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风雨祁连山

2024-02-27 13:34安梁
世界博览 2024年4期
关键词:吐谷浑隋炀帝祁连山

安梁

扁都口位于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东南部。它地处祁连山腹地,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因为它是穿越祁连山北上至张掖的主要通道之一,也是从青海进入河西走廊的唯一通道。该地区的海拔大约在2800米左右,气候凉爽,夏季最高气温不超过3 0 ℃ ,冬季最低气温可降至零下20℃。

“史书上哪些寥寥数语,实则令人细思极恐?”论坛上经常能刷到相似提问,高亮回答大多是饥荒与屠城的只言片语。每每至此,我却不由自主联想起《资治通鉴》记载隋炀帝西巡的一段话:“行经大斗拔谷,山路隘险,鱼贯而出,风雪晦冥,文武饥馁沾湿,夜久不逮前营,士卒冻死者太半,马驴什八九,后宫妃、主或狼狈相失,与军士杂宿山间。”几句白描,就揭示了一场古代悲剧:时逢夏日,既非败军乱世,又无追兵堵截,仅是一场风雨,就让皇帝御驾折损过半,读来不禁胆寒。

第一次联想起这段记载,正是在大斗拔谷所处的祁连山上。西宁—张掖一线,是春游好去处。出发之前,兼任司机的导游大哥就提醒我们,山间天气多变,尽量吃些红景天,以免熬不住高原反应。租车行驶在山峦之中,沿途走马观花望着西北风光。人间四月天,祁连山却只能算初春。随着海拔升高,路边花丛渐少,取而代之的是大片草原,同行者逐渐出现反应,不得不吸氧硬撑。导游大哥偶尔一指:“看!鼠洞!”循着方向看去,草原与公路的边缘,有一个叠一个的灰黑色洞穴。不知是否受到心理暗示,远处貌似有老鼠蠕动的身影,加上不时瞥见病死路边的羊马,一股不安情绪涌上心头。更加令人不安的是,恰在此时天空飘起了大雪。

一小时前还沉浸在金黄色油菜花里,此刻目之所及是灰蒙蒙的山垭。雪随下随化,道路变得泥泞起来,从车里往外望,前后见不到车辆。习惯了没有死角的现代世界,原来也有一片天地,会令人孤独而无助。忽然,前方闪过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地名:扁都口,也就是1400多年前悲剧降临的大斗拔谷。一瞬间,一股春雪之外的寒意袭来,仿佛看见了当年的情形:在寥无人烟的祁连山,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席卷,习惯中原与江南温润气候的人,在寒冷中瑟瑟发抖。隋炀帝尚有锦衣玉帐,士兵只有淋透的单衣,在绝望中走入日落的山谷。

贵为天子的隋炀帝,为何会亲临边远之地祁连山呢?这场劳师动众的西巡,主要是针对反复无常的吐谷(yù)浑。那是一支羌化的鲜卑部落,原本世代居住在辽河以西。大约两晋之时,鲜卑内斗,兄弟阋墙,吐谷浑一支踏上了漫长迁徙之旅,一路跨过阴山,放牧至洮河以西,继而又占据了青海高原和柴达木盆地东缘。历经三百年,到了隋朝,吐谷浑已是与突厥分庭抗礼的草原豪强,自然成了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

面对劲敌,隋朝本不肯轻启战端。为拉拢吐谷浑,隋文帝将光化公主嫁入草原。素有“混一戎夏(即四海一家)”志向的隋炀帝继位,暗中布局西域,派遣名臣裴矩掌管边关贸易,借机刺探各方势力虚实。裴矩不辱使命,一边派人四处调查,一边拉拢过往商人,积累大量翔实资料,撰写了三卷《西域图记》,书中收录西域四十四国概况和地图,着重分析了当地形势。裴矩尤为强调,西域盛产珍宝,通商利益丰厚,只是突厥与吐谷浑的武力阻挠,各国才不敢大张旗鼓地向中原朝贡。这在隋炀帝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他决意斩草除根,让隋朝在西域威名远播。

机会很快来了,大业三年,即公元607年,突厥内乱不止,东突厥首领启民可汗南下朝觐隋炀帝,带来十万头牲畜的厚礼。一向好大喜功的皇帝,自然出手阔绰,不仅建造了可容千人的豪华帐篷来迎接贵客,还回赠了大量丝绸。奢侈排场在朝野引起非议,隋炀帝借机诛杀了“诽谤朝政”的开国功臣高与贺若弼,身旁再无敢于直言的老臣。一年之后,吐谷浑也在西域混战里落败,隋炀帝看准了突厥与吐谷浑两大劲敌的虚弱,不再怀柔远人,派出曾经助他夺取皇位的心腹大将宇文述,以接应吐谷浑首领伏允可汗为名,伺机发起突袭。一战奏凯,宇文述斩首三千级,俘虏王公以下二百人,伏允可汗如惊弓之鸟一路溃逃,将祁连山南麓拱手相让。

有了这场大捷做铺垫,隋炀帝终于可以宣布西巡了,除了亲征之外,他还打出了观省民风、考察政绩的旗号。隋炀帝对自己的出巡和亲征甚是得意,曾经对臣僚说:“自古以来,天子就有巡狩之礼。那些偏安江东的皇帝们,在深宫之中涂脂抹粉,却不与百姓相见,是什么道理呢?”众人赶忙恭维道:“这就是江东帝王国祚难以长久的原因啊!”大业五年(公元609年),一行人风尘仆仆上路,随行者有文武百官、亲眷后妃、僧尼道士和百戏乐舞之伎。队伍的庞杂,为日后的祁连山悲剧埋下了伏笔。

浩浩荡荡行军两个月后,隋炀帝抵达了西部边陲。由于一时未能寻见吐谷浑踪迹,在传说中兰州拉面的发祥地青海化隆,按捺不住亲征热情的隋炀帝,举办了一场大规模围猎,实为军事演习,投入了十万大军,观者无不骇然。又过了半个月,前线情报传来,吐谷浑伏允可汗出现了。大兵闻风而动,几日之内布置了一个南起金山、北达雪山、东至琵琶峡、西抵泥嶺的巨大包围圈,连营八十里。又有消息传来,被围的并非伏允可汗,只是一支冒充可汗的残部。但隋炀帝已然亲自督战,围剿势在必行,诸路将官立功心切,反而有几人因中了埋伏和冒进遇险丢掉性命。好在隋军气势正盛,没有被接二连三的插曲影响,迅速击溃吐谷浑,俘获部落男女十万人、牲畜六十万头之众。更令隋炀帝喜上眉梢的是,这一战巩固了宇文述拓地之功,几乎将整个青海纳入了中原版图。在司马光看来,隋朝强盛的顶点,恰在炀帝西巡之际。

乐极生悲,就在征伐吐谷浑之后的撤军途中,隋炀帝率众路径大斗拔谷。由于山路狭窄,只能排起一字长蛇阵,又逢凄风冷雨,酿出了大斗拔谷惨剧。这也引发一桩学术公案,司马光在编修《资治通鉴》之时,显然因这一幕深受震撼。依据此前记载,这场惨剧发生在大业五年六月癸卯,但见多识广的史学大家并不采信,写道:“西边地虽寒,不容六月大雪冻死人畜。”毕竟,在极言西北苦寒的边塞诗里,也不过是“胡天八月即飞雪”。于是,根据常识,司马光把时间改为了七月,让它显得更为合理。这一处小改动,恰好说明了大斗拔谷事件的细思极恐,甚至到了让以严谨著称的司马光擅改史料的地步。

然而,后世学者不太满意这处改动,它打乱了时间线,让隋炀帝西巡归途路线扑朔迷离,与诸多记载相互矛盾,令历史考证徒增烦恼。近年,也有学者,比如于赓哲老师,注意到了另一种可能。古代不同于今时,西北山路艰难,隋炀帝的大部队从海拔较低的河湟谷地行至青海湖,途中翻越了陡峭的大斗拔谷,这一路线海拔攀升了1000多米,本就容易出现高原反应,加之风雨肆虐,很可能引发了大规模感冒。在平原地带,感冒对古人的威胁都不算低,何况高海拔地带,感冒往往诱发高原肺水肿,青年男性正是这一疾病的高发人群,这或许就解释了人员折损为何如此严重。

峨堡古城位于青海省祁连县,海拔3767米,是青海省乃至西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极少数古城遗址之一。自汉始,峨堡古城便开启了贸易互通的百年辉煌,它是隋炀帝西征吐谷浑风雨夜宿扁都口的必经之处,也是丝绸南路上的重要节点,素有“青海北大门”之称。

风雨之中,隋炀帝还折损了一位至亲:长姐杨丽华,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由前朝太后变为本朝公主的传奇人物。在一场政治婚姻里,她成了北周宣帝宇文的皇后,但这位皇帝同时另有四位皇后,也是首屈一指的荒唐。继位不到一年,二十岁的少年天子宇文传位太子,做起了太上皇,精神状态可见一斑。伴君如伴虎,何况此君太过乖张,即便杨丽华温和贤淑,也难逃责难,甚至被无故下旨赐死。母亲独孤伽罗跪在宇文脚下,把头磕出了血,才救下她一条性命。

后来,朝廷变了天,身为国丈的杨坚篡夺大位,又将宇文一族几乎赶尽杀绝。杨丽华对血腥屠戮大为不满,也无能为力。她深居简出,化为前朝一缕悠长的影子。习惯骨肉相残、对父兄都不手软的隋炀帝,对长姐还算留有温情,周游各地都带在身边,不承想却让她殒命边疆。距扁都口几里之外,有个巨大的封土堆,名叫“娘娘坟”,据说正是杨丽华安魂之地。这大概率是个牵强附会的传说,史料记载,隋炀帝没有让长姐埋骨千里之外,而是安排她与那位不靠谱的皇帝丈夫合葬了。

大斗拔谷惨剧与长姐杨丽华之死,似乎并没有搅扰隋炀帝的兴致。结束西巡回到洛阳的他,随即邀来西域使节与客商,借机大肆炫耀国力。为了展现中原富强,隋炀帝下令在洛阳通宵达旦奏乐演戲,店铺招待胡商分文不取。甚至,连洛阳市集的树木上,都裹上缯帛装饰。只是不知道,当隋炀帝观赏着“遍身罗绮”的树木之时,是否会想起大斗拔谷风雨之夜里那些战栗的士兵与病重的长姐?

(责编:南名俊岳)

在后世人的心目中,隋炀帝杨广是一个暴君、昏君。这种看法主要来源于唐代的历史记载和李唐王朝对其的负面评价。

尽管隋炀帝在一些方面的行为可能不被后人接受,但也不能完全否认他的贡献。据史料记载,隋炀帝也有多项功绩,如修建大运河、营造洛阳城、开通丝绸之路等,这些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根据《周书》记载,杨丽华性格柔顺,不妒忌,所以其他四位皇后以及后宫中的九嫔、侍御等都喜爱并敬重她。大业五年(609年),杨丽华跟随弟弟隋炀帝西巡张掖时,在河西走廊去世,时年四十九。隋炀帝回到长安后,下令有关官员置办葬仪,将杨丽华与宇文赟合葬在定陵。

猜你喜欢
吐谷浑隋炀帝祁连山
祁连山下
鲜为人知的古代丝路 青藏高原丝绸之路
隋朝末年的“奇人”宇文化及
英藏敦煌藏文IOL Tib J 897号吐谷浑纳粮文书研究
吐谷浑史研究综述
李渊起义
祁连山草原:如梦如幻近高天
祁连山
祁连山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遥感探测数据分析与评价
浅论吐谷浑时期的吐谷浑与羌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