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家庭环境的改变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

2024-02-24 23:12徐婉嫦
师道·教研 2024年1期
关键词:家庭成员家庭家长

徐婉嫦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受到社会层面、家庭层面以及学校层面的影响,直接关乎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初中生在青春期往往表现出情绪波动大、敏感、自控能力差、个人想法增多等问题,其行为表现具有明显的爆发性、冲动性,易做出不当行为。学校既要发挥引导学生朝良好趋势发展的作用,也要认识到家庭教育的不可或缺性。我们要改变家庭环境,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增强学生调整自身内在发展和外在环境关系的能力,促进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发展。

一、家庭环境对学生良好行为品质形成的影响因素

1.家庭结构对学生良好行为品质形成产生的影响

家庭结构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家庭成员主要由父母和子女两代人构成的核心家庭结构;第二种是由于父母离异或丧偶仅由父母一方和孩子构成的单亲家庭结构;第三种是重组家庭或留守儿童家庭构成的特殊家庭架构。生活在核心家庭结构中的学生由于生活水平较高,父母对其往往比较溺爱,由此导致学生的自理能力较差,心理素质较差,意志品质薄弱,抗挫折能力不足。生活在单亲家庭结构中的初中生由于缺乏稳定亲子关系,其内心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强烈的不安感,会使其形成自我效能感低下、性格孤僻冷漠、内心敏感等心理状态,对其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十分不利。生活在特殊家庭结构中的学生由于面对家庭结构的变化或长期亲情的缺失,其心理也面临着复杂的变化。由此可见家庭结构对学生的行为品质有很大的影响。

2.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良好品质形成产生的影响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大致分为父母关系、亲子关系以及家庭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教育一方面是指家长有目的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某方面知识的活动,另一方面则是家长通过身体力行对学生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通过无意识的行为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行为品质。就父母关系而言,和谐融洽的父母关系能够营造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氛围,学生在此氛围的影响下会形成开朗的性格、良好的行为品质。反之,如果父母的关系破裂冷淡,学生性格有可能就会变得孤僻冷漠、抑郁寡欢等。就亲子关系而言,父母不仅要承担起抚养子女的责任,对子女承担的教育责任也不可推卸,过度溺爱或过度严苛的教育方式都不可取。就家庭其他成员的关系来看,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隐性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育。

3.家庭成员的行为模式对学生良好行为品质形成产生的影响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一部分家长总是想给孩子最好的生活,学生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由于认知结构的局限性,会认为家长的这些行为是理所当然的,家长对子女的过度溺爱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自私自利的性格。同时,也存在有一部分家长对待子女采取十分严厉的方式,强制性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计划往前走,家长的这种行为模式极易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长期处在严格的教育环境下,学生可能会出现抑郁症、强迫症等问题,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家长应把握好“严”与“放”之间的度,家长对孩子表达合理的期望会增强孩子对待生活和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使其朝向良好的趋势发展,家长对孩子过高的期望会使孩子背上巨大的压力,产生恐惧心理,学生长期处在压抑状态容易丧失对生活和学校的信心和期望。

4.家庭物质水平对学生良好行为品质形成产生的影响

家庭的经济水平和社会地位对于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就现实情况而言,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家长社会地位较高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更加重視,学生能够享受到的生活资源更加充裕、教育资源更加广泛。学生处在这一家庭环境中,家长能够做好引导,使学生正确对待自身所拥有的条件,则能够促使其不断向上,如果家长对孩子做出错误的引导和示范,则容易导致孩子不懂珍惜,把家庭优越条件当成自身炫耀的资本,甚至会做出危害社会的行为,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当学生处于经济水平较低的家庭当中时,由于缺乏良好的物质基础,父母往往会忽视孩子的教育问题而更加重视生存问题,在此环境下缺失家庭教育的学生对自我认同感较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但如果家长能够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家庭的经济条件,则会激励孩子不断奋发向上。

二、通过家庭环境的改变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的措施

1.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家庭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家庭教育所产生的影响直接关乎到学生社会认知、道德规范和社会行为的形成。为更好发挥出家庭教育的优势作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现代家庭教育应当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发展需求去考量,洞悉孩子的个性心理变化,通过构建稳定和谐的亲子关系,加强沟通交流,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深化学生对社会的认知程度。这就要求家长必须要改变“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错误认知,以正确的心态看待孩子的成长发展,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做出科学的引导,根据孩子的兴趣选取特长,而不是主观性地强加。通过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使个体受益终生。

2.优化家庭成员的行为模式,采取严宽结合的教养方式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现代家庭的经济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大多能够满足家庭的生存需要,对孩子的生活和教育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得到满足。在此形势下,家长应正确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过度溺爱或过度严苛的教育方式均行不通,必须要发挥出自身引导和示范的作用,合理控制孩子的需求。为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要以耐心平和的态度与孩子进行亲切友好的沟通交流,构建亲密稳定的亲子关系。对于孩子做出的正确行为,家长应及时予以肯定和强化,使其认识到自身行为的可行性;而对于孩子做出的错误行为,家长应通过其容易接受的方式及时予以制止,并在今后生活中进行调整和矫正。因此,家长应当采取严宽适度的教育方式尽可能地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家庭氛围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格培养,家庭成员应注意彼此之间良好关系的构建,尽可能保持积极正面的情绪,使孩子感受到正能量。

3.注重家庭成员的沟通,培养学生劳动能力

家庭成员对学生都具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在日常生活中应发挥好榜样示范的作用,言而有信,以身作则。家庭成员之间应经常性地进行沟通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使其切实感受到家长的关心和爱护,增强孩子的责任感,提高其交际能力和应变能力,消除孩子的消极心理。这就要求家长必须认识到陪伴对子女发展的重要性,在忙于工作的同时应尽可能及时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参与到个体成长发展的各个阶段当中,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与想法。同时,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家长在给孩子家庭温暖的同时而应重视其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使其自主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生活中的劳动升华其精神世界。

4.健全家庭教育内容,注重家庭资源的配置

通过家庭环境的改变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需要在家庭教育中全面渗透德育,健全家庭教育的内容,使学生获得全面协调的发展。例如,父母在生活中能够以实际行动践行“尊老爱幼”则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行为。同时,家长也要注重做好家庭资源的配置,主要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指家庭成员的时间、态度等,物资资源是指家庭的经济水平和社会地位。现代家庭应通过家庭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人文环境,加大孩子的教育投入力度,合理满足个体成长发展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有效培养孩子的情商和心理调控能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个体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尤其是青春期的初中生,其价值观念和行为观念处在形成阶段。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发展不能仅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必不可少。因此,家校共育趋势下,家长要特别注重良好家庭环境的塑造,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提供沃土,使其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 罗 峰

猜你喜欢
家庭成员家庭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庭成员的排序 决定孩子的格局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论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成员赴法勤工俭学之原因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