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质量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态路径研究
——以集成电路为例

2024-02-27 02:22许学国刘凤梅周诗雨
中国科技论坛 2024年2期
关键词:核心技术集成电路组态

许学国,刘凤梅,周诗雨

(上海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0444)

0 引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创新质量,破解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集中优势资源实施攻关,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新水平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下稳步上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创新质量位列全球第11位,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当前发达国家对核心知识、关键技术实施垄断及封锁,如何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质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并跻身世界前列的重点。

我国政府鼓励技术创新,以提升创新质量,助力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目前,学者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特征、机制、路径及影响因素展开深入研究,但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发展水平如何?如何通过创新质量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这些问题仍需深入探讨。本文基于质量内涵和关键核心技术特征,通过因子分析构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质量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质量,并从创新质量视角,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探究创新质量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组态效应,以集成电路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政策建议。

1 文献回顾

1.1 质量与创新质量

人们对质量的需求和认识改变促使质量内涵在逐渐地延伸和完善。Crosby[1]认为质量就是符合要求,以符合现行标准的程度作为衡量依据。符合标准是对产品最基本的要求,产品只有符合标准和规格才有资格进入市场流通。Crosby的质量概念表达了明示的需求,但未能规定顾客隐含的期望,而Juran[2]认为质量就是产品在使用时能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度,以适合顾客需要的程度作为衡量依据。适合顾客需求是产品在市场上生存发展的前提,产品只有满足顾客要求才能持续发展。ISO9000标准将质量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3],该定义中的“要求”是由顾客、合作伙伴、政府及社会等相关方提出。纵观质量内涵的演变,从最初关注产品的合格,到关注顾客的需求,最终到关注相关方利益,质量认识随着时代的变化在发展和完善。

Haner[4]首次提出创新质量,并将其定义为创新绩效在“潜能—过程—结果”3个维度的汇总。自创新质量提出以来,学界从企业、产业和区域层面对其进行定义并测度。企业创新质量是创新所提供的产品、服务、过程,市场或是经营管理的组织、方法的特征满足顾客要求的程度及所含不良的免除程度[5]。产业创新质量是通过产业创新活动而产生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并且新产品能够赢得市场和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能力[6]。区域创新质量是特定时空范围内区域创新的网络、环境和结果的固有特性满足相关创新主体要求的程度[7]。由此看出,每个层面的创新要求和关注点不同,对创新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企业为了满足顾客需求,实现利益最大化,其侧重经营绩效和顾客满意;产业追求协同发展,加强产业竞争力,其偏好经济效益和产业协调度;区域寻求高质量发展,提升整体创新质量,其关注的创新质量涉及范围更广。

1.2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路径的相关研究

目前,学界对关键核心技术的定义尚未达成一致,有学者认为关键核心技术是在技术体系中起核心或关键作用的技术[8],在技术链和产业链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技术、方法与知识[9],具有科学和市场双重导向性、高壁垒性、高投入性、独特性、外部性、持续性、战略性、垄断性等特征[9-11]。已有研究对关键核心技术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为我国准确识别和认识关键核心技术提供了一定借鉴和参考。

技术锁定是一种路径依赖,由于网络效应的存在,一旦市场选定了某项技术标准,即使出现更好的替代技术,市场仍被该项技术标准锁定[12]。我国正面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困境,为此学界从不同视角研究技术攻关路径。李维安等[13]认为技术锁定的本质是制度锁定,其从政府与企业在不同升级阶段的治理角色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提出技术升级的可行路径。张杰等[14]在分析制约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全面突破创新的核心因素的基础上,阐述了可行的破解路径。

1.3 创新质量影响技术攻关的相关研究

针对创新质量影响技术攻关的研究较少,与该主题相关性较强的文献大致分为两组。一组文献研究某个因素影响与创新质量相类似的创新绩效、创新能力等,通过提升创新绩效和创新能力实现技术攻关。如左晶晶等[15]通过社会网络结构发现网络异质性对创新绩效有积极作用,从而有利于实现技术攻关;朴英爱等[16]采用中国省份数据研究发现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认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重要手段。

还有文献从创新质量单一要素视角探究创新质量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影响,如技术标准的形成有利于创新主体通过发挥自身专长实现特定领域技术突破[17];市场需求指引创新方向,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企业会不断调整生产,提高技术创新水平,此举有利于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18];社会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为协同攻关提供了物质基础[19];科学技术领域的原创性创新成果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重要支撑[20];外部技术扩散有利于创新主体有效协作,共同克服特定的技术攻关难题[21]。以往研究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质量促进技术攻关提供了理论依据,但主要是从单一要素角度研究问题,尚未形成系统的创新质量。

分析已有研究成果,发现存在以下不足:①创新质量评价指标的选取不够合理。创新质量多采用专利引用数或发明专利数量测度,虽然专利能较好地体现创新性,但专利只是创新活动的中间产出,难以反映创新全过程的质量情况。②创新质量的测度对象大多集中于企业层面,其次是区域和高技术产业层面,针对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质量非常少,由于关键核心技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使用专利数据和企业、区域及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直接衡量不具备科学性。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路径研究的新视角较少。现有研究成果从价值链、产业链和创新模式等视角探讨技术攻关路径较为深入,缺乏从创新质量视角研究技术攻关路径,且对技术攻关路径的研究缺乏定量方法。因此,本文结合关键核心技术的特点及质量内涵,分析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质量的内涵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质量测度结果进一步探究创新质量对技术攻关的影响。该研究丰富了创新质量的内涵,基于质量内涵构建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质量评价体系为其测度提供理论基础,并从新视角探讨技术攻关的新路径,为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新思路。

2 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质量内涵、指标体系及测度

2.1 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质量内涵界定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是核心技术中最紧要的部分并起决定性作用,相较一般技术具有特殊性。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质量的提升能加快技术攻关,助推产业攀升至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获取有利的技术地位与市场地位,其价值不仅体现在经济维度,更包括难以通过经济产出量化的竞争地位、价值链地位等维度。鉴于此,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质量的内涵及评价体系应体现其特点及全球价值链地位、市场地位、技术地位、战略地位和社会价值。

参考现有质量和创新质量的内涵及关键核心技术特征,见表1。本文认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质量是指关键核心技术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创新主体要求的程度,包括符合性质量、适用性质量、质量成本、成果质量和可持续性质量等,相互匹配组合实现技术攻关。关键核心技术的“固有特性”包含高壁垒性、科学市场双重导向性、高投入性、战略性、外部性和持续性等,这些既是其具备的突出特点,也是成为关键核心的门槛。“满足创新主体要求”包括达到国际标准 (即符合性质量)、市场占有额高 (即适用性质量)、成本和收益相符合 (即质量成本)、创新产出具有经济价值和技术价值 (即成果质量)、对产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大 (即可持续性质量)。

表1 质量、创新质量的概念和关键核心技术特征

2.2 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质量指标体系构建

(1)初步确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质量指标。对中国知网中含有“创新质量”“创新效率”“创新绩效”等关键词的期刊文献进行分析,结合关键核心技术特征,以及考虑关键核心技术统计数据及年鉴资料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初步识别出20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质量指标,见表2。

表2 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质量指标体系框架

(2)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集成电路是信息时代不可或缺的关键核心技术。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集成电路成为美国和西方国家对华强力打压的重点,我国迫切需要掌握集成电路核心技术,提升集成电路创新质量,实现技术攻关。基于此,本文以集成电路为例,根据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质量指标体系框架,挖掘和分析1995—2020年集成电路相关数据,数据来源于集成电路产业知识服务平台、《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全国技术市场统计年度报告》,缺失数据采用均值法补齐。

(3)因子分析结果。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由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可知,KMO值为0.703,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000,说明各变量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通过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

因子分析的总方差解释结果显示有5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累积贡献率93.485%,说明提取的5个公因子能充分解释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质量,因此所有指标可分为5个维度。

依据因子载荷<0.7,表明该项与因子间关系较弱的原则,将因子载荷<0.7的因子进行剔除,最后得到11项指标。依据上述分析,可将11个指标分为5类,见表3。因此,5个维度的得出验证了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质量的定义。

表3 旋转后成分矩阵

(4)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质量指标体系。关键核心技术中国标准数/国际标准数×100%反映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符合性质量可衡量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质量的全球价值链地位,同时体现关键核心技术具有高壁垒性。发达国家形成市场垄断的原因之一是其技术成果成为国际标准,作为技术标准的制定者具有绝对优势,一旦标准实施,就获得了保护自身发展的壁垒和迅速占领市场的有力武器。

新产品销售收入反映市场对新产品的认可与接受程度。适用性质量可衡量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质量的市场地位,同时体现关键核心技术具有科学市场双重导向性。关键核心技术是必须在全球范围内接受市场检验的产业技术,是必须依托于强大市场需求才能够“支付”巨额创新投入的高资本密集型技术[30]。市场需求即顾客需求,创新产出只有满足顾客要求,才能实现持续发展。

技术改造、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反映对关键核心技术提升的技术投入;R&D经费内部支出直接反映研究发展的资金投入;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科技创新的人力投入。质量成本可衡量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质量的战略地位,同时体现关键核心技术具有高投入性和战略性。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实现攻关过程中产生的资源消耗都是提升创新质量而支出的费用和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产生的损失。质量成本的高低也可说明国家或产业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支持程度,从而反映其在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发明专利在3种专利中技术含量最高,发明专利申请数/总专利数×100%反映技术成果质量;技术市场交易额反映经济效益转化能力。成果质量可衡量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质量的技术地位,同时体现关键核心技术具有技术复杂性。专利是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成果,体现创新质量的技术价值,技术市场交易额体现技术成果在市场的经济价值。

有R&D活动的企业数反映企业持续开展创新活动的能力;R&D经费外部支出反映与产业外部单位开展创新活动的程度。可持续性质量可衡量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质量的社会价值,体现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外部性和持续性。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质量提升不仅能实现技术可持续发展,其产生的扩散效应还能带动产业链共同发展[10]。

通过上述分析,可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命名为符合性质量、适用性质量、质量成本、成果质量和可持续性质量,构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质量指标体系,见表4。

表4 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质量指标体系

2.3 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质量测度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此战略实施下我国科技创新能力飞速提升。因此,选取2010—2020年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质量测度,以2012年为界,2010—2011年作为战略实施前的对比,主要观测2012—2020年集成电路创新质量的变化。本文利用熵权Topsis法得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质量各指标的权重,再计算5个维度的得分,最后综合5个维度测度各年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质量,见表5。

表5 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质量测度结果

根据创新质量测度结果绘制2010—2020年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质量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综合而言,集成电路创新质量2010—2015年发展趋势较平缓,但2012年后集成电路整体呈上升趋势,说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升了集成电路产业创新质量。到2016年实现一次飞速发展,随后两年稍有下滑,2018年起由弱变强,呈高速增长态势。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明确提出要对集成电路产业给予全方位支持;2015年《中国制造2025》提出集成电路产业“2020年国内芯片自给率达到40%,2025年达到70%”的发展目标。国家扶持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迎来产业首个高峰期。随后创新质量稍有下降,原因可能是集成电路产业的高速发展被误认为处于安全状态,产业积极性下降。直至2018年美国制裁中兴事件的发生为我国敲响警钟,意识到关键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加快研发国产芯片的步伐,此后集成电路产业创新质量持续上升。具体看,提升的原因主要是依靠人力和资金成本投入,而成果质量和新产品市场销售额较少,即使关键核心技术具有长周期、高投入的特点,但持续处于“入不敷出”的局面将导致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进入“疲态”。因此,我国亟需探索一种新路径以打破关键核心技术高投入、低回报的局面,平衡创新质量各方面发展,进而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图1 2010—2020年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质量变化趋势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模型

符合性质量是关键核心技术占领国际市场创新成果和关键技术标准话语权的表现[31]。将我国核心技术成果转换为国际标准,实现技术和标准的同步输出,为提高产业竞争力提供保障,进而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适用性质量是新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反映创新成果在市场上的接受程度[32]。开发新产品能够打破他国垄断成为替代性新产品,更好地满足已有需求,并使原有产品失去价值获得市场认可,往往能带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质量成本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保障要素,资金、人力和技术为其提供支撑[33]。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一个持续高投入过程,加大资金投入、引进科技创新人力、促进科技投入等都是驱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重要实践路径。

成果质量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基本要素。成果质量决定了关键核心技术能否改善受制于人的局面[34]。逐步提升创新成果的经济和技术价值,积累至一定程度将能促使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

可持续性质量是关键核心技术能否在全球领域维持主导地位的体现[35]。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需要不同产业、不同主体协同合作,这不仅有利于产业自身发展,还会带动关联产业发展,进而形成正反馈,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持续性创新。

创新质量是实现技术攻关的根本动力[36],会受不同层面因素的影响。综上分析,以符合性质量、适用性质量、质量成本、成果质量、可持续性质量作为条件变量,运用fsQCA法构建驱动技术攻关的研究框架,探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有效路径。具体研究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创新质量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组态效应模型

3.2 研究方法

本文尝试在组态视角下探索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路径,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fsQCA)方法分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组态路径。fsQCA旨在寻找并解释条件组态与结果的因果关系[37],采用fsQCA方法探讨创新质量究竟如何驱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主要基于以下考虑: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受多因素组合影响的复杂过程,基于整体性视角的fsQCA方法有利于明晰影响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主导因素及作用路径;②fsQCA方法既适用于小样本研究,又能保留案例的独特性与深度。因此,采用fsQCA方法较为合适。

3.3 变量测量

(1)结果变量:技术攻关程度。技术攻关程度和技术创新效率相互联系,创新效率的提高有助于推动技术攻关,技术攻关程度反映了创新效率高低,因此采用技术创新效率计算方法测度技术攻关程度。借鉴已往研究[38],利用DEA模型测算。在指标选取方面,为避免与创新质量指标重复,投入指标选取经费投入和人员投入计算,产出指标选取有效发明专利数和利润总额计算。

(2)条件变量。据前文创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创新质量由5个维度构成,这5个维度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具有一定影响,即为条件变量。各维度指标及其说明已在前文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3.4 变量校准

在运用fsQCA时,变量校准是数据分析的基础,校准后的指标值使计算结果具有更高的解释力和说服力。

本文条件变量 (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质量)和结果变量 (技术攻关)数据来源于统计年鉴,数据可信度和使用度高。借鉴Ragin[39]的研究,采用直接法进行校准。将条件和结果的完全隶属、交叉点、完全不隶属3个锚点分别设置为75%、50%、25%,校准锚点见表6。为避免集合计算时出现理论困难,将校准后的数据0.5调整为0.501。

表6 各变量标准锚点

4 结果分析

4.1 必要条件分析

在对条件组态进行充分性分析之前,有必要检验各单个条件的必要性,检验结果见表7。结果显示,所有条件的一致性水平均低于临界值0.9,说明单一条件无法成为实现或未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必要条件[40]。因此,从整体组态视角出发,分析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条件组合。

表7 必要条件分析结果

4.2 条件组态充分性分析

表8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态结果

由表8可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路径有2条,H1、H2单个解的一致性分别为0.899、0.890,总体解的一致性为0.914,均大于一致性阈值0.8,说明这两个组态均为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攻关的充分条件。H1、H2单个解的原始覆盖度分别为0.409、0.174,总体解的原始覆盖度为0.676,表明每个组态均能解释一定程度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结果。同时,形成非技术攻关的路径有1种组态,总体一致性高达0.959,覆盖度为0.400,说明未实现技术攻关的路径具有多样性。

(1)技术攻关组态分析。在两个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态中,成果质量是核心条件,说明该变量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基础。鉴于研究范围为全国集成电路产业,因此结合实际案例具体分析这两个组态,进一步理解各创新质量如何驱动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攻关。

成果质量主导型。组态H1表明,成果质量是影响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攻关的核心条件,并辅之以符合性质量、质量成本和可持续性质量,说明此类组态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依赖成果质量。符合此类组态的案例为集成电路材料。集成电路材料是集成电路产业的基石,硅晶圆是集成电路的物质基础。2016年上海新昇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发出12英寸硅晶圆,实现国产大硅晶圆从0到1的突破;2017年12英寸硅晶圆全工艺流程实现小批量销售;2018年实现12英寸硅晶圆的规模化生产,初步满足集成电路产业对硅晶圆材料的迫切要求。目前40~28nm工艺节点的12英寸硅晶圆已实现国产化,上海新昇正进一步研发20~14nm工艺节点的12英寸硅晶圆。阶段性成果质量的形成有利于推动产业进一步发展,缩小我国与技术领先国家的差距,为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支持。2018—2020年,上海新昇研发投入金额在整体销售额中的占比平均维持在38.3%左右,随着质量成本的持续投入,研发成果逐步接近国际标准,一定程度上带动产业中下游发展,通过自主研发和合作创新使得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攻关。该组态表明,以成果质量为核心,辅以符合性质量、质量成本和可持续性质量的成果质量主导型创新质量组态能有效促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适用性-成果质量协同型。组态H2表明,适用性质量和成果质量是影响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核心条件,进一步说明成果质量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进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符合此类组态的案例为集成电路封测。集成电路封测是目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中全球份额占比最高的环节,也是国产替代率最高的集成电路技术。2000—2010年我国集成电路设计、制造领域开始发展,封测技术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相对于其他环节,封测技术壁垒较低、国际限制较少,加之国家政策扶持、市场需求旺盛,我国集成电路封测技术快速发展。2010年至今,我国集成电路封测技术不断寻求技术创新,突破技术壁垒。2015—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封测行业市场规模从1384亿元增至2510亿元,呈现逐年递增态势,2017年市场规模增长率达到20.77%,是5年内的最高水平,之后市场规模增长率开始回落。究其原因,是部分集成电路封测企业开始向技术含量更高的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领域转型。该组态表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受研发成果水平、市场需求程度影响重大,当某领域的研发成果水平达到领先地位,且市场需求趋向于饱和,会驱动创新主体选择市场需求量更大、技术水平更高的领域涉足发展,进而促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2)非技术攻关组态分析。组态NH1表明,在成果质量不高的前提下,即使具有充足的符合性质量和质量成本,良好的适用性质量和可持续性质量依然会形成关键核心技术锁定。对应的案例为集成电路技术。1978—1990年,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通过自主研发、市场定位、成本投入等多种途径,相继实现了集成电路产业的飞跃。我国却缩减了对电子产业的直接投入,开始大规模引进国外技术和生产线,自主研发转为进口替代。在此之前,我国集成电路技术与美国、日本并无太大差距,市场前景广阔,但我国将大量资金用于购买引进国外技术,导致本国集成电路技术产出低、成果少,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该组态表明,不注重成果质量,即使其他要素完备,仍然难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时侧面印证了成果质量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主导作用。

4.3 稳健性分析

Verweij等[43]提出对QCA结果的稳健性检验主要有3种方法:调整校准的隶属值、改变一致性阈值和案例频数。其中,改变一致性阈值的方法被学者广泛使用[44]。因此,本研究采用提高一致性阈值的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见表9。将一致性阈值由0.8上调为0.85,产生的组态与原模型基本一致,说明研究结果具有稳健性。

表9 改变一致性阈值的稳健性检验结果

5 研究结论与探讨

5.1 研究结论

(1)单一创新质量要素并不是构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必要条件。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创新质量提升方面存在多元组态,成果质量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基础要素。具体而言,存在两种攻关关键核心技术的有效路径,即以成果质量为核心,符合性质量、质量成本和可持续性质量为辅的成果质量主导型条件组态 (组态H1),以及以适用性质量和成果质量为核心的适用性-成果质量协同型条件组态 (组态H2)。

(2)成果质量在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发挥普遍作用。成果质量存在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两条路径组态中且均作为核心条件,并在非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路径组态中缺失,这与关键核心技术的特性相符。关键核心技术具有高壁垒、高投入和战略性的特点,其攻关与否重点关注成果产出,在实现攻关过程中即使其他要素完备,没有高质量的成果产出,依然难以实现技术攻关。因此,在关键核心技术发展和战略布局中,要充分发挥成果质量的导向作用。

(3)适用性质量在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发挥关键作用。成果质量是技术攻关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当关键核心技术难以获得符合性质量、质量成本和可持续性质量时,适用性质量成为攻关关键核心技术的核心条件。集成电路封测作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快,市场占有份额最高的技术,即使未完全达到领先国家的水平,但其较高的市场销售额为该行业的经营产品转型提供物质保障。

5.2 政策建议

(1)鼓励推行各类创新质量协同发展,构建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机制。单一创新质量并不是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必要条件。这启示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不能一味追求单一创新质量的提升,而是要结合实际情况,重点关注符合性质量、适用性质量、质量成本、成果质量和可持续性质量之间的联动匹配,以达到或超越国际标准为目标之一,制定相关制度,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积极创新;明确市场需求和创新发展趋势,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的政策扶持;合理配置创新资源,不断完善资源申请和审批程序,保证创新活动得到充足的资源投入同时提高资源利用率;完善创新成果的奖励机制,以创新成果质量为评价准则,依据成果质量水平给予相应奖励,以避免“重量不重质”的现象发生。

(2)结合关键核心技术的发展情况与攻关难度,形成特色鲜明、自立自强的关键核心技术发展新路径。对于起步早、发展较为成熟的关键核心技术,适用性质量和成果质量是促进攻关的核心要素。这类关键核心技术可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创新体系,在政府和社会投入有限的情况下,主要依靠市场发展为技术发展提供支撑。对于尚处于起步阶段或攻关时间长的关键核心技术而言,成果质量是驱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核心要素,同时需要大量成本的投入,逐步达到国际水平,并带动产业发展,开放合作实现技术攻关。技术攻关是一个阶段性特征鲜明的过程,应当根据技术发展阶段差异,探索适合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质量组合方式,建立符合技术特点、促进技术发展、运转高效稳定的攻关路径。

(3)深入落实创新主体参与创新活动举措,构建创新主体积极协作促进创新质量协同发展的新范式。对于符合性质量,政府应该完善技术标准,以国家标准为行业基准的同时,鼓励企业向国际标准看齐,提升技术创新质量;对于适用性质量,企业应时刻关注市场需求变化,有针对性地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市场化;对于质量成本,政府应完善相关体系,合理化配置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对于成果质量,政府需制定相关政策激发产学研的合作意愿,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协作进行技术创新;对于可持续性质量,领军企业应发挥带头作用,主动积极地带动其他企业共同进步,以拉动整个产业发展,相关服务机构如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应为技术攻关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咨询服务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需多方力量共同参与,重点培育核心技术和能力,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发展。

猜你喜欢
核心技术集成电路组态
烧结矿低硅均质慢烧核心技术研发与应用
首个原子级量子集成电路诞生
习近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基于PLC及组态技术的恒温控制系统开发探讨
人工智能与集成电路的关系探讨
基于PLC和组态的智能电动拧紧系统
颠覆式创新: 集汽车级十项核心技术的ROBYF1
PLC组态控制在水箱控制系统的应用
基于CMOS集成电路闩锁效应理论的实践
铸造行业三维组态软件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