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中医药预防大肠息肉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 *

2024-02-27 07:45刘洪波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6期
关键词:性药物水液方剂

刘洪波

(泰安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山东 泰安 271000)

大肠息肉指大肠黏膜出现的赘生物,是一种肠道的良性肿瘤。可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前者癌变率高[1],且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着疾病进展可出现腹痛、便血、腹泻等并发症。本病治疗以内镜下切除为主,但术后易复发,西医尚无明确的有效预防其复发的办法。近年来,由于中医药可发挥多靶点作用,在预防大肠息肉复发方面取得了独特的疗效[2-4]。现对其治疗规律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国内公开发表,具有明确疗效、药物组成、剂量、疗程的方剂研究,包括实验研究、名医经验总结及治疗有效的案例举隅等。药物剂型不限,可为汤剂、颗粒剂、胶囊等。文献中辨证论治包含不同处方,则分别纳入统计。多个研究中使用同一处方或同一文章多次发表只保留1次,多次就诊或同一证型中加减用药,仅保留基础方。

1.2 排除标准方剂重复的文献;无具体方药组合、剂量、疗程、疗效的文献;研究中处方药物组成不详或不完整;Meta分析类及综述类文献。

1.3 检索方法以“大肠息肉”“结肠息肉”“复发”“中医”“中药”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期刊数据库搜索自2010年后公开发表的关于中医药预防结肠息肉术后复发的临床文献或经验总结,建立标准化数据库。

1.4 数据分析运用古今医案平台V 2.4.3版本(中国中医科学院),将收集到的中药组方、治疗方法录入数据库,以“十三五”《中药学》[5]为标准,对不同名称的同种药物作统一规范处理。将标准化的数据库加入分析池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包括中药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关联药对、方剂树、中药及方剂功效等,对分析结果进行数据挖掘分析。

2 结果

2.1 中药统计

2.1.1 药物频数统计在所收集的50首处方中,共包含中药173 味,药物总使用频次为543 次。对所用药物进行频次统计,频次≥10 次的药物有10 种,由高到低依次为茯苓27次,占比54.00%;甘草27次,占比54.00%;党参26次,占比52.00%;白术25次,占比50.00%;薏苡仁23 次,占比46.00%;陈皮23 次,占比46.00%;白花蛇舌草14次,占比28.00%;乌梅13次,占比26.00%;莪术12次,占比24.00%;黄芪12次,占比24.00%。

2.1.2 四气五味及归经统计对所有药物进行四气统计,结果提示多以平、温二性为主。其中平性药物使用141 次,占比29.75%;温性药物使用123 次,占比25.95%;寒性药物使用72 次,占比15.19%;微寒性药物使用63 次,占比13.29%;微温性药物使用35 次,占比7.38%;凉性药物使用30 次,占比6.33%;热性药物使用5次,占比1.05%;大热性药物使用5次,占比1.05%。

对所有药物进行五味分析,结果提示用药以甘、苦为主。其中甘味药物使用246 次,占比30.52%;苦味药物使用219次,占比27.17%;辛味药物使用154次,占比19.11%;淡味药物使用59次,占比7.32%;酸味药物使用51 次,占比6.33%;涩味药物使用37 次,占比4.59%;微苦味药物使用22 次,占比2.73%;咸味药物使用10 次,占比1.24%;微甘味药物使用5 次,占比0.62%;微辛味药物使用3次,占比0.37%。对所有药物进行归经分析,结果提示归经以脾、肺经为主。其中归脾经药物出现290 次,占比24.45%;归肺经药物出现197次,占比16.61%;归肝经药物出现185次,占比15.60%;归胃经药物出现169 次,占比14.25%;归心经药物出现123 次,占比10.37%;归肾经药物出现105 次,占比8.85%;归大肠经药物出现72 次,占比6.07%;归胆经药物出现16 次,占比1.35%;归膀胱经药物出现16次,占比1.35%;归三焦经药物出现8次,占比0.67%;归小肠经药物出现3次,占比0.25%;归心包经药物出现2次,占比0.17%。

2.1.3 药物关联分析在古今医案云平台系统的固定设置中,设置置信度>0.52、支持度>0.2、提升度>1(置信度表示前者出现时,后者出现的概率;支持度表示二者同时出现的概率;提升度>1 时,相关联的二者才有正相关意义),得到不同药物组合的关联规则15条。见表1。

2.1.4 方剂树运用古今医案平台系统方剂树程序,得出方剂树,包含茯苓、党参、白术、陈皮、甘草、薏苡仁、山药7味药物。

2.2 功效统计

2.2.1 中药功效统计在中药功效统计前14位中,包含健脾功效的中药127 次、包含祛湿功效的中药86 次、包含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88次。见表2。

表2 中药功效统计 (次)

2.2.2 方剂功效统计在方剂功效统计前14位中,包含健脾功效的方剂25 次、包含祛湿功效的方剂23 次、包含清热功效的方剂17次、包含活血化瘀散结功效的方剂11次。见表3。

表3 方剂功效统计

3 讨论

大肠息肉早期多无明显症状,随着疾病的进展,可伴随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临床多以内镜下治疗为主,包括钳除、圈套器电凝电切治疗、黏膜剥离治疗、氩气电凝治疗等,术后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及病理情况建议不同时间的定期复查。大肠息肉易复发,如何有效地降低复发率,对减轻患者精神心理压力、降低经济负担、控制大肠癌发病率有重大的意义。相关研究[6,7]结果表明,中药组方具有多靶点作用,在预防大肠息肉复发、调节脏腑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具有独特疗效。

本研究发现,茯苓、党参、白术、陈皮、甘草、薏苡仁为治疗、预防大肠息肉复发的核心药物,在中药频次统计中均为高频次药物,相关药对亦以此为基础。其中茯苓、甘草、党参、白术为前4 位药物,均具有健脾益气之功效。此4 味药实为四君子汤(人参易党参)之组成,方中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之功效;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脾、胃经,具有健脾益气之功效,可使脾胃运化、受纳正常,气血化源充足,但药力稍弱,故需与党参、白术、茯苓等相配伍为用;党参味甘,性平,归脾、肺经,具有健脾益气之功效;白术味甘、苦,性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之功效,甘则能补,温则通阳,苦则燥湿,为健脾益气之要药。再加陈皮辛香走窜,温通苦燥,具有行气、除胀、燥湿之功效,其味苦性温长于燥湿化痰,为治疗湿痰之要药。薏苡仁味甘、淡,归脾、胃、肺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之功效。上述6 味药物组合,以健脾为本、利水渗湿为标。反映出大肠息肉其发病之本为脾虚湿聚,因湿邪聚久则成水、饮、痰,停聚大肠而致气机阻滞,故在健脾为本的基础上加陈皮理气行气,使湿无所聚,水饮有所利,痰有所化,故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从四气五味及归经上看,使用平性、温性药物频次较多。平性药物平和,寒热之性不明显。既往研究[8]提示,平性药物主为甘味,甘则补之,温性药物则可温经通阳,且归经多为脾经,二者合用,亦为上述核心药物之健脾益气、理气行气之义。从归经上看,除归脾经药物外,以归肺经药物为多,表明大肠息肉与肺气相关,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体现之一。肺之肃降既可助力大肠传导,又可调节水液代谢。金气旺,则浊气得下;金气虚,则大肠传导失司,浊气聚于大肠,水液代谢失常,湿浊胶结,久则化热、生痰、成瘀,导致息肉复发,此亦为大肠息肉复发病机之一。

从中药及方剂功效看,除健脾药物使用最多外,祛湿药物使用次之,包括以下几类:(1)健脾祛湿:茯苓、薏苡仁、白扁豆、山药等;(2)芳香祛湿:藿香、佩兰、苍术等;(3)温阳祛湿[9]:白术、附子等;(4)祛风除湿:秦艽、木瓜、牛膝等;(5)泻下除湿:大黄、泽泻等;(6)清热祛湿:黄芩、黄连、苦参、黄柏、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猕猴桃根、野葡萄藤等。其中健脾祛湿与芳香祛湿使用最多,可见湿邪在大肠息肉病机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既为病理产物,又为致病因素;且从归经上看,归脾、肺经为最多,亦契合湿邪为患之病机。《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属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在脾为湿,在肺为痰,脾为生湿、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由此可见肺、脾二脏在水湿代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脾虚失运(化)是本病发生发展的枢纽,肺气亏虚是本病发展的关键。脾主运化,可运化水谷、水液,转为精微、津液,输送、布散至全身。摄入到人体内的水液,经过脾的运化转输,气化成津液,通过心肺而到达周身脏腑组织器官,发挥濡养、滋润作用;同时经过代谢的水液及某些废物,也要经过脾转输而至肺、肾,通过肺、肾的气化作用,化为汗、尿等排出体外,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肺为水之上源,主行水,肺气行则水行,故肺具有通调水道的功能,并通过宣发肃降来实现。肺之宣发可将津液输布全身,若雾露之溉以充养、润泽、护卫各个组织器官,并调节汗液的排泄,呼出浊气;肺之肃降可将水液之浊者向下输送于肾,化生尿液而排泄。若脾、肺失职,则体内水液、水谷精微转运输布不利,滞留中焦,则清气难升,浊气难降,聚而生湿、成痰、郁热、留瘀,成为结肠息肉发病的关键病理因素。

另外,清热解毒及活血化瘀剂亦使用较多。对于清热解毒剂,多数医家喜用白花蛇舌草、半边莲、败酱草、山慈菇之类,既可清热解毒,又可散结消肿的药物[10-14]。活血化瘀剂多选用三七、丹参、赤芍、牡丹皮、莪术等,三七擅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又善止血;丹参、赤芍、牡丹皮等既可活血化瘀,又可清热解毒;莪术既入气分,又入血分,善治血瘀气结之癥瘕积聚,为化瘀散结之要药[15]。湿邪为患,湿性重浊,喜附下焦,入于大肠,阻碍气机,久则化热;湿热胶结,气滞气虚易致血瘀,热瘀成毒。故在大肠息肉发展中,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亦为诊治之关键。

综上所述,本研究运用古今医案平台系统进行数据挖掘与统计,对中药预防结肠息肉术后复发的中药处方进行了分析,从药物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及归经、方剂树、中药及方剂功效等方面进行总结,认为在大肠息肉发病中,脾胃虚弱为本,湿、热、瘀为标;本病初期脾虚湿聚,随着疾病的进展,湿热胶结、阻碍气机、瘀血内生,故而治疗初期以健脾祛湿理气为主,进展期在此基础上加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猜你喜欢
性药物水液方剂
人源性药物代谢及其介导的药源性毒性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系统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心发展历程简介
背后七颠百病消
中药方剂在治疗黄褐斑中的应用
《金匮要略》黄芪类方剂探析
高渗性药物导致静脉炎的研究现状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论方剂的配伍环境
甘草在方剂中的作用及配伍规律
手性药物液相色谱分析的概念、技术与发展
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