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翻译中的数字模因英译
——以董仲舒《春秋繁露》中“一”的英译为例

2024-02-28 02:43贾彤欣宋宇星农淑清
东北亚外语论坛 2024年1期
关键词:春秋繁露董仲舒模因

贾彤欣 宋宇星 农淑清

大连外国语大学 大 连 116044 中 国

一、引言

模因(meme)是学者Richard Dawkins提出的文化信息单位。任何能够通过“模仿”而被“复制”的信息,都可称为模因。模因作为文化的基因,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通过模仿将一些思想或主意加以传播,并代代相传下来(何自然,2004:54-64)。从模因论视角考察典籍翻译,有助于溯源文化概念,保持外译连贯性,构建更统一的文化话语体系。

古代典籍常将数字与自然、社会现象合类,此做法延续而形成数字模因。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将喜怒哀乐与四季合类、风电雨雷霹雳与五行合类、人事官职与五行合类、将“圣人”与“一元”联系,赋数字以超越数学计量的文化内涵,形成董氏儒学数字体系。其中部分数字在百家争鸣时代已形成模因,并不断复制,获得传承。以“一”为例,道家有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儒家有荀子“其下复情以归大一也”;杂家有吕不韦“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等。模因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基因型模因特征是“相同信息的异形传递”(陈琳霞 何自然,2006:108-114),即用不同的模因名称表示同一文化信息。前述的“一”模因在复制过程中出现名称变化,经历了“一”“太一”“一元”等阶段,而其文化信息始终为“宇宙初始”“万物本源”,因此可以认定为对“一”模因的复制和传承。及至董仲舒,又将“一”这一模因进一步复制、传承。

《春秋繁露》英译时,其数字模因跨语言复制。根据Andrew Chesterman的翻译模因论,“源语-目的语”超模因产生了源文本(ST)和目的语文本(TT)的概念,认为模因能够经翻译从源文本进入目的语文本,形成译化模因。“一”在中文中不断复制、传播形成模因,译入英文时则形成译化模因。而历代思想家在复制和传播的过程中对其内涵进行选择性舍弃、保留和发展,以支撑自己的学说。老子“道生一”和董仲舒“一元大始”中的“一”模因内涵并不完全重合,可从文化信息、模因名称、性质范畴三方面进行考察。因此,从模因论角度讨论《春秋繁露》中数字“一”的英译,能够通过模因溯源,更全面地理解其内涵,从而令英译更加准确,保持外译连贯性。

综上,本文从模因论视角解读《春秋繁露》中数字模因的形成,从译化模因视角探究其英译与传播,为构建更为完整的国际儒学话语体系寻找新视角。

二、《春秋繁露》数字模因溯源

本文以“一”为例,以模因论为理论视角,从文化信息、模因名称、性质范畴三方面探究“一”模因形成及演变历程。

“一”模因在《春秋繁露》多篇章中出现,选取两处:

谓一元者,大始也。…… (《玉英第四》)

惟圣人能属万物于一,而系之元也。……是以《春秋》变一谓之元,元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 (《重政第十三》)

此两篇中,模因名称为“一元”,此前已经形成并经历了百余年复制、传播和嬗变。发展历程如下:

春秋末期,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一”即“道始于一”,“道”即是“一”。此处“一”和“道”在语义内容上是同实关系(赵宗乙,2005:61-64),通常理解为“存在之本”,即万物来源于“一”。“一”是混而未分的状态,先于天地而生,又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同时构成了万事万物终极的根源(杨国荣,2022:5-11)。老子的“一”表现出哲学而非数学含义,表示统一的整体状态而非真实存在或具体数量,以表示万物起源。

战国时期,列子、吕不韦、庄子分别将“一”复制进入各自学说,形成“一”模因,其文化信息得以传承。道家学派列子称“齐物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列子·天瑞》)即“一”是形状变化的开始,后变化出为天、地、人,万物进而变化而生。杂家学派吕不韦称“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即万物由“太一”创造,由阴阳二气化育。此二者皆与前述老子“道生一”内涵一致。此时模因名称变化为“太一”。儒家学派庄子称“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庄子·天下篇》)即“圣和王”均有出现的根由,全都源于宇宙万物本体混一的“一”。庄子在该篇中借此模因建构圣贤形象,描述理想社会样态,对宇宙初始的探究含义消减,而使“一”服务于教化。然此处“一”模因仅用于对圣贤和社会进行概念略说,并未投入政治运作。

战国末期,荀子化用“大一”,“故至备,情文俱尽,其次情文代胜,其下复情以归大一也。”(《荀子·礼论篇》)主张以礼调和阶级矛盾,“大一”即礼的最初状态。此处“大一”亦作“本原”用,文化信息不变,而哲学含义消减,不再用以探究天地本原,而用于政治教化。

及至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玉英第四》中称,“谓一元者,大始也。”即“一元”就是宇宙的初始。“惟圣人能属万物于一,而系之元也。……是以《春秋》变一谓之元,元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此时“一”模因携带的文化信息仍是“本原”,而形式又一次变化,变“一”为“元”“一元”,即本原,就是跟随天地相终始。本篇中董仲舒将天、元、圣人相联系,构建圣人形象,规范人的行为。从性质范畴看,哲学含义进一步减退,政治含义上升。

据此,“一”模因在复制传播中,文化信息并未发生显著改变,始终表示“宇宙初始”;而其作用、性质均有变化,演变历程如下:

代表人物 主张 名称 性质范畴老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哲学概念列子 齐物为一庄子 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吕不韦 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 太一、大一荀子 其下复情以归大一也 政治概念董仲舒 谓一元者,大始也 元、一元

据上表可知,“一”模因形成时属哲学范畴,用以探究万物形成,而后政治教化作用逐步上升。荀子主张“大一统”,借“一”构建伦理秩序,董仲舒继承此举,进一步将“一元”转为政治概念,承袭先前模因的文化信息及荀子赋予其的新的政治内涵,服务于君主统治。董仲舒将“一元”同“天”“圣人”直接联系,为政治统治寻求合法性。“天”有多重含义,包括与“地”相对的物质的天、代表主宰的皇天、代表自然运行原理的天道等,董仲舒的“天”则代表绝对权力和政治权威,控制自然世界的正常运作(苏暐峰,2019:44-50)。“圣人”则“能属万物于一,而系之元也”“贯承意之理也”,即圣人能够统一万物,并将其与“一元”相联系,秉持天意的道理。董仲舒主张的“一元”发挥作用的路径如下:

“一”通天达人。能否承天意志、统一万物、联系一元,是评判圣人的标准。一元是天的内在,天即绝对权力,圣人能够顺从天意,由此构筑起权力的合法性。这是董仲舒对“一”模因内涵的创新发展。

掌握上述内涵,能够帮助译者更准确地英译。

三、数字模因英译探析

模因的生命在于复制和传播。译化模因生命力取决于目的语读者对其接受及理解程度,不同翻译策略会影响目的语读者理解,进而影响译化模因生命力。有学者通过归化与异化考察译化模因,认为归化往往是在目的语中寻找与源语文化信息相似的模因进行替代,方便目的语读者理解,但有时却不能完整地保留源语模因的文化特色,或是导致模因丢失;而异化对源语模因更加忠实,却可能造成目的语读者理解困难,导致其拒绝理解、接受,影响模因生命力(尹丕安,2006:39-42)。由此,桂思卓、约翰·麦者在全译本Luxuriant Gem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Attributed to Dong Zhongshu中将“元”译为“Origin”,偏于归化翻译。源语中“一”模因译入目的语时保留了文化信息,但并未保留数字特征。

然而,当前董氏儒学国际传播不甚广泛,《春秋繁露》英译和相关研究较少。目前,本书仅有桂思卓(Sarah A. Queen)、约翰·麦者(John S. Major)所著全译本《春秋繁露:归于董仲舒》(LuxuriantGemsofTheSpringandAutumn:AttributedtoDongZhongshu),另有英国汉学家修中诚(E R HUGHES)《古典时代的中国哲学》(ChinesePhilosophyinClassicTimes)、美国汉学家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及卜爱莲(Irene Bloom)《中国传统典籍》(Sourcesof ChineseTradition)、美籍汉学家陈荣捷(WING-TSIT CHAN)《中国哲学文献选编》(ASource BookinChinesePhilosophy)对《春秋繁露》进行摘译,涉及篇章有《五行之义第四十二》《三代改制质文第二十三》《深察名号第三十五》《同类相动第五十七》《五行五事第六十四》(李娟杜玺娜 赵媛媛,2022:212-213)。上述篇章对董仲舒的名号观、五行观等进行讨论,却很少涉及数字模因英译探究。假如学者桂思卓、约翰·麦者在第一部全译本中保留“一”模因数字特征,则可能加剧目的语读者理解困难,弱化译化模因生命力,阻塞模因的复制传播及文化融通。因此,“虽然源语模因综合体中的其他文化模因遭到了舍弃,但这种归化翻译的传播意义非常大,它使得两种文化开始相互了解,为以后模因的更完整复制和传播创造了条件”(尹丕安,2006:39-42)。

综上,本文进一步探究“一”模因英译法。

《玉英第四》中有:

谓一元者,大始也。

《重政第十三》中有:

惟圣人能属万物于一,而系之元也,终不及本所从来而承之,不能遂其功。是以《春秋》变一谓之元,元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故人虽生天气及奉天气者,不得与天元,本天元命,而共违其所为也。故春正月者,承天地之所为也,继天之所为而终之也。其道相与共功持业,安容言乃天地之元?天地之元奚为于此,恶施于人?大其贯承意之理矣。……

(《重政第十三》)

此两处与“一”模因相关的概念有:

一元、系之元、变一谓之元、元犹原也、天元、天地之元

结合前述模因溯源可知,“一”模因文化信息始终为“宇宙初始”。此两篇中模因名称发生变化而文化信息同其一致。“唯圣人能属万物于一”中,“一”指“统一”而非“万物本源”,即“只有圣人能够将万物统一起来”,因此并非“一”模因。

上述两个篇章均保留这一模因原本的名称,译为“One”,以便在目的语中保留董氏儒学数字特征。而“唯圣人能属万物于一”中,“一”则译为“unity”加以区分。因此,“唯圣人能属万物于一,而系之元也。终不及本所从来而承之,不能遂其功。”即“Only a sage is able to bring all things to unity, and link them to the One. Achievements cannot be realized if human do not reach and conform to the One.”

是以《春秋》变一谓之元,元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

本句中“一”“元”均属“一”模因。由于该模因的不同名称均译为“One”,“变一谓之元”英译时难以体现原文中模因名称的变化。假如将该模因不同名称的译名加以区分,则可能令译入语读者误认为此三者为三个不同的译化模因,从而造成误解,损害译化模因的生命力。“一”模因在《春秋繁露》中的名称即是“元”,因此将“变一谓之元”中的“元”译为“One”,同前述译化模因保持一致。而“一”则译出该模因携带的文化信息“beginning”,不再展示模因的名称变化,而再次对译化模因“One”进行解释。全句因此译为:Thus the Spring and Autumn considers the beginning of everything as One, which means the origin. One means to follow the beginnings and ends of the Heaven and Earth.

故人虽生天气及奉天气者,不得与天元,本天元命,而共违其所为也。

本句意为“人虽然生于天气并奉行天气,却不能亲附天元、秉承天元的运命,却违背天元的作为。”“天”在董氏儒学思想体系中即为绝对权力,“天气”可译为“will of the Heaven”,即上天意志,体现儒学意识形态;而“天元”即“天的本原”,仍同“一”模因内涵一致。因此本句译为:Therefore, although human came from will of Heaven and are obedient to it, they are not allowed to violate Heaven's actions while getting close to the One of Heaven and being compliant to its fortune.

故春正月者,承天地之所为也,继天之所为而终之也。其道相与共功持业,安容言乃天地之元?天地之元奚为于此,恶施于人?大其贯承意之理矣。

本句意为:“因此‘春正月’的意思,是说人秉承天地的作为,继续上天的作为并完成它。它的道理是说天与人相互保存所共建的功业,那怎么说是天地的本原呢?天地的本原怎么会在这里呢?怎样施加给人的呢?这是赞美圣人能够秉承天意的道理”(张世亮 钟肇鹏 周桂钿,2012:69-88+166-171)。本句中两处“元”均为前述模因。译为:Thus, the first month of a

year means that human should conform to, hold on and complete the Heaven's actions. Achievements realized by the Heaven and human are also preserved by the two parts, then how can this be One of the Heaven and Earth? How is One of the Heaven and Earth found here, and applied to human? The Spring and Autumn extols the sage for he is in accord with Heaven's will.

四、结语

董氏儒学借数字体系联系天道自然与人类社会,是儒学发展的重要一环。当前,董氏儒学英译与国际传播研究较少,本文选取新理论视角,依托模因论,从模因名称、文化信息、性质范畴三方面,对《春秋繁露》中数字模因的内涵与英译进行探究,试将董氏儒学数字模因复制传播至英语语言,形成译化模因,以期丰富英语读者对中国儒学的了解,在国际社会构建更完整的儒学话语体系。

猜你喜欢
春秋繁露董仲舒模因
《春秋繁露》之《三代改制质文》篇释义
春秋决狱与法律解释——以董仲舒春秋决狱案例为中心的考察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研究述评
《董仲舒思想通解》出版
论《春秋繁露》中的“利”观念
《春秋繁露》与董仲舒的儒学政治思想
春秋“王鲁”说刍议:以董仲舒为中心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牟宗三论德治及其不足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