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2024-03-01 03:16高英黎莹张瑜戴世安李华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陕西西安710018
安徽建筑 2024年2期
关键词:思政生产工程

高英,黎莹,张瑜,戴世安,李华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陕西 西安 710018)

2020 年6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通过课程建设“主战场”和课堂教学“主渠道”,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均匀地融入各类课程,发挥好各类课程协同育人的功能,实现对学生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提升三者的有机统一,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在“新工科”建设中,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直接关乎人才培养的质量。树立大思政育人观念,建立大思政育人体系[3],将课程思政新理念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是应该时刻关注的课题。土木工程教育是典型的工程技术教育,生产实习是所有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并学会在实际工程实践活动中巩固和验证,增强在工程实际生产实习过程的感性认识[4]。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基本的工程素养,引导学生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将专业知识落实到实际工程项目中,在工科多元化新形态背景下,成为综合新型建筑类工程应用人才[5]。

1 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要求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验证、巩固和深化专业理论知识,基于OBE 教学理念,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和挑战能力、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结合的创新能力[6]。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对于“传道、授业、解惑”,无论校内指导教师还是校外导师,都重“授业、解惑”轻“传道”,即注重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价值塑造和专业素养的培养,从而导致“跷跷板”效应。另外,当前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相对舒适,在土木工程生产实习时,“企业和岗位”成了“学校和课堂”,简陋的“食堂”成了学校的“餐厅”,学生进入实习工地后,抱怨住宿条件和施工现场环境艰苦,这与学生十几年来一直所处的校园环境形成很大的反差[7],多数学生没有做好吃苦的准备,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因此,为了打造有温度有情怀的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环境,避免“跷跷板”效应,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和模范践行者,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导师,应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和使命,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发现并思考工程实践中的工程伦理问题,把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相继融入生产实习过程中,有效地将显性教育-理论知识传授作为主要载体,帮助学生构建动态的知识架构。始终从工程教育的本质出发,以动态适应和塑造未来为教育理念,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高素质工程人才。

2 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思路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的宗旨是同向同行的。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育人的有机统一”为目标,在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时,应在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传授过程中,将正确的价值理念落实到工程实践中,不但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能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与使命感[8-9]。因此,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导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情与理相结合,从实际工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并巧妙地依托土木工程专业理论知识点的传授,使核心价值观浸润和土木工程专业知识传授同频共振,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育人效果。

2.1 挖掘

在生产实习过程中,校内教师从课堂课外联动,结合当前社会发展时势,从“国家情怀、社会发展、专业精神”三个方面挖掘有关土木工程专业方面的人文精神,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懂得“大道理”的同时,结合生产实习中的工程实际和未来专业发展,明白“小道理”。另外,校内教师应优化不同学科间的教学资源配置,找准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和思政教育的契合点——以工程伦理的视角挖掘生产实习中生动感人且具有真实思想的工程问题,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2.2 融合

在生产实习过程中,校内指导教师应注意发挥自身言传身教和思想情感的感染教育效应,以“落细、落小、落实”的原则,研究如何将思政元素以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渗透到生产实习过程中。

校内指导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内化,辩证分析工程实际中的思政元素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启发学生在实际工程中注意结合具体工程的特点,通过充分调研,在不违背工程伦理的情况下做出合理的抉择,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伦理决策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在艰苦的工程实践活动中学会尊重他人并能吃苦耐劳的品质。

3 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策略

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是由“学生、校内指导教师、校外导师”三者共同协作完成的实践教学过程,即校内教师和校外导师紧紧围绕思政教育的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将大学前三年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从书本学习过渡到实际工程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最终形成专业素养的过程(如图1)。通过校园建筑景观、工程案例、专家讲座、实地参观及角色扮演,让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项目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形成一定的专业能力,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图1 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思政教育目标

3.1 校内指导教师将思政元素的种子埋到学生的意识中

“师者,范也,言行动静皆可为式。”作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指导教师,应将正确的价值理念、工作态度、创新精神等融入到整个生产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的人生价值观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他们是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工程人才的引路人。在进行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前,如何将思政元素的种子埋到学生的意识中,最直接且有效的方法是案例教学法。由校内指导教师搜集与专业理论知识相关的工程案例或具有代表性的虚拟工程案例,引导学生按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讨论剖析项目工程设计思路、施工工艺、所遇难题及解决方案。学生通过此过程的历练体验,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锻炼了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

校内教师引导学生不仅要关注工程案例,还要关注案例的关注点、工程思维以及与案例相关的政府、企业、工程师、社会个人等不同角色的背景。学生对不同的角色感同身受,就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解决遇到工程问题时的伦理困境和存在的矛盾,并将伦理规范内化并达成伦理共识,从而提高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道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团队合作精神,达成立德树人的预期情感目标。

3.2 校外导师使思政元素的种子在学生的意识里发芽

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导师要全过程参与生产实习。校外导师介绍工程概况、施工工艺及施工特点等内容时,要结合工程进展,适时参与互动交流讨论,自然地嵌入工程伦理,促进知识传授与思政元素的自然融合,并引导、启发学生在实际工程中结合具体工程特点,充分调研沟通,提出解决工程伦理的决策,从而保证职业道德天平的平衡。例如,学生在西安八号线大白杨地铁站实习时,校外导师首先讲解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发展历程,在地下隧道内讲解一代代土木人在世界工程史上谱写的伟大工程,如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秦岭隧道、惠州地下水封油库等重难点工程;向学生介绍工程专家勇挑重担、牢记使命、不畏艰难,利用专业知识服务国家、造福社会的事迹,实现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的同频共振。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将生产实习和思政教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增强学生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自信心。

其次,校外导师结合近年来城市地铁、山岭隧道等工程出现的灾害事故案例,讲解地下工程常见的灾害及其原因,培养学生意识到工程安全的重要性,增强对工程实际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道德判断和伦理决策的主体意识,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结合日本阪神大地震和四川汶川地震,让学生了解地震导致地下工程的破坏特征,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懂得敬畏生命,珍爱生命,最大限度地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最后,校外导师就大白杨地铁站讲解所用到的防灾减灾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另外,校外导师陪同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与现场人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导师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和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为将来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3.3 思政元素的小苗被施肥、浇水(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在学生意识里茁壮成长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学生是生产实习的主体。为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手段,让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以及实践体验中增强职业道德感和专业自豪感,达到思政教育预期目标。在生产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注意收集实习过程中遇到的有代表性的工程案例,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以“识别、反思、内化”为价值取向,讨论分析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工程问题,用辩证的工程思维思考并解决问题。例如,代表“中国速度”的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工程,是我国强大基建能力的完美体现,两家医院从项目设计施工到工程竣工交付使用仅用了10 天,为患者提供2600 张床位,在武汉抗疫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分析讨论医院建设过程中有关土木工程专业所涉及的问题,切实体会工期如此紧张的大型项目是如何按期保质保量完成的,充分体现了我国面对突发情况的应急综合调度能力和经济实力,从中增强学生对祖国繁荣富强的认同感和专业自豪感。另外,学生在施工现场体验了工程论证、设计、施工、验收全过程,以小组为单位,就实习过程中某一兴趣点或思考点进行角色扮演,通过不同角色的演示,充分感受到工程实践的复杂性以及思政教育在工程实践中的重要性。

4 建立科学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机制

坚持精细化的定性与定量考核方式[10]。定量考核方式主要借助互联网工具——“校友邦”平台,利用现代技术加强生产实习过程监管,实时跟踪学生每日学习情况。定量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出勤、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及小组答辩。首先,要求学生每日在“校友邦”平台实时定位打卡签到,出勤情况占总成绩的15%;其次,要求学生每日在实习结束后,提交实习日志,占比30%;另外,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一篇实习报告,占比20%;最后,以3~5 人为一小组进行答辩,占比35%。在传统实习定量评价方式上,改进生产实习效果评价方式,在考勤、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和小组答辩基础上,增加思政教育考核模块,开展定性评价。定性评价主要通过“情感和素养”两个角度评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思政元素的表现、参与度、主动性以及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程度。

情感:生产实习不是简单“想”的问题,而是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下“做”的问题,引导学生锻炼在正确工程意识下解决工程问题所引发的主体责任、利益冲突、环境伦理等专业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任何工程问题的出现均离不开一定的实际工程情景,工程情景的真实性与严谨性对生产实习的效果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工程情景的目的是将学生引入一定的工程问题环境中,由学生扮演某个“真实”工程角色,用辩证的眼光分析工程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工程价值观的目的。因此,情感方面主要考查学生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和实际工程中,遇到工程问题对待责任的公正与偏袒、承担与推脱、适当与失当的职业态度;考查学生主动参与案例思考与探讨的积极态度;考查学生在工程情景的角色扮演过程中,遇到各种工程问题是否具备不同工程岗位所需的职业责任感与使命感;考查学生达成预期思政元素的情感目标。

素养:校内指导教师应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精神追求,在校内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注意思想引领,为学生锤炼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高尚的职业素养奠定基础。学生经过一个阶段的生产实习活动后,已经认识到任何一个工程都不是单独存在的,需要考虑社会、环境及经济等众多影响因素,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需要设计、施工及监理通力协调沟通,任何工程都需要不同岗位的成员相互协作,才能高效完成施工任务。因此,生产实习结束后的小组答辩环节,能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增进学生的互动交流情感。学生完成实际工程生产实习后,在加强专业理论课程思政研修的基础上,在完成工程案例与情景分析过程中,对不同的角色感同身受,能从不同的角度考虑解决遇到工程问题时的伦理困境和抉择矛盾,并能认识到只有不断地适应艰苦的施工环境,发扬吃苦耐劳的专业精神,才能成为真正的有专业素养的工程人才。

5 结语

在新工科大背景下,我国对有效的工科教育模式和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需求迫切,不仅对工科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要求高,而且对工程技术人才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新要求[11]。传统教学中以思政课程育德、以专业课程育智,两者割裂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此应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相结合,寓德育和美育于智育当中,从而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12]。而生产实习是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工程素养和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为了加强有温度、有情怀的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避免“跷跷板”效应的产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导师应以学生为中心,以理论教学改革和生产实习相融合,要求学生做到知行合一。注意挖掘思政元素,加强思政元素在生产实习过程中的有机渗透,建立定性定量的考核方法,检验学生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程度,能全方位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使学生成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及专业素养的土木工程应用型新人才。

猜你喜欢
思政生产工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子午工程
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