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工智能教育推动学校的教育变革

2024-02-24 23:12梁叶华
师道·教研 2024年1期
关键词:研学人工智能智慧

梁叶华

根据教育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在中小学阶段普及人工智能教育的目标,省、市、区也发布了相关的要求,以加快创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的工作。政府鼓励企业和高校加强合作,共同推进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我校也成为人工智能课程改革实验校之一。成为实验校以来,人工智能教育在我校受到高度重视:成立以校长任组长的人工智能教育教研组,全面负责学校人工智能教育的推进工作;形成基于“一式二化三层次”教学范式的项目式学習教学品牌,完成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化建设。以此,基于学校人工智能教育进一步发展以及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部署的需求,实现单学科到多学科融合的转化,赋能学校教育教学,实现信息化、智能化教育教学,积极构建以数据驱动的教育新模式。

一、1+1+1的教育改革模式

(一)实施多元智慧育人空间环境构建新校园

1.校内环境构建。我校基于人工智能课程改革实验校、轻智慧试点学校、智慧阅读学校等,在硬件、软件、空间等方面,多元的构建育人空间、实现智慧型教学环境。如:每间教室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同时安装校内课件资源库、微课管理系统、信息技术云平台、粤教翔云、人工智能教学等教学平台,实现师生的信息化教学覆盖率达100%;创设人工智能社团、物联网社团、科技创新社团等,拥有完善的社团教学套件,能每周定期开展社团活动,实现学生在教学体验多元的人工智能技术。

2.校外环境构建。“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方式,全方位提升队伍的见识品味。通过“走出去”——让学校骨干教师到各个特色学校参观学习,可以拓宽教师的教育视野,了解不同地区和学校的教育特色和经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探讨教育教学的问题和挑战。定期让学校骨干教师到各个特色学校参观学习,要求“走出去”的教师回校后汇报参观学校的环境和室场特色点,以一步一步地完善我校的育人空间。通过“请进来”——邀请专家来指导学校环境和室场的建设,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了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最前沿的教学技术和方法,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学校定期邀请专家到校为老师们开展校园文化、教育教学等方面的讲座,形成一只相对固定的校外专家团队。

(二)“人工智能”赋能学科教学打造“新教师”

1.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校本研训。(1)创新智能研修活动形式。建立网络智能研修平台可以解决教师队伍结构性缺员和能力素质不高的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线上+线下混合式研训活动,使得教师能够获得充足的技术支持。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研训活动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进一步提高研训活动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从而实现教师队伍整体快速提升。(2)构建同步智能课堂。例如,在英语教学中,利用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将学生的口头表达转化为文字形式,从而方便教师进行评估和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作业和考试进行自动评分和反馈,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3)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如何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一直都是我们探索和研究的方向。目前,我们采用粤教翔云网络平台实现云集体备课和云空间分享教学资源。教师通过云备课平台,根据教师本人的教学特色和学生的学情,可以快速地重组教学资源,方便调整教学设计和教学流程,有效地提高备课效率,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2.践行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项目研究。为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积极有效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我们以“技术推动教育变革”为核心理念,将从两方面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试点建设。第一方面是继续开展人工智能课程改革实验研究,加强帮扶学校人工智能师资队伍建设,带动帮扶区域内教师开展人工智能课程教学,为2023年广州市中小学全面普及人工智能教学助力。第二方面是通过网络智能研修、构建同步智能课堂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方式,运用人工智能和信息化技术手段,帮助教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分享智能教育成果。

(三)“人工智能”融合学科教学形成新课程

1.项目式学习引领,注重学科融合。教师基于广州市番禺区“研学后教3.0”融·课堂教学模式与我校人工智能“一式二化三层次”教学范式,分学科形成学科教研组,通过项目式学习教学策略,将各学科课程经过每周的集体备课,划分为一个个主题的项目。在项目过程中注重教学目标的达成,实现跨学科融合、完成课程体系的升级改造、持续人工智能赋能课程的研发。

2.深度融合各平台和新技术,实现智慧教学。所谓“智慧化教学”(Smart Education),就是通过有意识地将创新的科学技术与其他经典教学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为学生们提供意义非凡且颇具真实感的学习体验。融合技术:目前我们教师熟悉使用的技术有互动反馈系统、智慧学习卡、101PPT、微课等,我们拥有的系统有学友软件、校内课件资源库、微课管理系统、信息技术云平台、粤教翔云平台等。我校正推进在智慧管理平台的基础上,把学校已有的系统和技术链接融合在一起,方便教师在同一平台进行统一操作,避免资源独立应用而出现操作繁复的现象。形成模式:我校在探索新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小组学习为基础,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手段。初步建构基于智慧学习卡或其它反馈系统促小学“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基于“研学后教”理念的IRS334智慧研学模式,充分运用各种技术助力智慧研学。实验研究:构建智慧研学模式后,我们将选取实验班和实验老师开展实验研究,做好前、中、后期学生数据分析,进一步修改、深化模式,最终形成具有校本特色、可推广应用的智慧研学模式,提高教学效能。

二、形成“家、校、社”三维育人的新机制

自2019年以来,学校通过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P—E—S—H(政策—专家—学校—家庭)四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提供了教育基地、构建了教育知识、发展了创新能力、解决了实际问题。在学校领导班子的重视下,在人工智能课程改革教研组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在人工智能课程实施工作上成绩斐然,取得了丰富的硕果。2021年被评为”广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材试验先进学校”。梁佩瑜老师参与编写的《人工智能》上、下册经广东省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如被评为“广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材试验先进个人”。成功申报省级第二批STEM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市级教育学会课题,两个人工智能课题。

责任编辑 邱 丽

猜你喜欢
研学人工智能智慧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研学之旅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