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的村庄

2024-03-02 12:40若荷
作文周刊·小学四年级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平均气温摄氏度北极

若荷

村庄不大,却很古老,村庄的后面,是座不太峻拔的小山。山呈“箕”状,山顶为内弧形的长圆。整个村庄被半月形的山体包围着,就像一位母亲张开温暖的怀抱,轻轻拥着自己心爱的珍宝,不由让人生出风水宝地的联想。

我喜欢这样的村庄,干净利落,整齐有序,保持着传统村落的自然和地域特色。一座座房屋错落有致,院与院之间或相互衔接,或留有夹墙,但户与户之间,绝对单门独院。

阳光灿烂,天气和暖。门角的土地平整,阶前的菜园已收获一空。院前院后,大都种着树木,桃树、杏树和槐树,一株株遵规守矩,在主人规定的范围内生枝散叶,就像邻里之间的约定,和睦相处,不逾半步。那些树木,枝杆圆润饱满,枝条伸展,苞蕾微鼓,年华正轻。可以想象,若有一日枝头盛开,它们的花朵足以把一座小院点亮,一朵花开,就是一片无限的春光。

这些懂得生活的人们,守护着家园,守护着村庄,种着自己喜欢的树木、庄稼。乡间的泥土味,清香的庄稼味,和他们身上的汗珠一样,和成一股乡村的气息。夜晚的村庄,月明星稀。各家的院里院外,门楼上,都悬挂着一对新年的大红灯笼,既装饰了门面,照亮了街道,又能让人感受到村庄的温暖、祥和、喜庆。村庄朴素的本性,就在于夜晚的柔美,白天的安宁。

(选自《月色中的栀子花香》,有改动)

思考与交流

1.文中画线的句子把村庄比喻成_____,把小山比喻成______,这样描写的作用是________

2.短文每个自然段主要介绍了什么?请你来说一说。

第一自然段:村后的小山

第二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3.“院前院后,大都种着树木,桃树、杏树和槐树,一株株遵规守矩,在主人规定的范围内生枝散叶,就像邻里之间的约定,和睦相处,不逾半步。”这段话运用了______ 的修辞手法,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地球的“冰箱”

南极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堪称“世界寒极”。与南极遥相对应的地球的北极,也是世界上有名的寒冷之地,但是北极的气温要比南极温和得多,这是因为北极的冰层下面是一片宁静的海洋,而且海拔也很低,海水对于调节温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南极的年平均气温要比北极低20摄氏度,如北極点1月份的平均气温为零下40摄氏度,7月份的平均气温为0摄氏度,但南极点附近的平均气温为零下49摄氏度,寒季时可达零下80多摄氏度。

南极没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只有暖季和寒季之别。即使是11月到次年3月的暖季,南极内陆的月平均气温也在零下34摄氏度至零下20摄氏度之间。至于每年4月到10月的寒季,南极内陆的月平均气温一般在零下70摄氏度至零下40摄氏度之间。

南极究竟冷到什么程度呢?1968年7月19日,美国科学家在南极洲东部的高原地区测量到当时的地面温度为零下85.5摄氏度。但是在此之前,苏联东方站的气象学家于1960年8月24日记录下了零下88.3摄氏度的地面温度。然而这还不是最低温度,1983年7月21日,东方站又记录下了零下89.6摄氏度的数据;同年7月,新西兰的万达站也记录下了零下89.6摄氏度的数据。另外,据有关资料介绍,挪威人于1967年初,在南极点记录下了零下94.5摄氏度的最低温度。如果这个数据准确的话,那么这是迄今人类测量到的最低地面温度。

这样低的气温意味着什么呢?如果你在南极,这时候将会出现这样的奇怪现象:一块坚固无比的钢板掉在地上将会摔得粉碎;你若将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时水就会变成冰雹。可想而知,如此寒冷的天气对人类和一切生命都是可怕的威胁。

(选自《地球之最》,有改动)

思考与交流

1.作者紧紧扣住南极的_______ 来写。先是将南极和_______作了比较,然后介绍了南极的_______ 和              ,最后写了_______ 。

2.短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和 _______ 的说明方法。

3.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南极、北极都是世界上有名的寒冷之地,但北极的气温要比南极温和得多。(       )

(2)南极没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只有暖季和寒季之别。(       )

(3)挪威人于1967年初在南极点记录的零下94.5摄氏度的温度已被确认是迄今人类测量到的最低地面温度。(        )

4.作者为什么把短文命名为“地球的‘冰箱’”?以此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猜你喜欢
平均气温摄氏度北极
守护1.5摄氏度
适应气候变化:气温上升3摄氏度的世界无安全之所
北极有个“放屁湖”
乌兰县近38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北极兔乖乖,唱起歌来
从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看莱州市30a气温变化
1981—2010年拐子湖地区气温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近50年来全球背景下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北极
跟踪导练(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