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结构教学评范式指导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叙写思考

2024-02-24 23:12刘小平
师道·教研 2024年1期
关键词:界定政治课改革开放

刘小平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准确界定教学目标,明确行为主体,精准选用行为动词,科学叙写教学目标。全国知名的思想政治基础教育专家张云平在其《构建新结构教学评框架有效反思和改进学习测评》一文中,率先提出了构建新结构学习结果质量体系,阐述了新结构教学评框架理论,这一理论对于界定和叙写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具有重大的指导性意义。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层次

高中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层次应包括学科目标、模块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学科目标是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课程,通过完整的学段学习,学生应达到的学习结果。这在学科教学中居于统领地位。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教学目标就是培育具有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模块教学目标是学科教学目标的具体化。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包括四个必修模块,四个必修模块分别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和政治、经济、文化三大基本生活领域规定了学生学习的结果性要求。

单元教学目标是模块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它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学生在完成一个学习单元后应达成的学习结果。单元教学目标的界定应更多地基于学科逻辑和生活逻辑展开,在界定时需要体现教学目标的系统性、整体性、一致性、递进性等特征。

课时目标是在单元目标的统领下,学生学习完一个课时后应达成的学习结果,它是对单元教学目标的分解。课时目标很难涵盖所有的核心素养,所以,教师在界定课时教学目标时,不需要面面俱到,但需要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阶段与认知特点和学习水平界定,体现具体性和差异性。

以上是从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体系上纵向维度的目标阐释。从学习结果的水平层次上,教学目标可以分为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结果性目标主要用于知识技能领域,是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体验性目标指向“过程”领域的,是历时性的、过程性的目标,是表达学生学习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的。表现性目标是体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具有开放性的学习结果。

二、高中思政课教学目标叙写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是一项有目的的理性行为,从一般意义上讲,教学目标具有导学—导教—导评的功能。教师必须明确“为什么而教”“学生为什么而学”,不管是教还是学,都必须是“值得”的,这个“值得”同时体现教学的价值导向和价值目标。高中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价值导向和价值目标上更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性。因目标界定和叙写不明确,导致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相脱节。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叙写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重知识轻能力素养;重课本轻实践;重形式轻内容;将“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目标对立和分割,要么没有真正领悟新课程中的“核心素养”目标,仍停留在“三维目标”上,要么抛弃“三位目标”,否认核心素养目标与三位目标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在教学目标的界定上模糊不清,不能区分学习水平层次,选用行为动词不当,或者选用的行为动词与教学目标不匹配等。

三、高中思政课教学目标叙写的原则与方法

针对以上分析,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叙写,应从教—学—评一致性的角度,将“新课标”规定的课程内容要求从多个进阶维度呈现为具体的、结构化的学习目标,实现“教”有依据要求、“学”有目标引导、“评”有标准尺度。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价值導向性和引领性。这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界定和叙写最重要的原则。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思想政治课的这一课程性质决定界定教学目标必须将价值导向性和引领性放在首要位置,将教学目标作为高中思政课教学的“顶层设计”项,在界定和叙写教学目标时,必须始终站稳政治立场,牢牢把握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二是整体性和结构性。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界定和叙写,不能仅仅着眼于某一课时、某一单元甚至是某一模块,而是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终身发展,着眼于国家教育发展的未来,从学生学段学习要求和学习实际出发,对整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做整体规划,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得以实现和达成。同时,在界定和叙写教学目标时,关注学科前沿理论发展,以新结构教学评框架为指导,坚持知识、能力、情境、水平四个维度的统一,关注结构化知识、结构化能力、结构化情境和结构化学习水平的准确界定。

综合性与融合性。在教学目标的界定与叙写中,要融知识与能力于一体、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小课堂”与“大课堂”相补充,知行相统一。

在具体的教学目标的叙写上,要做到:1.理清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活动“要到哪里去”“如何到哪里去”。这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研读课程标准、精读教材、理清教材内容逻辑关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要求,在研读课程标准、精读教材、理清教材内容逻辑关联过程中,增进对教学目标组织框架的理解,进而理清对应课程标准下的知识、能力、情境与水平界定要求,从核心素养的培育角度界定具体目标。

2.选用准确的行为动词以清晰水平目标层次并用完整的教学目标要素表述。完整的教学目标要素应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四个要素。

教学目标中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非老师,指向的是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所以在教学目标续写中不适用“让学生”“培养学生”等学生作为“对象”而非主体的表述。如,一位教师在讲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伟大的改革开放”时,对教学目标的叙写为“通过创设情境,以问题导入、案例分析、数据分析、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要求学生“理解和认同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这一目标叙写的突出问题就是从教师“教”的角度叙写教学目标,将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混淆,让学生在目标界定中处于“被动”,这样的教学目标界定与叙写,与新课程改革下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相背离。

在行为动词的选择上,应避免模糊、笼统的表述,如“提高能力”“灵活运用”等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的表述,这样的表述也导致评价的模糊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教学目标的表述应根据学习进阶和学习层次,遵循学习过程的规律,选用可观察、可测量、可检验的具体行为动词。

在教学目标叙写中,还需要明确学生的行为应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产生,也即学生通过什么方式、手段、途径、时空范围等完成相关的学习活动。如在“伟大的改革开放”一课的教学中,教学目标可叙写为:通过互联网查找资料或参观改革开放成就展,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和成就,能用实例证明改革开放给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分析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意义;同时查找典型案例,就我国现阶段改革开放面临的挑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教学目标的叙写要明确表现程度。表现程度是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的表现水平,也是测量和评价学生需学习表现和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的依据。如在“伟大的改革开放”一课的教学中,“学会用辩证的、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分析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客观分析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或者建议,培养科学精神”。这里的“客观分析”“合理化建议”就是关于表现程度的叙写。

【注: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重大研究项目“广州市中小学(中职)思政课新结构教学评范式研究”(项目编号:2022YJZD001)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钱昭君

猜你喜欢
界定政治课改革开放
我国首次对“碰瓷”作出明确界定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高血压界定范围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对“卫生公共服务”的界定仍有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