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创·思结合:小学数学创思课堂的优化与实施

2024-02-29 10:43田琳琳
新校园 2024年1期
关键词:激发兴趣

田琳琳

在教学中应当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聚焦学科素养的培养,将个性化、多元化、创意化作为课堂创建目标,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创思能力。小学数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只有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才能在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如鱼得水。

一、“师”出有因,有备无患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进行铺垫,用简单的图像、线条、颜色和符号绘制宏图,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搜索关键词和重要信息,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抓住核心需求带动情绪,激发兴趣。

例如,在备课《图形的运动》时,先依据教材预设教学的重难点,强调对学生空间意识和逻辑思维方面的培养,带领学生掌握和判别物体运动和图形的技巧。教师在设计课堂时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再加入一些趣味性元素,这样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对于图形的认识只停留在简单的线条和轮廓之上,而平移、旋转等更偏向于空间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预留出更多的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空间,引导他们用眼睛观察、用手触摸,培养眼、脑、手的配合。还可以加入“设问”环节,用探究性的问题引发思考,让学生们说一说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例子,思考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和梯形中那些是轴对称图形。帮助学生在实际探索中得出结论。

二、“创”亦有道,思之不倦

(一)以境促思,制造悬疑

教师不妨制造一些悬念,渲染课堂气氛,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或者制造与教材相符的“情境”,与学生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质疑,集思广益。例如,在学习《认识图形》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有趣的童话故事作为铺垫,利用学生们喜爱的动物形象引发其好奇心:小猪佩奇的爸爸准备乘坐出租车上班,哪一辆出租车更合适?学生经过观察发现出租车的轮子简直是“千奇百怪”,有正方形的、三角形的、椭圆形的……此时教师问道:“如果是你,你会选择那种出租车?为什么?你认为哪个轮子跑得最快?”学生普遍会选择圆形轮子的出租车。教师继续提问:“如果不考虑现实因素,你们会觉得哪个轮子跑得更快?”有学生回答说:“我觉得三角形或者椭圆形的也可以,没准跑得更快!”于是教师带领学生们进行实验,利用硬纸板做出不同形状的图形,以小组形式进行比赛,看哪个形状的轮子跑得更快,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和结论。

(二)悬念互动,创思结合

“悬念”的优势在于,能够更加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也有利于课堂中的互通有无。教师不妨结合教材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按照问题进行思考学习,共同探究并挖掘数学的真理。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运动》时,先让学生根据指令做出一些动作,比如手中转笔,让学生说一说这些物体运动的不同之处,随即提问:“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有哪些?”当然,提出的问题也不拘泥于课堂知识,可以在某特定时刻,提出一些题外话,如“彩虹是如何产生的?看到彩虹你会联想到数学学到的哪些知识?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你知道他们的速度是多少吗”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也会不自觉地生出很多疑问,在疑问的驱使之下,便会激发出强烈的探究欲。

(三)创意图鉴,能力发展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公式和定理,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而“插图”的存在恰巧中和了数学本身的刻板性,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有趣、直观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习变得更有乐趣,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学习《小数乘法》时,课本中的插图展示了街道的一个角落,学生面对这样生活化的图片,心中不觉倍感亲切,自然也很容易进入角色,于是教师让学生观察图片中人物的对话,将核心问题进行总结,并思考这样的问题究竟该如何去解决,随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列举出与之类似的问题并寻找答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教材中的插图中还有一定的“留白”性,教师借助这些留白去引导学生思考,提出新的问题,而有的插图中会有一些不易觉察的线索,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寻找隐藏的线索,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等综合能力。

三、教“导”有方,循序渐进

(一)针对辅导,思维提升

教師在教学过程中,要主动针对学生数学思维方面的培养,将数字、公式等抽象内容简单化、直观化地呈现给学生,实现其知识的转化,提高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分析能力。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可先针对这些图形的特征进行铺垫,带领学生观察并陈述自己的看法。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形思维,可以利用直尺测量课本中的正方形和长方形,让学生阐述两个图形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在数字和图形的辅助下,掌握更多的信息和知识点。随后,让学生将正方形、长方形物体进行搜集和归纳,再借助工具画出不同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分层辅导,建立自信

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设计针对性辅导方案,让每位学生都能及时查漏补缺,进而缩小学生学习的两极分化,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教师要根据学情进行划分,针对学习较好的学生,要重点对其应用能力和思维拓展方面进行辅导,对学习中等的学生要加强进阶性训练,要在巩固基础之上适当增加技能培训,针对学困生,要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基础部分要重点讲解,剩余时间为自主学习时间,为不同学生设置不同学习任务,可单独完成也可小组共同学习,教师适当地予以帮助和引导,最后学生将疑惑和不解之处总结出来交给教师,教师将这些问题融入下一堂课的教学中。

(三)个性辅导,激发兴趣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个性辅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针对《时、分、秒》这一课,有的学生喜爱绘画,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表格绘制钟表;有的学生观察能力较好,教师可以通过大量的钟表图片,让学生观察这些钟表上时针分针和秒针,分析其位置特点,在不断地观察和分析中,学生掌握了不同时间指针的大概位置;有的学生对数字非常敏感,教师让学生观察钟表内每个小格和大格之间的关系,思考时针分针和秒针之间的数量关系……最后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结果进行分享和总结,本课的知识内容便有了雏形,再让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生设计简单易记的思维导图。

(作者单位:江苏省芜湖市新世纪学校)

猜你喜欢
激发兴趣
创新教学模式 培养学习兴趣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关注生活实践 优化作业设计
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方法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趣味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培育情感之花 铺就成功之路
提供语言交往平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浅谈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初中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