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一个世纪的头顶时尚

2024-02-27 14:33赵子云
莫愁 2024年5期
关键词:草帽帽子南京

文/赵子云

帽子是人们生活中的必备用品,南京制帽行业形成较早,大约始于1890 年,20 世纪初,即有“一缎(缎帽)二扇”驰誉全国,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帽子品牌。

从“一缎二扇”的缎帽谈起

“一缎二扇”中的“一缎”,即指瓜皮帽,又名玄缎帽,由黑缎制成,制法是将帽料剪成西瓜皮那样的三角形经缝合而成。因系六瓣,周围有一道箍,故有“江山一统,六合同春”之意。南京的瓜皮帽用料是南京特产的贡缎,做工精细,盛行数十年,除本市本省外,还远销安徽、河南、山东、新疆等地。随着气候变化,人们春秋用缎帽,炎夏用纱帽,冬日用绒帽。有些人在帽顶上还缀有珊瑚、水晶球,帽沿前方正中缝上宝石、珍珠等作为装饰,显示其高贵的身份。

进入民国后,由于政制改变,缎帽渐趋淘汰,但草帽、童帽及呢帽相继崛起。20 世纪20 年代初,南京汉立新等几个制帽厂家从上海购进制帽机、压力机等设备,开始从事草帽、童帽和呢帽的生产。草帽制作方法和材料有南北之分。南方用席草、金丝草和麻丝编结成帽坯,再加工成帽子,质美价廉,远销海外。北方则将麦秆编成草辫,用手工将草辫缝合成草帽。

童帽方面,纱、呢、纸、布、兽皮等均能制作。这些材料一经匠人精心设计、裁剪,花样品种则不断翻新,深受消费者欢迎。抗战前,南京有十余家帽厂以产草帽和童帽出名,其中以达金记、吴义记、亿兴斋最有名。草帽和童帽的兴起,扭转了南京帽业的清淡局面。

款式新颖、规格纷繁时期

从20 世纪30 年代末开始,南京的帽子种类渐多,规格纷繁,且款式新颖,绚丽多姿。首先是呢帽的时兴期。呢帽来自欧洲,又称礼帽。一般人家办喜事送礼,女方按惯例要买一顶呢帽送给新郎,故又称礼帽。其实早在1932 年以后,南京即有厂家开始制作呢帽,较有名气的有马巷的陈同美、李天泰、汪生泰等,但帽坯是向意大利和日本订货。

抗战后才自产帽坯,主要材料是澳洲的长纤维羊毛。20 世纪30 年代末,南京女帽、防雨帽、套帽等脱颖而出。其中,中老年妇女戴的女帽,系缎子或丝绒为料,形如一鱼剖分为二,头相连接,平箍在额际。面料分缎子和丝绒两种,也有在帽子正中缀上珍珠、宝石等,以炫耀豪富。20 世纪40 年代中期,又有两种女帽问世,一为圆形筒式,一为鱼形盆式,面料也用玄缎黑绒,销路颇广。防雨帽是当时的新产品,因为防雨作用,曾一度颇为风行,其原料为浙江麻丝及日本纸布,经过上胶压形、喷漆、压砂、装潢。帽形有巴拿马式、鲍鱼式和爱克斯式等,但因成本较高,售价较昂,销路先盛后衰。

套帽以纱和丝制成,先将纱染色,用罗盘套帽机摇织成筒形,经拉毛、剪裁、开孔、缝合。帽子一般高40 厘米,中间开孔拉下能防御风雪,但不碍视线,价格又低。另有一种用驼绒作原料,裁剪成型的套帽,名为风雪帽,虽然价格较高,但较受欢迎。

为了满足儿童的需要,南京童帽的生产发展较快。纱、丝、呢、蜡纸、兽皮皆能制作,旧呢、旧布经过染色,也能制作童帽。这些材料一经师傅们精心设计裁剪,花样品种即不断翻新。

抗战胜利后,由于物价飞涨,通货膨胀,南京帽业逐渐衰落,有的厂家倒闭,有的转业,至解放前夕,已是岌岌可危。

解放帽的流行

解放后,由宏业、戴荣记、汉立新、湛天和、金城、同浮、王寿记、美美八家,共集资1.7 万余元,组织成立了“大工众合营制帽厂”,于1951 年11 月开业,经理为徐关龙,副经理为原瑞生、李延祺。该厂推出了新产品解放帽。

解放帽是几种帽子的总称,流行了二三十年,包括鸭舌帽、圆顶帽、八角帽、棉耳帽等。鸭舌帽原系外国人打猎时所戴,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圆顶帽和八角帽,用料有制服呢等,夏季也用纸布(有网孔的),既遮阳,又透风。棉耳帽,布作面料,内衬棉花,冬天可将帽檐拉下,盖住耳朵,戴的人特别多。

“大工众合营制帽厂”后期因资金、原料及业务问题,股东之间发生了分歧,最终各奔东西,另立门户。

20 世纪30 年代末至40 年代中期为南京帽业的鼎盛时期。这段时期,南京帽厂、店家林立,主要集中在建邺区马巷和升州路一带。大多数以生产经营童帽为主,少数以扇子、缎帽为主,又各自分别兼营了草帽、呢帽、套帽,规模最大的数马巷南口的汤聚盛。

此外,还有一些分散开设的厂家,在建康路上有盛锡福(天津盛锡福在宁分店)、新亚,这两家专门销售高档帽子。夫子庙有一家利华,销售呢帽和防雨帽。中华路上有东华、潘聚昌,上半年为同行业加工草帽,下半年专修旧呢帽。另外,在平章巷、评事街等处有专门供应帽业所需草帽辫的行家和上海草辫的坐庄,如福盛合等。

猜你喜欢
草帽帽子南京
南京比邻
小草帽
“南京不会忘记”
草帽
自制草帽过夏天
喊你一声草帽哥
南京·九间堂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Hat 我戴上了这顶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