动儿童研究的转折点。在《义务教育法》到《教育法》出台期间,我国颁布了许多关于地区流动人口的法律法规,但是针对城市流动儿童教育的却很少。《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适龄儿童的户籍所在地负责其义务教育,按照当地户籍学生数发放教育经费。因此,在公办学校高额的“借读费”面前,流动儿童面临着失学的可能,同时“民工潮”成为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国内学者开始关注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两为主”政策以及2006年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相关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引发了对流动儿童教育研究的热潮。[19]在这一阶段,研究整体上主要聚集于影响教育的因素、享受教育公平的困境、教育策略等方面,也有学者研究义务教育经费负担政策、教师态度与行为的转变等。

3.流动儿童研究3.0时代

流动儿童研究3.0时代指2012—2022年。这一时期对流动儿童的研究不局限于教育和医疗领域,而是整体上由浅到深、由义务教育阶段向义务教育后期转变,说明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由于突现词的连续性特点,“社会工作”“影响因素”“社会融入”“子女随迁”这四个关键词仍是未来一段时间的研究热点。

社会工作在20世纪50年代进入我国,香港、深圳、上海等地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工作服务系统。“社会工作”关键词突现强度高达12.52,表明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群体的研究备受关注,以个案和小组方式为主,包括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学前儿童家庭亲子关系问题,流动儿童抗逆力的提升、社区融入、社会适应性,流动儿童社会工作伦理与困境人际关系,流动儿童与服务者的增能等。流动儿童研究大多集中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领域,真正以社会工作方法介入流动儿童服务的研究却很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流动儿童生存与发展问题日渐凸显,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发展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

影响因素是流动儿童研究的基础性内容,也是提出针对性意见的主要依据。学界对流动儿童某一主题的影响因素研究极为关注,主要聚集在医学领域,这与最初的流动儿童研究领域相对应,研究内容更加深入与全面,多数是通过定量研究分析具体的影响因素,集中在影响儿童保健、疫苗接种率、预防接种管理等方面。除此之外,研究领域还集中在社会学,包括社会支持、社会融入、学校适应、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等方面。

社会融入是流动儿童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是一个不断调整变化的过程,本地儿童与流动儿童不断调整各自的行为与观念。[20]学者们主要从心理、文化、身份等维度来构建社会融入指标,根据现实情况,通过分析具体因素所产生的影响,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如家庭环境、同辈群体、教育环境等。研究的过程存在“行动困境”,对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并且延伸至实践层面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这将是未来流动儿童研究的发展趋势。

子女随迁是近年来流动人口群体呈现的新特征和新趋势。以子女随迁为视角,研究其对某一特定因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流动人口购房、家庭基础教育支出、进城务工人员的消费结构、流动青年的就业质量[21]等内容。目前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集中在2019—2022年,2021年数量最多。随着家庭化流动日益普及,子女随迁是最为常见的迁移形式,其所产生的影响研究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四、结论与建议

基于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本研究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全部期刊的5 049篇文献和核心期刊的1 949篇文献进行分析,探讨流动儿童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热点与趋势。

从研究概况上看,我国对流动儿童的研究现处于多元发展期,研究内容逐渐深入,角度呈现多样化;核心作者发文量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机构与作者多处于独立研究状态,以教育学与心理学领域为主;流动儿童的问题有很多,涉及各个领域,需要依靠各学科理论与知识体系。所以,今后应加强科研机构间的合作与资源的整合,组建跨学科、跨机构的研究团队,在前沿问题上寻求突破。

从研究热点来看,主要有教育、预防接种、社会适应支持与融入三个方向。这些研究虽然从不同角度对流动儿童的发展问题进行剖析,但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突破。第一,当前关于流动儿童教育的研究多侧重于义务教育,对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后阶段流动儿童的表现情况缺乏关注。第二,对于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研究主要仍集中在预防接种率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对各变量间的关系进行量化分析找出影响因素,侧重于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方面。流动儿童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了使研究结果更全面、更有信服力,未来可考虑采用追踪研究,同时加强针对提高预防接种率以及采取措施后的效果等方面的研究。

从发展趋势来看,社会工作、影响因素、社会融入、子女随迁将是流动儿童的最新研究趋势。国内关于流动儿童研究存在很大的政策倾向,并在政策环境的改变下不断创新。这也表明流动儿童的研究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在某种意义上反映出目前研究对于政策的依赖性。学术研究要从实际问题和理论发展的逻辑出发,在社会发展的规律中探索并解决问题[22],通过向社会普及研究成果,与政策制定者展开讨论,积累更加丰富的经验,进一步深化研究课题。

综上所述,国内“流动儿童”研究已经取得较多的成果,但是流动儿童的教育、社会支持问题依然没有完全解决。基于此,笔者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和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为视角,结合研究热点,对流动儿童领域未来研究做进一步思考。

社会生态系统认为,有机体与其生存环境的相互适应性受到各种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个体发展环境分为层级化多元结构系统,由内而外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此系统与流动儿童发展的社会支持体系相对应,因此,未来研究可以社会生态系统为视角,构建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体系,帮助其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在微观系统层面,加强教养、教育和交往支持。家长、老师和同辈是流动儿童生活环境中密切接触的群体,家庭和学校教育也是教育问题的重要方面。因此,家长要积极参与子女的教育,配合学校活动,在满足儿童物质需求的前提下,更加重视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老师要发挥积极性,尊重流动儿童的差异,以优势视角看待这一群体,多与家长进行沟通;流动儿童的同辈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主体之一,无论是邻里同辈还是学校内的同辈,家长和老师都应共同促进他们之间的正向交往。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作为社会力量的一分子,需要发挥自身的专业性,为服务对象开展个案和小组工作,帮助构建微观社会支持系统。

在中观系统层面,发挥学校、社区和社会工作服务站的积极作用。首先,作为流动儿童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应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完善入学制度的同时为流动儿童开展个性化服务,开展家长与学校交流活动,加强家校合作。其次,社区为流动儿童提供有效的基层支持,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掘潜在资源,为其提供差异化和及时的服务。最后,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作为新时代社会工作提供服务的综合性平台,应积极与流动儿童家庭、学校、社区和其他社会组织保持密切交往,充分利用有效资源,整合多方主体为流动儿童提供专业化服务,在“助人自助”价值观的指导下,创新社会工作方法,帮助流动儿童树立自助意识,培养在社会适应发展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宏观系统层面,完善以发展为导向的教育政策。在身份户籍的影响下,流动儿童仍无法获得相对公平的教育资源。《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明确提出将“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部分城市将城市与农村户口统一规定为居民户口,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城镇化发展。但是,社会福利体系和公共服务体制依旧受到较大限制,外地户籍的居民依然无法享受到与本地居民同等的社会福利和公共资源,户籍改革难以彻底改变户籍对城乡二元结构的嵌入惯性。[23]社会政策发展理论以“发展”为主,主张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发展的统一性,强调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包括教育、医疗、卫生保健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国家竞争力。第一,教育政策设计和实施需要以流动儿童实际需求为主,为其提供与本地儿童同等的教育资源。第二,加大财政支出,特别是基础教育的财政支出,针对流动学前儿童的教育投入经费支持严重不足问题,政府应该做好合理的财政规划和调整。第三,引入社会力量,汇集社区、社会机构、公益组织共同为流动儿童学前教育提供直接和间接支持,解决流动学前儿童“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猜你喜欢
流动聚类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流动的光
期刊问答
流动的画
基于DBSACN聚类算法的XML文档聚类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流动的光线
一种层次初始的聚类个数自适应的聚类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