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干长城:萨珊王朝的“红蛇”

2024-02-27 13:34郭晔旻
世界博览 2024年4期
关键词:戈尔波斯堡垒

郭晔旻

“戈尔干长城”是萨珊王朝用来抵御东北方向敌人的一条防线。这条长城上的每个堡垒都由士兵全天候守卫,其驻军人数从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譬如,4号堡垒占地达5.4万平方米,其内部修建有3排长度约为228米的营房,外围城墙达1.2米宽。长城上的每块砖都是标准化制造。要完成整个工程,需要数亿块烧制的砖,为此可能建立了数千个窑炉。

在伊朗北部戈勒斯坦(Golestan)省的戈尔干地区,蟠踞着一段全长近200千米,东起厄尔布尔士山脉的贝利库尔峰,西至里海东岸的长城。东西走向的城墙与堡垒的废墟,几乎与戈尔干河平行。“戈尔干长城”无疑是古代西亚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观。随之而来的疑问则是,是谁,又是出于什么目的,建立了这条线性防御工事?

由于长度惊人,“戈尔干长城”很可能不是同一时期建造的。不过,放射性碳定年法表明其大部分城墙建于公元5-6世纪。另外,考古学者也发现,那些烧制墙砖的砖窑里残留的碳样本的年代范围也落在5-6世纪之间。因而长城建造的主导者,应是波斯萨珊王朝的君王父子:喀瓦德一世(公元488-531年在位)与霍斯劳一世(公元531-579年在位)。据猜测是喀瓦德一世启动了这一浩大的工程,不过他在世时没能看到城墙完工。而霍斯劳一世有“伟大的建设者”的美誉,据说他“在关口修建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并将臣民部落安置在边境上精心挑选的城镇中,使他们能够充当国家的卫士,抵御入侵者”。实际上,这一时期的萨珊王朝付出了巨大努力在边疆修筑城墙。在与“戈尔干长城”隔里海相望的高加索山区还有一道杰尔宾特城墙(在今俄罗斯达吉斯坦),隔绝了山脉与海洋之间的平原,用来防御“阿兰人(古代占据黑海东北部和西伯利亚西南部寒温带草原的游牧民族)和其他蛮族人。

“戈尔干长城”是萨珊王朝用来抵御东北方向敌人的一条防线。这条长城上的每个堡垒都由士兵全天候守卫,其驻军人数从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譬如,4号堡垒占地达5.4万平方米,其内部修建有3排长度约为228米的营房,外围城墙达1.2米宽。按照现代学者的估计,驻扎在戈尔干长城沿线的波斯士兵总数可能高达3万人。以如此规模的军力来防守“戈尔干长城”,可见来自敌人的威胁是多么严重。

这个可怕的敌人,就是“哒”(Hephthalites),也就是拜占庭帝国史书上记载的“白匈奴”。大约在4世纪后期,哒的势力强大起来,离开其原先居住的阿尔泰山地区来到中亚。到5世纪初,哒領土东起新疆,西至波斯边界,南至印度,是当时中亚地区实力最强的帝国。据说哒人听闻萨珊宫廷生活奢华而起了贪欲,公元427年,出兵攻打萨珊王朝,一直打到今天的德黑兰附近。卑路斯一世(公元457-484年在位)多次被哒人击败(还曾被哒俘虏,付出高额赎金后才被放还)。最后,这位不走运的君王在战场上被哒人杀害,其随行的后宫嫔妃及王室库藏皆为哒所得。这是波斯萨珊王朝立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失败——强大的萨珊王朝曾多次击败罗马军团,现在却成了哒人的属国,每年需要交纳沉重贡赋。

墙砖,波斯萨珊王朝时期建筑的墙砖上,雕刻着一只熊穿过树丛的画面。

戈尔干长城的北侧有一条6-8米宽的沟渠, 或许用作“护城河”之用。沿着这条长城,每隔大约6.4公里就有一座堡垒,现代考古发掘已经至少发现了30座。堡垒也有自己的“护城河”,一些沟渠底部低于堡垒地面达7米之多。

可想而知,这次耻辱性的失败在开创了波斯萨珊王朝“第二个黄金时代”的喀瓦德一世心中投下了多么大的阴影。对于当时的波斯萨珊王朝来说,其西面虽然是永恒的敌人拜占庭帝国,但美索不达米亚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成为自己的天然防线。其北面也有险峻的高加索山脉与杰尔宾特城墙可以阻断或至少迟滞“蛮族”的侵扰。在东北方向构筑一道针对哒的防线自然也成为一个合乎逻辑的选择。

戈尔干长城 “低矮的土丘高1-4米,宽则是高度的4倍”。而在它的北侧,又有一条6-8米宽的沟渠,或许用作“护城河”之用。沿着这条长城,每隔大约6.4公里就有一座堡垒,现代考古发掘已经至少发现了30座。这些堡垒都是规则的方形,位于戈尔干长城最东端的1号堡垒占地面积达3.9公顷。堡垒也有自己的“护城河”,一些沟渠的底部低于堡垒地面达 7 米之多。

嚈哒使用的钱币。

波斯萨珊王朝时期的银器,雕刻着国王骑马猎捕公羊的画面。

至于戈尔干长城本身,则是用砖砌成的。砖的原料是当地的黄土,经过窑炉烘烤后再砌到墙上。令人惊叹的是,长城上的每块砖都是标准化制造,其厚度为 8-11 厘米,而长度与宽度都在40厘米左右。要完成整个工程,需要数亿块烧制的砖,为此可能建立了数千个窑炉。窑炉的基本结构类似,平面呈长方形,墙砖堆成垛后成排放置,两排间隔20-30厘米作为火道。由暗红色砖筑起的戈尔干长城,也被形象地称作一条在大地上蜿蜒的“红蛇”。

为什么会选择在戈尔干地区构筑这道防线呢?从地理上看,长城的北面是荒漠草原,南面则是树木繁茂的厄尔布尔士山脉山峰。夹在两者之间的则是肥沃的戈尔干平原。这块地方很早就有人类居住。古希腊和古罗马作家不无夸张地记载,这里的“谷物是由从茎上落下的种子长成的;蜜蜂在树上筑巢,蜂蜜从叶子上滴下来。” 据说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在波斯东北部主要城镇扎德拉卡塔(Zadracarta)“呆了十五天,按照习俗向神灵献祭”。扎德拉卡塔可能就是后来的戈尔干,尽管这里靠近萨珊帝国的边界,但这座城市可能早在公元前 4 世纪后期就已成为一座富庶城市了。另一方面,戈尔干平原不仅是波斯萨珊王朝的一个粮仓,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由于巨大的厄尔布尔士山脉的存在,从东北方向(呼罗珊)进入伊朗高原腹地的唯一通道就是途径戈尔干平原的一条东西向古道。

长城的北面是荒漠草原,南面是树木繁茂的厄尔布尔士山脉山峰,夹在两者之间的则是肥沃的戈尔干平原。

这两个理由加在一起,就是修筑戈尔干长城的初衷——保护其南部的戈尔干平原免受来自北部草原的敌对游牧民族的攻击。而富庶的戈尔干平原本身也有利于建设这道防线。为守备长城的如此庞大的军队提供補给,当然是个令人头疼的后勤问题。好在长城距离“丝绸之路”很近,驻军完全可以与来自东方和西方的商人进行贸易,他们也能够获得稀有商品,在帝国的中心地带卖到不错的价格。至于军队日常所需的食物,可以从戈尔干平原取得。为了确保驻军的用水,萨珊王朝还专门在长城以南修筑了一条平行的水渠。而其必不可少的水源则来自流经戈尔干平原的戈尔干河。

精心构筑的戈尔干长城是如何发挥其防御作用的呢?由于萨珊王朝的军队主力是骑兵,很可能戈尔干长城本身只能阻挡小规模的侵扰,而在外敌大规模入侵时,入侵者可能突破个别地段的长城,但紧接着他们就会发现,自己被困在长城与厄尔布尔士山脉之间的狭小地域之内,无从展开兵力。而部署在戈尔干长城一线的萨珊王朝精锐骑兵将利用自己的机动性,迅速完成集结并冲击敌军的后方与侧翼,一举将其击溃。换言之,有了戈尔干长城,攻入伊朗高原腹地对来势汹汹的哒人来说就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只不过,当戈尔干长城大功告成时,萨珊王朝面临的战略格局已经发生了决定性改变,突厥人崛起并建立起一个辽阔的大帝国,其领土从蒙古高原一直延伸到高加索。昔日不可一世的哒在突厥人的冲击下,节节败退。波斯萨珊王朝趁机借突厥之助消灭哒。而后双方以远在戈尔干长城之北的阿姆河为界,瓜分了哒的疆土。

然而,历史的吊诡也正在于此。波斯萨珊王朝的统治者们倾尽国力,在高加索山脉通路上的狭窄路段修筑城墙,在山川通往里海的平原地区修建漫长的“戈尔干长城”。可是,来自草原的“蛮族”并未推翻萨珊王朝。甚至当王朝的“终结者”终于到来的时候,用于抵御哒的戈尔干长城依然平静无战事。公元7世纪,来自南方的阿拉伯军队势不可挡地攻灭了波斯萨珊王朝——这个帝国拥有面朝东北的漫长城墙,却被从南方来的敌人攻陷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喀瓦德与霍斯劳父子是在“错误”的边境上建造了戈尔干长城。

(责编:刘婕)

猜你喜欢
戈尔波斯堡垒
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
开心堡垒2
开心堡垒
开心堡垒
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
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
最后的堡垒T-84
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
警犬戈尔吉
爸爸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