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铁路安全的守护者
——记东网空间地理信息有限公司

2024-02-24 14:46黄军领
资源导刊(信息化测绘) 2024年1期
关键词:天窗保护区测绘

◎ 黄军领

火车奔驰,一日千里;安全至上,重于泰山。铁路,始终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一天,都有无数工作人员坚守岗位,保护千里铁道线的安全,守护无数旅客的平安抵达。

有这样一家企业,他们的员工,肩扛仪器,披星戴月,精密测量,为国家铁路安全贡献测绘力量。这家企业就是东网空间地理信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网公司”)。

10 年来,东网公司专注铁路测量业务,以专业的技术团队、先进的测绘技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铁路安全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全力奋战“天窗”期

“我们的主要业务之一是铁路既有线路复测,也就是精密监测路基变形情况。按照铁路安全要求,需在铁路‘天窗’期进行监测,时间短暂,这就要求我们的测量工作紧张、有序、精密。”东网公司总经理王保江介绍说。

“天窗”,是指列车运行途中不铺画列车运行线或调整、抽减列车运行,为施工和维修作业预留的时间,多在凌晨或夜晚。高速铁路“天窗”时间一般240 分钟,普速铁路“天窗”时间一般180 分钟。

陈胜宝是东网公司的高级组长,2023 年4 月至今,担任山西境内太行山深处一个铁路隧道的监测项目负责人。上山、进洞、走路、测量,成为生活常态。

这段铁路隧道长8 公里,山上不具备住宿条件,陈胜宝便带领项目组,租住在山下十几公里远的地方。隧道的“天窗”时间从早晨7点开始,凌晨5 点,项目组就从住处开车出发了。到达隧道监测斜井入口后,他们要扛着仪器,在斜井中步行近1 公里才能进入铁路隧道,由此再向隧道两端分别延伸2公里,就是他们负责监测的路段。每次作业,他们都要争分夺秒,在隧道内工作1 小时30 分钟左右。

“这是一条运输煤炭的货运铁路,隧道内粉尘多,每次进去我们都戴着口罩,但出来后鼻孔都是黑的。工作环境是差些,但质量要求不能有丝毫偏差。”陈胜宝说。

夏天,暴雨倾盆,上山的路被冲毁,汽车只能开到离斜井入口3公里的地方,陈胜宝他们就扛着仪器,一步一步爬上山;冬天,山上气温达到零下十几度,他们就尽可能穿厚点,以抵御凛冽的寒风……

与山区相比,在平原地区进行铁路复测也并不轻松。郑阜高铁100 公里标段主要位于鄢陵县境内,该路段的“天窗”时间是0 点至4 点,正是人最困乏的时候。但每次作业,东网公司30 名工作人员都准时到达,他们头戴照明灯,奔波在铁路线上。一串串闪耀的头灯,与天上的星星相辉映,恰是他们青春迸发的光芒!

这群90 后青年,勇于拼搏,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热爱祖国、忠诚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测绘精神,为国家铁路安全贡献了青春和智慧,他们是新一代最可爱的测绘人。

打造数字保护区

2021 年12 月,长荆铁路安全保护区建设项目工地,东网公司的一群小伙子,抬着沉重的标桩向埋设点移动……这个地段荒草丛生,交通不便,空间有限,机械无法进入作业,因此必须人力搬运到位。

“辛苦吗?确实辛苦!但事关铁路安全,我们必须干好!”东网公司一名参与施工的员工说。

“早在2018 年4 月,我们就开始研究铁路沿线安全问题。”东网公司总师主任宋浩说,“2018 年7月,我们通过卫星影像排查发现,一条铁路隧道顶部存在大范围开挖情况,便立即报告铁路管理单位,及时制止了违法行为。现场勘察发现,该违法开采石材点距离铁路隧道侧壁仅剩10 米,一旦挖穿,将严重危及铁路行车安全。正是通过这次事件,我们发现了铁路沿线安全监测的盲区——隧道顶部。”

就此课题,东网公司先后在武九城际铁路和京广铁路黄龙寺隧道段展开研究,取得显著成效:2019年,《基于卫星遥感测量技术的铁路沿线安全保护区监控》获得专利 ;2020 年,中标长荆铁路全线铁路安全保护区建设工程,探索实现数字安全保护区,在业内率先提出安全保护区点、线、面一体防护理论。

“点,就是以安保区标志桩为点,利用监测技术,对重点部位实施全天候预警监测;线,即以铁路为线,对重点地段高频率监控;面,是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大范围筛查。通过点、线、面结合,全面保护铁路安全。”宋浩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在后续开展的荆沙铁路安全保护区项目中,东网公司不仅仅满足于完成项目。考虑到业主后期管护方便,他们在每一个标志桩上都印上独有的二维码,巡视人员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修正、更新标桩信息,并及时将巡视信息上报平台,真正实现了建设、运维一体化,以及铁路安全保护区数字化监测防控,为后续“路、地双段长制”铁路沿线环境共治奠定基础。

创新应用促发展

2022 年12 月,侯月铁路桃坪隧道,东网公司技术人员利用移动式三维激光扫描仪对隧道进行了病害检测扫描。

“这条隧道1996 年建成,全长近4300 米,受煤矿采空影响,隧道地表沉降严重,使用传统测绘手段效率低,效果也有限。”东网公司技术副总姜贵阳介绍,他们使用移动式三维激光扫描仪,基于图像识别技术开发三维可视化算法,对铁路隧道“实景复制”和“CT扫描”,实现了隧道病害的快速定位和高效识别,可及时发现和消除铁路隧道安全隐患。“这个项目后来成功入选中国铁路郑州局科研课题并通过验收。”姜贵阳说。

这个项目只是东网公司创新科技应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东网公司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动自动化监测、实景三维、机器视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铁路行业的快速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中国铁路郑州局清筛复测项目中,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利用传统测量手段作业困难重重。为此,东网公司将研发的大疆机载激光雷达L2 技术投入使用,两人仅用两天时间,就完成陇海铁路20 公里的外业数据采集。经过实测数据对比,成果完全满足相关精度要求。

在中国铁路太原局驼峰复测及大修测量中,东网公司面临更为复杂的测绘场景。这里线路密集,车辆调度频繁,“天窗”时间短,安全要求高。东网公司创新采用“轨道小车+机载激光雷达”的测量方式,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兼顾安全和精度,顺利完成测量任务。

2018 年以来,东网公司在业内率先开展铁路驼峰复测研究,配合完成中国铁路郑州局辖内十余处驼峰的数据复测、比对工作;独立完成中国铁路太原局大同湖东三场和大西三场的驼峰复测,为驼峰技术改造升级提供了翔实的数据。

近年来,东网公司注重“产学研用”融合发展,联合黄山学院、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构建“产学研用”共同体,开展科研项目并形成成果,先后获得数十项技术专利及软件著作权,荣获十余个国家、省部和市级科技奖项,在业内叫响了“东网”品牌。

中国高铁,以风为速,以轨为尺,丈量大国前行的步伐。10 年来,东网公司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与中国铁路同成长。每一天,东网人都工作在不同的铁路线上,1 小时、2 小时、3 小时,“天窗”时间有限,拼搏精神无限;每一步,东网人都迈着坚实奋进的步伐,1公里、2 公里、3 公里,测绘里程有限,安全标准无限。

“恪尽职守,对每一串毫米级数据负责。”王保江坚定表示,“这就是我们的企业价值观!”

猜你喜欢
天窗保护区测绘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自制新款天窗固定器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工程测绘中GNSS测绘技术的应用
基于MoldFlow的汽车天窗注射模浇注系统分析
04 无人机测绘应用创新受青睐
无人机在地形测绘中的应用
迈腾车天窗无法关闭
如何保护好兴隆山保护区内的马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