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视域下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职业选择机制探讨

2024-03-03 16:51何志晶王志中常碧如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4年1期
关键词:专业认同社会工作

何志晶 王志中 常碧如

摘 要: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认为,个人职业选择在环境、个人与行为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其中,自我效能、结果期待和职业目标是核心的认知变量,而专业认同和专业能力是影响自我效能的重要因素。专业认同通过自我效能和结果期待影响职业目标,专业能力的提升会对自我效能产生正向作用,从而影响职业选择。因此,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是否选择社会工作作为职业是个人、专业、社会和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专业信念和个人价值观相匹配是职业选择的前提。当专业信念、专业认同和专业能力单因素或多因素与职业目标相匹配时,环境因素对职业选择的影响力微弱,学生倾向于选择从事社会工作相关职业;反之,当专业信念、专业认同和专业能力单因素或多因素与职业目标不匹配时,环境因素对职业选择的影响力增强,学生倾向于放弃从事社会工作相关职业。

关键词: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社会工作;专业认同;职业选择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640(2024)01-0061-09

一、问题提出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该专业每年培养学士和硕士近4万人,但选择从事社会工作相关职业的毕业生数量却呈现低迷态势。[1]曾守锤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发现,该专业本科生选择从事社会工作相关职业的比例不超过40%,这其中还包含了选择考取本专业研究生的学生。[2]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选择继续深造的热度持续高涨,并且大多数学生会选择考取本专业的研究生。刘柳和季叶青认为,其原因之一是大部分学生希望将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作为他们职业选择的跳板。[3]一方面,国家持续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并且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另一方面,高校每年培养的大批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放弃本专业而另择他业。这种专业认同悖论持续存在的深层机制正是本文所关注的问题。

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的助人服务,社会工作者遵从利他主义价值观开展助人活动,其开展职业活动的基础建立在对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价值和方法的认同之上。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是影响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职业选择专业对口率的重要因素。易松国通过多维度分析2 166名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发现学生对社会工作的职业认同度显著低于专业认同度,其原因之一是学生在专业实习过程产生了对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悖论。[4]实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务情境的统一,加深了其对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理解,这是表意性认同强化的表现。与此同时,实习的真实情境也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社会工作专业发展面临的诸多阻碍,这是工具性认同弱化的表现。学生由此形成专业自主性受限的职业认知,从而放弃从事社会工作相关职业。[5]

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认为,个人职业选择在环境、个人与行为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其中,自我效能、结果期待和职业目标是核心的认知变量。因此,本文拟围绕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低的问题,运用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展开讨论。首先,分析专业认同悖论对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职业选择的影响程度。其次,分析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职业选择机制以及毕业生的职业决定能力。即在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决策过程中,哪些因素的作用更大?毕业生的专业/职业认知与专业/职业能力的调节机制是怎样的?

二、理论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 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的解析

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认为,自我效能、结果期待和职业目标是影响个人职业选择的基本要素。自我效能和结果期待会影响个人的职业目标。反过来,职业目标的确立也同样会影响个人的自我效能与结果预期。另外,兴趣、能力、价值观、社会因素(如社会经济地位、性别、种族)、经济因素(如就业机会、培训机会等)以及彼此间的关系同样会影响个人的自我效能、结果期待和职业目标。职业兴趣是影响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而自我效能和结果期待会对职业兴趣的形成产生重要而直接的影响。职业兴趣会提高个人对实践活动的目标追求,而实践活动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巩固自我效能和结果期待。能力和价值观是影响职业兴趣的主要因素,能力通过影响自我效能间接影响职业兴趣,价值观融入与结果期待相互作用。除以上主观因素之外,其他客观因素也在个人的职业选择过程中产生影响,重要变量如性别、种族、身体健康状况、背景(社会经济情况等)影响职业兴趣向职业目标的转化,同时也在个人的职业选择时产生重大作用。[6-7]社会认知职业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依据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的职业选择通过自我效能、结果期待和职业目标的共同作用而形成。自我效能是指对自身专业能力的信念,结果期待是指对专业行为结果的信念,既包括个人对专业行为结果的期待,也包括该结果对个人专业价值的重要反馈。自我效能和结果期待通过理论学习、实践体验、社会劝说和目标完成情况的共同作用而形成。专业能力和社会工作价值观影响学生职业兴趣的产生,继而影响其职业目标设定。

当个人觉得自己有能力且會取得有价值的结果时,就会形成稳定而持久的职业兴趣。相反,如果个人的专业能力比较低、预期结果呈现中性或否定的结果,就不能形成职业兴趣。此外,既往经验和社会背景会影响个人的职业兴趣和职业选择,而环境因素,如父母干预、就业环境、经济因素等也会在个人职业选择过程中产生直接作用。

(二) 专业认同悖论的界定

专业认同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是某一职业的从业者对其所从事专业的肯定性评价,二是某一专业的学习者对该专业的认可和接受,并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和参与实践。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的既有研究聚焦于后者,即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在学习该专业的价值、理念、知识并积极参与实践之后,认可和接受该专业并形成对社会工作职业的肯定性评价和从事该职业的个人倾向。[8-9]社会工作职业认同主要是指从业者对职业价值、工作内容和方法理念的高度认同,同时,恪守职业道德,从事具有明晰职业价值标准、工作内容与方式的专业助人服务,其包含自我视角、社会身份和空间属性。[10-14]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认同专业知识并积极投入社会工作服务,在服务提供过程中获得正面的情感体验,形成一致的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目标,拥有社会工作职业的自我身份定位。[15]综上所述,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的相通之处在于二者都包含从业者在内的专业人才对本专业价值、方法和内容等方面的正面评价和接受;区别之处则是专业认同侧重于从业者对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知识的认同,而职业认同侧重于从业者在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之后,其专业认同加深并形成职业身份认定,并继续选择从事社会工作相关职业。

专业认同是指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性质、特征等的认同,职业认同是指学生对社会工作职业身份、价值、活动内容和性质等的认同。当二者不一致时,就会出现专业认同悖论。专业认同悖论主要表现为学生对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高度认可,但其职业认同度低、职业倾向不明确。有研究认为,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由其专业化程度决定,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呈现后发性、政府主导性和跃进式发展等特点,该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发展受到社会工作行业发展的影响,出现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相脱离、高度认可专业价值但从业意愿低的问题。[16]

(三) 社会工作职业选择机制的建构

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选择职业方向有其专业特殊性,其中专业信念、利他主义、利己主义和推动社会变革等因素占主要地位。[17-18]专业价值在促进学生职业实践的同时影响其职业选择,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促使学生从事社会工作职业。社会工作专业的利他主义工作性质主要体现为与人共事、关注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变革。社会工作专业的利己主义因素包含从事该专业能够使从业者成为更好的自己,拥有安全的工作条件、专业地位、职业声望和高薪酬福利等。[17, 19, 20]Stan和Ellen发现,帮助他人、提高专业技能、拥有好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地位等利己主义因素对于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强于利他主义因素。[17,21]我国通过政策倡导和政府购买服务为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就业提供了越来越完善的工作机制。但该专业仍然存在社会认知度低、薪酬待遇欠佳、职业发展受限等问题,未能给学生提供优良的职业发展前景和社会地位等利己主义条件,影响学生的职业选择。[4-5,22-24]此外,虽然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对专业的认同度较高,但是仍然存在高校师资力量不足和教学模式落后的情况,学生对专业能力提升的需求未能满足,影响其专业信念建立和专业认同提升。[2,25]综上所述,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经过专业教育之后却未能建立较强的专业信念,而工资待遇低和职业发展受限等现实环境不能满足其从事社会工作职业的利己主义条件,导致其专业认同度高但专业信念感低。职业发展体系不完善使学生对从事该职业的结果期待降低。这似乎解释了国家积极培养社会工作人才而该专业本科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低的悖论现象。但是这并未解释本科生专业认同度高但专业信念感低的原因,也未能反映主观因素如何对本科生的职业选择产生影响。

依据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职业选择是个人在自我效能和结果期待与职业目标相匹配时做出的正向决定,反之则做出负向决定。影响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职业选择的因素包括专业信念、利己因素(提升自我能力、高地位与高福利)、利他因素(帮助他人、解决社会问题等)和推动社会变革。由此,笔者初步建构社会工作职业选择机制(见图2),并提出研究假设1和假设2。

假設1:当专业认同和职业目标一致时,学生会采取积极选择机制。

假设2:当专业认同和职业目标不一致时,学生会采取消极选择机制。

三、研究设计与分析方法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是基于半结构化访谈来收集数据,根据研究重点,将学习和实习经历、个人能力、职业认同、环境因素设置为核心问题,并在每次具体访谈中延伸讨论一些相关问题,以获得更多信息。

(二) 研究样本

本研究样本来源于一所较早建立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高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该校已建成本硕博一体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体系,每年培养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全国名列前茅,因此,从该校选取研究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根据定性研究对受访者信息饱和度的要求,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方法,最终选取该校19名社会工作四年级学生(即将毕业)作为研究样本。

(三) 数据收集

在2020年10月开展调研访谈之前,笔者有幸参与该校一门专业课程教学,与学生相处近6个月,并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非正式交谈,以了解其主观想法和专业认知。在教学期间,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全年级学生进行信息摸底,收集其基本信息和考研情况。之后,笔者依据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并结合该校社会工作教学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包含10个问题的访谈提纲。为丰富访谈内容,笔者对提纲进行测试后,将访谈问题扩展到13个。最后,笔者依据信息饱和度原则进行随机访谈,最终采访了19名学生。每次访谈至少1.5小时,且采取一对一的形式,所有参与者均同意接受访谈并对访谈过程录音,所有访谈均遵守保密协议。

受访学生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MSW表示社会工作专业硕士,NMSW表示非社会工作专业硕士,CS表示报考公务员,OE表示非社会工作类职业。其中,男生有7人,女生有12人;有12人家庭所在地为农村,7人家庭所在地为城市。

(四) 数据分析

访谈结束后,笔者将录音内容转录成文本,逐字审阅并进行内容编码,再将所有受访者的文本归档,并用ATLAS.ti.9.0软件分析。然后,根据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的关键词设置初始编码表,对每个文件进行比较和开放编码,并计算特定主题的数量和频率,结果如表2所示。

四、研究结果

(一) 多因素的积极作用对学生职业选择形成正向的调节机制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学生对专业的通识认知过程,通过理论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体验,学生初步形成一定的专业能力并运用于日常生活和专业实践、实习之中。在此过程中,如果学生运用专业能力开展的服务呈现积极结果,其会形成正向的专业期待并加强专业认同。如果服务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则会促使学生提升个人的专业能力,如选择考研等专业深造或者到专业机构提升实践能力。专业信念感和专业能力相辅相成,专业能力的提升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如果专业能力与职业目标不匹配,学生倾向于选择专业深造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时间。专业能力、专业信念和专业认同对自我效能和结果期待的积极作用,对学生的职业选择形成正向的调节机制。

1. 专业期待对专业认同和职业目标的中间调节作用

专业体验良好、开展服务有价值感以及得到积极的服务反馈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结果期待。这种对专业良好的结果期待,如提升自我、帮助他人、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变革等能够加强学生的专业认同,促使其形成积极的职业目标,从而倾向于从事社会工作职业。

受访学生在调研中表示,社会工作专业价值和专业服务对自己和社会是有利的。“社会工作专业学习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好”是学生认同专业价值的主要体现,同理、接纳、尊重等专业价值在潜移默化中使其向更好的方面发展,专业方法和视角也能为其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提供解决办法。

学生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对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专业环境和政策发展形成初步认知,对专业价值的认知帮助其形成正向的职业认知,有的学生会形成强烈的专业信念并建立自己的职业愿景。学生在大学期间自主或按照学校安排参与专业实习和实践活动,在实际服务中体验专业价值。一方面,学生通过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过程增加自身专业认知,另一方面,实践中正向的绩效反馈和服务对象的认可也能提升自身专业认同。

我对专业前景很有信心,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一个过程,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社会工作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MSW-02)

在实习中,我看到服务对象的生命在病魔的影响下显得那么脆弱,这对我心理上的冲击很大。但服务对象坚持坐起来接受服务,也让我很感动, 觉得社会工作服务很有价值。(MSW-06)

虽然实习过程比较艰难,但是收获很多,而且服务对象的反馈都很好。我觉得社会工作是个好专业,自我实现的意义要远远大于金钱带来的效益。(MSW-11)

2. 专业能力对自我效能和职业目标形成的作用

依据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可以使个人产生职业兴趣并形成职业目标,而能力要素会对自我效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调研中,有68%的受访学生认为,攻读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提升专业能力,如“实习过程中感觉专业知识欠缺,希望读研加深理论学习”“本科教育掌握的理论知识宽泛,通过读研加深专业理解”。虽然当下专业环境与学生的预期职业目标存在差距,尤其是社会地位和薪酬福利方面不能满足个人需求,但选择攻读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薪酬待遇,为将来从事社会工作服务奠定基础。

在专业实践中,我感觉开展专业工作越来越难。人事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的工作也很复杂,而理论知识的欠缺使我难以处理专业难题。因此我产生考研的想法,希望深入研究相关领域,将来把专业实践活动做得再好一些。(MSW-03)

我觉得社会工作专业在本科阶段学习的内容比较繁杂,缺乏专项研究和深入的理论分析。所以我想考取本专业的研究生,希望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加深对社会工作的理解。(MSW-07)

3. 专业信念与自我效能互相作用对职业选择的影响

专业信念的加强能够促进自我效能的提升,而社会工作的专业信念来源于个人专业价值和整体专业环境,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成就。社会工作的专业环境尚处于发展阶段,这不利于学生专业信念的建立。有学生在调研中表示,选择攻读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是因为对专业有良好的期待,希望专业环境成熟后再从事社会工作,而硕士阶段的学习能对就业起到缓冲作用,自己可以在提升专业能力、增加就业筹码的同时,等待专业环境发展。有学生表示,自己对专业有强烈的认同感,但现阶段不会从事社会工作,要等专业环境成熟以后再考虑。有学生认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权威还没有建立,期待社会工作职业能具备稳定的岗位和相应的福利。

每种职业对社会都是有用的,都值得被尊重,只要这个职业适合自己、对社会有用就可以。而且国家政策倡导要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所以我觉得社会工作专业有很大潜力。(MSW-05)

我对社会工作专业有非常强的认同感,但暂时不会从事相关职业,等我有一定资本积累后会做这方面的工作。现在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都不适合我从事社会工作,从国家政策倡导到专业环境成熟还需要一个过程。(MSW-09)

社会工作专业权威性不高,相比教师、医生等职业,社会工作的职业体系还处在建设和发展阶段。如果以后国家政策要求每个地方都必须有社会工作者且其薪酬福利水平与教师、医生等职业持平,我可能会更乐意从事社会工作。(MSW-13)

(二) 職业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消极作用对学生职业选择形成负向的调节机制

利己因素(如社会地位和薪酬福利)是影响学生职业选择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其成为学生确定职业目标的首要因素,那么该因素将在学生的职业选择中占据绝对话语权。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对社会工作面临的职业环境有了初步认识,个人的结果期待、职业环境和社会环境三者相互作用于学生的职业选择。职业环境和社会环境对结果期待的消极作用会对学生的职业选择形成负向的调节机制。

1. 职业环境对结果期待产生消极作用,影响职业目标的确定

职业目标设定主要考量职业技能和职业环境两方面的因素。在调研中,大部分受访学生表示,在大学就读期间缺乏相关职业培训机会,自己缺乏社会工作职业发展技能。有学生表示,原本计划毕业后创办社会工作机构或非营利组织,但是不知道如何操作,因此,经过考虑终止了计划。另外,几乎所有受访学生都表示,不知道如何在社会工作以外的实践环境中应用他们的技能。即大多数受访学生只具备社会工作服务方面的技能,而没有其他领域的专业技能,因此出现职业困惑。

在大学就读期间,我唯一能遇到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士就是我们的专业教师。他们是非常专业的社会工作理论学者、机构督导,但是我不能向他们学习关于创办社会工作机构的知识,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从来没有过相关经历,没办法教我。(NMSW-01)

学生在专业实践中了解社会工作的职业环境,在比较个人结果期待与现实职业环境的差距之中发现,现实职业环境尚未给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提供充足空间,存在工作范围不确定、社会工作认知度低、就业岗位缺乏、从业人员工资低、工作压力大、职业负面情绪难消化、晋升空间渺茫等问题,因此学生形成对社会工作职业环境的负面认知。在调研中,有37%的受访学生认为,社会工作职业环境发展不理想,迫于本科生实践经验少、工资低的现实压力,只有考取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才能获得从事该职业的基本薪酬福利保障。有74%的受访学生表示,社会工作的工资低,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难以养家糊口。有37%的受访学生认为,社会工作发展地域分配不均衡,社会认知度低。

我主要考虑一些现实问题,从事社会工作工资比较低,难以养家糊口。(CS-02)

做社会工作者需要经常和人交流,能够帮助别人,这些工作内容我都挺喜欢。但自身的经济状况让我不得不做出改变,在选择工作时把现实需要放在首位。(OE-01)

之所以选择考研是因为目前社会工作行业整体的福利待遇并不理想,我喜欢社会工作,等研究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行业,起码工资会高一些。(MSW-04)

虽然本科毕业也能找到工作,但是工资特别低。所以我只能去考研,等研究生毕业后能够获得的招聘机会更多, 工资也会更高。(MSW-06)

一个机构的社会工作者有限,每个人要承担很多工作,都特别忙,压力还大。(NMSW-02)

对于从业人员来说,社会工作者的待遇低,晋升空间小,机构很难留住人。(MSW-09)

现在群众对社会工作的认可度比较低,社会工作发展的大环境有待改善,社会工作自身也存在不足。虽然我认同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但是社会工作者的回报还有待提升。(MSW-10)

在给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的实习过程中,服务对象的负面情绪传染给了我,我需要自行消化,这个过程让人很疲惫。(NMSW-03)

2. 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对结果期待产生负面作用,影响职业目标的确定

社会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二者直接和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选择。具体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宏观环境中“考研论”的影响,二是在微观环境中同龄人的影響。

宏观环境方面,“考研论”是影响本科生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在调研中,有32%的学生提到提升学历是其考研的原因之一,如“本科学历的含金量低”“考研是刚需”“学历是敲门砖,越高就业越好”等。有些学生认为,在四年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学习的基础上攻读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相对容易上手,因此会把考研当做跳板,期望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成为其日后选择工作岗位和升职加薪的筹码。尤其是受儒家传统乡土文化影响,有些学生注重地缘关系和人情关系,会选择家乡附近的学校攻读社会工作专业硕士,便于未来就业。

微观环境方面,同龄人尤其是本行业内同龄人的看法是影响本科生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社会工作行业内的同龄人是学生进入本行业就职的引路人,学生在学习期间更倾向于相信来自前辈的信息,因为其同行关系和职业建议主要来自于这个群体。虽然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通过前辈引荐进入行业就职更方便,但不明朗的职业环境给前辈带来的负面情绪,也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使其选择其他的职业道路。

我印象较深的是一位担任某机构负责人的学长来学校开展讲座,他讲了很多现实中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困难和社会工作人才难求的问题。他自己维持机构运营很艰难,要面对很多压力和挑战,这些内容启发了我的职业思考。(NMSW-01)

我是独生女,在选择考研学校时,父母希望我能报考家乡周围省市的学校。毕竟读完研究生就业时,可能会在就读学校所在的城市找工作,这样离父母也能近一点。(MSW-06)

五、结论与讨论

简言之,以上研究印证了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的悖论现象,研究假设1和假设2成立。一方面,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形成初步专业认知,尊重、同理、接纳等专业价值潜移默化的正向影响,使学生变得更好,政策环境利好、发展空间广阔、专业价值被社会需要等行业趋势给予学生积极的职业认知,实习过程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的理解,良好的绩效反馈和服务对象的认可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但是另一方面,学生在实习中同样能够深刻体会到社会工作职业所面临的薪酬福利低、社会认知度低、岗位设置少、工作压力大、专业环境不完善、职业发展受限等现实困难,并产生负面的职业认知,形成专业认同悖论。根据社会认知职业理论框架对职业选择的分析发现,学生的职业选择并不是单纯受专业认同悖论的影响而形成,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专业认同和专业能力对自我效能、结果期待和职业目标均有很大影响。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是否选择从事本专业是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专业认同通过专业效能和结果期待对职业目标产生影响,专业能力的提升正向影响专业效能和结果期待,并最终影响学生的职业选择。因此,学生是否选择社会工作职业是个人、专业、社会和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专业信念和个人价值观相匹配是职业选择的前提。在此前提下,如果积极的职业选择机制的影响比环境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则选择社会工作职业;反之,则放弃社会工作职业。

因此,建立个人、专业和社会相一致的职业路径能够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对口就业。社会工作的专业情怀和个人价值观碰撞形成专业认同,提高专业能力能够增强专业信念,因此,高校培养人才应注重专业价值和专业能力的培养。社会工作是以实践为目标的专业,本科教育的目标应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通过能力教育、理论探究和专业实训共同形塑学生的专业(职业)未来。价值观、知识和技能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目标和评定范畴,价值观是专业认同的主要媒介,而知识和技能是专业能力发展的主要范畴。[26]按照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欧洲管理发展项目认证体系的界定,社会工作专业能力是一种有目的、以专业的行为改善人类和社区福祉的实践能力,即整合并应用社会工作知识、价值和技能的实践能力。[27]本文证明学生对专业能力的期待是其职业选择的中介变量。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学生普遍反映经过专业学习后,对自身的社会工作专业能力没有十足把握,不能将理论转为实践。在面对服务对象时,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专业知识。在面对就业环境时,学生认为专业能力对个人的薪资福利和职业发展都有影响,所以不愿意在本科毕业后立即就业,而是选择继续深造以提升个人能力,这反映了其对专业教育的更高要求。学生希望高校能够优化课程体系,不断提升师资能力,不断更新教学模式,确保专业教材与时俱进,实践学习合理有效。在学生毕业后开始职业生涯的初期阶段,影响职业选择的还包括组织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因素,可将其统称为社会工作专业环境。其具体包括国家政策、行业规范、岗位设定、工作环境、工作压力、薪酬福利、社会地位、社会支持、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等。学生进行职业选择时,会综合考虑专业环境与个人期待之间的差距,其中薪酬福利和行业氛围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实践体验、社会反馈、自我反思等来塑造其“专业身份”。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让学生认知宏观层面的专业权威和专业形象、中观层面的政府期待和行业规范以及微观层面的个人“想象”和价值体现,三者共同作用,使学生形成对专业身份的体会和感知。[28]然而在现实中,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对专业身份的界定模糊、认同感低,影响其对社会工作职业期待的准确判断,导致其自我矛盾,难以抉择。因此,社会工作专业人士应一致倡导专业、职业的社会工作身份,建立职业标准,明确身份定位,统一社会共识。政府、行业、机构和高校应一起努力,逐步优化社会工作专业环境,制定并推行合理的薪酬和岗位标准,努力减少地域差距,倡导和宣传专业形象,提升社会认知度,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在理论、价值、政策和地位等方面改善社会工作专业环境。

猜你喜欢
专业认同社会工作
高职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情绪关系的研究
高职学生的专业认同现状及对策研究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
药学类本科生专业认同的原因与对策研究初探
高职院校护生专业认同研究进展